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是一本由陈恭澍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哪像影视剧和小说一样运筹帷幄、惊心动魄,更多的是憨朴忠勇,一刀一枪的献身而已
●看的是台湾传记文学版,不知大陆版有何删减。军统之初确实属于草创,在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后的危急存亡之秋,戴笠匆匆拉起失业无着的黄埔军校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陈恭澍是北平站第一任站长,从事特务工作毫无经验,交付执行的第一件重大任务—刺杀暗中与日勾结的军阀张敬尧,竟一击而中,以后的运气没有这么好了,《北国锄奸》后四起案件都做得不太干净,甚至完全失败,执行者丧命敌手。作为一线策划、指挥的陈恭澍,幸好活得够久,能够将亲历过程写下来。
●任何特殊的职业,一旦成为日常生活之一部分,成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就变得平淡琐碎毫无殊意。没有一定高度,那得如此低调。
●这是最温柔的书。
●OK
●我觉得作者作为老牌军统地区负责人,该书的很多资料应该具有真实性,可靠性,非常值得一读。
●特工入門實踐指導用書
●真实的特工,刚刚起步的中国特工工作,还原真实的特工生活。第一步还是不错的,第二部没看。。第三部好像是被捕后的生活,第四部正在看。感觉后面有点水,而且主观色彩比较浓了,没有第一步那么“叙述历史”。
●英雄无名.陈恭澍着(军统工作回忆录),果然是立场不同,哈哈,国共伪真是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读后感(一):还原真实的特工生活
去掉很多人、很多影视剧所塑造的幻像,还原真实的特工生活。
我看的是电子版,现已看到第3部,还是感觉第一部内容最扎实,干货最多。后两部明显在“注水”,尤其第二部,硬把两章的内容扩成一本书。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读后感(二):谁会忠于这样的组织
用大量炮灰的牺牲,掩盖自己的无耻和无能。这本书看的最清楚。有时间会详细分析分析。
天津负责行动的王文被捕之后受尽折磨最终遇害,华北地区的情报网被一网打尽。所有成员几乎全部遇害。为什么?
死的都是小头目,小把戏,或者是个别不开窍的将领。王天木先被捕后投敌,陈恭树也被捕投敌,都干得不错。后来都在台湾高龄终老。
小把戏冲锋陷阵没有退路,一旦被捕没有营救,一旦遇害没有抚恤,只要被捕,基本死定了,牺牲的45000人基本都是这一类,类似杜蕾丝属于一次性用具,用后即丢。
相反,高级别的只要不是死脑筋,就混得不错。用民族大义去忽悠送死的小把戏,自己却是实用主义,怎么合适怎么来,手下人则是他们随时可以牺牲的炮灰。属于军统的时候,让小把戏去送死,当炮灰。一旦被捕,就出卖自己曾经的手下,换取自己在76号的位置。
高层之间,今天是敌人,明天是朋友,后天又是敌人。小把戏作为炮灰,为了维持高层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杀得你死我活。
在这种组织之中,谁相信民族大义,谁死的最惨,谁毫不保留大公无私,谁死的最惨。
李安在色戒之中,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谁会忠于这样的组织。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读后感(三):真实的历史
看这本书可以说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些更细节的了解,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中国20世纪上半段的谍战工作,放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很难再找到这么一个环境,一个国家的自己人,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互相斗争地如此激烈,所以互相派出特务间谍,总有一定的成功率。这方面拍过一些比较成功的电视剧,像《潜伏》、《黎明之前》。所以我对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
第二点,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它很真实,讲出了军统成立之初的条件艰难,人员匮乏,行事的不专业。这种不专业当然就显得不那么酷,不像电视里的特工那么冷血无情,杀人伎俩炉火纯青。真实情况是,军统刚刚去刺杀人,很多时候也得靠运气,常常两眼一抹黑,莫名其妙就成功了。
包括作者写的最他们一干人等在上特务培训班的经历,都显得那么真实不做作:
quot;爆破──我们都有点基础,此番等於复习,花样也多了,大家最有兴趣的,是自制爆破罐。崩一声,好开心,也很好玩。射击──包括各式枪枝的分解与装配。实弹射击则不如在学校里打靶那麽认真,似乎都存着好玩的心里,谁也料不到将来有一天真会用得上。讯鸽──我们把这门课叫做「养鸽子」,由黄教官讲述,并表演通信传递等项目。据说这位黄教官也是专家。生化──主要的是在讲解药性,类如麻醉、兴奋、窒息等。也用兔子作过试验,谁晓得这只兔子命大,一针打下去,跳了半天,竟而不死,弄得教官好窘。"
这样的历史读起来刚开始觉得略略失望,怎么跟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样不专业和混日子,但转念一想,这才是真正的生活,100年前和现在的人,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的,年轻的时候恣意妄为,学的东西不知有何用,就带着玩闹的心态。等年岁渐长,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人就会变得成熟和谨慎起来。
包括军统的初创也是这样,刚开始的各种不专业、没有成熟的办事流程,甚至到了作者任上海区区长,仍然有各种现实的问题在困扰这种组织。这样的历史显得真实,也更能让现在的我们借鉴。组织的初创都是不易的,会经历各种混乱,但只要这件事情认准了有价值,这些创业的困难都值得克服。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读后感(四):狼行千里吃肉,马行千里吃草
——读陈恭澍《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北国锄奸》
(咱不说陈杀手的政治立场,但说一个职场人的成长路径给人的启发。)
读完陈恭澍《北国锄奸》,“目标”二字一直在脑中盘旋。
仅从本书来看,是目标,成就了陈恭澍的职场地位。本书六章,五章讲了五次暗杀,第一次刺杀张敬尧,为他赢得了声誉和信任,奠定了日后的基础。后来,多次暗杀虽然有成功有失败,但更多是客观原因造成,况且,因为目标高远,比如刺杀殷汝耕、张克敏,困难超乎想像,虽然失败,但也起到了威慑以及杀一儆百的政治效果,对于赢得上级认可、奠定工作地位意义非凡。
雾满拦江老师有一篇文章说,如何快速提升智慧,第一条,树立高远目标,第二条第三条等等,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拍案叫绝,这个快速提升智慧的法门简直可以用一分钟提升智慧为名。只要树立高远目标,智慧马上提升一大截!有了高远的目标,你看到的将是不同的视野和格局,选择的方式手段也将与低目标截然不同,什么是智慧,超越了鼠目寸光,就是智慧。
无论是面对怎样的目标,陈恭澍都面临着资源、人力、经费等方方面面的困境,但只要树立了目标,就围绕目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内部资源,外部援助,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帮助都不期出现,比如陈国瑞的出现,尚小姐的出现等等。
在书中,陈也介绍到平时有非常繁重的日常杂务,但几件刺杀任务才真正成就了他的地位,如果仅仅做好内部事务,那只是一个工作站的书记的水平。一个领导者,就是要在平时繁杂的日常事务中,确定高远的目标,凝聚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让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超越日常的平庸琐屑、鸡飞狗跳,让工作、让生命充满成就感。
这也让我想起曾见过的一个厅级干部(不说政治,但说职场),他从一个基层职员,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走到厅级领导岗位,甚是年轻有为、壮年得志,他总结自己的体会是一句话:成功=目标+自信。定下目标,相信并坚持达成目标,成功不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结果吗?!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有百变不穷之妙用。”他说,在年轻时,有一次去一家上级机关办事,武警门岗不让进,他说,“我心里说,好,你现在不让我进,五分钟之后,我还要从这里进入。”定下此目标,五分钟内想出办法来,达成目标。这十多年来,就这样,在心里定下一个一个目标,然后想尽办法去实现它,人生并不复杂。他的这一说法,是我读过许多成功学后觉得最简洁有力的说法,多年来记忆犹深,感触良多。
书的最后部分,有一个小细节,让我注意。说,陈和齐庆斌、张作兴在1931年,一起从北平到南京谋出路, 轻描淡写的写下一小段“南漂”的经历,最终各自找到各自的进身之阶,多年后相聚北平,回首往事,令人唏嘘。这也是几个年轻人追求高远目标的一个起始吧。
成就一件事业,需要完成一个一个的具体的目标,目标高远,则事业远大,格局开阔;目标太小,则老婆孩子热炕头,蝇营狗苟。成就一个优秀而卓越的人,更要树立高远的目标,永不放弃诗和远方,超越日常的平凡生活,激励自己,逼迫自己,自我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各种社会资源才会向你集中。就像孟子曾经曰过的:求富贵者得富贵。
你的目标是肉,你就是行千里吃肉的狼。你的目标是草,你就是行千里吃草的马。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读后感(五):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对军统的认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看过的小说《红岩》里面所描述的那个残酷迫害、残杀共产党人的军统,而后,又在许多的书中领略到了军统到处搞恐怖暗杀,制造白色恐怖,而军统的头子戴笠则以残酷无情著称,他和旗下军统特务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刽子手、反共反人民的急先锋,他们残杀了无数的革命志士。
军统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专门从事侦察、盯梢、绑架、暗杀等勾当,他们残害忠良、盯梢、密捕,刀砍斧劈,枪杀毒毙,事事展示其毒辣;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处处晃动他们的身影。吉鸿昌被杀、杨杏佛喋血上海滩、史量才绝命沪杭路、宋庆龄遭恐吓、鲁迅受监视、杨杰被追杀这都是军统的“杰 作”。这些一边倒的评论介绍使得军统在中国大陆早已经是臭名昭著了。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军统就是一个毫无人性可言的法西斯组织。因此我相信这样的评价:国民党的失败,原因在于其实行黑暗的法西斯特务统治。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今天,然而换一个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去看问题。在当时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首要目标。在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 共御外侮”,在对抗外来侵略者的这一大前提下,军统也确实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六国饭店诛杀张敬尧、鸩杀了三度叛冯,投阎反阎,投蒋反蒋,投张反张,联共反共,抗日投日的臭名昭著的倒戈将军石友三、暗杀大汉奸殷汝耕、袭击华北头号大汉奸王克敏。千里追杀汪精卫等等。
对历史而言中国的历史比政治更重要的是“真实”。 据统计:抗战时期,国军抗日军队于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22次大规模会战,总共伤亡将士300余万人,毙伤日军100余万人!八年抗战。当时,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投入战争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1937年-1945年间,国民革命军所属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三军、第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及新六军总计与日军共在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中较量,伤亡人数高达330余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这里还不包括各种非正规武装力量的损失。就说是罪大恶极、臭名昭著的军统作为热血的中国军人,他们在抗战中的表现,也是和当时的中国同命运的。据军统四大杀手之一的沈醉先生记叙,军统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者,正式在册人员就达18000人,而抗战结束时达到45000人。其他不为人知的附属人员牺牲者更多。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也是每一个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人感到骄傲的。这些也都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不应该忘记的
看到这本《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单看着书名就足可以吊起我读下去的欲望了。
陈恭澍的回忆录将那些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有些根本不为局外人所知的事以回忆录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篇回忆录与我们以往读到的绝大多数作品不同的是,这是由一个以往宣传的政治对立面,一个很多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直接陈述出来的,这使我们对历史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这些冷血杀手,白色恐怖的制造者,其本身早年也是一群心存报国之志,追求进步,希望为国为民贡献青春而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们所作所为其本意也是为革命,为民族为了国家的大义而情愿抛头颅洒热血的。他们没认为他们的所为有什么不妥之处,所以是非对错只有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历史就是历史,与政治立场无关。电影电视上的谍战刀光剑影、打打杀杀很是精彩好看,而陈恭澍先生的这一回忆录却为我们打开了尘封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在黑暗中对抗黑暗,在刺刀上舞蹈,在钢丝上的较量的谍战一个暗潮涌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谍战世界。我认为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