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是一本由曹乃云 编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全两册),页数:7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一):北欧的有趣故事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的有趣,书的名字叫做《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看到这样的书名,其实大概也就明白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类型的书籍,简洁明了的通过书名就明白了书要传达的内容,确实是很不错。
其实任何地方都有一直在讲述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下来,可能很久远了,人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些故事,讲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故事可能不是很长,有的甚至是非常的短小,但是却让人阅读之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些故事才能够流传下来,能够被人们认可。
北欧是一个很有趣的地区,在那冰天雪地之中,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被人们浮想联翩的地方。所以那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流传下来,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故事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具有抵御特色的故事,一个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人们的教育也是受到了地区的影响。所以一个地区的文化决定了很多很多,而这些故事就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所以才能够被人们所喜欢。而有些故事是超越了地理区域的,也是可以被全世界所接受的,这样的故事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流传下来。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的作者是曹乃云,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著名翻译家,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家。作者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专业,任华东师大外语系德语教授,并且曾在西柏林歌德学院、东柏林洪堡大学留学,所以作者有着丰富的阅历,也在留学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了解了更多的故事,这些都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本书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也是作者费了很多的心血的作品结晶,一经出版就被人们所喜欢和关注。
在书中作者分地区的讲述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当然这些国家也都属于北欧地区,这些简短的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阅读之后可以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其实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那么就不会让人们有很深刻的记忆,那么更谈不上能够流传下来,甚至是被讲述了百万次。百万次是一个什么概念,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但是要是有足够多的人来讲述,而且经常的讲述,似乎也不是很困难。但是前提条件就是这些故事必须要很吸引人,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喜欢上这些故事,才能够长久的流传下来。
这套作品其实是一个系列的作品,不仅仅是本书这一本,而是包含了很多本,介绍了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的故事,这些故事也都是人们非常喜欢关注的故事,所以这些故事才能够流传下来。本书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包括了上下两本,书的封面采用磨纱处理过,更加具有手感。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故事书,书中讲述的故事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看到这样一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意义,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一本故事作品,也只有这样精彩的故事才能够被讲述了百万次,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二):说故事 论世态 讲人情
说故事 论世态 讲人情
民间故事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记忆。按照我们现在的研究和推论,当人类具备了一定智能的时候,开始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阶段,也就是从原始时代向奴隶时代、封建社会时代前进,那么相应地社会结构就会逐步深化,社会等级相应建立,一切伦理道德、民俗风尚和律法等最后逐渐形成。这是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记录和传承这些的,民间故事就是一个丰富而巨大的载体。因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最后都会在语言的流转中和文字的记录下得以存在。
像我们熟悉知道的殷墟的甲骨,其占卜内容就方方面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内容。这是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口述传承,则是另外一种形态。文字传承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化下来;口语传承,则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加入新的内容,甚至改变原来的指向。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其版本和结构内容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这就是流传过程中加入进来的新的材料。这种情况使史诗成为了动态状态,让人们的研究也丰富多彩。
史诗的流传是整个民族的美好记忆和英雄经历,值得赞扬歌颂。其实它也是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不过它更有体系和规模,普通的民间故事,则一般较短小精悍,喻示了某种道理,它也赞美善良和美好,谴责邪恶和犯罪,可以说全人类之间的故事,都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阐述的是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习惯。它们只有大同小异,而没有真正的相反和不同。善德的定义虽因文化差异和种族不同,有差异,但是根本上是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观看所有国家的民间故事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和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感受都基本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尽管人物名字不同,故事情节不同,可是其宗旨含义没有什么不同。比如开篇挪威的一篇《培尔·金特》讲述的就是勇敢者的故事,勇敢的人可以降服魔鬼,这是人类探索精神勇敢精神的昭示,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普遍性真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听了无数次。可能内容不同,可是含义都是一致的。它们外壳不同,内质一样。
还有其它不同的人类值得赞美的品质,勇敢善良真诚智慧等等,这些品质的外围包裹不同,最后的意义基本相同。比如穷人的娶妻生子,都是凭借某种个体优势,战胜困难,最后达到一切圆满,万事大吉,皆大欢喜。穷小子变富,穷小子发财,穷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民间故事的呈现是丰盛的,论述是精彩的,而其彰显的不过是人情世态。当然,也有许多地域特征的故事,但那更像附会的创作,而非伦理型的故事从内至外的发展和延续。这类故事数量上不多,像丹麦的《西兰岛的传说》,寓意不大,只是一说而已。
这两册精装的小32开本的民间故事,让人很是享受,并且又回味了一下童年时代的某些经过和情节。尽管看得有些囫囵吞枣,然而还是感受到了那种热烈的浓郁的民俗氛围,其直白口语式的讲述,娓娓道来,毫无违和感,就像一个老奶奶在火炉边给围着的大小男女讲着有趣的故事。那不正是寓教于乐的老夫子主张吗?几千年来,这样的模式也没有太大改变,而现在,正应该是提倡恢复的时候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三):故事里的魔鬼
我个人是看有《芬兰》一书的,《北欧》一书中也有“芬兰”小卷,不过故事均不一样,足以看出相关出版人的用心。
其实看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魔鬼。
中国是不提倡魔鬼的,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这并非意指中国无“鬼”,而是无“魔鬼”。在中国的神话体系、民间信仰中,“鬼”并不可怕,或者说,“鬼”的原体都是人,“鬼”只是人死去的另一形态。然而在西方,“魔鬼”与人存在清楚的边界,很少有相互转换形态的情况。另外,“魔鬼”往往是为恶者(有部分故事将其诠释为善良,但为少数),与其对立的存在是天使,是神灵。
而在《北欧》一书中,很多故事都提到魔鬼,甚至在标题中都提到“魔鬼”。如《雄猫和蓝山的魔鬼》、《男孩与魔鬼》、《动物和魔鬼的故事》、《骑士、魔鬼和爱斗嘴的妻子》、《斯勒塔纳的魔鬼》等,都有提到魔鬼。
彼得·安德雷·阿尔特在论述恶的起源时,有一段很有趣的论述:
所以谁寻找恶的起源,就碰到叙述转换过程、违禁行为和驱逐过程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起源,假如可以做出总结的话,是文化的位置,在这里社会宣布恶是它的匮乏意识的象征。恶的开端要求只能理解为它虚构描述的一个故事,这种虚构的叙述如同第二——能动的——起源一样,凸显在一个区域之上不管是思维,还是语言都不能挤入这个区域的黑暗中。在宏大的神话故事和戏剧中发展起来的恶的虚构秩序,位于这个永远不能测量之点的彼岸。宏大的神话叙事和戏剧比任何一种用概念包围起来的尝试起的作用都更持久,更震撼,其原因在于文学的力量,在于避开理智,通过故事去领会。【彼得-安德雷·阿尔特著,宁瑛、王德峰、钟长盛译:《恶的美学历程:一种浪漫主义解读》】
阿尔特在最后的论述十分独到,“文学的力量,在于避开理智,通过故事去领会。”将这句论述放置于此,恰到好处。这本书中的故事多取材于民间,而这些故事恰不遵循逻辑或常理,而是充斥着生活气息,又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魔鬼”在其中,充当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见证人。
因此,魔鬼其实是中性的存在,真正显现“正义”与“邪恶”的是“人”。如《男孩与魔鬼》,魔鬼并未作恶,男孩却诓骗魔鬼,并且借用他人之手将魔鬼杀死。《动物和魔鬼的故事》,则是讲述了六只动物将一只魔鬼赶走,在他的屋子里住下。如果我们将“魔鬼”换为“精灵”,会发现这些故事的论述并不合理——或者说,令人难以接受。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男孩或六只动物欺负一个精灵的景象。如果非要加一种判断,那就是不合理。而魔鬼在大多数情况下,充当了被欺负而合理,并且大快人心的存在。在故事中,“魔鬼”就是所有存在的假想敌,“魔鬼”之死是美好的,是精彩的,是正义所鼓励的。而真正实行“正义”或“邪恶”行为的,则是人。
弗洛伊德有一篇文章,名为《十七世纪附魔神经病例》。在文中,他指出“魔鬼对于我们来说是恶,是应该抵制的愿望,是被拒绝、被排斥的本能冲动的后裔。”按照他的说法,“魔鬼”其实是人欲望的体现,而在社会中,这种欲望是“羞耻的”,不应被公共所注视的,因此成为了“恶”。而这恰与故事一致,故事中的魔鬼充当了“恶”的具象存在,魔鬼做的事情也被惩罚。而人们所做的,更像是“以恶制恶”。
谈论这么多,只是讲述我对这本书的简单看法。这类书很有意思,单讲一个故事,不太容易拿捏分寸。如果讲得很宽泛,又不免脱离主题。而我从“魔鬼”切入,也是想通过这一视角说明故事的重要性。至少在此,故事能让我们对“善恶”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
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避开理智,通过故事去领会。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四):传说是不甘的外衣
书的封皮是厚实的硬壳,我一边摩挲一边端详着它。入目先是童书般可爱的配色,再是歪歪扭扭的“那是山多、林多、动物多”几个白字,封面的底端用截然不同的黑体字写着这句话的结尾“的年代”,一股传说感扑面而来,似乎在暗示读者它的古老。
但我始终没能找到我最在意的东西。
我疑惑了。
著者在哪里呢?
只见编译处写着“曹乃云”,不见著者。我失望起来,猜测这又是一场镀金的闹剧,这个曹某甚至不愿让著者的姓名作为陪衬在封面出现。
但它的封面清新可爱,又结实,我对它颇有几分好感,于是打起精神翻开看了序言。
哑然。
原来这书是吃百家饭长成的。出版者即便想写下作者们的尊姓大名也是有心无力,找来这些故事已经属实不易。书名“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并非虚言,这系列丛书就像格林童话,记载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有些故事确实被讲述了百万次之多,如瑞典的灰姑娘。
我阅读的北欧两册中包含了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拉普兰德(根据查阅应是芬兰领地,三国交界处,号称欧洲最后一块原始保留区,被认为是圣诞老人居住的地方)、法罗群岛的故事。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童话中有相当一部分提及了渔夫与海洋,我想这是北海渔场的缘故。阅读这些故事,能让我们的心与异国古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序言中所说的,很多故事只是换了一个面貌,而我们在阅读它们的时候将会惊异地发现,它们本是一个故事。这也许启迪我们,感情的衡量单位本该是人,无关母语、种族与性别。因此想要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的人,其实不妨阅读一下这些传说故事。
这些传说故事与童话故事非常相像,通俗来说可以认为是同类。但它们又有非童话的部分。其中一些并不适合讲给孩子听,另一部分则适合于成人和儿童。它们不是作为童话出生的,绝无可能是为了钱袋子而糊弄无知儿童的把戏,因此你很难从中找到那种令人恶心的矫揉造作的词句,它们全是上等货。这里推荐各位去读,也推荐各位甄选以后读给孩子。
说实话,它们甚至是有点难懂的。
我这里举例《鹅蛋儿大力士》,出自章节挪威。故事讲了一个小男孩,他没有爸爸,也不知谁是生身母亲,只知道自己是五个农妇从一个大鹅蛋里孵出来的。一开始,农妇们很喜欢他,但是后来,这个小家伙吃到农妇们再也养不起了。面对母亲们的议论,小男孩离家出走。
他先是为一个农夫捡地里的石头,很快就把那些巨大的石头全扔了出去,吃饭的时候又风卷残云吃光了所有东西。有石头的田,肥沃不到哪去,这农民必然不富。于是这个有自知之明的农夫将小男孩劝到国王那里。小男孩便高兴地去了。
先是国王的仆人支使他,后来他的力气闯了祸,就变成了国王指示他。小男孩为国王击退敌军、打败两个魔鬼,但是国王仍然不能够信任他,甚至眼红小男孩从魔鬼那里得来的宝物。于是国王提出让小男孩去月亮上取一块石头,如果这次他能够办到,就把半个国家作为公主的嫁妆让他当驸马。
小男孩问国王该怎么上到月亮去,国王答不上来。小男孩放声大笑,说:“我可知道!”
国王问:“在哪里?”
小男孩一脚把他踢上了天:“就在我的脚下!”
豪情万丈!
完成这一系列壮举的小男孩对那个宫殿头也不回地说了拜拜,又回到民间去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结局,小男孩将嫉贤妒能的王踢上天,又对贪婪的王所眼红的财富弃如敝履地离开。这种瑰丽的想象体现出的是鲜明的反抗精神,我推断这篇故事应该作于1860年以后(文中有枪支弹药),正是思想变革的时期。另一个是击退军队,拿着铁锤的小男孩击退了实枪实弹武装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这难道不是挪威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吗?
有意思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推荐那篇《换成烟草的少年》,强烈的浪漫色彩充斥其间,那是人民对平等的向往,甚至有一种打破阶级壁垒的热望。而且这种热望充斥在整本书中。
传说不是凭空产生的,传说是不甘的外衣。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五):浅显易懂的道理,可大人们好像都忘记了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一些故事书,那个时候看的最多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也许因为太过喜欢,所以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天天不写作业捧着故事书躲在卧室看的场景,就连那些故事现在都还记得,从最远古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到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一个的神话故事。
可至从上高中之后,开始慢慢的将兴趣转向了其他的地方,游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渐渐的我开始遗忘了小时候看故事书的那种满足感,被其他的东西填满了时间。
这一次遇到这系列书,让我对童话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系列丛书,有法国、北欧、俄罗斯、非洲等8个系列,我买了法国和北欧两个系列,因为对比其他,不为别的,只是单纯觉得这两个地方吸引我。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篇里,收录了北欧好几个国家的经典故事,当时是想说送给侄女的,结果自己看了之后,突然发现,现在看和小时候看又是不一样的感觉了。小时候是觉得对故事充满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厉害的人,现在,更多的是在想,人们为什么会需要故事。
以前看的多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一直以为外国的可能会不一样一些,看完后发现,其实人类的文化是相通的,就算内容、名字、背景完全不同,可想展现的寓意都是一样的,主人公必定有这几个特性,机智、善良、勇敢、美丽等等优点,而这些,也是人们一直希望自己拥有的,所以我在想,故事其实很多时候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从古至今,这一点从未变过。
但故事并不只是单一的因为向往而存在
就像中外故事,虽然他都有着相似的寓意,但他的背景肯定是不一样,不同时代诞生的故事也是不尽相同,故事的情节间接的反应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有名的“孟姜女哭长城”,又如“卖火柴的小姑娘”,如若国泰民安,那么这些故事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还有书中的“山村里的猫 ”的故事,他们说的恶魔,在我们古代是没有的,我们故事里出现的是仙妖鬼怪,这就是不同国家和背景孕育出来的不同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些区别,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故事中了解到当时的时代是怎样的。这些故事在教导看故事的人的同事,也像一个有趣的国际历史老师,用有趣而精炼的语言教导着后世的人们。
没有谁规定,只有小孩需要故事
说实话刚收到这本书时我还以为会是很多插画的童书,整个包装都挺精致的,封面的设计也是比较童趣的漫画可爱风,而且在我看来,故事搭配插画是童书的固定搭配。现在发现我想的太理所当然了,没有谁规定只有小孩子可以看童话,只有小孩子需要童话,事实上,成年人同样需要童话,我们不能否认成年人的世界更复杂了,一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太过于幼稚,太过于简单,很多时候人生是不可能像童话故事一样善恶分明的,可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需要童话,需要一些浅显易懂的东西来直击心灵,人生需要减法,摒弃复杂,才能过的更开心。年轻时的我们总想追逐很多东西,但过完那个年龄段后,才其实我们更想回到童年,就像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欲望做减法,才能更快乐”。童话不止是故事,生活也可以更简单,我们需要童话,用童真去面对世界,人生才能更快乐。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读后感(六):那些讲了100万次的北欧故事,你知道吗?
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喜欢听大人讲故事。记得小时候,我曾听妈妈讲过很多很多故事,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她会知道那么多有趣又迷人的故事。后来,才发现那些故事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只不过经过妈妈的口再次被讲给我听。
文字承载历史,同样也记录着诸多的故事。那些在岁月里遗留下来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明珠,即使饱经沧桑,依然掩盖不住它的光芒。换句话说,故事是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它之所以够至今被人熟知,一是要感谢文字的出现,二是要感谢那些通过语言的形式将它们进行传播的人。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正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出现在我和孩子的视野里。在我看来,这是一套比较厚重的书籍,无论从书籍的页数来看,还是从内容的丰富程度来讲,它都应该成为书架上当之无愧的藏品。
北欧在政治地理意义上指的的是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等国家和地区构成的区域,就如同中国一样有些灿烂的文明发展史,我们所熟知的自成体系的北欧童话就是在这样的地域上诞生的。
在本书中,编者曹乃云将那些来自北欧地区童话故事经过译注,再次呈现给喜欢它的中国读者,也让这些美妙的故事得以继续传承。
从前,那是个山多、林多、动物多的时代;也是一个善恶分明,故事主角身负异能,惩恶扬善的时代。因此,在《三重巨浪》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生拥有特异功能和隐身术的奥拉甫可以于无意中窥见三位女妖的阴谋诡计,从而及时拯救整艘渔船以及船上人员的生命的冒险故事。
故事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北欧童话由于地域关系,自然具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因此,在那些故事中,故事的主角们,必须穿越茂密的树林和辽阔的大海,直到天涯尽头,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归宿,就像《太阳以东,月亮以西》这样的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
而在《魔岛》中,一个叫做罗阿尔特的渔夫的遭遇,又让人觉得童话不仅仅是故事,它在一定的因素下又饱含着着深刻的哲理。比如,那句:“他们制服了大海,随意地向大海索取。现在,他们满载而归了。”比如,那句“满满的一船鱼,可是没有一条是我打来的。”比如,那句“我知道你定会再次触怒大海。可是,你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诺言。”又比如,那句“是渔夫,就用不着害怕大海。”
当然,《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中的童话故事是曲折动人的。其中,不仅有以国王、王子、公主、渔夫、牧师、农民为代表的真实人物,还有女巫、精灵、魔鬼、巨人这样的幻想物种,更有风雪、动物、植物等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参与。
这些明显具有异域人文风情特征的童话故事,无疑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北欧文化。值得特别注意是,故事中所配有的插图全部是木刻作品,且大部分是孩子们的灵感创作。
故事是经验的积累,是想象的扩展,是对孩童的教化,也是对成人的娱乐。尽管时代在变,故事的主题在变,但其本质的内容却是永恒不变的。它们足够生动,足够有趣,足够有力量被人铭记。那些故事不管是来自哪里,都可能已经被人讲了100万次,甚至还会更多,更多……
如果你喜欢故事,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如果你对北欧童话感兴趣,那就来读一读《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