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是一本由杨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1.11.03 夏杨小时候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工作?”我说:“因为工作可以给妈妈带来很多的乐趣。” 2011.11.03 我带孩子到公园时,首先寻找一个安全的区域,然后让孩子自由的奔跑。我还经常找一个斜坡或一片草地,鼓励孩子躺下来,从高处往低处滚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一种新的阅历,新的刺激。
●很平实的语言,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时间就可以完全领会的。很赞同这种教育方式。
●270页的书几乎269页都是用来炫耀自己考上剑桥大学的儿子的。语言乏味,论据牵强。对育儿帮助不大。每隔几页就一张作者儿子的照片,对作者而言,她的儿子可能是天底下最帅的。但是对读者而言真是种折磨。这本书估计是作者朋友圈晒儿子的汇总。
●太过完美的家庭、父母和孩子,育儿思路有启发,但对案例持保留态度。
●一本炫耀和公关的书
●读不下去,弃了。
●育儿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一):贵公子真的在中学时就读完了《资治通鉴》?
作者总是把话说一些,不说一些。比如总提考上剑桥,却不提剑桥的学费。总提百万年薪,却不提国外的平均年薪。插图的图片说明是儿子的口吻,而行文是母亲的,令人很混乱。读后,想问作者,贵公子真的在中学时就读完了《资治通鉴》?
我其实很生气,一早起来,读完这本烂书。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二):皮格马利翁不是心理学家
比较反感作者动不动就说什么剑桥博士、世界顶级实验室、百万年薪等。还有就是作者经常提到自己的山东英才学院,感觉有做广告的嫌疑。不过作者的很多教育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夏杨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另外要更正一下,皮格马利翁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雕塑家。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三):读后感
孩子才十三个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书,很幸运,很及时,看到别人的孩子,听过同事心中养娃的烦恼,让我不得早早给自己打预防针,给自己提醒以后的我是否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未雨绸缪总是有道理的,即使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适用,但至少知道要怎么做,不至于无可奈何,杨文的育儿也是通过很多书籍学习来的,本书的书名就很可爱,很让人认可,都不是育儿高手,更谈不上经验丰富,都是第一次,一次播种,开花结果却要等到数年后才能看到。所以和儿子一起成长。
说教的教育不再适用当下,而且效果微乎其微,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揠苗助长一定患得患失,很多时候,我们以成人的想法和要求去面对孩子,太多“不”字上嘴巴,这不能碰,那样不行,不可以去、、、、、、看完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也不得不说孩子这张画布不是一两笔就能作完,也不是1+1=2那么简单,耐心+沟通+“计谋”+放手
还有一个观念“生活即教育”,来源于生活,就地取材,这个真的很好,比宽泛的说教更让孩子接受,让孩子能见到摸到感受到。
言传身教也是另一个重点内容,什么样子的父母带出什么样子的孩子,自己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也跟着模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父母自己做好表率。
总得来说,这本书也很值得读第二遍,在去感受作者的教育观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引导教育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四):温和中蕴含力量
GROWING UP WITH MY SON
从书名来看,杨文女士是很谦虚的。我也赞同这一观点,正如小红说的,摸石头过河,都是头一回,在教育的过程中心中的忐忑或化为成就感,或转为挫败感。不知不觉间你也在成长。
书中很多都是与心理学教育学一致的,比方说抓住成长的关键期,随机教育,从小给他选择的权利,家庭观,等等,我都非常欣赏与赞同。很多做法也值得借鉴。当然,千万不要忘记,因材施教。
这半年我越来越觉得,无论什么事情,不一定要成功,你努力了就好。这个放在亲子教育上最合适。其实啊,什么亲子教育,你对谁的爱不是一样呢。不要苛求和渴求你爱的人会成为多么优秀多么成功的人物,他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把你的爱附加了很多条件,那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无私,宽容,和博爱。当然面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
杨文女士认为,母亲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儿子成为怎样的人。家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上次谁跟我说的,一个女人嫁错了男人,痛苦一辈子,害了自己一辈子。一个男人娶错了女人,倒霉九代,害了九代的子孙。是不是很搞笑?是不是搞笑之余也有点道理?
看到那段肺腑之言:每当我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不禁哈哈大笑。我这个年纪就常常这么想,算不算开化?在其他人的眼中,肯定算落伍。
我写这种读书笔记,是不是也很搞笑?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五):用心自然有好结果
最初在书店略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个儿子是什么剑桥博士,就有了抵触情绪,最反感这样的所谓“我怎么把儿子培养成了高材生”。再慢慢看看,发现作者的某些观点和我的不吻而合,就索性买了回家慢慢看。看完之后才觉得,作者讲的全部是生活中和儿子的相处之道,而这个博士的头衔完全是自然的结果。自己当时仅凭最初先入为主的看法去评价一本书是多么的不明智,幸亏最终还是看了全书,不然就走宝了。
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心态,那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主要表现在:“担起两种角色”,既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也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自我要求,当然会更辛苦,带来的也是全方位的成功。
要做个好妻子,作者明白关心另一半的心理是更重要的,也知道良好和谐的婚姻关系和家庭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做个好母亲,在吃与穿之间,作者关心的是吃,因为作为一个孩子,营养的摄入是最重要的。另外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学习能力和综合的品格或者个性,做母亲的也非常看重,书中用两大章详细介绍了作者的一些心得和小技巧,印象最深的有:1随时教育,因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特别注意相处时间的质量。2。睡前故事,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别清楚孩子在成长期间的各个敏感期。3。让孩子主动参与,无论是对孩子自己相关事情的选择,还是对家庭事务,还是对社会上的活动,都让孩子作为一份子参与进去。
总体而言,觉得作者是非常用心的在做一个母亲,这份用心也自然的给了回报。虽然不可能每个看书的人最终都能培养出剑桥博士,但是这样的用心,是每个妈妈都可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