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碰到一個教文學概論的老師,不知怎麼的就談到台灣文學,他說:啊,台灣文學,那不就是台獨嗎 其實我想說文學從來就是武器,可是明明還是有些人不願意用來當作武器的呀,比如說 台北人 讀起來很美 不就夠了嗎 一定非要和政治聯繫嗎 我相信裡面有白先勇先生的情感 可是我的情感不是也很重要嗎 冬夜篇很好很喜歡
●前年豆瓣上白先勇讲红楼梦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 去年在图书馆看到但因为太厚没有看 上周在晓岛看到激动地一下午看了半本 一周心心念念去图书馆找了一中午终于拿到 想读又舍不得一下看完地两天终于看完剩下半本 突然有点理解初代台湾移民的心情了 他们明明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人 却由于政治原因不得不偏安于一隅 所以才不甘心这也是他们和大陆最深的联系 生在这里的我们 其实是跨过了和千年传统的直接联系而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和世界里的 放不下的 除了“统一”的面子 其实是他们带走的那些文化底蕴 到底还是一条根啊 人的一生对家国和朋友、爱情的眷恋 真是不该被政党玷污 乱世里 一个个具体的关系、家庭和团体 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淡淡忧伤
●对于国民党,我们一直知道的只有他们战败、腐败、不重视百姓,可是不会所有人都是这样吧?这本书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那些逃亡到台湾的人是如何思念海峡对面的家人,这种感情我们是体会不到了,毕竟现在飞台湾还挺容易的,《花桥荣记》《。。杜鹃花》真的让我觉得好惨;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其实当时的人们对于台湾是很不喜欢的,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台湾人这么看不起大陆呢???
《台北人》读后感(一):台北的人,生活的心
这是一本值得了解的书,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没有太多浮躁烦琐的话语,字是一字就用一字,话是一句就有一句的效果。我们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学习着从不同的地方学到另一个地方,工作着从这样一份工作换到另外一份工作,爱情着从一个深爱的人投向另一个深爱的人。我们每天辗转反侧,交际生活。我们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却活在另一个深爱的地方,这是旅行的意义,也是逃离的秘密。这是台北人的生活,也是情感的寄托。从北到南,生活,梦想,希望,寄托,故乡,历史······
《台北人》读后感(二):被烙在个体身上的无力感
人物:描写了一批50年代从大陆撤离,来到台湾的男男女女
这些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有舞女、歌女,也有曾参加过战争的高级将领,有身上烙刻下战争伤疤的老兵,也有因战乱失去丈夫的空军遗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从战乱中存活下来,以外乡人的身份重新融入到一个新的社会体系中,逐渐适应其中的文化,却每每思绪纷飞,常常被勾起了过往。在某些故事设定里,在台湾定居的主人公的住所,街道名称也和以前居住的地方相同,在重新开始的新生活中,明明天地早已变换,又被一根若有似无的叫做“过往”的线给牵绊住。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物都被涂上了一抹历史性的色彩,他们作为个体正在经历着社会性的历史,同时又在书写下自己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在社会动荡中,人的无力感,被抛弃感,越发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起落失去了对力量的掌控,也逐渐失去影响力。《梁父吟》 的长官,垂暮之年,坚守和惦念着故人的情谊、嘱托,尽量将悼念的方式和礼节安排完备,是对故人的爱和尊重,也是对他们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那些岁月的尊重。但秋风扫过的时间,那些逐渐苍老的一切都会像落叶一样缓缓飘零,无人能够掌控和逆转,这种无力感是人面对时间、面对苍老的无力,而在这些历经生死的人身上,更被凸显出来。
《台北人》读后感(三):繁花落处
读是当年图书馆借的,最终自己买了这一版。一整本书的主旨,用书开头刘禹锡的《乌衣巷》就能概括。虽然是短篇小说集子,主题却是意外的都一致。从很多人的视角,来看荣华散尽,青春消逝,只得断井颓垣。 有好几篇写得极美。从语言到结构,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做到的极致。一重一重的语言的波浪,又清澈,又冰凉。刚开始几篇,还有"死的死,散的散"这样的词句,到后面笔法愈发熟练,不用说死,也不用说散,悲凉的感觉已是漫天漫地,处处流淌。《游园惊梦》终于达到了高峰。似《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秋思》明明只是一个短短的场景,透露的信息却很多,人物的心理之丰富,实我所未见。 最后两篇《冬夜》和《国葬》倒叫我刮目相看了。也难怪是在《游园惊梦》之后。一本书的结构也是隐隐呼应。感觉到后来作者很多话要说,止不住地冒,结构上便是简单一点,但字句的重量有了,一下教我起了敬意。 从小语文课上老师就教我们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感情之真。怎么说呢,固然有只有词藻和技巧而无情感的作品,也有情感充沛,笔墨上却过分追求质朴的,教人看不下去。所以不太喜欢豆腐,喜欢李白,喜欢柳三变,喜欢字句里营造的华美意象。其实很多作家,欠缺的是技巧。国内很多作家,泥腿子出身,情感也许不是不诚恳,看不进去。有的却是一遍过后,不再想看。能教人回味无穷的,白先勇一定是一个。至于叶先生所说的立意的高下,是情感和技巧之上的层次了。
《台北人》读后感(四):浅谈《台北人》的悲剧意识
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形式,悲剧将现实生活中的挣扎、矛盾、痛苦与纠葛用一种饱含关切的方法表达出来。论起书写悲剧,白先勇可谓个中高手。他的一本《台北人》,写尽大环境跌宕下的小人物之悲。无论是荣华不再的没落贵族,还是社会底层的穷苦劳工,无论是爱情成空空嗟叹的穷酸书生,还是久经风月却仍存柔情的沧桑女子,都在白先勇的笔下唉声叹气,流着一群人乃至一代人的泪。
身份错置,今昔之叹,是这十四个故事共同的主题。《台北人》里形形色色的人物,身在台北,却都不是真正的台北人。大势与时局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富贵也好,贫穷也罢,人人都是牺牲品。《游园惊梦》里曾经的昆曲头牌蓝田玉,离了故土辗转台北,成了阔气的钱夫人。后来丈夫去世,佳人也老,故人相聚时推杯换盏,一时梦回,记起的不过是青春年华的一丝幻影。《一把青》里的女学生朱青,年少时灵秀忘俗,也曾和新婚的丈夫期许一生一代一双人。不料战事吃紧,身为空军的丈夫陡然罹难,朱青倍受打击。后来她由南京流落台北,一头扎进了风月场。如今的她浓妆艳抹妖艳风流,年少的伤痛,都给藏起来,揉碎了,丢干净了。《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里疯疯癫癫的“教主”,从前也是上海影视圈的一号人物。如今戏演完了,人散场了,只瞧见台北公园里的红月亮,和月亮下晃悠悠的疯老头。
白先勇书写悲剧,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没有慷慨激昂的怒吼,只是冷静地娓娓道来。白公的笔触不时有些揶揄,甚至还有愉悦,可你瞧不见悲情,悲情却早已抓住了你。白先勇身在国民党军官家庭,生于广西,后来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多处辗转,在台北定居一段,又因为读书到了美国。对于白先勇和那一代经历因时局跌宕而颠沛流离的人来说,台北并非故土,美国亦非天堂,归属感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无奈与遗憾。《台北人》之悲,是白先勇深切体会过的时代之悲。优秀的小说,如《台北人》,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它当中的情感脉络,纵然跨越时间和空间,仍然熠熠生辉。
《台北人》读后感(五):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感伤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cara(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4407911/
1.《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我觉得在其本身固有的文本之外,有很多的留白。
比如尹雪艳到达台湾之后,家里的规格布置不下于原来在霞飞路的标准。她一个没有工作又没有了丈夫的女人,凭什么来维持这份精致摆谱的生活?
比如那个眼眶烂掉了的吴经理,和尹雪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无疑吴经理充当了旧时老鸨的角色,不露声色就给尹雪艳拉来了金主。那么,他充当这个角色时,是无意还是有意?他和尹雪艳有没有一腿?他有没有在其中分一杯羹?小说最后快结束的时候,吴经理的牌面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再有,为什么要把尹雪艳设定成一个煞气重的女人?既然和她好的男人没有一个能逃脱厄运,为什么他们仍然如飞蛾扑火,前仆后继?
明里写出来的尹雪艳风华绝代、善解人意、恬淡温柔,别人总是把自己的人生落差向她倾诉,她自己的人生落差又是如何排解的呢?
尹雪艳的容貌也是很奇特的,似乎年龄在某个时刻定格在那里了,若干年过去仍然毫无变化。这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曾经在繁华的大上海纸醉金迷、活色生香的生活,人们不愿望忘记,不愿意相信那已经是昨日黄花,他们想通过尹雪艳来重温繁华一梦,费尽心机营造出过往的氛围,哪怕实际的天地风云巨变,他们缩在小岛的一角,大上海、百乐门只能隔海而望!
2.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与《永远的尹雪艳》几乎刚好相反。《永远的尹雪艳》只细细刻画那些表面的场景,光尹雪艳的客厅布置、夜宵吃什么都写得细致入微,且一切看起来都是云淡风轻的,始终把那股悲伤憋在内里。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则行文非常的密集,大量的信息裹挟在字里行间,需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否则便有可能漏掉重要的情节。其文并不长,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印象,其气质正合了“短小精悍”这四个字。
文中选取了好几个人来和金大班做对比,可以说是一副舞女群芳图。曾经的金大班也和她底下那个乡下妹一样,相信真爱,为爱人生孩子、丢饭碗、受清贫,甚至寻死都在所不惜。可是,结果呢,爱人远走高飞,并不顾这一世情份。吸引爱人的,是她舞女的风韵;导致爱人离开的,是她舞女的身份。 年经时因为相信真情,金大班顶鄙视那些抱定棺材板的人(即那些有钱的老男人),最终,青春不再的金大班还不是费尽心机找一个棺材板抱着了。
经历过情感幻灭的金大班变得滑头了、势利了,只惯于在风月场上逢场作戏。讽刺的是,她能红那么久,她能做头牌,全赖于她这逢场作戏、假情假意的本领。所以,她一眼能看出,谁将有做头牌的资历;而谁,在这块是非之地根本混不下去。
有一点耐人寻味,其中一个舞女的归宿,竟然是出了舞池,进了佛堂。白先勇毕竟是悲天悯人的,红尘中的污痕残渍,在清冷梵音中,也是可以洗濯干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