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26 19: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精选

  《美国的迷惘》是一本由(法)贝尔纳·亨利·莱维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的迷惘》精选点评

  ●[美国史]

  ●对于他预见奥巴马希拉里表示惊讶,老江湖果然眼光犀利……==

  ●很好的一本由一个法国人写的关于美国文化的书

  ●作者你受了多少前輩Baodrillard的啟發呢?!

  ●法国佬美国

  ●翻译功夫。。

  ●作者2004在美一年的游历访谈与观察,既有游记生动城市印象,更有一个欧洲知识分子独到内省的视角,而时的一些思考放在今日的时局上又多了些回味空间,值得一看

  ●欧洲式悠长写作,重走托克维尔之路。

  ●翻译很差

  ●对政治敏感度还不高,译得也一般。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一):读了此书,反倒让我迷惘了起来

  作者以记者笔触描述各种所见所闻,很多又未必是事实,所以让我觉得有凑文字嫌疑,并且作者虽名义上以追寻托克维尔作为出发的原点,但读来此书,我以为不过是现代营销玩弄的噱头罢了,这样的内容简直是糟蹋托克维尔的声明。作者与哲学家区别,我觉得是作者描述事物表面,而且总是围绕表面说来说去,而哲学家看到表面,却给读者描述其内在揣测或本质

  此书读来很不舒服,不论是原作者,还是译者水准,我觉得都是下下,可是我有强迫症,读一本书不好好读完就受不了,所以无论如何,痛苦永远只能是自己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二):美国游记顺便写点反思

  又一本机翻,蜜汁语法就仿佛在做英语阅读,翻译十分糟糕,看的十分难受,加上本身偏游记散文叙述,整个体系显得十分零散逻辑混乱,加之本书屁股完全站在那边,歪的实在不行,纯当是了解美国社会了,2颗星吧。 该书从四个角度分析当代美国社会的迷惘:纪念思维的迷惘(即深陷过去的历史身份认同),“肥胖症”(即人的贪婪欲望),贫穷与犯罪(用镇压警察监狱刑法来对付贫穷),分裂的社会与政治空间(政治正确,身份分化,各种理念隔阂等),以及讲到美国对国旗狂热宗教彻底融入日常生活医保体系的崩溃,911后的反恐战争问题。但也提出了一些积极面,如本身就不是民族国家,无核心边界,靠吸收全球精英发展,zzzq确实照顾到了少数人的利益(成书的那时候不严重),各国文化充实而不是分化取代美国文化,仰的只是被抽象化的上帝而不是政教合一等。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三):纯粹的是我的偏见

  这本书读来就如同我的纯粹一般,无聊至极。我的纯粹的无聊性是我从来都要忍受的,然而此书的无聊性却是我无法忍受的。这表现了我的狭隘和一般人的狭隘,对于自己怎么容忍辩护都不为过,而对于旁人,怎么讽刺挖苦指责都不为多。

  然而,作为一本我认为作者大概也没有准备好而写就的书,达到这个境地也许有人甚至作者自己都会觉得不错的,但是出版出来作为可供大选择阅读的书之一,当你知道自己注定被选择时,作者和出版社应该要负起责任,作为一本以继承托克维尔意志为目的,或者至少出版社以此为目的邀约作者写书并且作者在内深处恐怕也以此为目的后,而写成出版的书,到达此等下下差的水准,实在让我恨得咬牙切齿。我不光狠这作者和出版社,我更痛恨我自己,明知道继续读下去也是一无所获,甚至会感染一肚子丧气,但是害了读书强迫症的我,却非要继续读下去,并怀着一点点可耻的以为会有所收获的希望而顽强的读下去。我痛恨这自己和自我。

  如今大略读下来了,虽然期间省略了一大部分,但是却丝毫不影响我对此书的厌恶。如今我要摒弃这本书,怀着极大的喜悦写下这一点点纯粹的偏见并不是想要引导谁去误解谁,作为一个会怀着纯粹的偏见活着的人,找到一点点机会表达下自己的偏见,其实是预防抑郁的很好的办法。

  这世界这么美好又如此丑恶,要继续怀着我的纯粹生活下去其实是痛苦的,而痛苦之于纯粹的人而言是一场灾难,对于身处灾难深处,不可自拔的我,您大概是能原谅并允许他发表一下自己的偏见的吧。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四):如何让评论家少说话?

  

基本上可以下结论,让评论家少说话是不可能的。即便没人听,他们也会自我陶醉地自言自语。

问题一:老欧洲还有没有资格在美国指手画脚?

显然是没有资格的。如果说在托克维尔时期,那还可以,毕竟差距不大。现在,万万不能了。不要动辄就提西方文明源头在欧洲,那些理论如果没有社会作响应,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胡说八道。一本正经地引用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固然见其学识,然而未必显出其见识有多高。历史上被压制的言语最终都要释放出来,虽然左派知识分子讲宽容讲开放,但是要真是开放把自己淹没在潮水中淹没了自己的声音,他们就立刻恐慌起来。在他看到美国民主党的迷惘时,那种表现是何其显著。种种恨铁不成钢的批评,即便刻薄也在所不惜。他对共和党一贯的嘲讽,对夹在两个布什间的克林顿虽然同情但又要有一些矜持,谁让他有那些污点呢。对于揭发污点,他又是痛斥的,民主党也在做同样的事,他只能愤而惋惜了。可是这一切与法国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政治是严肃的事。这在欧洲,仿佛是的。但是在美国,它有时候是,有时候又不是。特别是总统选举的时候。他恰好没有碰到州选举,也没有碰到县选举,他也没有碰到任何基层的选举。作为法国人,他关心国家,关心总统选举。这就是他的局限,他一个老欧洲人自带的属性。

除了这些,他还关注了什么呢?美国的宗教、美国的进化论、美国的妓院、美国的纳粹爱好者、美国的飓风、关塔那摩等等。如果换个角度,其他国家的人去看美国,会和他有一些相交,也会有一点点差别。比如他和一个卖纳粹军饰的摊主的对话,就是赤裸裸地“辱 法”了。因为你们被占领了,而我们征服了他们。

单单就这样最平民的对话,他得到的内心休克,应该就够让他少说两句话了。然而并没有。职业病怎么能不犯,情怀怎么可以没有。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待了近一年,怎能如此平庸地转身离开?他要列一下美国迷惘的三到四个症状。

傲慢与偏见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词。即便他对法国了解,也不能证明他有能力对美国指指点点。况且仅仅是和一些人对话就能写些时评了吗?这里还不是写小说。

问题二:美国有迷惘吗?

总要回答下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有,还列了几个症状。然而所说的症状只说明他格局小,而不是别人的问题。

他说纪念思维混,然后拿尼采说事。美国人玩自己的,关尼采什么事?说得好像欧洲人提供了一个尺子,美国人要按照这个尺子生长才不会被批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欧洲人总认为规则是既定的,他们喜欢用“如果世界如某某说,然后美国就怎么样怎么样”。而在美国,规则并不是那样。我玩我的,关你什么事。

他说美国的各种肥胖症,想说他们的贪婪、放纵。然而对于美国来说,“盛世滋丁,物富民饶”有什么错呢?难道要加强权力遏制百姓的需求?不不不,这是欧洲人才会做的事。他们那么狂热,又非常自虐,骨子里控制欲强盛,就像路易的断头台与巴黎的芭蕾舞鞋。

他说美国分裂、巴尔干化。然而法国黄马甲运动到现在也有几年了。每个人都在要自己的利益,怎么能把某个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这不符合美国的立国原则。国家或许重要,但是为了维持庞大帝国要牺牲那么多,那就没人干了。或许只有拿破仑才会毫无节制地要求远征莫斯科。与欧洲同样的版图,而欧洲二十多个国家,美国出现一些分裂、马赛克化,这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吧。真要是铁板一块,欧洲不得瑟瑟发抖?

总之,评论是老欧洲的传统,然而正如国际上已经不关心现代欧洲人的著作一样,他们的评论也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任何值得关心的地方。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五):转载 BY 王小峰

  昨天下午,尹一从美国打来电话,上来就跟我讲现在美国经济危机,说媒体就没一个好消息,说现在失业率有10%,1929年经济危机失业率有20%,据说现在还没触底呢,美国这一猛子要扎多深啊,奥巴马现在应该很懊巴马,而不是当初竞选时的傲巴马。

  关于这场危机,大概就是凯恩斯自由经济理论缺陷所致,我不懂经济,凯恩斯理论看上去就像苹果公司那个图标,挺诱人,但是少了点什么。关于美国,我们知道已太多,有一次,我在三联书店电脑搜索一本书,输入“美国”,回车,电脑差点死机,因为结果太多了。这说明,我们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人对自己的了解还要多。并且,我们常常拿美国作榜样,来证明很多事情。

  后来我又大致浏览了我书架上的书,跟美国相关的书最多,虽然不是每一本我都看过,至少我跟很多人一样,挺关注美国。阅读美国方面的书籍,我总是想象着这个国家很伟大,他们用短暂的历史创造了当今世界性的文化,也给世界提供了很多文化之外的样板。而我总是像一个白日梦者想象着有朝一日踏上这片土地,看看这个国家是否跟我在书里面看到的一样——她的伟大与残缺。

  很多书籍都有局限,我几乎不看中国人写美国方面的书,原因是要么崇拜得不得了,要么嫉妒得不得了,很难把真实东西告诉我。同样,美国人自己写自己也未必就好,他们身处其中,总是看不清局限。即便他们批判自己也是带着局限,这个局限正好跟尹一聊天时提到——美国历史很短,判断什么缺乏历史感,很难让人看到未来。即便像《世界是平的》、《再造新文明》也有类似的局限,基本属于好莱坞风格。

  前段时间,我一直看一本书:《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我想象着这本书应该能告诉我一个过去我不了解的美国,因为作者是个法国人。我觉得欧洲人写美国比其他洲的人写美国会更深刻一些,因为美国历史是欧洲历史的延续,当欧洲人站在自己的高度上看美国时,会看得更清楚,而在贵国就做不到,制度决定了人的思维判断方式,我们对民主的了解赶不上欧洲人,解读美国跟亵渎美国没什么区别。一个出自第三方视角看我们都感兴趣的美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至少,我明白了很多。作者贝尔纳-亨利·莱维是个美国通,他太博学了,行文风格也是天马行空,诗一般语言里面夹杂着各种典故,它不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随笔集,用他丰厚的知识功底,在一年多美国之行时间,他看到一个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的美国,他提出的问题不仅尖锐,而且预示了美国的未来。这本书2006年在美国出版,他采访时间大约在2005年,在这一年他见到了奥巴马,并且用不少笔墨谈论这个未来的总统,那时候奥巴马还没有决定竞选总统吧?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美国民主制度展开,之所以叫《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是因为法国人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1831年写过一本书《论美国的民主》,很多美国人受这本书影响很大。而《美国的迷惘》其实跟《论美国的民主》没关系,只不过作者是沿着托克维尔当年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但是莱维看到一个跟托克维尔描述的不一样的美国,尽管这个美国一直是在民主制度下演变的。莱维更多是想探究一个有两百年民主历史的美国今天因为民主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这些问题是否违背了最初民主精神,他找到了答案。

  当美国向它国民之外族群宣扬他们的民主制度时,总是把民主最美好一面展示出来,而没有告诉别人因民主带来的更多问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民主是对人权和私有财产最大限度尊重和保护,但因此会出现哪些新问题呢?

  莱维没有高屋建瓴般地勾画出一个美国民主制度框架和这个框架的毛病,而是从一些具体事情入手,有时候仅仅是叙事,甚至是抒情,带着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却时刻在思辨着民主的问题。没什么高深理论,几乎就是游记体,谈论深刻问题原来也可以如此轻松,因为莱维游刃有余。

  看完这本书,你才明白,为什么莱维把书名叫做《美国的迷惘》,因为美国人搞不定的事情太多了。内容大都跟人文、政治、社会问题、种族、弱势群体有关,鲜见触及经济内容。现在美国恰恰栽在经济问题上了。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不当作问题,可一旦经济出问题,各方面都出问题了。如果说以前美国人迷惘,还像一个在青春期的孩子怀疑人生那样拧巴,现在美国人迷惘,已经不是拧巴问题了。任何一个美国人都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一直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家,她有伟大的制度,我有稳定体面的工作,平时衣食无忧,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她就被和谐了?

  上面这些文字,并非想谈论民主的坏处,不同制度跟人们经历不同年龄段一样,各有各的烦恼和问题,总有解决完善的过程。这也不是说贵国“民主”制度就比美国制度优越。我想如果有一个来自外国的中国通,也到中国考察一段时间,说不定也会一针见血地写出一本书,让我们看到我们看不到或不敢面对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一定是件好事。书名和封面我都替丫想好了,叫《和谐中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的迷惘》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