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未了(致敬王小波,致敬经典)》是一本由王森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波未了(致敬王小波,致敬经典)》读后感(一):王小波离去了,却也永不会离去
提起王小波,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他给李银河写过的情书,信的开头王小波欢快的写道:“你好哇,银河。”而在每封信的结尾总会说,祝你愉快。
他说,他很喜欢银河这个名字,“也许我们能够发现星光灿烂,就在我们中间。我尤其喜欢“银色的星光”。多么好,而且容易联想到你的名字。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一个名字就够我爱一世了。”
读王小波的书信,实在是不能不佩服王小波写情书的功力,实在是无法不羡慕李银河,能够这样的被人爱着疼着了解着。
难怪直到多年以后,李银河回想起王小波时,仍然坚信 “被爱已经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与得到一种浪漫的骑士之爱相比又逊色许多。”
他们之间的爱情,无关颜值,却难得的灵魂契合。王小波的才气,浪漫,和洒脱,羡煞了一众旁人,也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拥趸。
《余波未了》的作者王森,就是这样一个炽热的粉丝,,2007年 他参与发起和组织“王小波十年祭”的活动——“重走小波路”,甚至为了纪念王小波,在高雄开了一间名叫“余波未了”的咖啡馆。这样的热爱,这样的痴迷,才有了这样一本别开生面的《余波未了》。
未读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王小波作品的精选集,读完之后,不由得感慨,这是作者王森心中王小波的样子。
深受王小波影响的王森继承了王小波留下的丰厚的文学遗产,他在这本书中,把王小波在不同文章中的观点重新加以整理、重新进行阐释,比如说起“人性的逆转”,他首先是列举了小波文章中讲过的故事,随后讲述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然后引用了小波的观点“人性被逆转有三个前提,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再加上第三个就是人性的脆弱。”最后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解读了他心中的王小波,也为所有爱好文学、爱好王小波的人,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王小波。
不同人眼中的小波,必定也是各不相同的样子。如果你之前并未了解,那么通读这本《余波未了》,可以大致对小波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也许就像《余波未了》封面上写到的那样,致敬特立独行的浪漫骑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王小波离去了,却也永不会离去。
《余波未了(致敬王小波,致敬经典)》读后感(二):致敬特立独行的浪漫骑士
知道王小波是那篇《特立独行的猪》,早些年看的时候不懂,更多的是看个热闹,而当你真正的独立,看过更多的生活时,你明白,我们永远也无法做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关于王小波,知道最多的是网上他的那些经典语录,说实话,我看的文章并不大,只有《特立独行的猪》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追寻着那些经典语录的。似乎我看的更多的是他和李银河的爱情,在很多的情感中,这一份情感会让你感动很多。
《余波未了》是王小波的资深粉丝,参差咖啡的创始人王森所著,是一部王森先生对王小波的回忆录。对于王小波似乎每一个读者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而对于作者王森而言,王小波的作品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更多的勇气。这本书是王森对王小波的回忆,也是王森对自己曾经的回忆。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都有着不同的感想。王森先生用了王小波文章的标题写下了这样的一本书,而每一个标题都是一个故事。我们的一生中很遇见很多事,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友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小波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多有提到,小波先生经历过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我们不曾经历的,而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经历却也会有着共鸣,而对作者王森而言,这种感触或许更多一些吧。
《余波未了》是王森对王小波的回忆,更多的是王小波作品对王森的影响。因此在作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文笔上和思想上的致敬。喜欢的作者,在文笔上总会去模仿,慢慢的也会越来越像那个人。所以这也是一种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方式。其实,阅读王小波的作品更多的是对一个时代的了解,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它的文明是怎样的,而在多年后,我们置身事外之人对于绷紧的故事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王森对王小波的喜爱是炙热的,因为有着那么多的喜爱才会写一本书去纪念一个人。而王小波对王森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实现了自己开一间小小咖啡馆的愿望,结交了有着共同喜好的一群人。对于他来说这样是足够幸福的。而关于王小波,他存在于文字里,也存在于那些热爱他的人们生活里。余波未了,无论多少年过去,王小波的文字总是可以鼓舞着一些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丝安慰。这样很好。
《余波未了(致敬王小波,致敬经典)》读后感(三):余波未了
“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事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我有过好多奢望,后来知道生活是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本书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或者说是王小波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直接吸引了我。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写书的时候,他回答了一句“就是为了生活”。真是简单而又淳朴。那个时候的写书人,不是为了自己出名,也不是也了功利,可能民族大义上是为了中国人的脊梁,就个人而言,就是讨个生活养家糊口。 本书的作者并不是王小波,只是一个狂热的王小波粉丝。一方面介绍了与王小波结缘,另一方面介绍了自己受到了王小波的影响。自己的亲身经历受其影响特别大,并持续受到影响。一次偶然的翻阅到王小波的文字,立马就被其文字魅力吸引,于是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来,认真阅读,有时若有所思,有时又放声大笑。王小波是谁?百度一下,各种各样的罗列,什么中国的乔伊斯,中国的卡夫卡之类的,这些都不足以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就是去读他的作品,去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对他而言,他所有的人生成就都归功于王小波,是他莫大的荣幸,是他的求之而不得。从读他的作品开始,就是一场“余波未了”的渊源。 作者是个开咖啡馆的,机缘巧合下认识了王小波,结果便不可收拾了。开咖啡馆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受到了王小波的启迪,是全然不会继续下去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样的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这话虽然是罗素的,但是第一次从王小波嘴里听到的,受益匪浅。 书的前面大部分讲的作者的个人经历,早期的创业辛酸历程,在偶像的精神支柱之下,渐渐地克服了困难。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是以王小波作品的名字来阐述人生哲理。什么沉默的大多数还是不沉默的少数,精神家园来自于大自然,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诚信很重要。追星族的疯癫…… 有时候是选择做一个沉默的人还是一个不沉默的人呢?视情况而定,必要的沉默选择是睿智的表现,不热衷于看热闹,有理就要力争,这两者并不冲突。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着手机,精神世界出现贫瘠,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时候,选择适当地出去走走,去看看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让手机休息,让身体休息,让精神世界摒弃一些杂念,玩的时候就好好玩。 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无时无刻不在说明,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诚信最为重要。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诚信,别把别人当傻子,同样的当,上一次就够了,再也不会有人与你往来,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个人,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传播失去更多的人脉。 当下,流量盛行,所谓的追求不过变成了看脸的时代。疫情期间,你是相信科学的力量还是相信几个流量的力量。还未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还是以一个医生,一个科学家,更多的来作为一个偶像。你看着别人的快乐,他却在关键时刻帮不了你。人啊!一定得正确认清现实,认清自己。 如果你不了解王小波,或者对他已经产生了兴趣,那么一定得看看他的作品。许多的话沉浸在文字中,岁月的积淀,飘着无声的旋律,泛起的波纹,余波未了。
《余波未了(致敬王小波,致敬经典)》读后感(四):《余波未了》:致敬我从未探知的经典,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王小波,这个作者早就如雷贯耳,但是我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只是偶尔在微博上寻求一些励志文案时看到过他言辞的闪烁。在看过《余波未了》一书后,我才了解到这个作家,他和妻子李银河都是著名的当代文人,只可惜我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忽视作家名讳,而更多关注作品,如今想来,我一定在时光的某个犄角旮旯阅览过他们的作品,只是记忆不深刻而已。《余波未了》是王小波的粉丝所写,目的是为致敬特立独行的浪漫骑士,这样的呼唤让我不由想起美国著名作品《在路上》。
生活总是在青春昂扬之时颇显的激情四射,当经历世俗人情后,日子也几近枯燥乏味,如若再听信长辈的说教,活成他人眼中的自己,确实人生很没意义。这些也许就是上个世纪王小波为何如此激励人的缘故,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世故,也没有妥协,只有拼搏挑战达成自我人生价值。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这是《余波未了》作者王森所言,我着实很是诧异王小波究竟对当代人士的思维观念有怎样的影响,致使粉丝能够如此追捧。时至今日,我好像并没有见过什么粉丝写书来追悼偶像,有也是大名鼎鼎的文人学士,也许因为我的浅薄,让我对这个我不熟知的作家有偏见,好在在作者的文笔里我找寻到王小波的力量。
一: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在《一直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写到:“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虽然这样的言辞颇有些激烈,但是我内心深处却油然而生出一种钦佩,他说的太言之凿凿了,说出了很多女性想说但不敢说的言论,大写一个解气字。至此,我对王小波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鲁迅先生一样,忠言逆耳毕竟鲜少人能倾心接受,但总归打醒了俗世人的眼界。
《余波未了》的作者深受王小波影响,他列举出当今世界比较著名的几位作家譬如冯唐,高晓松等人,社会上对这样的人士始终褒贬不一,无数人觉得他们将社会风气重新粉刷,更有人深觉他们的形态作风不适合凡尘俗世,就像王小波一样,他们都属于放荡不羁之人。作为一名女性,我很是能够感受那种心理状态转变的卓越感!扪心自问,我正需要这种思想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的妥协因子,一个人要么一直混沌,要么彻底透彻,介乎两者之间,时而明白,时而糊涂的状态是尴尬甚至痛苦的。 作为一名混迹在书评圈中的小白写作者而言,我经常能看到譬如“一直特立独行的猫”“鼹鼠的土豆”等自媒体IP大佬,时常诧异他们的才能卓越,当我看完《余波未了》后,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他们都深受王小波的影响。原来只因为在俗世中深思熟虑过每一个间隙,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思想,王小波的思想并非一直都是嚣张跋扈的,很多时候也不乏沉稳批判性。
我明白一个作家对一个俗人的影响,想我个人,也是因为能够在书籍中汲取到自己想要的能量,所以才会痴迷于读书,在这人情世故世界里,总是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真性情,于是寄希望于书本中,有时候想来也挺可悲。王小波说过“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这是王小波的美好心愿,也是王森的,更是我的,我希望自己不要被暗淡的人生遮住了光芒,我更希望我的人生能够自己做主,像星星一样闪耀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美好。 二:被别人设置的人生,没有自己闪光点存在,终究会消失匿迹! 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是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席慕蓉 《丰饶的园林》 终于明白《一直特立独行的猪》讲的是何事了,原来是王小波在知识青年下乡劳动期间遇到了一只从来不愿意接受人的管制,拒绝被人阉割,也不愿意成为种猪被逼着天天交配的特立独行猪。在这样一种隐喻下,我们能够感知到一心想要设置别人和甘于被人设置的人,生活过得有多苍白。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数人都在重蹈覆辙的扮演着设置别人和被人设置的角色,鲜少有人能够反抗或者有胆量反抗。
作为孩子,被父母设置着上学工作,作为母亲,被别人设置着如何生活育儿,作为凡尘俗世中的一名普通人士,被别人设置着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已经习惯被别人支使,但是缺乏了自己的灵魂所在,当想要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生活,着实难于上青天。是我们自己过得人生不够美好,还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让别人的人生不够美好,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远没有如此通天本领,可是就是有这样的人总是要求别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度日,心甘情愿成为他们的傀儡。 想来如此,我变得无比钦佩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虽然最终命运还是难逃人类的迫害,但是他活成了自己的模样,王小波借此是想说知识青年被迫下乡的命运。对于当今世界,年轻人已经不是很熟悉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但是前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始终事无巨细的影响着他们,因为王森我了解到王小波,因为王小波我也重新思索起自己的人生。只愿我们都能过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余波未了(致敬王小波,致敬经典)》读后感(五):深读《余波未了》:人为什么活着?总之,人活着要不愧自己才好
作者|走心巷子
偶然间,翻到这样一本书,叫《余波未了》。
脑海里第一个涌起来的自然是写作大家王小波,那个灵魂比三观有趣的文人,拥有一段令人敬仰的有趣爱情。
个人最喜欢王小波的这句话:“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只可惜天妒文才,王小波在45岁的年纪,便因心脏病离世。
他走了,也带走了无数的好作品。
如果他在,那么一定有幸读到他后来的惊世之作。
不止我这么想,大陆咖啡达人王森也这么想,他是王小波的资深粉丝,07年在王小波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更是主动发起“王小波十年祭”的活动。
王森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可以想象,王小波的作品也在王森失意之时,赠予了巨大的安慰,并影响至今。
《余波未了》便是王森解读王小波作品的佳作,书中大篇幅引用王小波原话,甚至使用王小波文章的原标题,借以讨论王小波书中表达的主题,是否有所变化。
王森对王小波的喜爱,全在《余波未了》里,而且“余波未了”也是王森建立的咖啡店的名称。
以偶像王小波的精神命名,并将自己的感情全部糅合在《余波未了》这本书里,可见其真挚,个人在阅读时,也会时常陷在里面,无法自拔。
那么,这次我也将原封不动地使用王小波曾用过的3个原标题(也是对我感触最深的),结合作者王森的看法,来写一下本人的拙见。
说起爱情片,我个人算是有点发言权,现如今,参差不齐的爱情片,弥漫在整个互联网。但凡是一部电影,总是掺杂着爱情元素。但是真正称之为爱情片,倒也有很多,只是有一些略狗血,完全走不进观众的心间。
王小波不爱看爱情片,首先因为自己是男人,更喜欢有趣且有意义的警匪片,再者因为那个时期,并不是电影时代,唯一有印象还觉得不错的是《庐山恋》,但是内容过于克制,没有接吻,没有拥抱,只是大呼爱。
幸亏当时王小波年龄尚小,对男女爱情不甚懂,只觉得庐山很美,便也深深记住了。
王小波在书中表达,他不喜欢爱情片,除非是陪太太李银河看,也觉得看爱情片就是一个消遣,而且在他的认知里,没有实实在在表达纯净爱情的作品。
不过我想,如果王小波有幸多活几十年,一定会有优秀的爱情片,让他刮目相看吧。
王森倒是对爱情片有新的理解,既然是消遣,只要这部作品能够给予,观众云里雾里的感受,抑或是观影的两个小时,完全忘却自我,投入其中,情感达到一定程度,这便称之为一个好的消遣。
王森在书中有这样一句原话:“不怕告诉你,我看威尔史密斯演的《七磅》就哭得死去活来的,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每次都这样。”感性的观影,倒也是情感交融的一个方式。
这一点,我是极为赞同的。
本身作为消遣方式,如果观影又能从中刺激自己的感受,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爱情观,倒也算值得的一次观影体验。
说起爱情片,近些年看过的不计其数,青春爱情,婚姻影片,中外电影,全部包揽个遍。
可能因为本身比较感性,稍微看一个有遗憾的电影,都会泪流满脸。
这么一想,好像现在的爱情片总是充满遗憾,完美的结局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山楂树之恋》,那么纯净的爱情,却天人永隔。
比如《前任3》,扛过了最艰难的奋斗时光,最后却还是分道扬镳。
比如《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青春无限美好,因为不主动不解释,却也遗憾错过。
电影赚足了眼泪是没错,但是为什么非要遗憾呢?
如果可以,希望看到更多关于美好结局的爱情片,也好让很多迷失在爱情里,甚至放弃爱情的年轻人,重拾对爱情的信心。
人为什么活着?
这好像是一个永无答案的哲学性问题。
这个问题李银河也问过王小波,王小波在回信里这样说道:“你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哪能知道啊?我又不是牧师。释迦摩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了家,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人活着为了涅磐,就是死。这简直近乎开玩笑了。”
除了这些,小波在结尾处说道:“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这句话真是瞬间写到了心坎里。
确实如此。
人活着,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和建议里。
王森对此也是深表赞同。
王森自述从高中时候便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毫无头绪,甚至钻进了死胡同里,也不敢去找人讨论,总觉得有些犯忌讳。
可是思考着便开始变得勇敢,此前胆小如鼠,此后变得胆大妄为,甚至极爱冒险。
支撑他想法改变的是:好歹出个风头,死了也是无所谓的。
这个想法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是也算是正确的。
如若固有一死,何必委曲求全。
想说想做,又何必扭捏?
正如王森所说:“寻找生命意义得到过程本身赋予了生命意义。”对我而言,活着是为什么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
虽说也对生活失望过,但是还是努力地在活着,在这二十多岁的年纪去谈“活着”,总是缺乏说服力的,未经历过人生大难,也还未结婚生子,也还未踏进生命的旋涡,没有死死挣扎过。
如果你非要问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想大概是为了感受。
感受父母的爱,感受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美妙感觉,感受美食的味道,感受美妙的风景。
是的,这些都是短暂的,一片一片累积形成的。
一种感觉不会永恒,也不会持续给予心中的快乐,但是美景美食,还有动人的情感,就存在记忆里,留存在心里某个角落,让我可以在失意得到时候,蓦然一想,竟觉得幸福。
因为人生这条路,我不是孤单漂泊,有人同行便是精彩。
在这个标题的内容里面,王森没有说到自己的看法,深觉自己没有资格,也因为王小波在此前的解释中,已经到达无人能敌的地步。
王小波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童年在朦胧中醒来,需要时间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投入工作,正午时分,精力充沛,但隐隐感受到疲惫,黄昏时,总结一日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初读到这段话,心里一惊,比喻得太过恰当,也太过真实。
这仿佛就是每个人的一生,从褪去童年开始,便开始工作。有的是传统意义的上班工作,而有的则是生活的琐碎,家庭主妇,照顾家庭,养育儿女,也是一种工作。
生而未工作奔波,好像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王小波在书中还提到:“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竟觉得有点语塞。
对王小波的这句话念念不忘:“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直戳人心底。
好像确实如此,现在的状况还愈发严重。
就像很多孩子,从小便站在人生得到起跑线上,试图一路狂奔,摆脱一切万险,只为一个伟大且共同的目标——高考。
在王小波的观念里,做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要在工作的时候,只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
唯有这样,才不会把工作变成受罪,倒也不至于丢掉原本的快乐。
王小波还提到:“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或者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其实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我有些不赞同。
如果生活只剩下简单的躯壳,灵魂无处安放,那是对肉体和灵魂的双重不尊重。
但是话说出来,既然活着,就要活出个样子来。
既然不得不工作,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偶尔想起来,也觉得,闲着反倒是一种失去,工作也能令人快乐,但前提是自己所珍爱,所喜欢,所热爱的。
当然有很多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为了生活,对于工作要求低了,但是能在家庭或者婚姻里找到支撑,便也是好的。
工作和人生,好像是不可分割的两样东西,最起码现在是,而且工作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人生本身。
作为大千世界,渺小的一粒,我只能随着时代的潮流,尽力地选择自己热爱的,也避免工作到头来,只剩下苛责得到傀儡,连笑容都难以挤出。
我不知道这个“愚昧”指的是什么,或许是装作不知道。
无法去深究,也不必去深究。
在王小波有趣的灵魂里,永远有大多数人企及不到的地方。
所以真的不敢过多置评。
关于爱情,活着,工作与人生,也稍微以自己的拙见,“随意胡说”了几句。
一顿思索之后,再去看王小波的话,又是一番不同景色。
王小波的书真的百读不厌,每次潜心研读,都会被其中的有趣,高超内涵所吸引,这像是一个魔法,萦绕在读书人心中。
最后借用王小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说。”--end--
走心巷子:95后摩羯女孩,爱写作如爱自己。想用温柔的笔触,写满这世间真情种种,还有各种或温暖,或悲哀,或无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