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由歌德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与纠结。
●大师也曾年轻过,拥有一颗懵懂的心~~ 其实看的是成皇译的版本,但是实在太难找了,,于是就选择了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的翻译真是…
●终于看完了这本1774年诞生于德国,1922年由郭沫若翻译并流传于国内的书。通过书信体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维特的内心。有对爱情的悲痛欲绝,有对社会的格格不入,表现了年轻人难以融入社会的真实现状。结尾同郁达夫的《沉沦》一样悲壮。
●错别字多啊,我这种偏性冷淡风格的人喜欢不来这种文风啊啊啊啊啊啊
●那种爱的如此痴迷的热烈情感,大概只有正在谈恋爱或是经历过的人才懂。单身时看少年维特的烦恼可能只是挠痒痒,只觉得矫情
●从初中到现在,看了不下五次,都没看完的书,最重要的是它只有薄薄的100多页
●有动人的时候,可是翻译总是出戏…尤其是为绿蒂读诗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读进去…有时间好好再读一遍叭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一):少年维特
首先是对译本的评价:刚开始读译本感觉怪怪的,像是看中文配音的美剧一样,但后来发现里面少数段落的翻译很精彩,汉语之华丽悠扬应该会超越原著吧。
然后对内容:以日记的形式展现维特心理活动,看过[危险关系]的话就会觉得比较没那么特别了。情节极其简单,开始和中间部分很讨厌,就是一个不得爱的男人无尽的抱怨,喋喋不休。后面第三部分有些感触,在维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必他也是天蝎座。尤其绿蒂叫他离开时的话,深深刺痛我,身临其境嫁接到自己身上就会感受到痛。对于自杀,并不能认同他的理论,但是却认为他是幸福的,因为绿蒂爱他,他的死也算是其所。这段的感触在于,维特爱的人虽然不能在一起却是爱着他,而我爱的人虽然在一起却不爱我。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二):维特之死
维特的死是很值得探讨一下的。基督教禁止自杀,认为这是亵渎上帝给他的生命,所以维特死时没有一个教士来为他送葬。阿尔伯特认为自杀是愚蠢的。但维特对自杀的看法与他们截然不同。维特跟阿尔伯特讨论自杀时维特曾举出来被阿尔伯特认为“文不对题”的例子。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做是维特认为自杀是一种勇于摆脱压在自己身上的负担的行为,自杀是在热情的控制下的一种反抗,在这里自杀是勇敢的。维特之所以认为这是勇敢的,可以从下面他说的“这个担子通常下应该是愉快的”看出来维特认为生命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富有无限乐趣的,与其说这个自杀是在试图逃离这个世界的负担,还不如说自杀是因为各种如同“寒热病”一样的负担而导致自己被迫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在对世界充满了留恋与爱的情况下的自杀,因此可以说是大无畏,是勇士。而导致这种勇士选择死亡的原因就是维特所说的“死症”。 那维特的“死症”是什么呢?很显然,是他对绿蒂的爱情。维特把自己的整颗心都给了绿蒂,但却无法从绿蒂那得到回应。一个人没有了心那还能干什么呢?维特试图逃亡,但逃亡并不能让他遗忘绿蒂,他无法画画,无法看自己的荷马,什么都不行了。所以他回到了绿蒂身边想来个了解。在最后的尝试失败后,维特已经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只能选择最后的反抗——自杀。他并非死于子弹之下,而是被自己炽热的爱情烧死的。这就是维特的绝症。就像没人会责怪一个因为寒热病而死的人一样,教士没有给维特送行,但上帝终究会给维特以宽恕。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三):文坛巨擘、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歌德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他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个得到自觉的灵。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歌德,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超一流作家。 他常在其戏剧、小说、书信里常常插入形式短小、含意隽永的小诗,歌德从八岁写第一首诗开始,到死前十几天写最后一首诗为止,一生所写的长短诗作,总共有二千五百多篇,对别的诗人来说,这数量就要孜孜矻矻一辈子去伏案疾书了。 海涅曾举出世界文坛上的三巨头,他把莎士比亚誉为戏剧的巨头,而抒情诗的巨头则是歌德。2005年11月,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名列其中。
《浮士德》(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共历时六十年,它是歌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巨著《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这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构思宏伟,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歌德的《浮士德》在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具有同等地位。《浮士德》既可作为研究人生的经典著作,亦是极佳的休闲读物。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觉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要占有映照人类内心世界和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他以无比的执着,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浓烈的兴趣,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四):小维特,大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时候没有机会读太多的书,因为少年时代除了上学,放假的时间几乎总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最大的困境在于无处获取书籍的资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高考获取了名义上的成功,又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业已两年,青春不再,烦恼依旧,虽然胡须冒长,从生理学上变成了成年人,可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和困境却永远无法从这个青年人的脑袋里消除,于是想要捧起完整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探究竟。
小小的维特在那些见多识广、成熟圆润的人面前,可能只能算个少不更事、年纪轻轻的小屁孩,充其量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毫无意义的孩童游戏,既幼稚可笑,又不值一提。而只有与他有着同样烦恼的人,才能从他身上获得多多少少的共鸣。从触动到体谅,从感慨到苦笑,三个世纪过去了,维特的故事依然能够经久不衰,让一个比他小几百岁的少年感觉到这哥们既是一个鲜活的存在,又的的确确未免太无趣了点,毕竟屁事没做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断送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中是无论如何也让我无法接受的,虽然那的的确确是一种结束痛苦的绝佳方式。
人类的烦恼,源于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丰富、理智的增加,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像怪物一样存活于世,时代于他们就像是格格不入的大海于旱鸭子,旱鸭子总是想入非非地想要幸福畅游,却永远也不能跨越那个鸿沟,于是只能在浅滩玩耍玩耍,幼稚得如同不可理喻的孩童。
意气风发的维特啊!他热爱着自然艺术,热爱着知性美女,他的天资与悟性足以让他在自己身处的时代开辟一片不小的天空,而他却深陷执迷不悟的泥淖和无以复加的烦恼无法自拔,更是在事业、爱情双双碰壁的时候选择自杀,就完了?没错!就完了,就这么结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此收官,反而让一个读者觉得未免太“轻薄”了点吧!歌德固然伟大,但这本小书似乎还是差点什么,缺一种厚重感,而如此简短又并没有达到那种完美的精致。当然,我一介莽夫是万万没有资格做如此评论的,只是心里觉得读得不够尽兴罢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烦恼,青年少年的烦恼则尤为热烈。那些烦恼是对自由的渴求,是对美好的向往,是爱情的魔力引发的困惑,是理性的思考带来的惆怅,是既不能像孩子一样随性而为又不能像中年人那样老成持重的矛盾和尴尬。痛苦啊!想得越多便越痛苦,从外星球穿越而来的人总是无法墨守成规做一个安分守己自得自满的小市民,他的情感太过丰富,他的心思太过细腻,他从来也无法彻底地融在时代的阴道中获得和他人一样可以轻松达到的高潮与满足。于是,固执地陷入某种困境无法自拔,轻则寝食难安愁肠寸断,重则结束生命自行了断,一个维特倒下了,可千千万万的维特还沉浸在他们各自的烦恼中循环和重复着。
循环着,重复着。生命不息,烦恼不止;维特虽死,上帝与魔鬼仍在。
2016年6月18、19日于武汉·汤逊湖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五):谢谢你做好了一个普通人
维特,我坐在桌前写信给你,心潮澎湃。
我想,我们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你爱而不得,你满腔热血,你对这一辈子充满了绝望和痛苦,你所有的一切,我都能够理解。
但是我不想只谈我对你的理解,我也要谈对你的不理解。正是因为对你的不理解,所以,我觉得你伟大。
有两件事我要和你谈谈。第一件事,就是你与绿蒂的爱。我羡慕你们之间的感情,那很激烈、很纯粹,看见你们的聊天,我觉得你们就是彼此的灵魂伴侣。可是,你的这种行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作渣男,被称作绿茶婊。真的一点也不夸张。这两个词的意思就是,反正你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不用急着向我寻求我的看法,我很明确地告诉你。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你们的这种做法,就是很“渣男”,就是很“绿茶婊”,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
可是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人对一个已经有伴侣的人动心,很正常。我在无数的文学作品里都看到了这样的情节,文学家们为出轨行为,呼喊自由。我姑且不评判他们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我来自一个出轨家庭,我的父亲就出了轨。出轨行为,毫无疑问是不对的。但爱,并不是错误的。你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可我还是有一些欣赏你,因为,你知道阿尔贝特是好人,他是你的朋友,你即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你还是没有做破坏他们感情和关系的行为。你自始至终都在检讨自己。谢谢你的自责,你比那些明明错了却不承认错误的人要高尚。
第二件事,我不理解你的,就是你认为杀了人的人可以被理解。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选择不理解。12岁的孩子锤杀父母,我们不会说,他还是个小孩子,放过他吧。12岁孩子说:我杀的是自己的妈妈,我又没有杀别人,我们不会觉得,哇塞他说的真有道理。同样地,一个杀了人的人,不会因为爱,不会因为爱得辛苦,就得到理解和原谅。我们每个人都活的很痛苦,我们不在乎他们究竟说了什么。因为即使再痛苦,有很大一部分人也不会去杀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持有的价值观。
所以,你认为可以被理解的,你一直为他辩解的那个人,对不起,我不想理解他。可是我对你仍然有一些欣赏,那就是即使你看到他,就像看到你自己,你还是没有选择和他同样的路。你没有杀掉绿蒂,没有杀掉阿尔贝特,你只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为你感到惋惜,同样,我也看到了,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受尽磨难却永远不会去伤害别人的人,的伟大。
我从对你的不理解中,找到了对你的更深的理解。这是我作为我,我从自己出发,能对你表达的,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我始终相信,你或者歌德的心中,虽然有太多太多和我们和我们这个时代不相符合的价值观,你们称之为真爱的,我们称之为出轨,你们理解的,我们不理解,可是,我们并不是所有都大相径庭。每一件事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而作为多愁善感的你,或者作为作家的歌德,天生就是会站在弱者那一边的,所以,对于你们所坚信的、所同情的,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事实上,在我的心里也有这样的钟摆,它晃来晃去,晃来晃去,每分每秒,从不停止,让我分不清黑白,分不清对错,分不清到底应该持什么观点,站在什么角度。
所以我只能尽可能地选择我认为是对的,我认为能够让自己舒服、不伤害别人的方式。我知道你们也一样。因为你们始终给自己画了一个圈,不去伤害别人,知道不应该抢别人的老婆。谢谢你,做好了一个普通人。你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