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
据《澎湃新闻》报道,袁老师矢口否认小可馨的作文是自己改的,只承认写了“传递正能量”五个字,至于红线(圈出部分),都是小可馨自己回到座位后自己改的。
这是袁老师的说法。
这说法,看上去只是一句话,但是威力巨大,之前你可能看了一百篇批判袁的文章,焦点都集中在她瞎改作文,业务能力低下方面。现在好了,人家一句否认,与她彻底无关了。
岂止是无关,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10岁的小可馨,可就真成了一个十足的邪恶小天才: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上,故意把自己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以此嫁祸给袁老师;为了追求逼真,还故意用红笔改;觉得还不过瘾,又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一下课就赶紧跳楼自杀。
最可怕的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小姑娘做这一切,必须是蓄谋已久,为了陷害老师,她应该还提前去纸媒单位做过编辑或者校对,否则根本不可能画出这么专业的删除符号——将要删除的文字圈上,并在圈的边缘画一个带小圈的小尾巴。
不妨说个我自己的轶事,当年我仗着自己发表过很多文章,去一家杂志应聘编辑,面试的时候,对方甩一篇打印出来的稿件,让我改,我一动笔就被叫停。人家说,你没有做过编辑,你连规范的修改符号都不会标。
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无比的同情袁老师,这届孩子太可怕了,一言不合就搞阴谋,分分钟裂变成亡命之徒,随时可以将老师玩弄于股掌之间,几十岁的成年人根本不是对手。
你信吗?
看上去,不信也得信。
缪可馨已死,死无对证,又没法做笔迹鉴定,袁老师只承认她写了“传递正能量”五个字,其它的删除符号肯定不属于司法鉴定的范畴,能奈她何?
孩子的家长还一心想替孩子讨回公道,现在看来,当务之急,是赶紧想想如何替孩子洗清“坏人”的污点。
然而,可以预见,这很难,起码手段极为有限,能用的早就用了,无非就是公布女儿的奖状墙、平时的优秀、性格的开朗。可这些,在法律面前,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我是一个正常人,有最起码的思维和判断标准,我不接受试图指控一个10岁孩子坏到这种地步的信号。
倒是这个袁老师,无论事情如何反转,如何收场,依然改变不了业务能力低下的实事。
缪可馨把《西游记》的作者写成罗贯中,袁老师放过了这么低级的错误,要么说明她没水平,发现不了,要么说明她没责任心,漏掉了这么明显的错误。
更气人的依据,是她强调正能量(这个是她承认了的,休想甩锅)。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如何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庸师,这就是最简单的法子:一个老师总强调正能量,一定没能量,你可放心地把他归为无能庸师的范畴!
因为正能量是最没有门槛的,是个人都能做到,哪怕是一个乞丐,他也可以说自己没偷没抢,自食其力,安于现状,也可以标榜自己有正能量,有意思吗?
在我眼里,教师只是一个普通职业,我对这个职业没有高要求,可以和其他社会人一样,把“正能量”这个词当场面话说一说。但是,用来要求学生写作文就真真太无能,太操蛋了!
其程度,等同于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把优秀的标准,定义为直立行走、使用劳动工具一样。
一定要说老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特殊性,也就在这儿了。其它行业,平庸无能不是罪,不大可能会对别人构成伤害。但是教师就不一样了,会传授错误的知识,会限制学生的才情,误人子弟,同样是一种罪过!
而且,越聪明,越有天分,越有创新思维的孩子,被伤害的概率越大,因为他们是最有可能惹怒老师的那一类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类孩子,你当然要为之骄傲,但同时也要提防“缪可馨遭遇”,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打击能力。
毕竟,一个脆弱的天才,终归成不了大材。
—END—
看更多好文
请长按下图
识别后关注
到这里来,你可以做两件事:看故事、讲故事。
投稿、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