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稀灯,虫鸣风声。平地上搭起一个简易的竹棚,传承着千古流传的传统文化。工匠艺人怀着最纯粹的热爱,用真心为木偶戏的辉煌而作。当我们翻览苍黄的历史书卷,却蓦然发现,这个被视为民间草根的艺术种类,历经千年的流传磨洗,兴衰沉浮,已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瑰璧。
7月27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北斗号”(三下乡)实践队协同湛江市坡头区木偶戏协会会长李凯旋先生和木偶戏协会成员刘土润先生抵达湛江市吴川区磐石小学,并对李凯旋先生和刘土润先生进行访谈,了解李凯旋先生对复兴木偶戏事业的独特见解,协同李凯旋先生为推动木偶戏文化遗产事业的复兴发展做出贡献。
李凯旋先生,今年已经60多岁,在他读到中学毕业后,他回家参加建了建筑工程。之后经历了邓小平改革开放,那时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他父亲是做木偶戏的,所以他就回家跟随父亲做木偶戏,从此与木偶戏结下的因缘,投身木偶戏行业四十余年,为复兴木偶戏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斗号Ⅷ调研组成员们采访李凯旋先生时,了解到了他在跟随他父亲学习了两年的木偶戏,可以说当时很成功,他在木偶戏的创作方面,他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得跟他父亲学木偶戏,还是比较片面,不够全面,于是他就开始离开并反思,在他经过坡头镇的盘头村的时候,遇到一个师傅,他的艺术记忆前台后台以及剧本的编写都比较全面,接着跟他学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他懂得编剧编唱词,以及后台的操作,后台的锣鼓。
李凯旋先生谈到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何时传入吴川,众说不同,据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明万历年间闽南商船到吴川沿海口岸经商,带来指头木偶,吴川说唱艺人仿制、效其操作,组班演出,以此为木偶传人之始。在历史的长河中,吴川木偶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它又称木头戏、鬼儿戏。由于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演技精湛,风格独特,故吴川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李凯旋先生出生在木偶戏辉煌璀璨的时代,为此在讲诉中流露出对吴川木偶戏走向没落的痛惜。李凯旋先生表示对湛江吴川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有着很大的期盼,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子子孙孙都知道吴川木偶戏这一门艺术并且完整流传下去。
木偶戏的前程和发展会是怎么样,谁也说不清。但李凯旋先生用他热爱木偶戏的热情,用他独特的方式让木偶戏展示于世人面前,让它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完美的诠释出来。他说,生活就是需要热爱,永远保持下去,木偶戏就永远有着希望。
当北斗号调研组成员提及这样的宣传方式对木偶戏的传承是否有帮助时,他回答道:“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肯去学、肯去探索,并且对木偶戏产生兴趣,把木偶戏当做爱好,就一定会有所建树。”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习惯了快生活,面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来说,它需要艺人们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现当代年轻一辈普遍比较浮躁,无法专心投入到木偶戏这一行业。且古老最正统的语言,大概只有当地的人可以快速上手,这也让学习吴川木偶戏的门槛高了许多。最主要的是木偶戏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收入相对偏低,而且需要吃苦耐劳,现代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并从事这一事业。导致木偶戏这一行业出现了断层,也让木偶戏这一行业走向没落。所以文化的延续继承需要一个大的改革才能焕发新生。
为了让木偶戏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看,愿意来学。李凯旋师傅表示,他们正努力地创新着木偶戏的演绎方式以及故事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木偶戏古老的韵味保留在崭新的故事里 。用大家都听的懂的语言来诠释,让大家看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文化气息,时代精神并存的木偶戏。同时,在主席鼓励发掘历史民俗文化及吴川木偶戏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李凯旋先生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重新收集并整理木偶戏的剧本,编汇而成今天的《吴川木偶戏》。这不单单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化改革,更重要的是木偶戏正式走进当代人的眼中。李凯旋先生为复兴湛江吴川木偶戏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准备,为的是终有一天能让木偶戏家喻户晓。
通过李凯旋先生的介绍,北斗号的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这个艰苦的工程,李凯旋先生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带头走了几十年。木偶戏的艺人们,他们对木偶戏的热爱是认真的,也是把木偶戏复兴的重担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这一次的采访了解到吴川木偶戏的现状,也在李凯旋先生的访谈中解剖了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最后,李凯旋先生向我们透露道,他在演出木偶戏之余其实也很喜欢专研剧本,多元化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创新才是让木偶戏不断焕发生机的根本,希望年轻一代可以不忘初心,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让吴川木偶戏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