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新世界》是一本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 (Aldous Leonard Huxl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失眠读物。到凌晨两点半时约摸看了三分之一还多,在这个禁言的大背景下读这本书还真是讽刺。
●非乌托邦的世界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而这一点自由,相比转动的大机器上的一个按部就班的小齿轮的浅薄贫瘠的、为了维持稳定而存在的生活而言,更显珍贵。
●从书里最后一次抬起头来时感觉过了一个世纪。|| 你只能在获得青春和昌盛之时对上帝独立。独立并不能把你安全地送到最后。
●一向不算是太喜欢带太多政治隐喻的小说,不过赫胥黎这部倒是天马行空看的很入迷。描述的大约也是我们所向往的,高层的人聪明极乐,下层的人愚笨也无精神的摧残,但是这样的乌托邦社会阅读起来真是毛骨悚然令人害怕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美丽新世界倒二章,赫胥黎后来设想的结局,是在野蛮和文明之间的清醒。几年前认识一美国人先搬去阿拉斯加,又独自到福州北峰过生活,她说在野外遇见熊只能搏命,送我一本跟狼有关的书,让我要看美丽新世界。去年见过一面,老样子,画画寄去美国卖,经常被海关气,穿破衣服,还是很享受solitude。清醒自由比什么都难和重要
●到底是自由更幸福,还是不知自由为何物更幸福?到底是平均主义更适合人类,还是适者生存更适合人类?我们是更向往乌托邦,身体极乐,精神被统治;还是更向往自由,周遭都是危机,却有可舒展的灵魂。人类总会发展到那一天,当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的时候。
●赫胥黎创造出的这个乌托邦社会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其对“稳定”的追求彻底绞杀了任何起颠覆性作用的异端思潮,而在于稳定的不可颠覆性。在野蛮人约翰闯入美妙新世界之前,所有的个体已经完全受制于制度。而野蛮人的反抗实际上丝毫没带来任何对自由的觉醒的思潮。稳定不再受到制约,革命被永远埋葬。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一):你以为小说写的很荒诞,其实现实更荒诞
看完书后感触良多。也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怎能不与书中所写产生共鸣。单说一点,也是身为学生的我感触最深的一点:那看似荒诞却又残忍的传送带不正像我们伟大祖国的教育体制么?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二):我还想要什么?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前看过奥威尔的1984,戏中恶名昭著的口号“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真是令人反胃般蛋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里有一句名言“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三):美好的新世界
到最后我实际上没有太弄明白作者的意思。
书上的制度,我们的制度,民主的制度,应该都是权衡后的产物,并为自己选择的制度付着代价。
安定是重要的。自我意识也是重要的。但哪一个更重要真的不好说。当两样不能“得兼”时,那么,何以取舍?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四):《一九八四》已是历史,《美妙的新世界》则更可能成为未来
同样作为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拿它与《一九八四》作一个比较,不那么有戏剧性,对中国读者来说讽刺意味不那么强。而为了达到社会最大限度的稳定而不知不觉地剥夺大众各项权利的描述已经部分地慢慢成为了现实,这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更进一步的说,这就是法律的定义。 注 170千字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五):还是做文明人吧
我们现在是文明人的行事方式,野蛮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肉体的双重打击。
让我选的话,还是做文明人吧。没有疾病,没有痛苦,被设定,在设定程序中是自由的。
追求灵性修养,开悟,更好的医疗设施,技术,不都是为了没有痛苦吗?
为什么这一切都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害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