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8-04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摘抄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是一本由索福克勒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精选点评

  ●因此,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解脱之前。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戏剧家当中的翘楚,他所创作出的人物特别具有一种执着精神,而且越发体现真理与真理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就是后世辩证法缘起。除了震撼人心的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角色。厄勒克拉特虽然也坚持某种念,却缺乏一种行动力量。总而言之,读着很痛快

  ●这个居然当时忘记标记了!我长这么大第一次俄狄浦斯王呢!

  ●对俄狄浦斯来说,对悲惨命运敏感带来的不幸胜于命运之不幸

  ●当我们漂泊遥远大地上或大海波涛上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觅得我们的艰苦生活

  ●只有想快速翻完然后结束焦虑

  ●打算集齊一套《羅念生全集》和新版「十力叢書」啊。對比後來的《古希臘悲喜劇全集》,雖然不是詩體,但羅念生的語言真的要比張竹明的好,隱約感覺到可能有和合本的影響(周作人譯歐里庇得斯就更是了)。

  ●古典剧中的歌队有很多功用可以介绍剧情加入讨论,提供线索迷人。现代戏剧为了节奏紧凑删掉了歌队,亦有不少损失。孟京辉的一些戏剧中加入了歌队的角色,居然创造出了先锋意味。歌队的复兴或许会为现代戏剧提供新的开拓方向

  ●也许索福克勒斯是对的,所以今天的我们再看他的悲喜剧,会觉得一切习以为常,反而没有那么强烈冲击感了。

  ●没有收Ajax和Philoctetes 注释详尽但是重复率高 整体译名没有同意有些混乱 有给出采用的古希腊文本子 能刷一遍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一):忒拜家族被流放三部曲

  “忒拜族被流放三部曲”一连串真的是魅力惊人,一个家族因为不信日神使者诅咒,到最后带着诅咒依托冥神正法王权诸神发起挑战,这种信神者的高贵气质同时不断将他者推入深渊悲凉感层层显现,比起《俄狄浦斯王》不留情面的对命运“有人皆孽无时不冤”的写实,更喜欢《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那种日暮穷途复归尘土、诅咒延续一世凋对白急促苍凉英雄晚年写作,如此说来《安提戈涅》几乎就是一种少壮的写作了,里面安提戈涅和妹妹,克瑞翁和海蒙,卫兵国王,每个人之间雄辩角力,也跟安提戈涅这样子独有原始少女英雄气度很符合。悲剧关于是永恒下人不变最艰难的叙事,既然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这对父女承担了命运诅咒者、反抗者、实行者、流传者的四种命运,其实应该还有隐藏的悲剧主角波吕涅克斯,报信人先知以及尾声又引出一故事尽管为后世所熟知,但在古希腊人这里真的已经圆熟了,《厄勒克特拉》重逢戏很好看,原型神话中站在神对立面的弑母少女形象更酷,但欠缺了这一笔交代,尾声在复仇高峰走向未知也挺好,《特剌喀斯少女》很像后世莎翁,这两出都是女性歌队非常慰藉人心。另外对脚注里失传了的《厄里戈涅》(杀人奸夫妇之女)很感兴趣。(索福克勒斯真的很男性英雄主义,男性奇丰满,而他写的女性因为太“完美”反而模糊给后世好多阅读空间)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二):阅读中...

  

<7.18>有模糊新奇的认知,由戏剧延伸出去。一幕戏剧的时长有限,戏剧开始于一个「亟待变动」的危险平衡状态,幕布拉开,圆球从尖顶上摇摇欲坠、滚落、制造破坏。比如安提戈涅,它讲的是大事之后的小事——战败者的尸首能否安葬,讲人们对「战败的结果」如何处理,而没有着墨战争的过程和起因,默认将战争这个巨大的孕育悲剧的前因隐藏了。有限的剧本抓住新旧秩序更替之间的悬滞状态,一个变动不居的点,事后之事,人的反思,观众和戏中角色一同反思,深切地呈现人的「存在」,如何处理尸首的问题也回答了如何认识战争这个问题,而在战争当下不会产生答案。很有意思,事中之事,事后之事,事前预告,这几种不同的叙事方法都能达到表达的效果,但任一种呈现成功都是不容易的。以及,翻译者的好不仅在文字功底,更在恭勤认真,文史译戏研究珍贵资料。

<8.3>哲布(Jebb)的评述迅速上了一堂短课(当然罗先生的平实雅致的翻译增色许多),对比古希腊悲剧家到近代伏尔泰对俄狄浦斯的不同讲述。上周看完《俄狄浦斯》篇有一种惊异的感觉,一直浸在剧本的精巧设置里,总想抽时间继续读下去但是工作太忙。哲布的评述中,索福克勒斯完全凸显了一个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英雄形象,用角色设置(信息传递的结构设置)来处理故事过于平直简单的问题,而在其后的剧作家,都或多或少增加了弱化主体角色的情节(比如伏尔泰加了爱情故事因为“法国观众不接受没有爱情的戏剧”)。索福克勒斯没有增加旁的故事情节,只是将信息链打断,交给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机传递回来,而每一个信息在互证联通之前,都可以有“如果这样...那便不是...”的因果分叉。所以俄狄浦斯在悲喜、希冀恐惧中来回碰撞。观众也许猜到了悲剧,旁观着俄狄浦斯在煎熬之中逐渐渴望揭开真相走向灭亡,这样的旁观使怜悯与恐惧更加强烈。看完哲布的评述,回味《俄狄浦斯》,难怪。新看的一篇相对比平平,不过节奏快而稳。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三):《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命运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审判,人类不应由此认为只能一切顺其自然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年龄居中,在当时雅典城的戏剧比赛中得奖次数最多——24次。但论及后世影响,似不及年长三十岁的埃斯库罗斯,也不及年少十五岁的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的戏剧昂扬雄壮,剧中有鲜明的神圣正义,强调秩序性;欧里庇得斯的戏剧探幽深微,揭示人性的是其所是。而索福克罗斯的戏剧跌宕起伏,文采斐然,流畅通达。每篇剧中都有紧凑连续简短的人物对话交锋,这在另外两位作家的剧中很少见。他生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全盛时代,曾与伯里克利共事,曾被选为十将军之一。他逝世于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雅典以失败结束了与斯巴达约三十年的征战。 《俄狄浦斯王》中,忒拜城发生了大瘟疫,神示城中有不洁之人,就是杀死前国王的凶手。只有找出并放逐此凶手,瘟疫才会消失。于是人民来请求国王俄狄浦斯想办法解决。俄狄浦斯王倾为民,全力以赴,但剧情层层深入,却揭示了他的真实身份与他悲惨的受诅咒的命运——杀父娶母。最终他弄瞎自己的双眼,放逐自身(故事可见图片)。但俄狄浦斯王奋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爱护城邦子民的精神,使此剧在后世西方流传影响甚广。我们常可看到国外引咎辞职,勇于担责的新闻,许与此种传统有关。 《安提戈涅》中用冲突揭示深刻的道理——神圣律条与人定法律孰轻孰重?安提戈涅的两个哥哥,波吕涅刻斯攻打忒拜城而死,厄忒俄克勒斯守卫忒拜城而死。继任的忒拜国王克瑞翁下令隆重埋葬厄忒俄克勒斯,而禁止任何人为波吕涅刻斯祭奠下葬。 一方是国王的命令,执行国法,保社会秩序,似乎也是正义之举。而另一方是弱女子安提戈涅,坚持“永恒的神圣律条”,不能露尸于野,不能将属于下界神祇的尸体扣留在人间。于是安提戈涅违反国王的法令而埋葬了自己的哥哥,并因此行为受到惩罚而死。但国王克瑞翁也因违反神律,固执专制而受到惩罚,殃及自身。 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很明显,反对僭主专制,歌颂安提戈涅的反抗行为,并对神律高于人定法做了肯定。我们知道,西方的法律也是实定法,但判定此实定法是否合法的依据,却是自然法——基本上,也就是普世价值。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四):关于安提戈涅的剧本概要

  又名五分钟读完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不 做梦XD

  古希腊英雄时代,忒拜城国王拉伊俄斯曾拐走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那孩子一离家就自杀了,珀罗普斯因此诅咒拉伊俄斯没有好报。后来拉伊俄斯果然被自己的儿子俄狄浦斯杀死了。

  俄狄浦斯既是杀人犯,古时认为是不洁之人,便只能用铁制器皿,但他在疯狂中记此事,认为这是其子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克斯(俄狄浦斯与其母伊俄卡斯忒伦之子)薄待他,因此诅咒他们日后会用“铁器”(兵器)来瓜分产业。

  后来俄狄浦斯被他的儿子们以及克瑞翁(伊俄卡斯忒的兄弟)放逐出国,其长女安提戈涅跟随侍奉,流亡至科罗诺斯,受到雅典城国王忒修斯庇护。俄狄浦斯次女伊斯墨涅前去向父亲报信,称克瑞翁根据神示要将俄狄浦斯接回卡德墨亚(即忒拜城),但不准其进入国境,死后只能埋葬于国界处以保城邦和平繁荣。俄狄浦斯愤而诅咒“我的报冤的鬼魂将永远在那里出没;我的土地,我的儿子们可以分得这么大一块,只够他们两人死在那里。”俄狄浦斯最后神秘地死在科罗诺斯,并且为了报答国王的好意,他被葬在只有忒修斯知晓的地点以保护雅典城邦。

  而两兄弟果然反目成仇,厄忒俄克勒斯夺得王位,波吕涅克斯逃至阿尔戈斯借兵反攻,最后他们在战场上自相残杀而死。克瑞翁只为厄忒俄克勒斯举行了葬礼,并下令不得埋葬或哀悼波吕涅克斯,违者要在大街上被群众用石头砸死。安提戈涅孤身一人公然违抗禁令(因伊斯墨涅服从克瑞翁的权力并且劝阻安提戈涅赴死,安提戈涅与之决裂),象征性地安葬了波吕涅克斯,并举行了仪式。为了表明权威,又不至于因杀害亲属的罪恶而遭到诅咒,克瑞翁将安提戈涅关进一座石窟,欲使其慢慢饿死。安提戈涅哀叹自己的命运:“坟墓呀,新房呀,那将永久关住我的石窟呀!”,接着发表了一段该剧著名的演说(详见《安提戈涅》第891行至928行)。

  忒拜城先知忒瑞西阿斯前来警告克瑞翁,他做的这两件事已经触怒神明,将要遭到灭顶之灾,必须立刻安葬波吕涅克斯并释放安提戈涅。但克瑞翁赶到石窟时,安提戈涅已经自缢而亡,其子海蒙(安提戈涅的未婚夫)见状,当场举剑自杀,克瑞翁之妻欧律狄刻得知后亦自杀身亡。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五):关于安提戈涅

  一、 情节概括

  安提戈涅的两个哥哥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因争夺王位,互相残杀而死,克瑞翁于是以舅父名义继承了忒拜王位,他宣布波吕涅刻斯为叛徒,不许人埋葬他的尸首,安提戈涅不顾克瑞翁的禁葬令,以及妹妹伊斯墨涅的劝告,毅然以遵守“神律”为由,要埋葬哥哥波吕涅刻斯的尸首。被人发现后,克瑞翁下令将她关入石窟,任其饿死或自杀。儿子海蒙的反对也未让他改变主意。但而后先知忒瑞西阿斯认为他冒犯诸神的警诫终于让克瑞翁心生惧意,他试图挽救,收回成命却为时已晚,安提戈涅已经自缢,作为她未婚夫的海蒙在攻击父亲克瑞翁未果后也自杀了。克瑞翁的妻子欧律狄刻得知儿子的死讯同样自尽,最终徒留孤寂的克瑞翁一人。

  二、 安提戈涅人物形象分析

  1.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当克瑞翁代表城邦执行禁葬令的时候,安提戈涅毫不犹豫地决定去埋葬兄长。

  她说:“我要埋葬哥哥,即使为此而死,也是件光荣的事”。明知埋葬后或许性命难保,安提戈涅仍是如此勇敢,不畏死亡。被抓之后,安提戈涅更为直接地表现出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勇气。她在与克瑞翁展开辩论的时候,没有丝毫畏惧,最后毅然赴死。

  2. 捍卫神权,贯彻原则,具有牺牲精神

  安提戈涅内心相信超越城邦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或者说是“天理”,她敢于捍卫自己所遵循的神权。她自始至终能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从最初违抗禁令时的果敢,到后来面对质问时的坚决,再到最后石窟内的赴死,安提戈涅这样一个捍卫神权,贯彻原则且具有牺牲精神的形象跃然纸上。

  3. 兼具理性与感性,有血有肉

  安提戈涅对于自己的行为不是没有感到痛苦,在与伊斯墨涅和克瑞翁的对话中,都可以感觉到安提戈涅并不是不顾及亲情、友情和城邦律法的人,罗念生先生在序言里说,安提戈涅爱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但因为妹妹不肯帮忙她埋葬哥哥的尸首,她才对她冷酷,她在克瑞翁面前理直气壮,坚决不屈服;只有当面向死亡,而克瑞翁又不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才软下来,当然她的情感虽然起了变化,但她的意志却始终没有动摇。安提戈涅自身处于一种难解的矛盾之中,体现了她兼具理性与感性,有血有肉的一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她依旧希望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也就使得人物塑造具有了深度和悲剧感。

  参 杨颖,《安提戈涅的人物形象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9(18)

  1.神权神法的卫道士。

  2.伦理亲情的守护神。

  3.过度的义务偏执者。

  三、 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古希腊]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版

  张振华,试论黑格尔《安提戈涅》解释[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04)

  1、二元对立的冲突

  黑格尔以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解读,他把《安提戈涅》视作一出伦理悲剧。

  安提戈涅与克瑞翁分别代表一种实体性伦理力量。安提戈涅代表以女人为个别化的家庭伦理实体,“神的规律”,克瑞翁代表以男人为个别化的国家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主要是这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城邦之法是男性之法,安提戈涅遵守的神律是未经书写的女性之法。

  克瑞翁代表律法、城邦、公共秩序和政治理念;安提戈涅则代表神律、家庭、私人领域和家庭伦理。

  几个方面:家庭与城邦、人法(国家法)与神律(自然法)、女性与男性。

  (家礼主要是妇女的法律;它是感觉的主观的实体性的法律,即尚未完全达到现实的内部生活的法律; 它是古代的神,即冥国鬼神的法律;它是“永恒的法律”,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法律是同公共的国家的法律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是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该剧本是用女性和男性把这种对立予以个别化)

  罗念生:

  剧中的冲突是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与城邦社会法治权威之间的冲突。

  (背景:雅典战胜波斯,转入建设时期,为维护社会秩序,对于传统的宗教观念与伦理观念不得不保留一些,其中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伦理观念,如埋葬亲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城邦是有利和必要的,因而这些伦理观念要求在民主城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安提戈涅肯定不成文的神律,肯定人人有权利和义务埋葬自己的亲人,她挑战的是君主权力和普遍权威。

  罗念生认为柏格、黑格尔一派把其视作正义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双方面都是对的,安提戈涅尽宗教的义务,求良心之安,是对的;克瑞翁执行国法,保社会的秩序,也是对的),在“永恒的正义”面前,双方都有不是之处(安提戈涅违反国法,克瑞翁违反神律)的说法有错误之处,没有考虑具体条件和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唯心的辩证法。

  正义只能在安提戈涅这方面,不可能同时又在克瑞翁那方面,索福克勒斯爱憎分明,对安提戈涅的遭遇寄予莫大同情,对克瑞翁的专横表示强烈的憎恨。

  2、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越位

  (索福克勒斯的思想史相当保守和矛盾的。他提倡民主精神,又主张限制公民的权力。在政治和宗教上,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民主派的观点。这种守旧精神,遵守不成文法是伯里克里斯时代精神。)

  克瑞翁是一个典型的僭主,性情暴躁、固执、为所欲为、态度傲慢,把城邦的法令摆在神法之上,以自己的意志为城邦的意志,他认为城邦归他个人所有,把人民视作奴隶,要他们绝对服从。作者通过回归传统的方式批判僭主越位,赞扬了安提戈涅的勇敢与正义,蕴含了民主的精神。

  3、鼓吹英雄主义思想

  剧中的英雄遭受莫大苦难,孤孑之身与巨大势力作斗争,有着一种反抗精神。

  他们之所以遭受苦难,与其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过失,毋宁说是由于他们的美德。

  4、 重视人的才智和力量

  《安提戈涅》的第一合唱歌:“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歌队随即称赞人会航海,耕种,狩猎,造物,治病,运用语言和思想。

  歌颂了英雄时代的人,也等于歌颂了自己时代的雅典人的蓬蓬勃勃的创造精神。

  四、 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

  吴月颖,《诗学》中古希腊悲剧的“严肃性”阐释——以安提戈涅为例

  依据亚里士多德《诗学》进行分析。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下了一个定义(第6章):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安提戈涅》主题严肃、 情节完整、行动内容体量适度,是一部在创作实践和思想范畴上都达到标准化的古希腊悲剧。

  其主题关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健康生态,凸显英雄人物高贵的德行与对正义的执守;

  从情节整一性来看,事之有头、有身、有尾,从一而终贯穿着安提戈涅坚守人性光辉与自然之法,埋葬亲人而选择自我牺牲保全正义的行动;

  其行动体量适度,从安提戈涅请求伊斯墨涅的帮助到克瑞翁自食其果,行动集中在十三场之内,可以较为突出地展现悲剧效果。

  悲剧的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布局)的安排,情节中起引领作用的是是否符合可然律与必然律,它关乎整个行动的动因,是奠基性的条件。

  安提戈涅的行动在可然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整个剧本取材于神话故事,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尽管在可然律指导下进行的行动不一定是现实的,却完全是可能的,因为它具有普遍性。安提戈涅身处王室,举手投足间都背负着君主统治下的政治谋划,这看似接近神坛的命运大大削弱了悲剧的普遍性。但安提戈涅也是在神祇庇佑下的普通人, 她有着和普通民众相同的苦难经历与难以决断的人生选择,在人性泯灭与坚持正义之间她选择了最普遍的人伦,虽然情节存在虚构成分,但能呈现艺术之真。也就是在给可然律一个普遍性的条件之后,情节的发展走向了一种因果制约和自我毁灭的必然。

  在人物方面,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两个主要人物都代表了各自的正义,各有其合理性,其中悲剧主人公安提戈涅有优点,也有弱点。而克瑞翁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为非作恶的坏人。他是一个在权力的鼓动下失去了理智和克制能力的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典型的悲剧人物,即有缺点的现实人。

  罗念生:

  1、 人物性格鲜明,人物性格成为戏剧动力,安提戈涅的性格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索福克勒斯把演员人数从两个增加到三个,使对话和剧情可以复杂化,人物的性格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索福克勒斯把歌队的歌队的人数由12个增加到15个,使舞蹈的形式可以起到更逗的变化。亚里士多德称赞索福克勒斯的歌队是戏剧整体的有机部分,歌队中的人员参与剧中的活动。)

  2、 对照手法: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克瑞翁和海蒙,是性格相反的人物,后者衬托前者,使前者的性格格外鲜明。

  3、 以乐写哀:在悲剧事件将要发生之前,引起一点快乐气氛,以加强戏剧效果。

  《安提戈涅》第五合唱歌(第二曲次节):“喷火的星宿的领队啊,彻夜歌声的指挥者啊,宙斯的儿子,我的主啊,快带着仙女们,你的侣伴,出现呀,她们总是在你面前,在你伊阿科斯,快乐的赐与者面前,通宵发狂,载歌载舞。”

  4、 诗人往往叫人物默默无言地退出,效果远在说话之上。

  剧中的欧律狄刻,报信人向走到王宫前院的欧律狄刻带来她儿子海蒙的死讯,欧律狄刻一句话都没说就又进宫了,从而也引发歌队长和报信人对她默默无言的议论。“你猜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的主母没有说一句好话,也没有说一句坏话就走了。”

  5、 语言风格 质朴、简洁、有力量、文字富于联想。

  《安提戈涅》剧中有很多诡辩的言词,巧妙的争辩,受到了诡辩派的影响。如第一场中,当发现波吕涅刻斯的尸首被人埋了之后,克瑞翁和一个守兵,还有歌队长的对话。

  合唱歌写得很美,比如《安提戈涅》第三合唱歌,极富于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誉为古代抒情歌的典范。

  研究综述

  参王楠《安提戈涅与女性主义伦理》[J]妇女研究论丛,2017(01)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理论界对《安提戈涅》的研究大致分四类。

  第一类:哲学中的安提戈涅。这部分有关安提戈涅研究的出发点主要针对黑格尔。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安提戈涅的阐释是最有影响的。他运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理论,描述了从家庭的自然伦理共同体到国家的法律伦理共同体的过渡。黑格尔之后,哲学开始分支。雅克·德里达立足于边界重新解读哲学史。德里达在《丧钟》中用双栏分别阅读黑格尔和热奈的作品,用黑格尔的《安提戈涅》探讨哲学和文学、父权与母权、家族责任,用以展现哲学向文学开放的可行性。斯拉沃热·齐泽克在2015年7 月用德文发表《安提戈涅的三生:一篇戏剧》,把安提戈涅作为知识的主体,让安提戈涅成为当下西方民主社会“难民潮”问题的代言,使其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系统内继续发声。

  第二类:精神分析伦理批评中作为欲望主体的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并非依据家庭伦理义务而掩埋家兄的尸体,而是按自己的欲望行事,即死亡欲望。精神分析批评对安提戈涅的解读,并非仅仅建构一个与俄狄浦斯相对立的精神分析典范,而是期望延伸关于欲望主体的复杂性的争辩,从而指向精神分析批评传统中想象界的伦理缺陷。如雅克·拉康的欲望伦理解读、齐泽克的死亡驱力解读。

  第三类:舞台上《安提戈涅》的改写实验,令舞台上的安提戈涅极具创造力。例如,贝尔托·布莱希特对《安提戈涅》的戏剧剧本进行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改写实验,他用男性出演安提戈涅,这个大胆的反串角色激发了女性主义批评对于安提戈涅的性别模糊性的考证,同时,他把戏剧冲突的双方由安提戈涅与克瑞翁改写为海蒙和歌队。法国让·阿奴伊导演则把安提戈涅解读为法西斯式的政治领袖形象。另外,中国李六乙导演把《安提戈涅》搬上东方的舞台,用最简单的舞美元素诠释古典 美学超越国界的精神神话。

  第四类:《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解读提出了新的问题:安提戈涅“不洁”的出身、混乱的亲缘 身份以及模糊的性别身份。这些问题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反倒使得她占据了所谓规范秩序中例外的位置,拥有新的伦理政治立足点。作为性别差异的伦理意识,她拥有了重塑自身生存的身份;作为伦理与政治间的“它者”,安提戈涅成为照见人类性别伦理理性的不完整的幽灵,成为可能跨界的范例。

  (此文原为外国文学课一次课下作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