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一本由王向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5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研用书,考的几乎就是目录,挺简单的。就书的内容来说,在将比较文学、宏观比较文学、微观比较文学三者的定义一起看的话,似乎自相矛盾。我对很多国家的文学都不了解,对书中的很多观念自然无法置评,但大量引用二手材料,我更倾向于持保留意见。另外,第72页,犹太人雪莱、卡夫卡及其创作属于德国文学。 难道雪莱不是英语写作?而且好像是日耳曼人吧……
●入门必备
●深入浅出的好书 宏观把握是居高临下的必要前提~ 这本书……本质是外国文学而不是比较文学……
●这本书建构了一个宏观比较文学的概念,野心勃勃,但正如作者所言,是抛砖引玉之作,整本书读着读着画风就变了,变成了非文学而文化的东西了,但是没有广博的阅读和研究经验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视角并著书立说的,属于优缺点分野明显的著作。搭配《黑塔利亚》的大国拟人化观看,效果更佳。
●这本书值得五星的,优点很明显,缺点也有,但是跟其他的教材比一比,这本简直不能更好。
●向远哥写书是真不错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一):“比较”有趣
这本书读完是一年以后——买回来时翻到第十章,之后耽搁便是一年以后,才将后半部分补上。虽然中间隔了这么长时间,可再拾起来并无断裂之感。本书逻辑严整,在总纲的枢纽之用下每讲层次连贯而又相互独立作为入门级的比较文学专著,既有精深的专业思想,又能做到语辞顺义流畅,难得。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二):两遍哪里够呢
当时觉得秀逗了。然后到了自己看过后,觉得两遍哪里够呢!!
尼玛怎么这么有才华呢?
跟高手过招的好处是,你在阅读的时候,全方位的激发自己的潜能。看向远君的宏观比较文学,常常让我不得不停下自己的阅读冲劲,在边上记下自己被激发出的灵感、恩,关于内容本身,关于哲学、关于创作以及向远君的才华~~~夸张一点的说,每句话都值得停顿下来细细琢磨。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格局高,气象广,但不笨拙而是灵气十足,有才有才有才。连引用他人的话语都见功底,对他引用的刘再复关于鲁迅的评价印象深刻。这些感受在之前的阅读经验中是没有的。
个人喜欢他写的希伯来民族和中国文化特性等几个章节。
如他所言,理论也像小说一样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有瞬间灵感爆破的时候以及写什么,怎么写。
阅读好的理论也是一种审美享受 。。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三):《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书笔记
前言——
“如果说文学学科本科生的各门分支课程构造了大厦的主体,那么‘比较文学’则是为大厦封顶。”
第一讲 —— 什么是比较文学
1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阐释
宗旨: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特色
(克服两种学术偏向:“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以世界文学的眼光
(没有世界文学的眼光,有了比较也不是比较文学;有了世界文学的眼光,没有直接的比较,也是比较文学。)
方法:“比较”
(跨民族文化系统的比较,必须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具体的方法如传播研究、平行贯通、超文学研究等)
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文化的范畴大于民族;“跨文化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2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
最开放、最先锋,繁荣的起点是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
现阶段欧美对中了解不及中对欧美,语言不通的问题。
翻译文学研究
阐发研究(王国维开先河)
以A文化中的文学理论阐释B文化中的文学作品
第二讲 —— 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1 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的区分
区分依据:是否具有世界文学的观念、视野和眼光
2 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内容和三个层次
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
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个层次:
a. 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的研究
. 区域文学研究
c. 世界文学研究
第二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特性
第三讲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第十三讲 俄国文学的特性
1 东方和西方的两面性格
(“两极对立”、感性大于理性、不愿折中、爱走极端)
2 “人民性”与“沙皇情结”的悖论
3 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多余人”、宗教信仰)
持续更新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四):逻辑的自洽与知识迷思——中国比较文学的盲区与话语霸权
在众多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中,本书无疑是特别的一本,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在面对不同区域与“国家”的文学特征的归纳和表述上,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知识分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各章间的逻辑是不够统一连贯的。我相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而正是“无心之失”反映出关于民族、国家和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分类中,中国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些知识误区、盲区与话语 迷思。
该书论述美国文学时在以黑人文学、犹太文学、华裔文学为例的基础上,指出“多元化、多族群文学的共存与并置、碰撞与磨合,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使美国文学不断产生新的火花,焕发出更旺盛的创造力,美国文学也因此具有了更博大的开放性、兼容性和世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文学已经成为缩微化了的世界文学。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特色与优势。”(174)——这一论述,虽说常识,却不乏精彩。在阐释犹太文学部分时,作者尤其指出“这些犹太作家虽然主要使用英语写作,但他们的写作却受到希伯来语、近代犹太人下层人民的语言意第续语的影响”,“他们喜欢描写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侧重讽刺现实,追求真理,探索‘人类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之类的严肃课题”(174)——也即从语言风格与创作主题两个角度论述了犹太作家英语文学其为犹太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在述及美国华文文学时,作者甚至看到了美国文学的多语特征“:”他们一般使用汉语与英语进行写作(174)。
在拉丁美洲文学部分时,作者指出宗主国葡萄牙西班牙文化、欧洲文化、土著印第安文化与黑人文化“融合成一种崭新的拉美文化,它本质上不是一种国家文化、民族文化,而是一种区域文化。”(209),继而在”外来化与本土化“一节中,作者先是提到“安第斯国家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中土著民居民聚居,有不少优秀的土著文学作品问世”(210),可以说作者看到了拉美地区的原住民文学的存在。但在下文中,却提出“拉丁美洲文学在原初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外来殖民性”,“殖民者为了歌颂他们自己开拓的业绩,产生了史诗”(210)——这不免又落入将殖民文学视为该地文学源头的窠臼,体现了一种殖民文学史观。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该节后面的论述里,作者为解释土生白人作家为借用美洲风土人情表达民族主义反抗宗主国束缚而形成的”克里约主义“时,不得不对印第安文学传统予以回溯:“印第安人本来就有着丰富的艺术传统,这种传统在遭受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摧残后并没有完全中断。他们一直保持着阿兹克特和印加文化的传统,世世代代流传着颂神诗歌和民间英雄的故事”,“印第安基切族的神话传说与英雄史诗《波波尔乌》,早在17世纪末就由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发现并翻译成西班牙文”(212)——可以说,作者不仅明了印第安文学在拉美的历史存在,甚至对其史诗与诗歌传统有着一些细微的认知——那么作为原住民文学的口头传统与欧洲殖民者的游记文学,何谓“拉丁美洲文学的原初形态",为何又将后者置于拉美文学史的“正统地位”得出了‘“拉丁美洲文学在原初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外来殖民性”这一结论,其背后反映的就不仅仅是学科话语的惯性与殖民话语的霸权,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英文学意识——美洲原住民的口头文学传统被置于“文学”之外了。
在“俄国文学”部分,作者指出“从种族上看,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159),“俄罗斯人长相像欧洲人,但内在的心理结构却是东方人的”(160),“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人”显然被作者等同于“俄罗斯族的人”。作者有个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也即“俄国”之“国”不是nation——苏联时代之前,其为“ Empire ”,号称“各族人民 的监狱”(列宁),苏联之后为“Federation”,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其中即包括了22个自治共和国。“ 在今日的俄联邦,除俄罗斯族外全国还有193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文学由何尝不是如美国文学一样,是“缩微化了的世界文学”?
在述及该书对“世界文学”的论述中诸多现象与问题之后,让我们回到该书开篇的“中国文学”部分,在该部分,作者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学,指的是中国的汉语文学,它拥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和悠久的历史传统。要给中国汉文学的特性做出概括……”(32),就这样,作者将中国文学规约为汉语文学,又进而等同于汉(族)文学——中国文学难道不是多族与多语吗?即便是汉语文学,犹如作者在谈及美国文学的犹太文学使用英语写作仍不乏其民族特性一般,难道汉语写作本身不是跨族际的吗?这背后的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比较文学的学科,背后的问题显然更为严峻和宏大——身为文学研究者,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表述与定义中国这一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文学”?
引申开说,“如何定义与表述中国文学”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多民族国家公民理念的形塑、国情的认知,甚至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数的《中国文化概论》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存在,而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学科设置仅为汉语言文学而不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试问这种“汉即中国”的文化理念输出与“中国论述”,会在国际上形成什么影响呢?
本书宣称其宗旨是“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并将该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与途径,把握不同的区域文学形成的文化背景、机制及其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前言3)。然而,以建立在“微观”认识基础上的”中国文学"、“俄国文学”,形成的对世界文学的“宏观认识”,有可能是真正“宏观”的吗?偏误下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归纳,如何到达在“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层面(如“尸语故事”在印度、藏族、蒙古和满族文学间的传播,《玛纳斯》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域共享),进而提升到“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由一种理想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现实的走势”的层次?这些问题,可以说导致了对全书写作宗旨的某种背离。
上述的种种不足,大概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归因:1、对中国和俄联邦“多民族国家的单一民族想像”和对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差异认知的不足;2、国别文学间各学门研究的不均衡性和各自的研究积淀、传统;3、中国比较文学领域对中华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长期忽视;4、文学研究中的汉语文学霸权(甚至是汉族文学霸权)、精英话语霸权的存在。
总的来说,是对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问题,放在文学领域也即“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本书的作者需要重新审视的,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需要重新认识与面对的。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本应承担起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文学间的比较研究,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国家文学定义表述这一题中之意。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五):令人钦佩的态度,略有问题的观点
有幸拜读王向远先生的《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对于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十分赞赏(参见附录的治学感言),但同时,个人认为有些许问题,也不得不在此一一提及。
以下摘抄本人阅读过程中的笔记:
•
•
• 章节名:第二讲: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 页码:第23页 2012-03-27 09:31:02
本页第六行一直到下一页的第十三行,我认为大有问题。这里王向远重点讲述了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的问题,他对两者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所作的大胆的定论是我所不能接受和认同的。
在书中,他认为民族文学与民族对应,而国民文学与国家对应。欧洲国家和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本身就有很大区别,前者是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国家,后者是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民族。但是,王向远却利用现代化这一堂而皇之的原因,说民族越来越不重要,实在是一种不尊重个别民族文化和不尊重一些东方国家本身历史事实的结论。
首先,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民族是一个种族、血缘、文化等揉杂在一起的自发性概念,两者之间没有谁非得要压迫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两个相对独立并且可以共存的系统,这也是许多东方国家一直保持的自己的特点(虽然历史上有种种不平等的民族压迫与同化,但这正是现代社会需要想办法避免的),然而,妄图用政治概念去压迫甚至取代其它概念,这本身就有失偏颇。
其次,由于多民族的原因,欧洲所谓真正的国民文学在中国或者印度是不可能存在的, 也没有必要非得发展出一种国民文学,因为欧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导致了国家都比较小,从而很好地保存了许多文化,一定意义上避免了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同化。可是同样的问题,放在面积广大而民族众多的国家里,国民文学取代民族文学,必然导致一部分民族文学的遗失,这无疑对文学本身是巨大的损失,而最终的结果是文学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因此,现代化与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它们本身就是在不同的体系内的,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保存和尊重任何一种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道德底线。
•
•
• 章节名:第二讲: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 页码:第30页 2012-03-27 10:15:13
“多余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作家笔下的人物,多数是贵族,然而“零余者”是郁达夫笔下的人物,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而且不属于有闲阶级。
两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王老师此处显然有些问题。
•
•
• 章节名:第六讲:犹太-希伯来文学的特性
• 页码:第76页 2012-03-27 19:33:37
原文:从根本上说,对神加以抽象,是为一神教的信仰服务的。从宗教角度看,一神信仰在人类信仰史上是一种进步,它反映了从多神、主神,再到一神的不断整合与统一,符合人类社会从部族、民族再到国家的不断整合的历史趋势。
此处我认为有问题,需要分层次来看。
首先,从信仰上讲,一神未必是进步,可能有些宗教有从多神到一神的整合与统一,但这不代表多神相对一神就是落后的,宗教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十分重要的联系,而环境又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进步从何而来?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印度印度教都是多神宗教,难道是根据信徒多少来判定进步和落后?那信仰岂不成了贩卖人口吗?
其次,从部族到民族再到国家,这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存在的,可是“从部族到民族”与“从民族到国家”恐怕是不同的两种变化吧,部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除了在部分原始地还保留了下来),但是国家这个比较晚期的观念形成到今天,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民族会消失。
以上两处问题,王老师是否应该三思?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我对王老师本书第四章部分还有一些意见,可供参考。
首先,谈论英国文学的特性这一讲,实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说起英国文学,我印象中首先蹦出来的三个名字是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而从本书关于这一章每一讲的基本结构来看,王向远先生是想运用从宏观把握主体精神到逐步概述各国文学特点这一思路进行书写,可是偏偏在英国这一讲,把帝国叙事作为“首要特征”我认为是有偏颇的,他出人意料地以笛福为主线作家展开论述,同时大而化之地认为奥斯汀、狄更斯、雪莱等一系列英国作家具有这种性质,但却运用了一些例如主题、欲望之类的模糊概念进行定性,这是很成问题的。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威尼斯商人》一篇作品就认定莎士比亚是歧视犹太人的法西斯主义者一样,以笛福这样一个在英国绝对称不上决定性的作家为主线,片面和模糊地选取其他作家作为陪衬,缺乏详细论证,这恐怕是欠妥当的。
其次,简略谈谈这一章的整体布局问题,窃以为,作为介绍各国文学的特性的章节,立足点应该始终落实在“文学”上,在文学这个概念中,比较重要的自然是作家、作品、理论、批评、评论家等等,因此,每一讲在开头的整体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必须突出文学这一主题,英国部分的确是这么做的,可是重点把握欠妥当,反而是此讲的第三点更符合这一要求,但在这里王老师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把经验主义等同于务实精神,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才有诸如把后面的雪莱和莎士比亚以及拉伯雷归入写实这一比较明显的谬误,每一个作家的作品多少都有写实的成分,可是非要说在《麦克白》《巨人传》《弗兰肯斯坦》中写实是主要因素,这点我实在难以苟同。撇开英国这一讲,本章其余部分只有法国文学的特性这一讲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德国文学、俄国文学、美国文学的主要部分均出现在第二点,不考虑章节名称,这三讲的第一点均可算作文化特性,而非文学特性,那么自然就造成了布局上的割裂感,此书如果再版,还希望作者能够考虑下如何将文化与文学结合得更紧密些,使得它更文学些。(第141爷第二行还有两个小错误,就是将德国和英国两者的位置搞反了,应该是德国超脱英国逃避,笔者认为这样全文的意思才比较通顺连贯,否则就前茅后盾了)
总之,尽管挑了这么些毛病,吐了这么多槽,还是很感谢王向远老师诚恳的写书态度,能够条理清晰地把每个问题解释清楚,不像很多其他类似的书籍那样空洞而乏味,作者隐藏在文字游戏之中让人无所适从。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正是因为王向远老师的严谨与坦诚,才给了我这种人吹毛求疵的机会,仅代表个人对王老师以及这本书进行感谢,标新立异而又清晰刘畅,让人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