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冲击》是一本由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Douglas Rushkoff)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乱的一本书!!给了我很多Idea 但是不是系统只是媒体人的一种描述。
●:无
●在叙事结构崩塌之后,个体面对种种当下的冲击,是后现代理论的具体化描述吧。可惜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解决之道,只是模糊地表示我们要接受对自己所存在的这一时刻的责任。
●确实思考了最新由于互联网出现产生的片断式信息汲取带来的人们思想的转变,其中的叙事性汲取和片段式汲取这个概念让我有启发和认识
●读了第一章感觉观点思考都比较深入,但过我的案例电影很多不熟悉看着有点累。要是有类似的国内的书就好了
●如果说轴心时代和机械式宇宙观时期分别是以历法和日程表来协调的,那么数字化时代则是要求我们屈从于编码的权威性。《当下的冲击》无非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越来越依赖编码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变得更容易接受人的生命是由基因组密码预先设定好的这种观念。可怕的是,我们的DNA就是这样一套编码,我们最多通过更改那些关键基因序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却条分缕析地告诉你为何你比十年前更焦虑,尽管人都要不自觉地被时代所裹挟。
●触目惊心,启发良多
●太抽象,也不是很客观,看了一章完全看不懂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版本有问题。
《当下的冲击》读后感(一):最近读到最好的书,没有之一
当下的冲击,present shock,讲的是移动互联网的always on永远在线给我们的生活,社会心理,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传统的叙事结构正在崩塌,新的价值观理念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那么忙碌,在书中这被称作是数字化神经病。当我们所有行为的数据被商业机构所利用,并且美其名曰大数据时,这么书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出了诘问,这真是我们需要的吗?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是,去中心化,去垄断,包括旧的话语体系也必然被打破。但这种爆炸式的信息增长也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时间。
《当下的冲击》读后感(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
本书的“叙事的崩塌”部分延续了《娱乐至死》的精神内核,进一步阐明了在网络时代,140字的Facebook和微博等媒介对人们心理、经济和社会进程的影响。比如,因为信息的传输扁平化,机构和政府无法将目光放得长远,而不得不筋疲力尽地应对应接不暇的当下的危机。精英阶级的权威性被压缩,因为所有人都能向社会发声(但买大V等行为就干涉了这种情况,所以说发声谁都可以,但能不能被大众听到就是另一回事儿)。在机构难以与消费者建立对话的情况下,机构想人为的编造出机构的形象就变得越发困难,所以最好的方向没法就是不说假话。在发明了中央货币这一为上层牟利的手段后,“时间就是金钱”接替了越发疲软的中央货币牟利方法,迈上了巅峰。通过压榨殖民地压缩地理、时间产生的财富带回本国并减少了本国的就业,使本国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当殖民行为无法再正大光明地横行世界后,霸权国家又发明了世界银行,它们用贷款换取对方开放的市场这类方式隐形地剥削发展中国家。当这种方式再次疲软时,他们就转而压缩时间,以期货这种交易时间的方式获取更多利益从而造成次贷危机。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将人们连接的更紧密,并渐渐成为抽在背上的鞭子,人们终于成为了技术的奴隶,人们被日程表、即时通讯软件等技术胁迫着,跟着疯狂转着的社会一起转得停不下来。未来的时间通过贷款/信用卡等方式被现在的我们消耗掉,大型机构研究我们的弱点以使聘用他们的公司能从人们身上获取更多不理性投资带来的利润。人们无法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导致人和人之间的联系难以为继,焦虑、绝望的情绪由此而来并催生了末日情结。人类的未来在此重压下将会变成什么样?艺术家也许能为我们提出如何使用技术的指导。探讨人性、人与机器的命题不可避免且十分重要。(以上皆为随手一写,不严谨、不准确)
《当下的冲击》读后感(三):最好的有关当下的叙述
这个书一口气读完,相当具有吸引力。 这本书跟一般的国外畅销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把一个主题反复的用不同的场景和故事串联,显得读者是傻瓜。《当下的冲击》是不断的通过叙述涌现在不同的领域,完全通过社会文化或者事件的进程,提供了不一样的传统认识图景,而且这个认识还跟随作者的叙述不断的变化。 这是一种非常爽的阅读体验,当然这种爽有别于你看成人网站,书给你的完全是一种智力的激荡。 书中涉及了许多行业,因为科技技术带来的革新所引发的社会行为以及规则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找到了差异。而这些叙述中,不停的在对旧有的与新生的进行对比变化,而不是停留在简单枯燥的叙述上,所以能够持续不停的抓住你的注意力,这也正好切合了作者在书中大篇幅论述的主题。 可以说,作者完全解构了他所描写的这个主题,虽然碎片化了,但是确有某种持续性的逻辑在牵引,就如同作者认为的进化论者,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占到了主导一样,书中的这些看似碎片化的主题也在不断的更新。 我看过中信这个“趋势前沿”系列的好几本书,都非常啰嗦乏味,就如同我之前对于《世界是平的》的评价一样,把有关常识的内容,夸张冗长的用没有戏剧性的枯燥故事写出来,这种感觉。所以,在看其他的几本这个系列,比如《第三次工业浪潮》,《创客》,《移动浪潮》,《大转折时代》,都有这种感觉。 然而,《当下的冲击》却跟之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本书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还是写作方式来讲,都是一流的。 《当下的冲击》应该是能够给你更多启发启示,以及引发你深刻的思考社会、商业以及个人生活的启发一本书,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当下的冲击》读后感(四):《当下的冲击》:当下的选择
(本文刊发于《商业价值》2014年第3期,网上链接: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30608.html?s=b_home_recent)
浓缩观点
•网上尽是最具轰动效应的负面消息,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一再上演……当下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这些现象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的《当下的冲击》从时间与信息角度提供了具有历史感、理论化的解释。
当你打开互联网,你也许会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满眼尽是最具轰动效应的负面消息?当你打开电话,《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接踵而来,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一再上演,电视剧和电影内置广告也越演越烈……
当下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这些现象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的《当下的冲击》从时间与信息角度提供了具有历史感、理论化的解释,为读者理解“当下的我们来自何方,为什么在这里,要去向何处”这些大问题提供了指导。
人的生理局限及时间、信息观念
人本性自利、见识短(有限理性),同时也可以创造、改善生活。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人“不能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所以现实生活中少有人能像《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那样“左右互搏”。虽然有上述局限,人脑的功能不可忽视,因为它可以同时处理无意识功能(呼吸、心跳等)和有意识功能(读书、写作等)。同时,人的创造力是人减轻局限、摆脱束缚的重要手段。其中最早、最大的创造,就是对时间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从词源入手,区分了时间的两个类别:chronos(时间)、kairos(时机)。前者是用时钟记录的时间,后者是“由环境、上帝或命运创造出来的机会”。由于人性的局限,普通人往往更关注数量化的时间(chronos),因为它更易测量、更易观察;而专家则对于时机(kairos)则更感兴趣,尤其是经济学家通过研究选择,来寻找资源配置的最佳时机。可见,时机所蕴含的信息高于数量化的时间,需要人动用更深的智慧来研究。
人对不同尺度时间感知不同
普通人除了更关注机械钟、电子表告诉他们的时间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不同尺度的时间感知不同。作者在第三章《上紧发条:把过去和未来都压缩到当下》中以滑冰中的同心圆来解释这种“时间分集”现象:最外圈的滑冰者和更接近圆心的人滑了一样的圈数,但是需要更快的速度、更长的距离才能达到目标。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生存的世界存在多个时间尺度(最内圈是“自然或地质时间”,最外圈是“时尚时间”,然后从最里到外依次是“文明时间”、“统治制度时间”、“基础设施时间”、“贸易时间”),运转速度从里到外依次加快,时尚是最善变的。这使人最容易感知时尚的变化,对于自然环境(自然或地质时间)最不关注,这可以解决为什么污染如此随意,而穿衣并不随意。
对不同尺度时间的感知不同,也造成人自身见识短,意识不到更大的时间尺度,也很难认识到复杂性研究中的“蝴蝶效应”现象:美国华盛顿的蝴蝶煽动一下翅膀,中国北京就会出现龙卷风。所以人自诞生以来,主要运用的是线性思维,通过口述传统,将自己的价值观传给下一代。后来,印刷术发明后,则主要靠史书记载价值观。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故事有头有尾,线性推进。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进入千家万户,这种信息大爆炸对人的叙事传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当下的选择
前两部分的内容告诉我们:一方面,人性局限决定了人更愿意用数量化的时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人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感知,决定了普通人更关注眼前的事,而专业研究者(尤其是商业机构)更注重对未来(机会)的把握。这决定了:信息社会背景下,普通人会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反应,而商家也会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当,洛西科夫在这本书中重点介绍了捆绑销售、时间绑定和时间压缩等策略。
信息社会对普通人最早的影响来自电视机遥控器。以前,人们看电视剧遇到广告,需要起身调台;遥控器出现后,人们可以坐在沙发上快速转换节目,然后估计广告时长,再返回继续看电视剧。为了应对广告受到的冲击,电视制作人开始在节目中内置广告,相当于是捆绑销售电视节目和广告。
更为麻烦的是网络视频、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意调节电视剧播放的进度,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收看电视剧。但是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具有冲击力的内容。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电视剧制作人开始强调电视节目的即时性:他们采用时间压缩策略将电视剧改为季播,尽力将观众的反馈压缩到节目中去;他们也采用时间绑定策略,将一些及时性的新闻和电视剧绑定。
其一,他们把电视剧改为季播,然后把上一季电视剧观众的反馈、迭代,最终压缩到下一季电视剧中。比如美国电视剧《越狱》、《国土安全》等。其二,他们采用时间绑定策略,将新闻评论绑定到电视内容中,比如《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园》等电视剧不断出现主人公对美国新闻事件的疯狂评论,但不是线性的叙事,给习惯于传统线性叙事结构的观众以冲击。其三,将时间绑定策略借用到综艺节目真人秀中,比如前一阵很火的《中国好声音》将每个学员的演唱和经历绑定,再辅以评委犀利的评论,造成了不错的效果。前段时间走红的《爸爸去哪儿》,也是将教育孩子这个热点问题与男明星和孩子互动的过程绑定,来吸引观众。
遥控器、网络视频、智能手机等技术手段的冲击虽然厉害,但是它们都不如“9.11”恐怖袭击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来得大。如果我们在恐怖袭击下,命都没有了,我们关注过去和将来又有什么用呢?换到我们中国的生活场景,如果周围的人都在得癌症离开世界,您又有什么理由不管当下,而反思过去、畅想未来呢?这都要归于人们旧有的时间及尺度观念在强化。人们更关注数量化的生存时间,而不是关注时间给人带来的意义(时机)。
人们更关注同心圆的外圈(时尚的事情),而不是更为核心的内圈(人生的价值)。正如亚当·斯密在去世前所说的,他的一生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在信息社会,这对于每个人更为重要。
(本文作者左根永为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管理学博士)
《当下的冲击》读后感(五):当下的冲击
在刷图书馆的时候正好碰见,以下为零散笔记:
关键字:叙事结构的崩塌 、数字化精神病、分形偏执。
正文:
明明是期末了啊混蛋,昨天晚上想好好复习的,刷了下微博,看看网民们对一年一度高考的吐槽,上知乎跟着大神的动态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一番,正准备看书,断电了。拿起手机看one的抒情小短文,一不小心就睡着了。早上被手机吵醒,醒来刷了一顿朋友圈,给毕业离校的学长学姐依次点赞,在伤感的情绪中打开QQ空间,调侃了一番今年的高考,像模像样地给学妹们发了些祝福的话。然后....到现在为止累计打开锁频57次,刷微信15次,微博10次,QQ空间7次,短信箱5次,然后还有些APP:脸萌,片刻,one,国家地理,知乎日报balabala......
你说我干了些什么?总而言之没复习就对了。我好像“永远在线”,无法逃避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我没有一件事可以安定地持续做一小时,总是“每隔几分钟就要回应一些新发生的事情”;我在信息的潮流中东奔西跑生怕落后于时代,我想什么都了解一点,什么都做得快一点,结果一无所获,结果是“想停下脚步,却身不由己。”
1.以前妈妈是这么给我讲故事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说···。但是现在妈妈总是这样告诉我:他说…他说...他说...。我们再也不愿意好好地把一个故事讲完,讲开头高潮低谷结尾,我们只想要简单粗暴地来一次高潮。然而“故事合在一起,帮助我们构筑关于生活、国家、文化和信仰的叙事传统,我们采取故事的方式体验和描述世界。”“叙事性的想象是形成思想的基本方法。推理能力的培养也以它为基础。它还是我们展望未来、预测、规划和解释的主要方法。”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好像有点不适应那种缓缓道来的节奏了,过去和未来关我毛事,我想要的就是当下的体验,这么多精彩的东西我尝一尝就好,何必纠结那些来龙去脉呢?大部分媒体都放弃了线性结构的叙事,转而将精力投入在与观众互动,着力打造一种“故事的重点在于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新的关联,揭露或重构虚假的故事”,比如《辛普森一家》、《废材联盟》等情景剧以及《真实世界》《美国偶像》等真人秀节目,我们不在需要考虑一部剧的前后关系是否得当,而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创造冲突来达到轰动效应,让人越快高潮越好。在如何面对这种叙事崩塌的问题时,电子游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RPG等有明显主线任务的游戏还是有叙述成分的):在非叙事的游戏结构中,玩家往往不注重故事的脉络,他们可以有很大的自由来自主决定游戏走向,自己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之中(一起建个帮会各种屠城各种帮战搞出各种传奇的事,甚至如WOW等通过游戏影响了现实世界)。
当叙事性结构逐渐崩塌的时候,我们“还不如主动成为故事的主宰者,实时地享受其中。”
2.
“我们生活在一个主要靠数码设备和outlook类邮件管理软件接受信息的世界,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要把严格的数字时间当成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的数码世界永远处于开启状态,不断给我们推送最新的股票报价、消费者趋势、邮件回复通知、社交游戏更新等,所有这些都一起涌入我们的智能手机。。。我们所做得任何事都有可能被其他事抢占。通常,我们仅仅把干扰的内容列入我们准备同时做得其他事情的列表里。
这种干扰不仅仅使我们的认知能力趋于衰竭,更糟糕的是,它使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我们必须赶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速度,以免与现在脱节。毕竟,这些都是即时动态,世界任意角落几乎同时向我们推送信息。”
如果我不知道最近招远麦当劳的事会让人觉得不关心时事,如果我连某某明星又结婚了这样的段子都不知道显得与时尚脱节,如果我好久没看国民岳父的逗比微博生活该少了多少乐趣啊?在这庞杂的信息流中,在这个虚拟世界之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这些数字世界的分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牺牲掉了与自己所处的、更真实的当下之间的连接。以数字化狂轰滥炸为特点的虚假现在与我们所处的真实当下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第二种‘当下的冲击’,我们称之为digiphrenia(数字化精神病)。”无需多说,我们所看到的消息,其实已经落后于事件本身了,我们只是在不断地了解过去,把那些消息当做谈资存储在脑袋里。
作者提到的“手机震动焦虑症”真是感同身受!每天怔怔地看着呼吸灯10次以上的请自觉点赞!!!
章节的后面提到了身体自然规律与数码事件之间的联系,告诉我们,要“找回自然节奏”,得通过过滤掉多余的信息、多沉思冥想或与别人交流等方式,保持生活的连贯性,解决注意力缺失的毛病。数码时代对我们的坏影响之一即是:注意力分散。当我不得不从工作中分身去看短信回消息、然后再回到工作中时,就开始没法专心工作,变得情绪低落了。
3.
先上结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就是极好的。
作者所谓的“时间绑定”即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尺度(比如:文明是存活千年的,时尚则常常瞬息万变,尺度不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想将不同时间尺度中发展的事物撮合在一起混合使用,由此导致了生活节奏和生命韵律的不合拍。”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轻易地将记忆保存在硬盘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无法轻易抹去,而通过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可能还得背上未来的“这个压缩包”,所以处于当下的我们自然就冲突得不行,分不清过去和未来了,精神上的混搭让我们既抹不去历史的阴影,也逃不开命运的预测(持保留意见)。
然后坐着终于扯到了经济学的东西!!!我明明是因为在经济学书架上找到你才翻开来的,现在才上正餐!!!
结果正餐。。。冷掉了。。。
——“媒体一直构筑着这种对即时回报和满足感的期待。购买行为和产生满足感之间的时间差几乎消失殆尽——似乎无论买到了什么,购物本身永远比消费这些产品获益更多。”我们只是想做点什么,来让我们参与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潮流中去,购买是我们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经济时代的一种方式,而非表面上的那些实际需求。我觉得,作者在这一段过于纠结“消费品的物质形式”了,虽然数字化替代了传统的消费品(CD碟片等),但消费品的意义没有变化,这是技术发展有利的一面,抱着对传统的怀念不放手而排斥新的传播方式未免太守旧了吧。
4.分形偏执
结论:一切就是一切。(这一段好像罗胖子曾经在《罗辑思维》里面讲过,有知道的知友给补充下吧,就简单说下好了)
“分形只是在不同比例上自相似,而非完全一样。”没有了叙事结构,我们开始通过在不同元素之间寻找连接来搭建自己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之中,没有什么是孤立的。世界上任一个节点除了问题,引起的结果都是不可估计的,比如说当年9.11事件一不小心就震惊了世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正是由于微博之类社交工具的诞生大大加强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反馈,而不再受政府“广播”的控制。
最后,作者告诉咱身处这条信息大潮之中,一定要找到立足的平衡点。“不再让各种需求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思考空间,免受外界打扰,可以恰如其分地给予每个时刻以应有的价值,可以对不确定性持宽容态度,可以在自己做足准备之前拒绝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关联或做出结论;面对将终结人类历史的奇异吸引子,我们甚至可以减弱或忽视它难以抗拒的引力。当我们能够选择暂停,也就能够取消暂停。”
以上是整理的部分读书笔记,熄灯了,先到这。
“感谢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