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愛書:寫給Ly’s M》是一本由蔣勳著作,聯合文學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04.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要我们的爱成为堕落和停滞的借口。因此,我承诺给你的爱,是在分离的时刻,借着对你的一切记忆,建立起自己对完美、健康、开朗、善良与智慧更大的信仰。
●超爱
●青年蒋勋与林怀民分手之后的私语之书,犹如男版邱妙津「蒙马特遗书」。充满自夸造作的「情海浮沉录」,通过解剖自身过剩的「同性力比多」和「肉体自恋症」来建构超越血源的情爱乌托邦,令人动容,也令人怀疑。当身体凋萎,蒋真的穿越肉身意义找到爱情冲动的归因了吗,不,不可能,「欲」散了,「爱」也只剩故作庄严的毁灭。
●文字足以傳達Ly's M和作者是心有靈犀的兩個靈魂。從肉體的依偎乃至遠方抽象思維的眷戀,對Ly'M充滿深切巨大的熱情。同時,作者不失冷靜地省思這一份愛戀,從中叩問許多人間千百年來不同歌頌重複的普世性問題,諸如:青春,寂寞,愛,孤獨,欲望,道德......見地清醒。一段段異國求學與旅行的見聞,以對Ly'sM的充沛感情,包裹著抽絲剝繭的理性,觀察塵世。
●竟然是写给我喜欢的林怀民!只是爱为什么要告别
●老實說,我沒有看懂
●一场私密的自我疗愈之旅。好在描述思念的痛苦以及关于情「爱」缠绵悱恻的记忆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对「欲」望本身的思考。没有解答,没有解药,却让有过类似的事件体验的人会读来甚感共鸣。
《欲愛書:寫給Ly’s M》读后感(一):M 你在何处?又要何时出现?
像一个孤独的中年男人,缓缓而又急迫的表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无法宣泄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让我升起消极怠懈之感,而有时又有一种淡然、禅意、富有哲学、现实的真实感,M即像恋人承接着作者的私密的渴望被接受的情感和欲望,又像一只广褒的张开的大手一直在我目之所及的的前方迫使我一直找一直找......
零散散地读完 一开始以为Ly's M是情人 后来觉得是种多变的情感 是渴望倾诉的对象 是在现形中无形的存在 有几个词倒是印象深刻:城市祖先 庸俗淫乐者 有一句话倒是看完还没忘:我们可以使欲望有着更贵重的内涵吗?为什么我感觉着欲望如此被轻视糟蹋的深深的悲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生活的乡俗气息感染 觉得自己的情感愈发不能被完美细节地表达出来 有时候写的多了竟然会觉得矫情 那些虚无缥缈的个人情感和回忆追思总让人留在过去 带来淡淡的悲伤气息……
《欲愛書:寫給Ly’s M》读后感(三):書寫治療
《慾愛書》是分手後的懺情錄,它是持續一年的書寫治療,它是十二封寫於世界各地的信,由我們的美學老師蔣勳向Ly's M宣示最直接的愛戀情慾,它寫於千禧年,最近新版重出一定是因為有它的價值。
愛情總在失去後開始,還幸在每段戀愛過後,總有些感悟留下來,以茲證明,一切不全是虛無,就如這十二封信。
失戀讓人進入「緩慢」,「使人重新清明地意識自己思維和感覺能力」,變得特別敏感,在這樣的狀態下蔣老師出走,浪跡於不同國家,在歷史的遺跡前反思和書寫愛情的種種命題,如時間、時間的流向、得到後必然的失去、道德和情慾的張力......他花更多篇章去描述他Ly's M的思念,在分別後更肯定對他的愛。
若你是單身的人,或在熱戀當中,定會被他的濫傷嚇怕,但每人總曾經歷這修行,在每個世紀裡,每人都有他埋葬愛情的方式,即使他是蔣勳。
《欲愛書:寫給Ly’s M》读后感(四):這是一種怎樣的愛情啊
欲愛書,又一次的讀了一遍。我還是想問自己,這是一種怎樣的愛情啊,如此的細膩,如此的深入。通過愛戀,又重新的探索自己,不斷地反省,不斷地與自己溝通。
作者在寫這本書的一年的時間里,走過了世界不同地角落,和回到那座島嶼的時候,卻是和那個深愛的人告別。我猜想,在開始這段遠行的時候,他們是不是再討論,這段愛情應該怎麼樣走下去。兩個細膩的,有才華的,內心如此豐富的人,他們追求的愛情,可能不是長長久久的那種,至於是什麼,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吧。那時,他們是不是有類似這樣的對話,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去和自我對話,重聚時,我們決定是要聚還是散。而最後,他們選擇了後者。
我要不要為這樣的愛情感到惋惜呢,可能以前,我會吧。我會希望偉大的愛情也能永久。但是,我慢慢開始問自己,決定不在一起,難道不是一種「永久」嗎?他們把彼此最好的回憶留到永久,同時,解放對方,還給對方自由。
人,終將孤獨。我曾以為,兩個人如果適合,就一定是在在一起。現在,我覺得,隨緣吧。我們沒有辦法操縱命運,但是,在我們能控制的範圍內,讓彼此開心。或許,那是最大的人的美德吧。
《欲愛書:寫給Ly’s M》读后感(五):欲爱书,写给NO ONE
拜大風所賜,最近一直能看到藍天 ,樹投下長長的光影,與高處伸展的枝椏相映成趣。胡同里闃寂無人,金色剔透的陽光照著樹木房屋,美麗如畫。
今天沒撈到臨窗的大桌,只好坐裡面角落。沒有風景的寫作因此有些艱難,一直在涂涂改改。
我在外面吃飯,喝咖啡,總是喜歡角落里的座位,能看到街景的角落,可以東張西望,可以躲起來自成一統,甫一進門的人一般不會注意到我,而我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是誰來了,角落讓我好安全。
這是不是牡蠣性情?
還是我需要再一次出走,逃離已開始麻木冷漠的生活,去製造一些未知和純然個人的體驗。無法分享,不易描述的瑣碎想法,在離開冬日京城的那一刻即蠢蠢欲動,繼而噼啪做響,節日煙火一般點燃我的生活。出走回來的日子因此有了新的激情。
3月剛去過台灣,那一次去了蘭嶼,墾丁,新竹,台北。半年之後的2014年尾,我再一次迫不及待想去看古坑,彌陀,集集...........,依然不打算結伴,一個人上路,得到只屬於自己的感想和體驗,這就是孤獨的含義。
“來到這麼遙遠的地方,好像是要知道有多麼想念你,又多麼需要孤獨.......沒有一種愛能替代孤獨的意義。------蔣勳,欲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