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Japan & Self Existence》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7-31 23: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Japan & Self Existence》的读后感大全

  《Japan & Self Existence》是一本由Mick Karn著作,LULU PRESS出版的NOOK Book图书,本书定价:USD 9.99,页数:3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Japan & Self Existence》读后感(一):The Age of Aquarius

  循着梦境中的启示,清晨醒来即翻开Mick写他前妻Rossina的章节,这位与他180度对宫的水瓶座女子

  在嬉皮士文化盛行的1967年,大热音乐剧 <Hair> 开篇这首 The 5th Dimension <Aquarius> 将 The Age of Aquarius(宝瓶时代概念引入流行文化。这也是九十年代Rossina赴伦敦定居后,开设女性服装店所用的店名

When the moon is in the Seventh House And Jupiter aligns with Mars Then peace will guide the planets And love will steer the stars 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

  1990年11月Mick在德国机场偶遇Rossina,后者要了Mick录音室电话作别。某天Mick正为 <The Drowning Dream> 这首其中的5秒间隙录音 —— 受 <Hair> 音乐启发,他想用 <Aquarius> 歌中的以上这段内容作为backing vocal。Mick和Steve Jansen、David Torn等人正唱着,不巧Rossina初次打来电话,铃声小心被录入。在两人的短暂对话中Rossina提及自己水瓶座。挂了电话,Mick决定保留这一录音错误,因巧合/错误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夜深人静仔细聆听这首歌中段的合唱部分,会隐隐听见来自Rossina的电话铃响起。“drowning”似在指代宝瓶时代到来前的两千多年双时代的黑暗沉溺特征。似乎于潜意识之中,Mick将这位偶遇的、性格与他截然相反的Rossina作为拯救灵的转机 —— 当时他正深陷前一段感情失恋打击

  无论天文学占星学,对宝瓶时代的开端皆有争议。有一说始于20世纪,而现代占星学派倾向认可2012年,此文中有所介绍。最好的一本相书籍则是Marilyn Ferguson在八十年代所著的 <宝瓶同谋>。1993年首次台版,2014年简体字版。

  《Japan & Self Existence》读后感(二):Keep Karn and Don't Fret

  How could I possibly word a lifelong passion into a few sentences? I don't care about making money, somebody else can keep that, I only need enough to stay alive and know I'm being heard, that people are listening to my music, that somebody, somewhere understands me through my work, that I'm wanted and loved.算不上评论,想说的太多唉 语塞… 就还是 听音乐吧。按时间顺序整理了他的session歌单,还有很多虾米资源链接丢这里:https://www.xiami.com/collect/435843128

  Official Site:http://mickkarn.net

  Official Shop:https://burningshed.com/store/mickkarn

  Team Mick Karn Group: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eamMickKarn/ 每年生忌日两次活动,共同纪念分享点滴相册采访资料较多,有助深入了解

  Wikipedia:https://en.m.wikipedia.org/wiki/Mick_Karn

  Discogs:https://www.discogs.com/artist/45127-Mick-Karn

  JBK Group: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5768124842049/

  JBK on Bandcamp:https://jbkmusic.bandcamp.com

  《Japan & Self Existence》读后感(三):“brutal truth”式自传风险

  

— 易得罪人(写到友人亦是直言)

— 直/间接暴露自己的弱点缺点

人类偏爱蜜糖谎言事实未必讨好读者

【就算了解以上,当初仍是以超慢速度拖拉着不想完,不想走去终点。】

“Having faith in brutal honesty…” 2005年去日本给Kirito/Marty做session之后,“刺激“Mick想写一些“真实的”东西(也有人说他是不是有重病预感)。非编年体,想到哪写到哪,2006年完稿。之后Debi帮他联络出版社,但没人觉得一位“过气”贝斯手自传有“钱途”。2009年Mick校稿数遍后自资出版,made to order。

序言中他写道:三年间想法有所改变。他砍掉许多自认为完全重要的外在内容,比如“谁会在意年轻时怎么穿搭衣服”(哪有,我就想看这部分!)另一个遗憾是这三年间2.5专辑的创作过程未被提及,许多session工作他也觉得不重要,仅在最后一章匆匆带过(十分不过瘾)。过往感情的个人心理部分算是很详尽了,但又聪明保留与妻儿生活细节(难怪Rob Dean曾说他在乐队几人之中是最注重感情隐私的人)。

看过书的传得最盛的当属JAPAN过往纠纷,书中某处Mick甚至半自我吐槽(大意):我也不想啰哩啰嗦讲Sylvian,但的确很难避免不谈他啊。但这仅是部分,甚至看到后来会达到一个心态平衡:一方面因为非编年体,造成文中多处提到Sylvian,实则往往因为事件被打散了写;另一方面Sylvian因为这些“缺点”反而有血有肉(相对外在给人的完美扁平形象反倒更显生动立体起来)。

It was like, “I’m the artist and you’re just the band.” 但你还真不能拿他怎么样,Sylvian发自内心相信这一切、认定自己是对的。Steve和Rich较会保护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不合拍大不了走开,这么简单。Steve又更矛盾一些,夹在亲情友情之间,至少到2015年他还不想或不敢看这本Mick自传,害怕重新经历情绪波动。Reynolds写的第二本JAPAN传记他更是完全不想参与回忆 (没想到他那么冷静脆弱)。Mick“蠢”在较真,凡事追求真相,又易抱天真幻想不懂吸取教训。但真相永远残酷,最后地球照样转,内伤反弹回自己。

关于他的书,未看的人可能有偏见,当然不全然关于Sylvian和八卦!我觉得更应归类为社会心理学/个人哲学/心灵启蒙读物,适合每个人。而且留下的疑问并不比解答的少,因吹斯汀… 这本书也适合打算入行的年轻人看一看,自我评估能力、个性与适应力,对音乐圈的游戏规则和生存难度提前有一个较清醒认知。还有就是适合对Mick的创作观(乐器演奏/作曲/雕塑)、世界观、心理分析感兴趣的人,不怕听到残酷真心话的人… 这么一想,made to order倒也没错。

最后一章Mick说,感谢网友在他网站留言/讨论区的建议,比如同谁谁谁合作能有火花之类。Mick(仿佛能看见他苦笑)说,不是他不想啊,但很多事的发生并不是想想/谈谈就能实现。就像他创作了管弦乐,可哪有钱去雇成班的人呢?关于塞浦路斯他也不讳言:除非你追求无穷无尽的美丽海滩… 气候温暖,当然还有伦敦缺少的好治安(当地人不锁车),甚至教育水准也不错,最主要物价低于伦敦,距离欧陆又不太远。其实Mick是个挺容易感到boring的人(大概也有部分躁郁症原因),他写道,搬家那天,心底还是隐隐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返回伦敦(唉,此处又要泪目)…

Mick曾是bipolar disorder,糟糕的是那个年代的医生错开给他治疗抑郁症的药,对躁郁症简直雪上加霜。这里想起曾患抑郁症的刘以达(和救了他一命的上帝“信仰”)。香港娱乐圈环境要求“刘以达们”更加得放下身段与自尊去生存,他的适应力比Mick好很多。Mick虽然是工作狂做了不少session,但早年拒绝的也不少,加上自尊心强、个性敏感,柔韧度肯定无法与“大夫”相比。所以说这些音乐人自资出专辑都是“情份”来的,加上表达的创作需要(情感出口)。没理由要求“他怎么还不出新专辑”… 辛苦打工积攒几十万,自资出器乐类专辑明显不为赚钱,能回本小赚就不错了,人家总得养家糊口。

再扯远,想到一个年轻亲戚。几年前我在旅行时由家人处得知他彩票中奖10万,然而没过几天传来消息,他检查出了癌症晚期。当时除了惊诧就是感叹人生戏剧,想着回去后探望一下,可没过几周他就去世。四十多岁吧,像Mick一样身后留下孤儿寡母。再过一年又得知,这亲戚在外地失业好些年,自觉没脸跟家人说,一直混日子。15万遣散费,10万交给妻子,5万在股市中亏损,直到信用卡公司上门追债,父母才得知他的经济情况。因此那10万彩票奖很有可能是编出来安慰家人用的。如果他早一些放下自尊“示弱”,或放下身段先去做体力工种,或许会多一些生活道路选择,不至于苦闷失意多年。当然了无从判断长期抑郁会造成病因,只是一点联想罢了,给活着的人的“痛”的参考。

  《Japan & Self Existence》读后感(四):The importance of being fretless!!

  终于如愿以偿的看了MICK KARN的自传。

  非常有趣的是最近两位MICK KARN和DAVID J(Bauhaus)都是BASS手, 相比刚刚看完的THE DOORS鼓手的自传,BASS手写的自传都好很多, 哈哈, 可能是因为BASS手都是比较安静, 敏感和细致的吧。

  通读了两遍, 真的从内心更加崇拜这位大师。 很多人都觉得JACO是最伟大的无品BASS手, 我无法否认JACO的技术和音乐功底, 但MICK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BASS手, 在此自传中, 他提到了虽然THE WHO的PETE TOWNSHEND认为他是英国最好的BASS手, 但他一直不认为音乐中有最好一说, 他坚持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UNIQUE)的、原创性的BASS手。

  这里提取些个人比较喜欢的部分。

  1. 怎么能弹出和MICK一样的BASS声(我之前纠结了这个问题很久..)

  MICK听说过很多人认为是由于他的WAL BASS,WAL的员工在接受到要求和MICK一样配置的订单时, 着重提到了不仅仅是BASS的问题。MICK认为指法和习惯是关键, 由于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很多动作都不正规, 所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演奏特点, 他觉得自己弹什么样的琴都是这样的声音。而且很少练习, 最长一次的间隔是4年,而且如果弦不断的话, 也不会去换。

  MICK很讨厌即兴音乐或SOLO, 讨厌JAZZ风格, 特别不喜欢别人叫他一起即兴JAM的感觉。

  2. DAVID SYLVIAN, MICK KARN, JAPAN.

  80年代初,唱片公司说曲目作者只写DAVID SYLVIAN(主唱)比较方便宣传, 这一点导致了JAPAN其他成员无法得到版税, 只有巡演的时候, 才能得到一些演出费用, 但实际上, 很多歌曲都是由MICK和STEVE(鼓手)写出的曲子。

  DAVID SYLVIAN在JAPAN后期变的十分孤僻, 而且有时任意妄为(个人品位和决定大于乐队其他人THE MINORITY RULE POLICY)和对乐队其他成员出尔反尔。 后来MICK的女朋友和他分手后, 立刻与DAVID SYLVIAN同居, 导致了MICK的彻底崩溃, 对媒体说了失态的话, JAPAN成员之间的关系破裂。

  1987年唱片公司强制MICK专辑中必须要有唱的曲目, 才能发行。 在无法找到合适的主唱后, STEVE推荐DAVID SYLVIAN, MICK 担忧的联系DAVID SYLVIAN, 后者帮助MICK录了两首歌, 令MICK十分感激。

  1989年RAIN TREE CROW计划, 本谈好互相尊重,公平合作, 结果DAVID SYLVIAN上来就给每个人发了封电子邮件, 让每个人针对他提出的3个问题写论文……(这个真是EGO大大的…)

  A. 每个人写下“流行”意味着什么。

  . 应该不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尊重合作关系。

  C. 知道的越多, 感知就越安全、越自由。

  MICK没有写, DAVID表示不满,MICK说“要让音乐自己决定方向,而不是你!" 结果两人吵了起来,乐队其他成员为了赚钱支撑自己的计划, 劝回了MICK。

  有一次录音DAVID向MICK展示了自己的一段SOLO, MICK觉得很棒, 说很像DAVID TORN, 结果DAVID就删到了, 整张专辑的SOLO都交给了BILL NELSON。

  MICK十分喜欢最后的专辑成果,但DAVID不满意,各种重混和重录。在MICK看来最后成为了一张非常”SAFE“的专辑。

  之后DAVID接受一次采访时说, JAPAN的成员只不过是以客座乐手身份加入的, 这个更像是他的计划, 他本可以找其他乐手来。 JAPAN的其他成员意识到, 没错, 又中招了。

  3. 名声

  82为英国皇室举办的GALA表演, 成为了慈善类音乐节的雏形, MICK受邀参加,网络了当时英国的一线乐手,包括PETE TOWNSHEND, PHILL COLLINS, KATE BUSH, ROBERT PLANT等等。

  排练时, MICK无法即兴伴奏, 所以像PETE要了份没有BASS的排练录音,回头自己研究, 令当时的音乐总监非常害怕, 但PETE还是给了MICK。 结果演出前的排练令大家都放了心。

  之后还被邀请参加了一次GALA和致敬曼德拉的同性质演出, 让MICK越来越厌烦其真正的目的:满足了多少位大牌的EGO,让他们的唱片销量火速上升。

  “WHO IS BRYAN ADAMS?! I'VE NEVER HEARD OF HIM AND I DON'T CARE IF I EVER DO. ”

  随后MICK KARN拒绝了所有类似的演出, 更多的与独立,艺术摇滚和实验领域的艺人合作, 没错, 导致他很穷。贷款录专辑, 花了6年还清, 39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房子。

  4. 死灰复燃

  1984年在出版了与PETER MURPHY(BAUHAUS)的DALIS CAR后, MICK在之后的几年内对BASS和音乐都失去了兴趣。(同样是因为唱片公司要求有主唱才能发表, 才导致了MICK与PETER的合作,后由于唱片公司之间的不满, 销量差, 早早的就终止了以后的合作。)

  DAVID TORN三番五次的请MICK KARN来给自己的专辑弹BASS, 后来MICK实在忍受不了, 就故意表现不好, 没有被录用。

  但DAVID TORN巡演中, 再次邀请了MICK KARN, 排练的过程中, MICK总是出错误, 又想退出, 就找DAVID TORN谈, 说跟这些合作的人相比, 他就像个初学者, 问DAVID TORN为什么固执的选择他,DAVID TORN讲到了一位乐手推荐他听JAPAN的一首曲子CANTON带给他的触动“听起来这个BASS手根本不知道他在干嘛!” 著名的小号手MARK ISHAM解释说:”DAVID TORN的意思是说 他花了10年学习音乐,又花了10年找自己的声音, 你确早已有了你自己的声音, 这是每个音乐人寐以求的事。你已经拥有了最重要的东西,只要你想, 你就能学会其他的SHIT。“ DAVID TORN也肯定了这一点。MICK认为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赞誉, 并重拾了做音乐的信心。

  MICK KARN还谈及了自己的情和婚姻、巡演见闻、爱猫、JAPAN和一些客座计划的故事等等。很遗憾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敏感、固执和不幸运,似乎没能让很快乐和富裕的生活, 大多数记忆都包含着悲伤和抱怨。

  2011年1月4日MICK死于癌症。DALIS CAR的INGLADALONENESS成为了MICK KARN最后一张录音专辑。

  R.I.P. THE GREATEST BASS PLAYER!

  《Japan & Self Existence》读后感(五):Mick Karn & David Torn

  Joan Armatrading 曾将 Mick Karn 的幽默形容为伍迪艾伦式,可想而知他的辛辣文风了,甚至不惜自我解嘲。似乎唯有对 David Torn 网开一面,专门启用一章表达他对这位知己的感激之情,以「DT」缩写为题。

David Torn

  据Torn回忆,“初识”Karn是在某次巡演坐车途中,有人在听JAPAN《Oil On Canvas》并随口评论,“这乐队贝斯手显然不知道自己在干吗啊”。Torn好奇凑过去听,不料立即爱上了。

  这是有多爱呢,86年筹备二专《Cloud About Mercury》他决定非Karn不用。Karn那时正低谷呢,接连经历82年个人首专和84年Dalis Car的商业失败,自己无品贝斯风格亦被别人大量复制,导致他在86年二专《Dreams Of Reason Produce Monsters》中故意最小化贝斯使用,改而注重作曲结构。即是说,当时他最不想碰的就是贝斯!加上非学院派自学出身、不会读谱欠缺自信,客座乐手一职令他怯步,反应机制当然是 —— 逃为上策!

  计划中这张专辑是Torn、Karn、鼓手Bill Bruford的三人项目。然而Karn一再逃避Torn一年间不停从纽约电话夺命call,最后Torn干脆到达伦敦后直接突袭,电话找Karn排练,Karn情急之下谎称发生一点车祸小意外赶不来了!好笑的是,看到一篇90年Torn的访谈,似乎后来他与Karn合作完了仍被蒙在鼓里。“But Mick had a car accident while driving from Scotland to London where we were rehearsing. Mick was really interested in my music and ideas. But he never got to rehearsal because of the accident.”

  “Then it turned out something happened in Mick's life and he just couldn't do the project.” Torn在之后一个视频里说,又一次电话打过去,Karn当时的女友接的,一本正经说,Karn不得不去一趟巴基斯坦… 哈哈哈这随口编的理由也能信啊,服!最终Bill Bruford推荐Tony Levin担当贝斯手一职,Torn亦认为自己吉他主导过多,邀小号手Mark Isham加入平衡。

  87年专辑出炉后Torn开始筹备巡演,仍坚持不懈要找Karn!这大概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了吧… Karn看借口也差不多编完了,干脆拖着几乎不再练习的贝斯飞去德国,打算当场令Torn与乐队失望。Torn去杜塞尔多夫机场接机,看这描述哈,两人像网友面基似的。Torn淘气说,“真是你吗? ” 他上下打量Karn,“怎么是个小个儿啊,你声音听上去应该很高大才对!” Karn不甘示弱,“真是你吗?我还以为你是身高一米八的金发冲浪手呢!”

  排练就更好笑了,Karn如愿以偿暴露了他的有限乐理。Mark Isham注意到某处调式不对,对Karn说你从升C改成D调就可以了,“move up the neck”(意指升调)。但Karn听到up嘛,果然(垂直方向)朝上挪动一节… Torn和Bill Bruford看着他的举动,惊恐中面面相觑。

  但!他俩还是狂爱Karn… 噗,Mark Isham跟Karn解释Torn的意思:他用10年时间学音乐,又用10年时间寻找自己特色,而你一开始就与众不同,这是多少音乐人梦寐以求的啊。你已经把握到最重要部分,如果愿意,可以迟些再学“all the other shit”。Torn补充:就算你已几年未弹,一旦开始演奏还是和地球上其他人… 不!一!样!Karn这娃听到两位专业音乐人如此激励,心态发生了转变。从不自信的去搞砸排练,到有勇气“play a little louder”。加上鼓手Bill Brufford喜欢实验性频繁变换节奏,Karn必须时刻像只机警的鹰一般去观察他,逐渐被训练得较为懂得即兴演奏。而在不久前Karn还很排斥即兴,尤其是爵士乐,Torn改变了他对吉他和即兴的一些成见。

《Cloud About Mercury》TOUR - Bill Brufford、Mick Karn《Cloud About Mercury》TOUR《Cloud About Mercury》TOUR in New York

  87年这四人为Torn的这张专辑开启欧洲巡演。到了美国后,小号手换上Michael White,这合作关系随后诞生了另一张专辑,88年录制90年发行的《Lonely Universe》,Michael White + Michel Lambert + Torn + Karn。接下去Mark Isham美加巡演时又找Karn,Torn说,“What ended up happening is Mick became Isham's favorite bass player.”

《Lonely Universe》- Michael White、Torn、Karn、Michel Lambert90年Karn已能从容自信参与Torn的三专《Door X》

  【此处插播,Torn和Mark Isham随后参与David Sylvian的专辑与巡演;JAPAN重组为Rain Tree Crow,91年发行同名专辑后再次散band。】

  与此同时,德国独立唱片厂牌CMP老板Kurt Renker将录音室空余时间借给Karn录三专。92年底完成之际,Karn的老东家Virgin已被EMI收购,眼看发行无望。CMP原本专注爵士乐领域,干脆决定因他而拓展,包括90年《Lonely Universe》在内,以下三张皆由CMP Records发行。

1 - 93年Torn参与Karn的三专《Bestial Cluster》并巡演《Bestial Cluster》- Richard Barbieri、Karn、Torn、Steve Jansen《Bestial Cluster》TOUR in Italy《Bestial Cluster》TOUR in Italy《Bestial Cluster》TOUR in London《Bestial Cluster》TOUR in Japan2 - 94年两人偕同鼓手Terry Bozzio诞生《Polytown》并巡演《Polytown》- Terry Bozzio、Karn、Torn《Polytown》SESSION《Polytown》TOUR in US《Polytown》TOUR in US《Polytown》TOUR in US3 - 95年Torn参与Karn的四专《The Tooth Mother》,两人还参与致敬Jimi Hendrix的演出

  这段时期的曲风自由热烈奔放,民族异域特质浓厚,多乐器 + 多乐手,碰撞出激烈火花。既有别于之前Virgin发行的一专/二专/Dalis Car(各自自成一格),又有别于之后Medium Productions发行的JBK合作作品,热衷取样的极简氛围Prog。对于热爱巡演、与观众近距离交流的Karn来说,这是他音乐职业生涯中弥足珍贵的一个阶段。

CMP studioCMP studioCMP studio

  最后在书中Karn感激Torn,“save my life musically”。并且他俩还有很多音乐以外的共鸣与话题。

Torn, Karn and his son Metis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Japan &amp; Self Existence》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