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8-11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100字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本由[加拿大]马歇尔 麦克卢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精选点评

  ●麦克卢汉一定是穿越回去的吧!!!媒介即讯息,也影响着人的社会发展!从媒介的发展来历史也是一个不错切入点呢!

  ●只记住,媒介是人的延伸。

  ●了解几个关键概念就好,如果要具体看麦克卢汉分章节分析电视报纸汽车,还不如直接去看罗兰巴特神话修辞学。

  ●厚度上来说确实很难啃 但好在麦克卢汉说的都是人话 并不生涩。那时写的例子现如今都有了可被证伪性 读完后也够想很久

  ●让人惊艳。的确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完全多了一个新的角度视野

  ●在?为什么又增订???

  ●阅读体验是在看预言漫天讲故事,但读完发现还是有脉络体系可循的——全都以媒介对人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为出发点。 implosion这个概念是四星原因。 从英尼斯 “偏倚论”延伸出的 “感官平衡”应该是对个体意义最大的理论

  ●600页的大部头丰厚的媒介资料论述,基本涵盖了人类史上所有媒介,语言也很优美,不愧传播学奠基人,称为比肩牛顿达尔文的划时代思想家。甚至儿童教育问题也一针见血。

  ●晕

  ●许多零碎思索素材不错,但恕我直言,这本书有点名不符实。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一):我就不告诉你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胡泳老师前面的序言

  推荐理由:麦克卢汉作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想必大家都知道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是在探讨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对于一个经典书的新版本而言……我就不告诉你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胡泳老师前面的序言。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二):媒介如何进一步活下去并指导下的社会

  《理解媒介》整本书都摆事实,讲道理,用一个个媒介进化的故事来带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本书的每一个理论都足以给我造成极大震撼,也让我深切感到自己在这个充满媒介的时代的浅薄,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能有如此见地实在倾佩。

  当然,站在现在的视角,这本书的部分理论显然不符合当下社会,比如对于冷热媒介的分类,是麦氏在当时的情况下做的任性简单粗暴的分类,他是牵强的、似是而非的。媒介发展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必再按这个标准简单化媒介,(对于冷热媒介的分类受众参与程度高低还取决于节目本身和受众意愿)。

  (参考《重新理解媒介》)媒介不仅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的延伸,媒介也是环境的延伸,媒介将人与环境连为一体。我们当前的网络媒介是无区别的媒介,也就是在冷热媒介的概念下,他既可以是冷媒介,也可以是热媒介。媒介的意义是改变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重要性不在于它本身,在于改变人类社会结构。

  当前时代是一个后真相的时代,很多理论的生命值并不长,其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看问题的新角度,因此我们不必去纠结书上的理论,我们应该去关注它如何进一步活下去并指导当下的社会。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三):专业古董非诚难扰

  香港问题的舆论之争如火似荼,大陆媒体报道给大陆民众的印象是普通港人反对暴力支持警队,爱国爱港,大陆民众群情激昂,撑警队,撑香港,剑指港独以及港独媒体。然而,香港居民要么是沉默的大多数,要么是对政府和警队并不满意,对大陆民众的思想统一不可理解和理喻,无论是香港缺乏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价值观割裂是非常严重的,并且有愈行愈远的趋势。

  海外媒体无论是否是政治阴谋的操纵还是大国背后的博弈,在持公正立场价值观的媒体表达出来,同样是不一样的表达,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媒体的价值和作用。

  翻到4月份购买的理解媒介,希望能够有所解惑,然而读完这本书,有点说不清的感觉,这不是实用主义角度讨论价值观的传播理论与实践,完全是关于人这个物种面对技术进步的适应,优化,自我强大的哲学思考。

  写与64年左右,读的是55周年纪念版,在作者看来,传播媒介的变革主要来自于电,无线电广播,电视,以及打自己,电话,电影。也涉及到机械化自动化的汽车的讨论,在时代划分的常规概念中,这位大牛尚未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博客,直播,自媒体尚未出现,那么这本书如今看来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深刻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作者首先的观点是媒介即信息,新媒体的信息是旧媒体及信息本身,然后从卷入成都和参与程度划分为热媒体和冷媒体,接着就是对媒介的起源,信息的本质,以及媒介和人的关系做了哲学高度的分析。

  其中一个观点尤令我震撼,字母文字对逻辑思辨的影响,解决了象形文字的问题,实现了图像化,是人类思维模式的进化,为脱离部落制进入统一社会奠定基础,而中文的象形文字则缺少这个过度仍是部落制社会,如果理论成立,那么当今的中国机制以及中国特色仿佛就有了依据。

  另外一个核观点是媒介对人的延伸,即副标题,口头传播的信息量与广度局限性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与组织形式的制约,字母文字的出现脱离了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的过程,印刷术实现了低卷入度的信息传播,而图书与报纸的异同主要在于卷入程度和交互程度。广播,电视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均有论述。

  作者写作的风格有点纠结,引述了各种著作佐证观点,却又散乱不堪,在版本介绍时也有相关说明,读的也是充满枯燥,挫折感,可能因为时间久远,背景薄弱,远离传媒领域等一系列因素相关。虽有启发,未能解惑,并不推荐泛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四):《理解媒介》第一部分摘要

  /作业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传统文化强调分裂切割,机械化的切分性和序列性,导致我们认为“内容”才是讯息(一种媒介的内容往往是另一种媒介),但随着序列性让位于同步性,人们进入外形和结构的世界,对专门片段的注意转移到对整体场的注意,人们意识到“媒介即讯息”(举例:自动化,电影,立体派艺术,印刷术,电力时代)。 二.热媒介和冷媒介 媒介分为冷热媒介。热媒介是只延伸一种感觉的媒介,具有“高清晰度”,冷媒介则相反。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热冷媒介的概念可与热技术冷技术、热文化冷文化对照理解。 三.过热媒介的逆转 媒介过热(即过度延伸的人或文化)会造成逆转,如:实在的世界转换为科学幻想;西方走向东方,东方走向西方;外向爆炸逆转为内向爆炸;乡村不再是工作中心,城市不再是休闲中心,等等。这种逆转发生的一大原因是电力系统这一媒介:电力技术的功能是非集中化的,而不是集中化的。断裂界限,是逆转发生和不可回归的临界点。 四.小玩意爱好者:自恋性麻木 自恋性麻木。人有自我截除的倾向,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适的器官、感觉或机能,借以保护自己。而新技术新发明(亦即新媒介,作为人的延伸)的出现,正是此种对人的压力。中枢神经系统为解压,将会自我截除,使我们变得麻木。因此,电力时代成为一个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同时,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认识到无意识,意识到技术是自己身体的延伸。 五.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媒介的杂交将会释放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的裂变和聚变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一样。文化举例:口头文化和读写文化的交汇,西方(读写文化)和东方(口头文化)对彼此的影响;具体媒介举例:电影,电台,文学,戏剧,新闻,舞蹈……媒介作为感知的延伸,必然形成新的比率(感知形成新的比率,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也形成新的比率)。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是发现真相和给人启示的时刻,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的状态中惊醒过来。 六.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一切技术(媒介)都是知识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转换器;技术是显豁的。最早的技术(媒介):言语,可以把经验转化为可言说的、外化的感觉,人藉此把握整个世界;在电力时代,人可以越来越多地把自己转换成其他的超越自我的形态。 七.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应 技术变革不只改变了生活习惯,而且改变了思想模式和评价模式。作者以手术作比,认为新媒介和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手术中受影响最大的部位并非手术切口(自恋性麻木),被改变的是整个机体,如,广播冲击的是视觉,照片冲击的是听觉。每一种新的影响都会改变感知的比率。生病时不表现出病症叫免疫,对于新技术和新媒介来讲,艺术是其的免疫机制。作者认为,凡是能把握自己行为以及当代新知识含义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有整体意识的人,他能在意识过程尚未麻木前,就能矫正感知的比率。新媒介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以未来主义和拟古主义为手段去迎接剧烈的变革,往往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应以智慧召唤出一个与之相抗衡的反冲击,如,电能的内爆不能用外向爆炸或扩张去对付,但可以用非集中化和众多小型中心的灵活性来对付。

  /第二部分看不动了,先缓缓。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五):如何用媒介论构件自己的底层思维方式

  

序章

《理解媒介》这本书是传播学的经典,学传播学的同学,没有人不知道麦克卢汉,没有人不知道麦克卢汉卢汉的这本经典理论“理解媒介”。

这本书是很厚的一本书,读完这本书,一天大概是3小时多,读完这本书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大概是20多小时,当然,收获也是同样慢慢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于历史上的26种媒介加以考察和分析。

麦克卢汉的理论

1、媒介即人的延伸。(书的副标题,当然,全书的一个理论支撑也是这个)

2、媒介即讯息。

3、冷媒介、热媒介。

4、作为转换器的媒介(网络上大多数人都只讲前三个理论,但我觉得这个理论也很重要)

在我们研究麦克卢汉的理论之前,我们先的知道媒介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媒介是什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媒介呢?麦克卢汉说“我们通过后视镜来观察目前,我们倒着走向未来”。

在19世纪80年代,电报是新媒介;在20世界20年代,广播是新媒介;接着,电视成为50年代的新媒介,而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了新的媒介;以后,新的媒介可能是人工智能,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在19世纪之前,其他的媒介是什么?这本书中,麦克卢汉都给出了解答

“理解”媒介从来都不是容易的,麦克卢汉在书名里其实想表达的是:你们都在使用媒介,有些人还拥有媒介和投资媒介,所有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介,但其实你们都跟不本不了解媒介,也不明白媒介究竟会给我们的人类行为以及人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根据麦克卢汉的说法,有三种基本的技术创新,影响着我们人类的发展:拼音字母表的发明、15世纪的活版印刷、以及18世纪电力的发明;当然,这些基础媒介,会与其他媒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媒介,比如拼音字母与纸张的结合形成了书籍。

关于媒介的定义,建议阅读书籍的开篇“理解麦克卢汉”部分,要对于媒介的理解书中会比我讲的更清楚,我只能按照我的简单理解对于媒介下个简单的定义:它是信息的载体,用于传递信息的

媒介即人的延伸

书的副标题就媒介即人的延伸,可见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媒介是人的延伸,人何尝不是媒介的延伸,这个世界被媒介所诅咒。

由此,我们从书中总结出了一个句式:XX是XX的延伸,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方面的表述,比如:

有意识的计算机,是人的意识到延伸; 纺锤是人手的延伸; 货币是社会媒介,亦是内心希望和动作的延伸; 住宅延伸的是机体的内在温度控制机制,而衣服则是体表更直接的延伸; 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自我的延伸; 车子是人腿的延伸; 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

我们常在朋友圈发表评论,朋友圈何尝不是表达的延伸; 或者说,豆瓣书评、影片、分享点滴亦是表达的延伸; 你的男/女朋友是你的手/腿/思考的延伸

我们在某一方面的技能被延伸了,但同时也是被也是被截肢了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被创造出来了”;

讯息=技术创新引发的变化

我们日常所见的媒介都只是图形,仅仅构成其后隐藏的服务环境的效果。汽车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高速公路、汽车厂、石油公司。

“隐藏的服务环境才是改变人们的事物。环境改变人,而不是技术”

比如说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它是上面长者各种各样的应用,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可以说,每个服务的背后都是欲望的延伸,这些延伸的服务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外卖是人腿的延伸,我们越来越懒;抖音是好奇的延伸,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对于体验的阈值。

互联网如果在细化的美中应用里面,比如游戏王者荣耀,由专门打游戏的APP,由专门的游戏攻略APP,由专门的生活的的合作的APP,单这个游戏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环境

新的技术/媒介出现,即意味着新的环境的创造

冷媒介、热媒介

冷媒介:具有“低清晰度”,提供的信息很少,大量的信息需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需要用户的参与。对应的媒介由电话、言语、卡通、电视、讨论课

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提供的信息很多,信息不需要听话人去脑补。不需要用户的参与。对应的媒介有广播、印刷、照片、电影、讲授课。

麦克卢汉是这样描述热媒介的: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今天他一定会指着我们的电子媒介说:“我要站在你们的眼睛,耳朵,神经和脑子上。让世界按我的意愿以任何速度或模式运动。”我们把这些支点。租借给私营大公司了。

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技术将一种知识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知识。

樊登讲书很多人都很熟悉,书籍本来是视觉延伸,通过听书,新的技术把这种知识变为了听觉的延伸。

尾章

这本书写了理论,探索了26种过往的媒介,通过作者的整理,我们看到了媒介的过去,从而去思考媒介的未来,比如最近出现的视频号,这个媒介。

正如麦克卢汉说的:我们通过后视镜观察目前,我们倒着走向未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