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做为高楼大厦建设过程中重要分部的分项工程,其中降水工程根据设计要求允许停止降水,具备封井条件时,应及时填封降水井。朋友负责的项目工地到了这个阶段,填封降水井最后一道工序是井口护筒钢板封闭盖要全焊接严密,绝不能漏焊假焊,对电焊工操作有技术要求。前几天他问我有认识的电焊工吗?我将熟悉的电焊工想了一遍,立即能来的还真不好找。在大致询问了设计要求、工艺流程、时间工期后。想到我30多年前就拥有中级电焊工证,就和朋友说:“这点活干脆我去吧”,朋友说:“如果您身体情况允许,就来帮帮忙,但千万不要勉强”。
“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我邀30多年前的同事李师傅父子一同前往。当年,我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效率倍加,他技术精湛,是个实干家。这次,我俩合作联手,拿下这点活问题应该不大。虽然我已经退休几年,但为这次重返工作一线,做了充分准备,翻出尘封的工具包,找齐大小电工钳、刀、测电笔、绝缘胶带、大小活、呆板手、大小十字、平口螺丝刀、锤子、圈尺、电焊手套等工具;带上创可贴、药品、整好生活用品行囊。一切收拾停当后,汇和李师傅父子,我们豪情满怀到了工地现场。施工方负责人王经理将需要填封的降水井图纸交给我们,又详细交待了注意事项,填封降水井的重要性,要求务必按照设计及工艺流程操作,期待我们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当晚,我第一次住进项目部,带空调的集装箱活动板房,我似乎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莫名的兴奋。
晨五点,天微亮,开工。先要将潜水泵从18米左右深的降水井里拔出来,我嗖嗖嗖的拔出三台,到第四台感觉有些吃力,得歇歇才能拔出来。年轻就是资本,李师傅的儿子身强力壮,他拔潜水泵像玩似的,我们带来一个“大力士”。第一天收工从现场回来,我感叹新设备、新工具日新月异,我带去的工具基本用不上,而且填封降水井技术仅占20%,重体力劳动要占80%。我意识到低估了困难,高估了技术,在时代跨越式发展面前,曾经傲气的技术能手不值一谈。
工作环境的艰苦,更是考验了我们的决心,降水井口散落在纵横交错林立的脚手架、杂七杂八堆放的建管材、形如蜘蛛织成的钢筋网、露着尖锐铁钉的壳子板缝隙中,作业难度极大。拔潜水泵还算顺利,接下来充填30多方碎石、1方多混凝土可不好办,有的降水井点手推车到不了井口,得一桶一桶掂着材料送过去。让我难忘的是有些降水井点,掩埋在一人多高藤蔓缠绕的荒草中,好不容易按图索骥找到那里,发现井口附近已是花脚蚊子的天下。拨开荒草藤蔓依稀听到蚊子头目说:“人类厌恶蚊蝇,我们躲到这荒野之地,人类竟然又撵来侵犯我们的家园,凶猛的叮咬他们”,我们身体暴露部分被叮咬的奇痒难忍。每天工作过程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工作服似水浸,安全帽摘下后能挥洒出许多汗水,每天磕碰、被铁钉刺穿鞋底也是常态。有几天晚上暴雨,白天娇阳似火,湿热难耐,平均两天磨破一副牛皮手套,双手打满血泡,李师傅小腿一摁一个坑,路滑我还摔了两跤。晚上休息时,因为劳累过度,肢体僵硬反应迟钝,躺在床上翻身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我也使出了在1978年当选县级“铁人”称号的干劲,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运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统筹法”,发挥上世纪八十代,风靡神州大地的“马胜利工作法”,坚持晨五点开工,晚十点收工,披星戴月,心无旁骛踏实赶进度,一天完成三天的工作量。克服一切难点、战胜各种困阻,为保工期完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次在工地的经历收获颇丰,深入接触了建设高楼大厦辛勤劳动、实干兴邦的群体。钢筋、木工、焊接、油漆加工棚如同间间画室,描绘出件件独立成品。看那成吨的钢材、管材、水泥、电缆、电器、木板、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经过建设者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变成幢幢高楼大厦,这怎能不让观者激动期待。工地上有首顺口溜“黄、蓝帽子干、红帽子转、白帽子说了算”,诠释了安全帽颜色的含义,戴黄安全帽是一线劳作人员,戴蓝安全帽一般是技工、水电工、塔吊信号员,戴红安全帽一般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戴白安全帽一般是工程监理或甲方,是工地管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我们工作到一大半时,碰到一个戴白安全帽的工程监理,他过来说:“谁让你们填封的”,我们告诉他是施工方负责人王经理安排的,他马上打电话请王经理到现场,经过复核说按照设计要求降水井口留的护筒高度应该有偏差,有一部分井口部位需返工重做。然后耐心告知我们应该如何返工,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后来知道他是达信监理的王工程师,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通,是非常称职的监理工程师。虽然返工增加了工作量,但消除了工程隐患,避免以后更大的麻烦,我们也学到了正确的作业方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浑身疲惫带着奖状般磕碰的小伤,完成了我们这个年龄段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劳动者飒爽英姿是道美丽的风景线。就要离开工地了,有丝丝缕缕不舍之意,这片土地毕竟洒下了我们辛勤劳作的汗水!我敬佩的作家柳青《创业史》小说里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对那个时候的回忆,永远鼓舞人在新的情况下,做出些意志坚强的果敢决定。”
文章创作者:凌纪元
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状态。
向往从容、简单、平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后,拣起笔在报纸副刊版刊发50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