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低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01 23: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低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低地》是一本由[德] 赫塔·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低地》精选点评

  ●太喜欢《施瓦本浴》一篇了。米勒喜欢把玩文字,将文字古灵精怪游戏。主宾语常常倒置,能指与所指均颇有想象力。带着碎碎神经质乡村群像书写不厌其烦叙述倦怠生活细节

  ●不花俏的语言却总是可以用一些花俏的事物具体抽象概念和事物,不时让我惊讶一番。乡村的景色人们的生活、思想在碎呈现琐碎的生活、落后的思想,乡村里的人在一天天度过,同时也在不知觉间沦陷。日复一日动作步骤,就像操作中的机器人,而且还是有烦恼忧伤和臭脾气机器人。

  ●更喜欢这本

  ●明明她每本书都差不多,隔段时间还是想再看看 不过风格太过一致是好是坏?读过她让人想到卡尔维诺的好,虽然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卡

  ●具有诗歌散文意味短篇小说集。赫塔·米勒的文字如同喃喃低语,又像笔涂抹的写意画,零散意象分散各处,却从头至尾都笼罩统一氛围。乡村在她的笔下不是田园牧歌纯真美好象征,而是灰暗与苦闷代名词无依无靠的人仅凭着某种本能,日复一日地活下去,这中间没有任何被浪漫化的东西——诗意存在于她的文学手法里,却不存在她笔下的现实之中。书前收录的2009年诺奖演说,则是极有同理心与哀怜意,娓娓道来铿锵有力

  ●快完了才意识原来散文诗,可以密集摘抄朗诵的那种。

  ●咳咳 为了续姐姐吧~

  ●低地同名那篇每个人物都太贴近绝望了,孩子们什么也没做也不能做,唯一能做的是在操纵折磨寻找快乐。他们不得不把藏起来,他们的眼泪只能点到睫毛为止,他们会像一样真实空气里自燃,只有小说这个容器可以保存他们。

  ●若非得了诺奖,这个没什么机会译过来吧……

  ●童年故乡回忆。没什么情节,我却被吸引着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了,还带着满满的小村情境感。-------其实我没怎么读懂。

  《低地》读后感(一):诗意盎然的作品

  《低地》真是一部精致的作品。一个个短篇,出自同一位作者,又都有那么些联系,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个传球,从头至尾,组合成一场美妙球赛

  诺贝尔授奖辞认为,米勒以”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生活的图景“。书中,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在叙述,这增强真实感,的确接近散文。且对关注问题呈现得非常直接,比如前两篇里写一个孩子父亲有两个,女人丈夫有几个。这既点明了女性从古到今的那种命运悲剧性,也突出了所描写地区婚姻生育情况的混乱。

  而且,作者没有写明问题发生的年代,却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因此这本书是超越时间性的作品。

  同时,书里的”我“,在不同篇章,是不一样的。时而是懵懂的孩子,时而是情窦初开的女子,时而是熟谙世事的成熟女人。读来,让人感到光阴的变幻,不由得感慨。

  作者对她发现的问题并没有下结论。最后一篇,写的是到了星期一,主人公要一如既往地面对生活、工作。这就是说,作者写的、读者读的,已是过去了。那些发生的事,都是心知肚明的。

  《低地》读后感(二):低地

  带入感特别强,开始的描述让人印象特别深刻。接着到了低地,到了那个村庄的每个场景,描写都非常的细腻,包括每一个夜晚的内心活动以及恐惧都让人颤抖。最后几篇所有的句式都非常有讲究,不知道译本是怎么去翻译表达的,但是德语的原版能够看出这种细节。个人很喜欢的一小段话来自于倒数第二篇黑色公园,特意抄下这句话。德语是 Als du sagtest, der Sommer kommt, hast du nicht an den Sommer gedacht. Und was redest du jetzt vom Herbst, als wär diese Stadt nicht aus Stein, als welkte an ihr je ein Blatt.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如你所说这个夏天来了,你完全没有遐想过的那个夏天来了。然而你现在谈论着秋天,就好像这个城市不是石头建造的,这个城市每一片叶都不再盛开。

  我的翻译当然不够精准,但是个人的理解整个黑暗公园的ll亮点,似乎让人看见了一丝微光又似乎更多的是绝望。

  《低地》读后感(三):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曲曲折折

  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曲曲折折 个人的赫塔米勒的作品阅读开启之路,起步于《低地》这本短篇小说集,你可以说阅读了这本书就考完了她的整个创作内核,因为随后她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内容上,你总能在这本小说集中找到对应的部分,可以说她用一本短篇小说集给自己的写作生涯罗列了提纲,这是需要勇气也是需要魄力的。 当然前面已经说过,有些读者并不喜欢作者一再去重复系列的某种经历和遭遇,希望作者可以去写一写新的有突破性的东西,甚至套用某种理论,写“ysjj”的东西,这样才是称职的文学。 还是那句话,需要依靠读者而存在的作者,或者说把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读者的期许下存在的作者,当然需要照顾到读者的各种语言,求新求变求突破求转型。 但是也有一种作者,写下文字的时候只是希望自己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就算没有读者,也无所谓。可以说这两种创作者各有千秋吧,自己从来不会轻视一种作者贬低另外一种读者。 话说回来,如果终其一生能够始终如一的去描述自己想表达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用生命在践行的行为艺术。 能够让作者翻来覆去重重复复地去讲述的故事,一定是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如同血肉一般的存在的印记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刺激着作者笔耕不辍,借助笔端去释放自己,也许会有读者预期共鸣,也许没有,但是自己内心可以收获平静,这就够了。 总得来说,个人觉得阅读赫塔米勒作品可以从这一本开始,读完之后你可以选择不要阅读剩下的她的作品,因为内容上,不断的深刻挖掘,不断的添加扩写,不断的循环往复,题材不同内容却是相通的,但是如果内容上你觉得引起了共鸣或者共情强烈,你可以继续去阅读她的其他作品,这一本,她的各种特质,让人喜欢的佩服的羡慕的,让人无奈的头痛的厌恶的,都存在其中,个人评分8.5分,推荐指数四星。

  《低地》读后感(四):原来阅读也可以让人失去温度……

  不知道该不该说后悔买了赫塔米勒的这一套作品集,虽然她可能确实符合了我多少有些的自虐口味。但是,打开来,看下去,才发现,自己也许还是脆弱的太多,矫情的太多,有些经不起这样的冲击……

  本来想先看诗集,预热一下,一个一个的词语摆在那里,很不适应,看到其中有德文版的插图引用,更像是那种绑架时寄来的信件,每一个词都是从报纸,杂志甚至是广告上剪下来,大小,字体,颜色都不同,然后歪歪扭扭贴在一张纸上,头有些发胀,于是放到一边,挑了这本短篇小说集……

  没想到,第一篇就把我带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温暖的,就算是述说着寒冷,也是可以感觉到文字背后的灼热的……可是这一切都是在读这本书之前……

  第一篇文章初看时,让我想起上学时读过的一篇科幻小说《细雨悄悄降临》,文字似乎变成了镜头,一个定格,又一个定格,文章就像一部电影,全部由画面构成……随着细雨无声的落下,作者的悲悯,让人眼眶发热……但是,这篇有些不同,没有感情色彩的晦暗,铺满眼前,让温度一丝一丝从身体最炙热的深处抽离,慢慢取而代之的是那个被称为“绝望”的词……

  无论如何,用忧伤来形容她的文字,我想是不适合的,忧伤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忧伤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忧伤只是淡淡的孩子气的将美好之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悲情…… 绝不是这毫无希望的破碎……

  突然对赫塔-米勒有些憎恨。这个女人到底是如何操纵着这些文字,她就是个可怕的女巫,像黑洞一样吞噬了所有她手中玩弄的文字的温度,完全没有温度的叙述,无论黑白还是色彩艳丽,一切,冰冷而疼痛……我的胃,开始痉挛,心脏也是……开始有些害怕,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确是叶公好龙,我总是感到寒冷,但是,请不要夺走我仅有的温暖……我也要感谢,感谢,我没有那么深刻,我还有温暖……虽然,这一切,有些无知……

  《低地》读后感(五):“你带手绢了吗?”“不,我带了你的书。”

  “为什么喜欢看书?”扔下这句话的人转身消失在视野,我久久都在寻觅对文字喜爱的缘由,直到一日,一个标题为“你带手绢了吗”的发言稿闯入视野。

  冠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丛书”被热销的这样一类书籍我总不爱留出时间,像后厨抠门的厨师计算着食物斤两送予食客。但这个名字我喜欢,手绢?为什么是手绢?于是我翻开了第一页。

  “这是每天早上我走到街上之前,妈妈站在家门口问我的问题。我没带手绢。因为我没有,所以我要回到屋里去拿一块。我从不带手绢是因为我总要等妈妈的问题。手绢证明妈妈每天早上都在关心我。一天剩下的日子就只有我自己。”

  我快速的啃食她的每一页。

  “说话表达,你最多能在高度上再加点东西,可是事物本身的全部范围却不会再扩大。那只有在头脑中的我才能摸摸拼写出来,我用生的渴望来应对死的恐惧。这也是词语的饥渴。只有词语的漩涡可以把握我的生命状态。它拼写出嘴巴发不出声音的事物。直到有种我从来不知道的东西出现。与现实平行的,是词语哑剧开始表演。它们不在乎任何现实主义的规格。把重要的收缩起来,而把无关紧要的扩展开。突如其来,突发奇想,词语的魔圈赋予所体验到的事物一种着魔般的逻辑。这种哑剧表演不留情面难于驾驭,让你渴望更多立刻精疲力竭。”

  “在我看来,物体不认识它们自己的制作材料,姿态手势不认识自己的感觉,词语不认识它们说出来的嘴巴。但是为了确认我们的存在,我们需要物体,我们需要姿态手势,我们需要词语。归根结底,我们能用的词语越多,我们就越发自由。”

  147页,我合上黑色的外壳。像是与作者在不同时空争得面红耳赤般,我在我的时空眼里充着艳丽的红,带着热意。我跟不上她的步伐,我总是跟不上,懊恼地继续上不接下气地追赶。凭着她在我耳边用悄悄话留下的“自由”二字,我就愿意提起白如雪的裙边,光着脚快步地跑着。我的脚下是地,地上长满了她书中的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低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