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妙的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5-09 23: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妙的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本由(英)赫胥黎(HuxleyA. )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308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013-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妙的新世界》精选点评

  ●開頭的設定,太酷炫分分鐘“不忍直視”的節奏!

  ●这本想法和1984与我们有异曲也有同工可能是如果能主动选择的最好的世界 但其控制稳定却被1984更深 是沉溺在糖罐里的窒息感 让人胆战

  ●高三一节体育课上逃课待在图书馆里一气读毕,补标。

  ●不是引用莎士比亚你就一定牛逼。。不是反极权你就一定深刻。。烂书

  ●美丽新世界理念还是不错的,只是不喜欢作者文本,真是辛苦翻译了,(第三章一度真的以为是电子书排版出问题了,反复了好几遍才明白这种把三个视角混在一起的写法,像是同时看三个不同电视节目,看完了脑子嗡嗡作响)

  ●和1984灰暗、冷酷的世界不同,这个“新世界”是貌似幸福的世界,物质丰富生活无忧。但是们都一样是不自由的,每个人命运都是预定的,人犹如有血肉机器一样,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然,这样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这样的世界的形成过程中,人性就会反对它的形成,无论是人性中的恶还是善,这样的世界是个无善无恶的世界,是反人性的,所以终究是“乌托邦”。

  ●2018年已读011:用感官的享乐抑制人对精神层面追求,并把感情思想用睡教育可耻事情阶级分明,多生子无处不在,每个人被教育得对现状满足,并用毒品让大逃离现状~这样的世界读来真可怕

  ●神级!反乌托邦三部曲打卡(2/3)

  ●赫胥黎笔下的旧世界与新世界都很丑陋。旧世界贫穷肮脏野蛮。新世界机械单调乏味。野蛮人先生除了顶礼膜拜莎士比亚以外,没有自己语言表达不了新思想。控制官不允许新世界里有文学哲学,只有个别运动和没有内容,意义的感官电影。新世界与旧世界彼此割裂,不能衔接。作者太悲观了,他没有找到出路,他看不到希望,所以写出这样一本糟作品。他的旧世界太极端,选择了印第安人,他的新世界人为地将新生儿划分三六九等,各安己份,循规蹈矩。他的小说语言没有吸引力

  ●作品伟大,但不妨碍挑点毛病。中间剧情无聊(反正我觉得写得不好),老提莎士比亚很无语,就跟海伯利安总是提济慈一样,试图用这种代表过去的经典来表达与未来反差,其实很尬,然确给娱乐至死打下良好论述基础@16章总统和野蛮人约翰等人的谈话虽很重要,讲了故事前传即现在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以前发生了什么,但作者引出观点方式生硬不合逻辑@18章最后大家围观野蛮人的场景跟动物庄园里窗外动物看着屋内人猪不分一样让人不寒而栗啊~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一):评《美妙的新世界》

  人类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冒险还是安逸?新世界里的人不愿意承受痛苦,自愿消除了痛苦,享受着物质,放弃了冒险,其实这样的话这个星球可能会毁灭。首先,这样的模式下主要经济结构以国有制为主,生产效益不会高;其次,人们没有冒险精神,每天沉浸在唆麻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理论上很难突破,我们都知道欧洲没有新思想就不会有自然科学的爆发;最后,社会没有新思想,只能维持现状,要是被三体人发现。。。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二):不人道的稳定和自由的动荡,你选什么?

  另一个书名是《美丽新世界》,与《1984》和《我们》并称反乌托邦三部曲。之前我只看过《1984》,这次趁京东活动就买了译林版的套装,读了这本。小说描绘了一个数百年后“稳定压倒一切”的人类社会,人类吸取毁灭性的九年战争(应该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吧)的教训,采用工厂化制造人类,并且在胚胎阶段即人为分级的手段,建立了美妙的新世界,用技术固化阶层,用性、消费和毒品释放并控制人的欲望,取缔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和宗教等一切不稳定因素。跟读《1984》的感觉类似,阅读时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压抑感,一种平静的恐怖,甚至会带入梦里,这或许就是反乌托邦小说的共同特点了,让人产生对未来的恐惧。这部小说在半个多世纪前勉强还算幻想小说,放到今天基因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呀,变得现实了很多。其实作者借小说中的总统之口,提了一个问题:不人道的稳定和自由的动荡,你选什么?我不知道答案。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三):这样的新世界你要吗?

  “如果让你在现实世界只能躺在床上,依靠药物和营养液生存,但是你的大脑会不断接受刺激,让你做一生关于荣华富贵、平安喜乐的梦,你愿意吗?”

  读完这本书后,我莫名地想起了以前在知乎看到的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这本书描写的新世界和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于想象,所以当我站在上帝视角总觉得有些悲伤。

  这本书是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齐名,并且同属于“反乌托邦三部曲”的著作。而且在读这本书之前,乌鸦也曾读过《1984》,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总会将两者拿来比较。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美丽新世界》比《1984》对人民的禁锢更为彻底,因为本书所描述的新世界追求的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正如作者在1947年为本书写的序里说的那样:“真正革命性的革命不应该在外部世界进行,而应该在人类的灵魂和肉体上进行”。

  于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新世界在灵与肉的基础上发起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在新世界里,“父母”成为了一个肮脏的字眼,因为这里已经取消了胎生,所有人都是人工生殖的产物,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从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从高到低划分出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艾普西龙五个大的“种姓”。

  所有人在未出生的的时候,便已经借由各种各样的技术而将自己的命运预定。高种姓拥有良好的基因,也有着完善的大脑,而低种姓却只能浑浑噩噩,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处理那些下贱的工作。

  但所有人都会觉得满足,因为在他们婴儿时期,便被用心理学的方法获得了“教育”,所有人都坚信自己所处的人种是最为完美而优越的。

  新世界坚信人是社会的,所有渴望的孤独的人会被视为“异端”。也正是因为人属于社会,所以没有家庭,没有爱恋。有的只是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而制作的游戏以及规则。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新世界同样也没有所谓的文明与科学,因为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样,每个人生活里的一切都由上面赐予,大家都满足现状,感谢福帝。

  新世界同样也没有痛苦,因为你的一切负面情绪都可以因为唆麻得以解脱。烦恼、伤心、不安等等情绪,都可以因为一个唆麻假而消失不见。

  这就是新世界,如果说《1984》是采取监视等方式杜绝“思想罪”的话,那么新世界采取的方式无疑要根本的多。

  你的所有思想都在你还没有长大甚至还没有获得意识之前就被灌输。新世界的居民根本意识不到这个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即便是聪慧如赫尔姆霍兹、叛逆如伯纳也无法对这个新世界做些什么。

  这个世界的人品质都各有差异,但他们的命运却一模一样。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人都不过是为了“社会、本分、稳定”这个口号而被禁锢的奴隶。

  这个新世界,传统文化没有了,书籍被限制了,科学被限制了,家庭没有了,父母兄弟姐妹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亲情没有了,友情没有了,人情没有了,连花朵也没有了,大自然也没有了。

  有的不过是被瓶子束缚的自由,所有人都富裕、安全,他们从不生病,也不怕死,他们快快活活,不知道激情和衰老,没有什么爸爸妈妈来给他们添麻烦,也没有妻子儿女和情人叫他们产生激情,他们的条件设置使他们实际上不能不按为他们设置的路子行动。

  是的,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人的命运在出生之前便早已被规划好。他们不会反抗不过是潜意识教育的成果,他们的幸福快乐也不过是药物给予的虚假。

  所有人的物质需要被不断的满足,精神却都匮乏的可怕——没有痛苦又怎么需要艺术与文化?

  在这个世界,所有有人都不过是傀儡,他们的荣华富贵、平安喜乐都不过是“灵与肉的革命”造成的假象。但因为这场革命,所有人都意识不到——意识到的人都被新世界抛弃。

  但也正是因为深处其中的人都意识不到这场悲剧,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这本书远不如《1984》那么可怕,因为新世界居民不会有所谓的斗争。

  我是一个俗人,或许我穷尽一生都不过是为了寻找这样一场梦——这也许真的是个美妙的新世界。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四):谎言与社会

  和很多人一样,我知道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这本书也是源自于阅读《娱乐致死》。《娱乐致死》作为传播学的经典读物,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专业必读书。书中对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给了很高的评价:“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记得原来有人在知乎提问过该如何选择书看,有一个回答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看你喜欢的作家在书中总提到的书。所以,看完《娱乐致死》后,我几乎是第一时间搜遍了学校的图书馆。

  有时候会感慨,医学和文学真是有趣的存在。似乎在我们所知范畴中,有好多本来会成为医生的人竟然变成了作家。想来虽然一个动刀一个动笔,也许冥冥之中就有相同之处吧。鲁迅先生是主动为了改变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可是赫胥黎先生大抵就没这么心甘情愿了。也许我们还要感谢赫胥黎的视力问题,不然文学史上定然少了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文艺复兴之后,莫尔在《乌托邦》中对当下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个虚构的美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人们渴求的不断增长,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也应运而生。自此,这三部作品奠定了乌托邦文学的基础。

  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只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和平民主的假象中掩藏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危机,战争,大屠杀……人们开始忧虑和警醒,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在20世纪中叶,三部伟大的作品诞生: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我们称它们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因为这三本书都是在描述我们自以为是的美好乌托邦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三本书中,无疑是《美妙的新世界》更贴近我们现代的生活,也让我感触最深。坦地说,我认为从故事构建角度来说,奥威尔更会讲故事一点。《1984》远比《美妙的新世界》可读性更强。但是,《美妙的新世界》重要就重要在于它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恐惧的未来世界。

  当然,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美妙的。没有硝烟,没有贫寒,没有恐惧,没有束缚。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是幸福的。社会通过五种方式进行革命:一,取消胎生,人工繁殖,划分种姓;二,进行潜意识教育;三,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四,与历史诀别;五,唆麻就是一切。社会,本分,稳定,这三个词就是人们追寻的信仰。当我们不再思考的时候,就不会再明白我们为何要思考。于是,社会安定了。阿尔法做阿尔法的工作,伊普西龙做伊普西龙的工作,人们忠诚并热爱自己的岗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现状。不再有父母伴侣的羁绊,不再有物质资源的不足,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物质上的自由,也是精神上的自由。啊,此时此刻,连我都禁不住想感叹一句:啊,美妙的新世界!

  但此时此刻,人还为人吗?

  在这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下,掩藏的无疑是人性的丧失。李普曼说过,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在赫胥黎构建的这个福特纪年的社会里,根本没有所谓的谎言,因为一切的想法意念都是源自于人们自身的。诚如这本书的名字《美妙的新世界》,这个乌托邦世界,真的如想象中美妙吗?面对这样一个看似幸福快乐的世界,我们也会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公主米兰达一样兴奋大叫吗?每个人都渴望这样一个世界,但这样一个世界无疑让我们心生恐慌。

  同样是反乌托邦文学,《美妙的新世界》和《1984》无疑是两种不同的构建。奥威尔害怕那些禁书的人,赫胥黎害怕没有理由来禁书因为没有人读书;奥威尔害怕那些剥夺信息的人,赫胥黎害怕那些给予人们过多信息以至于人们变得被动以自我为中心;奥威尔憎恶统治者给人民施加痛苦,赫胥黎恐惧统治者给人民施加愉悦;奥威尔害怕人们被恐惧毁灭,赫胥黎害怕人们被喜欢的东西毁灭;奥威尔讽刺审查制度,赫胥黎惊恐连审查制度都不再被需要。

  与《1984》中的极权主义社会相比,《美妙的新世界》中看似自由的社会无疑是更具有毁灭性的。至少在集权主义社会中,男主角温斯顿还有思考的空间,还曾努力去寻找过爱情和自由。当人还存在着最后一丝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不惧怕外界的一切纷扰。但在这个美妙的新世界里,谎言不再是谎言,因为谎言就是真理。除了野蛮人沉溺于莎士比亚之外,所有人都自诩为清醒的。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清醒是建构在人工繁殖的种姓选择和潜意识教育培养下的。

  赫胥黎是睿智而清醒的,因此他大胆预测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却在今天一点一点渗透的社会。消费社会的爆炸,两性关系的解放,传统文化的没落,娱乐电影的放纵,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是的,这是个消费的时代,也是个娱乐的时代。当我们面对面对着刷手机的时候,我们已经沦为了娱乐的奴隶。碎片化的阅读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以至于我们想象不到没有手机该是一种什么样子。我们被消费文化所左右,反过来又不断去创造消费文化。你看,这个美妙的新世界和书中难道不像吗?联想到英剧《黑镜》中的一幕幕,无法不感到脊背发凉。

  看完三本反乌托邦文学,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两个问题:一切物质欲望都满足之后,人是否就幸福了?在娱乐化社会中,该如何从欲望中保持清醒?最深的恐惧不是满社会的谎言,而是我们已经将谎言视为真理。就如同《娱乐致死》中所说的那样: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没有花朵的社会。

  没有书籍的社会。

  你会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吗?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五):今天,我们也活在一个“美妙的新世界”里 今天,我们也活在一个“美妙的新世界”里

  《美妙的新世界》(英文名:Brave New World)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写于1931年,于1932年发表的一本小说。故事主要讲述在未来的2503年的在英国伦敦,中央权利机构通过生物科技批量的复制、设计制造人类,人种根据优劣被制造成高低不同的级别(阿尔法、贝塔、伽马……),不同等级的人被设定于用来满足于不同的工种及职责。人在出生过程中,已经通过睡眠教育、巴普洛夫条件设置等手段被催眠洗脑,使之能够听话、懂事、服从一切安排并安于自己的命运,嗦麻大量供应用于产生快乐,阻碍痛苦。

  于是。人人都幸福快乐的活在一个美丽的新世界里。

  《美妙的新世界》里关于政治权利对人的操控、关于个体自由、关于人类本能欲望的讨论,小说内容辛辣生猛。《美妙的新世界》与乔治奥尔的《1984》、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并列为著名反乌托邦三部曲。

  乌托邦这个概念最早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在乌托邦的世界里,生活按需分配,人人实现公平,到达一种理想完美的社会情景。苏联是将乌托邦理念付诸实践的国家,然而在亲眼目睹体制的腐败和恶劣之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逃离乌托邦宣言,一系列反乌托邦的作品开始面世。

  在反乌托邦的作品里,世界表面看起来祥和美好,通过一种集权的、技术的、官僚的手段,来实现一种压迫性的完美。持不同异见者被清除,权利对人的监视、操控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反乌托邦并不是乌托邦的绝对反面,而是看待同一个社会的不同观察角度,一个看到的是人人幸福快乐的和谐图景,另一个看到的是一个集权的、压迫性的、没有个人自由的社会。

  一、权利对人的控制

  在《美妙的新世界》里,精卵结合到胚胎的分化、出生均在实验室里完成,在婴儿阶段,通过体外培育、睡眠教育、巴普洛夫条件设置来实现对人类的设计和改造。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出的婴儿,从小到大乖顺、服从。在美丽新世界里,人们的精神食粮全部是由权利的意志来决定的,那些与社会价值观、思潮不一致的被视为反动的内容,均无一例外被隔离、过滤、被清除。福帝是他们的至高无上的神,福帝所宣传的思想代表着一切真理与正义,人们觉得自己与伟大的存在融为一体,集体主义渗入到每个人的骨髓里,无人敢去挑战和质疑。

  胆小、懦弱特纳德感到痛苦和孤独,一种灵魂得不到救赎的空虚和麻木的孤独,当他透露出一丝对制度的怀疑,就被威胁说要驱逐、发配到遥远的冰岛,卑怯者被震慑,即使心有不满也不敢声张。能力出众的精干作者赫姆霍尔兹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但是他的思维被权利机构编制的意识影响,无法跳出那张网。

  反观我们的当下,严苛的审查机制下,不同的声音会通过各种方式强行迅速消除、隔离在外,404、举报删除、强行消失早已经习以为常,人们只能够接受官方指认的声音,官方决定“真相”的叙事,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对人们进行洗脑教育,来实现稳定统治,安分守己的民众觉得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社会里。

  二、娱乐至死的世界

  美丽新世界里,嗦麻大量提供,不快乐的时刻被解救,男女之间随意结合,人人彼此相属,感官刺激被极力推崇,人类的欲望获得最大充分的满足,人们及时行乐。

  在小说里,野蛮人约翰-- --一个不是在美丽新世界长大的年轻人与掌管世界的总管在争辩关于苦难与快乐的时候,总管的一番慷慨激昂言:

  “文明绝对不需要高尚或英雄主义,这些东西是政治无能的表征。像我们这样组织合理的社会,没有人有机会做高尚或英雄主义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前,社会肯定已经动荡不安了。在有战争的地方,有派系的地方,有诱惑要抵抗,要为爱情而斗争或保护爱情的地方,显而易见,高尚和英雄主义才是有些意义的。但是现如今,没有战争。我们采取了万般谨慎的措施,避免大家对什么人过于热爱。这儿也没有派别之争,你的条件设置让你情不自禁地干你应该干的事情。而你应该干的事情,总的来说,让你如此快乐,自然的冲动可以自由发泄,不用抵抗什么诱惑。如果不幸,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发生了,嗨,有嗦麻让你度个假期,远离现实。永远有嗦麻平息你的怒气,让你与敌人和解,使你变得有耐心,能长期经受痛苦。过去,你们要做到这些,只能通过巨大的努力,经过数年艰苦的道德磨炼。”

  “确实像你们干的事情。把任何让人不高兴的东西都清除掉,而不是学着去忍受它。‘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尚……但是你们两者都不做,既不忍受,也不反抗。你们只是把毒箭消除。这太容易了。 ”野蛮人据理力争。

  权利充当造物主的角色,极大地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清除所有的苦难,然后竭尽全力满足人类的欲望,人类沦为一个任由操控和摆弄的有机体,依靠嗦麻麻痹自己,丝毫无力抵抗,甚至都没有抵抗的意识。个人独立自由意志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字典里。当外来者闯入,野蛮人约翰所携带的独立自由意识形态与美丽新世界的规则格格不入,野蛮人鄙夷唾骂他们的愚蠢、无知、道德沦丧,在那群人眼里,野蛮人对快乐的拒绝是多么的可笑、不可理喻。

  小说结尾,野蛮人奋力抵抗快乐的诱惑,接受苦难的磨砺,然而野蛮人的与苦难的作斗争的情景被当做一幕滑稽表演被观看、被嘲笑,直到野蛮人放弃最后的挣扎直至被吞噬。这是一次反抗虚幻快乐的失败。但是,能说这是美丽新世界里那些追求快乐至死的人们的胜利吗?

  显然不是。

  在这里,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被给予的、被动的。人们的幸福是权利与技术设计制造的结果,与每一个个体的都没有任何关系。快乐与不快乐不需要个体创造,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们只需要感恩戴德地接受权力者提供的一切,无脑不需要任何的思考,不需要任何反抗,人们在快乐里醉生梦死,直至被死亡吞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妙的新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