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是一本由[日] 中岛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中岛敦的书,一方面会感慨于其博学与多识,另一方面又不免为其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书中收录的小说,最爱关于沙僧的两篇和李陵的一篇。前者以独特视角重新赋予了沙僧这一角色的灵魂,他沉默寡言却关注生命本身,始终想要探寻活着的意义。作者笔下的妖怪,多源自佛道经典,颇具哲学韵味。后者写李陵与司马迁,侧重剧变前后两人的心理活动,令人读之可叹。
●中岛敦对中国古典故事真是信手拈来,对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到令人发指呀,感觉写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挣扎
●中岛敦笔下的中国典故真的重获生命,李陵、子路等曾经模糊不清的形象在中岛敦笔下愈发清晰,从沉闷的固化形象变为活生生的一个人,中国传统教育其实更需要这种故事吧。
●《弟子》《李陵》荡气回肠;《悟净出世》可爱又富于哲思。倡导冷静而又积极的入世。
●“归根结底,人也好兽也罢,真身本是别种生物也未可知。莫不是起初都曾记得本我,后逐渐忘却,只道如今模样便是与生俱来?”
●一个日本作家写关于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角度颇为新奇,尤其是写悟净的两篇,从全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我以前从未关注的悟净,说是《西游记》最佳同人文也不过分吧【大误233】。中岛敦善于把人物前后的心里变化描绘出来,而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有人。
●年度最爱之一
●“悟空是火苗。世界是为他备好的柴火。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被他点燃。”原来这就是沙僧眼中的悟空。中岛敦可太会写了!
●所谓世界,就是自己投影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幻象啊。自己要是死了,世界也就完蛋了。 最爱悟净两篇,对于我来说最近最真实感悟也颇多,小时候看西游记,只觉得沙师弟老老实实任劳任怨,中岛敦的改编让沙师弟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生动,云淡风清的人内心却极度渴望燃烧起熊熊烈火。不苟言词的人却极力一直探求为生之道。悟净叹异又从新的角度讲了西取路上沙师弟对于其他几个人的观察。地上所有的事物都会毁灭,但在毁灭之前,美好仍在尽情绽放。 看完这两篇,我的心口也突然感到一种微微的灼痛。
●“这头猪对此生持有近乎恐怖的爱。边吹气边喝热汤时的幸福、咬一大口皮焦味香的烤肉时的快乐,极乐世界有没有?如果没有,只能像传说中的神仙那样靠吸食霞霭过日子,我可不干,不干!还是这里最好,尽管有难过的时候,却也有让人忘记悲伤的无上欢乐。”八戒其实很通透啊,这是我看过最妙的西游同人!
《山月记》读后感(一):感触颇深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 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中岛敦对中国古典故事与文化真是好精通 倒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惭愧了
《山月记》读后感(二):命运无奈,世事无常,从《山月记》谈起
花了一周时间拜读完了这部大作,个人印象最深的有两篇:一篇是《山月记》,另一篇就是《李陵》。 两个短篇故事都是取材自古代历史或典故,人物性格很突出,形象也很饱满,李征本是陇西人士,弱冠之年科举登榜,补得小吏,若是常人应该会兢兢业业勤勉为官,以求升迁,可他天性狂妄又目空一切,不屑于为禆官贱吏,于是辞官回乡钻研诗词,可惜未等扬名就生活窘迫无以为继,多年之后为了生存又再度为官,郁郁寡欢难以自抑最后变成食人猛虎。李征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傲气,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要在外人面前装勤奋装清高,生活是自己的,倘若他肯多接纳世俗,放下身段,潜心研学,未尝不是个可造之才,也不至于落了个这般下场。 至于李陵,应该说中岛敦的妙笔颠覆了我对他的看法,最初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在《汉武大帝》电视剧里,看到他投降匈奴,最后全家被武帝处死,虽然有些同情但是也喜欢不起来,毕竟是主动投降的,又做了俘虏。可是当细品完他的故事后,顿时生出几分敬仰和惋惜,两千年前就敢于以身犯险,仅仅带领五千步卒就远赴塞外,同匈奴主力缠斗,以寡击众且战且退,给予匈奴巨大伤亡,若非援军不至,本可荣归故里;想那匈奴单于最后不杀他,还予以重用,也是被他的战斗意志和胆魄折服,只叹人生无常,李陵不负大汉,大汉却容不得他,最后这位径万里兮度沙漠的勇士也只能客死异乡!
《山月记》读后感(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山月記(さんげつき)》之於大多數日本人,就好比朱自清的《背影》之於大多數中國人,凡上過學的,總歸看過那個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無論喜不喜歡那篇課文。 《山月記》發表在1942年,戰後不久就被選爲國民教材,歷昭和、平成直至令和,與無數日本高中生打過交道。 中國語文教材選《背影》或許是因爲它脫離了文言,是早期白話文抒情小品的典範;《山月記》入選則是因爲它的「漢文體」——偏古典的文體,並大量使用漢字——可以訓練學生的漢字讀寫,還能學習這種格調高雅的文體。 《山月記》改寫自唐人李景亮的《人虎傳》,李徵化為虎後遇到故人是故事的核心,但他爲什麽變虎,原作沒有交代,只描述了他的性格,「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跡卑僚」,算是隱喻,中島則把這隱喻發揮了一番。他借李徵的口說,「昔日我既被奉為一方鬼才,又豈能全無自尊。只是此乃自卑怯懦之自尊。妄想以詩成名,卻不願求師訪友,切磋琢磨;又不願違背心意,與世俗之人為伍。此皆因自卑怯懦之自尊心與妄自尊大之羞恥心所致者。深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自信有幾分才華,不甘與瓦礫為伍。日漸避世離俗,心中自卑怯懦之自尊終於在憤懣與羞怒中愈發張狂」,最後道出了所悟,「世人皆為馴獸師,猛獸即各人性情。」 於是,一個「太平廣記」式的志怪故事變成了觸動普遍人性的文學,如果考慮到1942的歷史背景,甚至可以拔高成日本文人對戰爭的反思。在《譯後記》中確實也提到了日本教師在上這一課時的發揮——故事中好友袁傪聽完李徵的詩作后,說在某些難以言喻的地方「還有所欠缺」,但未指明。老師就會問學生「所欠缺」的究竟是什麼?一種比較普遍的答案是,其所欠缺者,正是人性。這可以為戰後日本人的自我反思加一個註腳。——也因為這一問,《山月記》的價值大大超過了一篇好的文體教材。 總而言之,這篇小說的好,可能要能夠讀日文原文——必須要精通漢字訓讀——的人才能真正體會。我這種拿它來當故事會看的人,更喜歡這本選集裡另外的兩篇——《弟子》和《李陵》。 《弟子》以孔子的學生子路為主角,但他所講的是孔子,甚至是半部《論語》。中國人學論語,解論語的方式延續了千年,有點像寫論文,不斷地考證和加註釋,但這篇卻以小說的方式,把孔子和弟子的對話放到了一個個具體的場景中,有背景,有起因,有時間地點,於是這些深邃的道理突然間活過來了。孔子、子路、子貢、顏淵……他們在這篇文章裡劈柴餵馬,周遊世界。 眾所周知,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但中島選擇的視角是子路,因為他特別勇敢,特別真,特別純粹——而且不是顏子那種純粹,是見過了世界之後的純粹。子路對孔子特別信服,是追隨孔子最久的學生。他死於義,但很慘,被剁成肉醬。此後孔子再不忍心吃肉醬。 我孤陋寡聞,第一次看到有人這樣子來解讀儒者,就像轉過一個尋常街角卻見到了絕世美人,驚喜不已。 跨文化的解讀可以跳脫原有的束縛,時有奇妙的見解,可是得當心,一旦脫韁,也常常翻車。不只是外國人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大道上會出事故,中國人跑到我們完全沒有經驗的賽道上一樣是險象環生,比如民主,比如宗教,比如種族。 這篇文章再次展現了中島深厚的漢學根基,因為寫出這篇文章至少要能貫通《論語》《孔子家語》《史記》。 說到《史記》,中島在《李陵》這篇就直接寫到了太史公。這篇文章構思很巧,一條線寫李陵,一條線寫司馬遷。李陵是武將,被匈奴打敗,受擒而被迫降敵,司馬遷是文臣,因為給李陵辯護而被宮刑。可李陵與司馬遷基本不認識。同一個時空中,一個人的命運因為一個不認識的人而改變,而這一改變,又深深地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無數人。中島把這際遇寫成了很好的故事。 這本選集還錄了中島的二十餘首漢詩。我不懂詩,尤其是日本人的漢詩,不敢置喙,只能說他的詩特點鮮明,跟我讀過的中國詩詞都不一樣,似有俳句的痕跡,比如這一闕:河馬檻中春自在,團團屎糞二三痕。(春河馬) 中島 敦(なかじま あつし、1909-1942)出身在漢學世家,其祖父中島 撫山(1829-1911)是頗有名氣的漢學私塾「幸魂教舎(こうこんきょうしゃ)」的創辦人,中島 撫山的幾個兒子也精通漢學。從中島敦的小說中不難看出其漢學功底之深厚。他的本事不光是得心應手地運用漢字和漢文訓讀體,他還能活用,並加入自己的東西。 博通漢學或是中國歷史的日本作家還有不少,比如芥川 龍之介(1892-1927)、井上 靖(1907-1991),包括後來的陳舜臣(1924-2015,亦有中華民國籍)、田中 芳樹(1952- )不一而足。而我方陣中博通日本文化,還能以此創作的人則是……我一個都不知道;算了,退一步說,我們能博通中國史,寫出像樣的歷史小說的,又有幾個?除了高陽(1922-1992),是不是金庸都要算進去了。 每次看到別人家吃好菜,總是耿耿於懷於自家的窮酸。慚愧。 最後,《山月記》譯本很多,幾番比較後,我個人認為代珂的翻譯更更好地還原(我想像中的)原著的滋味。特別向譯者致謝!
《山月记》读后感(四):编辑手记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是我的第一篇编辑手记,写给中岛敦,写给《山月记》,写给各位读者,也写给自己。
选题缘起:从《文豪野犬》到《山月记》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动画《文豪野犬》知道了作家中岛敦和他的《山月记》。在动画里,太宰治的光芒过于耀眼,削弱了身为主角的中岛敦的存在感;在现实中,《人间失格》的名气也远超《山月记》。那么动画的主角为什么是中岛敦呢?读完《山月记》,我心里有了答案。
《山月记》取材自唐传奇《人虎传》,讲述的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李征在自尊与自卑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失去人性,化作猛虎。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像东方版“变形记”,某种意义上也是李征的“人间失格”。
从《文豪野犬》到《山月记》再到《弟子》《李陵》等作品,了解越多,越觉得中岛敦真是个神仙作家。那么,干脆为他做本书吧。
文豪野犬×中岛敦×角川文库篇目编选:关于中国古典的一切
选题通过,接下来就是选篇。《山月记》《弟子》《李陵》这些名篇自然要收录,关键在于其他篇目的编选。
中岛敦出生于汉学世家,学贯东西。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取材范围却极为广阔。中岛敦曾到过中国、朝鲜、南洋,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我跟译者代珂老师盘点了中岛敦的作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取材自中国古典的作品上。
《山月记》取材自《人虎传》我们选定的九篇小说皆出自《史记》《汉书》《左传》《列子》《西游记》等典籍,另外还将中岛敦的二十五首汉诗全数收录在内。中岛敦以日式笔法重新演绎李征、子路、李陵、苏武、悟净等人的故事,对中国读者来说会有种陌生的熟悉感,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阅读体验。
长子作序:来自大洋彼岸的问候
机缘巧合之下,领导大人联系到了中岛敦的孙子——中岛风先生,于是我们商议邀请他为中国读者写篇序文,介绍一下中岛敦的逸事。得知中国要出版祖父的作品集,对方十分热心,说可以请自己的父亲代为作序。
邮件沟通的过程说来也很有趣,简直就是中日英三语大混战。称呼该用“さん”还是“様”呢,纠结半天,我们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塑料日语,直接用英文写信。中岛风先生也很细心周到,开始是用英文回信,后来为了方便我们阅读,竟然用翻译软件给我们写了中文回信!感动之余,我们决定向译者求助,最后在代珂老师的慷慨相助下,我们拿到了作者长子中岛桓先生的序文。
中岛敦与其长子中岛桓中岛桓先生简单介绍了“中岛敦”对于当今日本文学界的意义,也回忆了跟父亲相处的日常,还附上了父亲写给他的十多首短歌。“拂晓时分 至吾榻前 窸窸窣窣 小不点 钻被窝 咯吱咯吱笑黎明。”从这些短歌里,我们窥见的是大作家身为人父的温柔一面。不知年过八旬的中岛桓先生回忆起这些温馨过往,又是何种心情呢?
翻译编校:力求还原“汉文体”的魅力
从选题立项到完稿出版,历时一年多。其间,默默无闻许多年的《山月记》,竟然陆续出现三个新版本。这一现象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岛敦这位宝藏作家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喜欢,忧的是我们的版本没能占得先机。不过如今看着手边的样书,我已经释怀了,因为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考虑到我们的选篇特点,当初我跟代珂老师说,译文风格可以向文言稍稍靠拢。代珂老师严谨负责,发来的译文十分考究。不过我在编校过程中,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前后文风不太统一,文言和白话兼有。本打算就此跟译者商讨对策,稍作调整,读到译后记部分,才知道这是代珂老师有意为之。
原来,以“格调高雅的汉文体”著称的中岛敦,所写的日文原文即包含三种文体。为求还原中岛敦“汉文体”的魅力,代珂老师将其译成中文时,做到了连文体也一一对应:现代日语→白话;中岛敦“汉文体”→拟古;汉文训读体→文言。如此一来,即便是不懂日语的读者也能获得和阅读日文原文相近的体验。具体细节我不再赘言,各位读者翻开本书就可以体会到译者的良苦用心。
《山月记》内文还有个细节我也想多说一句。我们做外版书,一般是原文无注译文加注,为的是消除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理解误差。《山月记》则恰恰相反。翻开日文版《山月记》,大段大段的注释随处可见,而中文版,译者和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加注释。这么做的原因,一是为了不打断阅读节奏,二是书中所写都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即便不太了解细节,也不影响整体理解。有心的读者若想深入了解这些故事,倒是可以按图索骥,说不定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呢。
日文版注释装帧设计:一波三折云开月明
我们邀请了知名设计师许晋维为《山月记》做装帧设计。封面两种备选方案双管齐下,一是请设计师直接创作,二是找画师约一幅封面插画。
今年一月份,我向心仪已久的画师太太约稿,过了许久,终于得到了肯定答复。转眼到了七月份,好不容易谈妥了所有细节,不料节外生枝,功亏一篑,最终没能约到插画,遗憾,太遗憾了。
这时距离设计师发来初稿已过了四个月,说好的插画我们提供不出,设计师那边日程又很满,说是没有时间重新设计。我们只好先稳住设计师,然后耐心等待。
封面定稿如各位所见,我们舍弃了人化虎的具象画面,以古典的云纹水纹、书法文字为设计元素,加上现代感十足的撞色设计,很好地传达了《山月记》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的感觉。
外封使用进口VENT NOUVEAU特种纸内封使用压凹工艺用纸和工艺方面,外封用了设计师推荐的日本竹尾VENT NOUVEAU特种纸,价格是普通纸的三四倍,不过拿到样书后觉得确实物有所值,无论是色彩还原还是纸张质感,都对得起这个价格。内封是米白色,没有印刷,直接压凹突出书名,十分古朴大气。
我预想的效果是,各位读者拿到书之后,从外到内一层层剥去装饰,由浓烈华丽到质朴洁白,最终留在各位眼中的,是纯粹无比的文学之美,是赤诚无瑕的文士之心。
折纸老虎: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领导大人建议做个随书赠品。我想了一下,送老虎手办……是不可能的。说到底还是纸制品比较容易实现,那就送纸老虎吧。
我想做的是立体老虎,查了折纸相关的资料之后,觉得可行。当时我手上除了《山月记》,还有宫泽贤治《要求太多的餐厅》。两本书我打算同时推出,索性再做一只折纸山猫,来个小小的联动。
万事俱备,然后去找我们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T君求支援,他勉为其难地答应说可以试试。经过长达一个月的互相折磨,猫猫虎虎折了快两个足球队,终于大功告成。本想参考盲盒的思路,再做个隐藏款折纸放书里,因为怕设计师杀了我,只好作罢。
所以拿到《山月记》或《要求太多的餐厅》的读者,每本书里都有老虎和山猫两张折纸。其实严格来说更像是纸模。如果有时间,各位不妨动手折一折。可爱即正义,大人的世界也需要童话啊。
《山月记》纸老虎被设计师暴力捏扁的初版山猫中国数千年前的故事,半个多世纪前辗转从大洋彼岸的中岛敦笔下流淌出来,如今代珂老师在中岛敦长眠的那片土地上,切磋琢磨,将其译回中文,最后沿着电波传到我的手中,汇成这本《山月记》。
译者镜头下的中岛敦墓回想整个过程,虽有波折坎坷,却也收获良多。遇见一本好书,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如今,在中岛敦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我终于可以将这本《山月记》交到你们手上。感谢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所有人!能为此书出版略尽微薄之力,我也与有荣焉。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敢保证这本书能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如有错误还请各位指正。总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后的最后,将由各位读者、由手捧这本书的你来完成。
敦敦比心《山月记》读后感(五):“汉学”、文体和中岛敦
今日收到编辑老师发来照片,据说书快面市了,欢喜不已。我曾不止一次地告诉她,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最投入的一部作品。但是它花了太久的时间,完全打乱了原先的出版计划,想必也造成了困扰和损失。我想感谢编辑老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也衷心希望诸位读者能够喜欢它。
本书收录了中岛敦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九篇小说及二十五首汉诗,小说具体刊载时间列举如下:
《山月记》一九四二年二月发表于杂志《文学界》,取材自《人虎传》;
《牛人》《盈虚》一九四二年七月发表于杂志《政界往来》,取材自《左传》;
《悟净出世》《悟净叹异》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收录于《南岛谭》,取材自《西游记》;
《名人传》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发表于杂志《文库》,取材自《列子》;
《弟子》 一九四三年二月发表于杂志《中央公论》,取材自《孔子家语》《史记》;
《李陵》一九四三年七月发表于杂志《文学界》,取材自《史记》《汉书》;
《妖氛录》(未定稿)收录于全集,取材自《左传》。
其中《弟子》《李陵》的首次刊载时间是在中岛敦去世后。《妖氛录》则是未定稿作品,未经发表而直接收录在《中岛敦全集》里,日本学者藤村猛依据稿纸材质和取材典籍等线索,判断其很可能创作于南洋行之后,和《牛人》《盈虚》同属“古俗”系列。但中岛敦对此作品似乎并不满意,曾嘱托家人将之焚烧(中岛敦的很多底稿均以此方式处理)。该作品在国内似乎尚不太为人所知,此次也特别将其收录在书中。
中岛敦的作品在国内已有多个译本,所收作品数量也颇为丰富,此书意义何在?我想从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译文的文体选择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山月记》可能是读者们最为熟悉的作品。本书特邀中岛敦长子中岛桓先生作序,关于这些作品,先生提到两个关键词,一是“国民教材”,一是“汉文体”。关于前者,他介绍了一本书,《<山月记>为什么能成为国民教材?》,我想国内读者要了解此书尚需时日,所以在此先就书中所述《山月记》成为日本国民教材的过程做个简单介绍。
《山月记》在二战后不久就被录为教材,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关于如何在课堂上教授它,如今光教案就有厚厚一本。一方面,它偏古典的文体成为训练学生读解能力和汉字功底的最好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给出多种方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对如何解读文章做出细致讲解。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从未改变。文中袁傪听完李征诗作,给出了“还有所欠缺”的评价。究竟欠缺了什么?这是几十年来学生们必须解答的问题。日本在战后开始了对战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思潮是对人性的审视。战时的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使人丧失了人性,“育人”和“人性”成了时代关键词。而在教育方面,他们急需可使人对人生和人性加以深思的文学作品。《山月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或者说这一设问让它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因为问题的答案就是人性。
年复一年,《山月记》以这样的方式提醒日本人警惕人性的泯灭。一篇取材自中国唐代传奇小说的日本现代小说,被赋予这样的意义并逐步成为日本的国民教材,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意义。当然,《<山月记>为什么能成为国民教材?》是一本讨论教育体制的学术著作,作者同时还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讨论。比如强指向性的解读方式限制了它的文学深度,过度注重技能训练的程序化教学有功利主义之嫌等,旨在发掘《山月记》教学的更多可能性,有条件的读者可以找来看,此处不表。
格调高雅的汉文体——这是日本文学界对中岛敦创作特征的共识,也是中岛敦文学最大的魅力。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谈一谈日本的“汉学”。
汉学在日本,是一门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学问(“汉”意指中国而非汉代,下文“汉诗”同理)。其对象包含文献、文化和社会现象诸多方面,基于对汉字的读解,包罗万象:诗文、思想、艺术、工艺、生活方式等等。可以说它展示了日本吸收古代中国文化的全过程。“汉文学”是“汉学”的一个部分,指的是日本人以汉字创作的诗文、记录的史书、对儒教和诸子思想的解读等等。早在公元六世纪,日本的史书材料里就出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圣德太子(574-622年)制定《十七条宪法》(用以警示为官之道的条文,全部由汉字书写而成)中就有“以和为贵”“克念作圣”等对四书五经的引用;平安朝时代(794-1185年)留有大量以汉字书写的史书;镰仓时代(1185-1333年)末期以禅寺为发源地的“五山文学”创造了汉诗文的兴盛;再往后战国时代(1493-1590年)诸如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等名将皆好作汉诗。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汉文学的鼎盛时期。德川家康推行文教政策大力推广儒学,尊汉学者为“儒者”,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等诸多流派。幕府下设直辖“昌平坂学问所”,各藩皆有藩校,培养出的儒者或成为幕府儒官,或成为各藩的藩儒,或设私塾收弟子致力汉学传播。至明治时代(1868-1912年)初期,幕府诸侯、政府官员、军人学者无不善作汉诗。当时的报纸设有汉诗专栏,民间各地诗社林立,直至今日,位于东京文京区的汤岛圣堂(即前述开设昌平坂学问所之地)仍在“斯文会”的运作下常年开设大量汉学课程,每年四月祭孔,并刊发大量汉学与汉诗出版物。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渗透日本社会程度之深。日本的初高中也仍在教授汉诗古文,研读孔孟和李杜等人的诗文是求学必经之路。
一八七一年,统管教育的文部省成立,随之发起的学制改革是汉学在日本的一大转折点。一直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汉学在这次改革中被彻底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务实有益”的西学,以西学为主导的教学体制也很快得到确立。但当时日本各地仍有大批汉学私塾暗自对抗此次学制革新,也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例如当时在东京倡导阳明学说的二松学舍,如今化身为二松学舍大学,仍是日本汉学研究领域重镇之一。除东京之外,京都、大阪、名古屋、九州等地均有汉学私塾坚守阵地并且在当地具有相当影响力。埼玉县也有一颇具影响力的私塾名曰“幸魂教舍”,当时埼玉县内诸多官吏均出自这里,它的创办者是中岛抚山——中岛敦的祖父。
通过梳理日本的汉学渊源,一方面可知汉学深入日本知识阶层程度之深,另一方面,中岛家族作为向地方输送汉学人才的私塾开设者,其汉学修养之深可见一斑。中岛抚山(本名中岛庆太郎)膝下共有七男四女,其中长子中岛靖(中岛绰轩)和长女伎与为第一任妻子纪玖所生,后纪玖不幸在地震中丧命,第二任妻子生下六男四女(其中一女夭折),中岛敦之父中岛田人是她的第五个儿子,下有六弟中岛比多吉。由于三哥、四哥被当作养子寄送,后来成为汉学教师的中岛田人在幸魂教舍修学时受大哥中岛端(中岛斗南)和二哥中岛竦(中岛玉振)影响较多。中岛家可说是全依靠汉学修养立世,中岛抚山几个儿子均精通汉学。其中绰轩、斗南和玉振均曾开设自己的私塾或汉学学校,玉振还曾到北京的京师警务学堂赴任,而中岛比多吉自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专业毕业后,更是历任陆军翻译官、关东厅翻译科长,直至作为高层官僚赴任伪满洲国,最后继承幸魂教舍的则是中岛田人。
由于中岛田人工作的关系,中岛敦出生后直到上学为止一直都由祖父中岛抚山照顾。不难想象,汉学修养深厚的祖父及重视汉学的家庭环境,必然对中岛敦产生了深厚影响。这也直接使得格调高雅的汉文体成了后来中岛敦文学创作的显著特点。而本书在编译过程中也特别选择了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或典籍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岛敦极高的汉学造诣和对中国历史事件、人物的深刻理解,当这些作品被集中展示时,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仅谈作品选择还不能完整诠释编译本书的意义,下面再说一说中岛敦的汉文体和我对译文文体的一些想法。
汉文学在日本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日本如何解读中国古代汉语?从方法上说叫作“汉文训读”,这是中文典籍流入日本以来,经过长期实践和累积而形成的、在不改变文言文语序前提下将其嵌入日语语法系统的方法。自日本接触汉语文献以来,解读方法的发展就从未停止。起初的解读当然是原文发音完全复制汉语,再另做翻译以理解文意,随后发展到通过符号标示,将原文转化为日文。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存在诸多符号标示的方法和流派,直至明治后期,在文部省的主导下汉文的标示方法才得到统一,得名“训读法”并沿用至今。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可以看到,经过训读法标示后的文言文,汉字顺序并未发生改变。当然,最初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这中间还有个追加标点的过程。①文言文和②训读文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中文而后者是日语,还可以按照训读法做如下转化:
③ 子曰く、学びて時に之を習ふ、亦た説ばしからずや。
从①到③,就是古代汉语转化为汉文训读体的过程。而从②到③的转换,只不过是书写形式(汉字和假名顺序调整)的变化,并且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即是说,眼睛里看见②,但读出来或写出来的内容实际上都是③。反之同理,看到或听到③时,可以转写成②,进而得到原文①,训读在此过程中只是拆解和诠释原文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仍须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意思和语法功能,所以才说汉学在日本的拓展,原点在于汉字。
通过对以上种种背景的了解,我想即便是没有日语基础的读者或许也能更为直观地理解所谓中岛敦“格调高雅的汉文体”了。即是说他在作品中常使用近似于③的语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体,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对汉文的想象,本书所收作品都具备这样的阅读体验(针对日语读者而言)。这就是为何中岛桓先生在序言中提到,“汉字的难度自不必说,有些学生被这种汉文体所震慑,也有些学生感受到其中魅力”。
最后,在此基础上简单聊一聊我在翻译时对文体处理的考虑。
此次所选的作品,若在文体上细分,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现代日语,当然这和如今的日语仍有区别,毕竟是昭和时期的作品;第二种是近似于汉文的文体,这是中岛敦的创作特征;第三种是汉文训读体,即上述③所展示的文体。第一种和第二种多出现在叙述性描写中,第三种多用在人物对话中。关于第一种直译即可,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刚才已经说过,日文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汉文想象,那么如果翻译成中文后反而丢失了这种想象,将会使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同时也等同于抹杀了中岛敦的文学魅力。
关于第二种文体,举《山月记》开篇为例。中岛敦生活在横滨时曾任教于横滨高等女校(现横滨学园),该校旧址如今已成了一所幼儿园。当初的同事和学生们在园内为中岛敦立了一座文学纪念碑,碑上所刻便是这句:
隴西の李徴は博学才穎、天宝の末年、若くして名を虎榜に連ね、ついで江南尉に補せられたが、性、狷介、自ら恃むところ頗る厚く、賤吏に甘んずるを潔しとしなかった。
陇西有李征,乃博学才颖之士。天宝末年,少年李征登虎榜,遂调补江南尉。然其性狷介,颇为自恃,耻于屈身贱吏。
以上语句的特征应可归纳为:简练、优雅、偏汉语训读体。所以在翻译时,力求语言简洁,并且往文言上靠一靠,以达到和日语阅读相近的体验。
关于第三种文体,请看《弟子》一篇中子路初见孔子时的对话。
「学はすなわちいかん?」
「学、豈、益あらんや。」もともとこれを言うのが目的なのだから、子路は勢込んで怒鳴るように答える。
学の権威について云々されては微笑ってばかりもいられない。孔子は諄々として学の必要を説き始める。人君にして諫臣が無ければ正を失い、士にして教友が無ければ聴を失う。樹も縄を受けて始めて直くなるのではないか。馬に策が、弓に檠が必要なように、人にも、その放恣な性情を矯める教学が、どうして必要でなかろうぞ。匡し理め磨いて、始めてものは有用の材となるのだ。
“学则何如?”
“学岂益哉也?”子路本就为了这句话而来,他鼓足精神怒斥般反问。
学问的权威性遭受质疑,又岂能一笑了之。孔子开始耐心阐述学问之必要。“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性放纵肆意,又岂能不以教学矫正之?端正磨炼,方可成为有用之才。”
二人对话的内容皆出自《孔子家语》。通过前文介绍,读者可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的汉字发现,前者即是所谓汉文训读体。所以我在翻译时尽量采取了将其还原为原文(文言文)的方式。首先,作者本身在搜集素材时所阅必是原典,相信若非创作需要他甚至可以直接写汉文;其次,有汉文功底的读者自不必说,即便是没有汉文功底的人读到这段话,也必然会有与我们阅读文言文时相近的体验。而上文中有下划线的部分为作者的创作,即《孔子家语》里没有的部分,是作者的汉文体,所以按照第二种文体的处理方法,采取偏文言的翻译以求在文体上统一。
综上所述,本次翻译所追求的是在语言简洁保真的前提下,在文体上尽量营造出近似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正常情况下,这种过度的文言化显然是偏颇失真的,甚至会成为笑柄。但我认为唯有中岛敦,尤其是本书中所选的这些作品,对文体加以处理,或许更能让国内读者感受其中韵味和魅力。这是一次实验,也是本书的一个重大意义。至于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只能交由诸位读者来评判。当然我个人能力有限,难免有失当之处贻笑大方,在此先赔罪。
中岛敦曾随父亲在伪满洲国短暂生活,并以哈尔滨和大连为舞台进行过创作,而伪满洲国正是我博士论文的课题;他三十三岁英年早逝,其作品也多在这个年纪问世,如今我翻译它们也正是在这个年纪;他在这个年纪远赴南洋,如今我亦身在异乡。我仿佛通过翻译完成了一次与他的对话,希望能借此书传递中岛敦文学中的悠远深邃。
每日上下班乘坐地铁,都要路过以陵园命名的一站,名曰多摩灵园。此次为撰写《译后记》查阅资料才知道,中岛敦就长眠于此。
二〇一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