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台北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8-04 23: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台北人》读后感摘抄

  《台北人》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爾雅出版社出版的342图书,本书定价:240NT,页数:20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人》精选点评

  ●满篇苍凉

  ●越来越不喜欢了之后没有希望的书,越来越不喜欢

  ●因为某人,才读了此书

  ●断断续续地,终于读完了去年在台北买的《台北人》。此书在文坛地位、所受的赞誉自不必多说,然而,或许是时代所限,我个人却对这种过于细腻凄怆文字生好感,只不过是抱了一种对末日英雄好奇怜悯读罢此书。

  ●五四之后难得一见大师

  ●只有贵族公子哥才有的感伤吗?

  ●这本书像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从没有接触过的。台北在作者笔下,是搬去的上海与南京,缠绕着乡愁,缠绕着意气风发光辉岁月年轻军官,色衰的舞女,伶仃的仆人,在他们口中诉说出来一幅幅大时代背景下的悲剧

  ●很喜欢的叙事风格短片小说读着不累。。

  ●里面有些描写用词很“道地”,跟我平常能接触到的很不一样,但是我有能马上明白什么意思。这种感觉奇妙了。

  ●背井离乡后,我们缅怀过去的快乐荣耀时候,是否代表着我们在逃避现在呢?喜欢先生笔下那些人物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思考

  《台北人》读后感(一):悲情台北

  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由多个短篇组成讲述了一个个刚从战乱中退守台湾的三教九流悲惨故事

  有舞女,将军教授妓女书生,贵妇人,军官以及国民党普通士兵和他们的人,他们都经过,他们又刚刚稳定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一个能割舍掉海对面的过去,那里有他们挥不去的记忆情感亲人

  所以,他们是一群落魄的人,战争过后没有让他们有些许安定,他们是活在过去的人,他们苟且偷生,大都又悲惨死去。

  四十年前的文章,读起来如此悲伤

  《台北人》读后感(二):誰知道誰的人生

  看到《冬夜》那一則,我竟然有點想哭的衝動。

  白先勇看過的生活,就算是退到台北的落敗,大部份也是透著華麗的姹紫嫣紅。背景怎麼昏暗,都要喧嘩出一段曾經的繁華。人物也是濃彩重墨,被虐殺的妓女,粉身碎骨的將士,落寞的將軍太太

  可是《冬夜》不同,畫面里兩個教授,在雨夜里,坐在露出棉絮的沙發,喝了一遍又一遍的龍井,是多么灰暗的景象。幾位曾經的五四青年,到了晚年,卻不知人生何處是歸途。灰色里的唏噓,真像那般夜,冷冰冰雨水打在這個世界,無須解釋。

  一直努力思考的人生一下變得難以思考,才是真正的悲哀

  《台北人》读后感(三):山河不幸

  或许是看了太久的长篇,这部短篇集总给我一种人物丰满之后等待故事高潮时情节却“戛然而止”的感觉。而仔细想想,即使故事不甚“完整”,也很好地应和了“台北人”这一主题——这部书原本就是写人的。正是这种蒙太奇式的刻画,叫人对老一辈台北人有了直观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特点——坚强、世俗、义气——也许正是台北人(抑或说是外省人)共有的性格基因吧。

  不得不说,与余光中这样的海峡诗人相比,这部作品的文笔逊色了一些,对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描写,也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但所有这些故事里,都有着一种苦楚的美,让人为之动容落泪,这种美是和如何叙写描述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正所谓“山河不幸诗家幸”,这种美,正是来自国家的不幸以及人民的多情和无情,正如余光中作品的美,并不来自于他的文字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最感动我的一篇,竟然是《梁父吟》。光光是故事里的那份谦卑和人物举手投足间的礼让,总让我着迷,十足的民国范儿,让人不禁反思这几十年来,我们大陆究竟失去了什么。

  《台北人》读后感(四):为那些很“道地”的描写和那些切片式的故事

  有幸去台北旅游,然后买了这本书,唯一原因是因为白先勇这个名字。

  这本小说内容和质量没有让我失望,但是描写的场景却是那么苍凉,让我看完后有种对岁月很失望的感觉。

  不管是灯红酒绿的生活,还是百姓人家的日子,不管是悲惨的妓女,还是失落的退伍军人,还有那些逃难过去的人,这些描写竟都让我读出一丝丝的悲哀。是因为失去家园?是因为人生起伏?是因为时间易逝?作者的这些哀愁就像点燃的一只香一样,袅袅扰扰,在我读它的时候无声无息地潜入我底。

  最动容的几个场景:

  1. 两个教授相遇时的无奈。曾经的豪迈和张扬,曾经的报复和理想,如今却只剩下两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以及一杯杯的龙井中的慢慢叹息。

  2. 烟花女子从良之前的心路历程。这位“大姐”级的人物在青楼中打拼这么多年,最终带着心中诸多的遗憾离开。这个过程是喜还是悲?真的只有她自己能懂了

  3. 退伍老兵的失意。只因为性子太烈,上得了战场,却下不了职场。最后让自己的下属反而超越了自己。而自己只能酒醉人生。

  这本小说读得我尽是失落。只有失落。

  看到失落,才知道珍惜。

  《台北人》读后感(五):臺北人

  《臺北人》,買了許久的一部小說,由於一直被《寂寞的十七歲》時期的白先勇吸引,因而未有一口氣看畢的衝動。可是,近來氾濫地接觸的臺灣歷史,牽扯著我那福爾摩莎濫觴。

  我向來很喜歡白先勇,結果六小時讀完《臺北人》。經歐陽子的導向,我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縱然我非「舊時王謝堂前燕」。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對過去的依戀,回憶的執著是如此要人瘋癲。渴望活在屬於自己的時空,自己的時代。

  《花橋榮記》、《遊園驚夢》、《冬夜》是我最喜愛的三篇作品,而全書裡頭的人物彷彿就是當年衛星圖下的臺北人。不該說彷彿,因為他們就是貨真價實思念往昔的臺北人。作為香港人的我,有沒有那份感傷?我告訴你,只要是有過去的人,也能知道那種煎熬。

  《冬夜》中積極尋求出國的余教授;《花橋榮記》裡等待愛人的盧先生;《遊園驚夢》不知潮流的錢夫人,他們都被稱為「臺北人」,但他們心靈與臺北的疏離與隔膜,形成生活的悲涼,對命運的無奈與諷刺尤其明顯。白先勇對這些人物有一種無可抗拒的憐憫,而現實中他們又是多少臺北人的影子?

  說到人物,我最喜歡並且敬重是《梁父吟》的樸公,他未因過去的璀璨而忘記活於現在,也沒有為唏噓而失去面到現實的尊嚴。白先勇透過雷委員展現對他的尊敬,最後記下棋譜,下次再續的舉動,與今日青年人打電動時的執著過關無異,那是一種積極取態。

  現代主義並非不寫實,但說到書寫內心世界,的確是爭脫寫實主義的外圍建築,更深地挖進人心。不過,寫作當然不是要表現主義,作家不是為主義而寫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台北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