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战略2020》是一本由夏斌 / 陈道富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渐进式改革的金融版。
●两个作者都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智囊 含金量非常之高。内容广博,我对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中国宏观金融的一些肤浅的思考和见解 这里都有详细的梳理 所以读着非常畅快。感觉最精华的观点是风险控制金融体系的内在四要素平衡(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金融行动,金融开放)视角在传统学者的药方宏观审慎监管之上。今日世界经济二次衰退阴霾密布 也与08危机时未能根据这四要素平衡对症下药有一定联系。
●现在感觉,只看第四章就可以了,其他章节废话实在太~~~多~~~了~~~
●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其实不在经济本身,而在经济之外。“之外”为何物?作为赶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发展最大的福音,是期盼有一个有效率决策体系的出现,拜托于民主政治制度框架的早日降临。
●很有思想性,也很深刻。可惜的是,写的太长了,不够精炼,甚至语句欠通。全书48万字,要能提炼到30万字,一定好得多。若能缩减至25万字,或可成经典之作。
由于作者本人就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员,里面提到的战略设想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现实。
我很认同作者战略明晰化的想法,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亮出自己的战略,有助于全国人民建立信心,团结一致。
《中国金融战略2020》读后感(二):金融战略
第二章:货币金融理论 本源的回归与现实 四维系统: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金融运动、金融开放 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区别是,前者通过稳定金融体系的发展,追求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功能服务的目标,后者通过稳定经济活动中的价格和产出,追求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 囫囵吞枣的读完夏斌的《中国金融战略 2020》,对于这本出版于2011年的战略目标书来说,2018年岁首才阅读完,未免有些太迟。作者的很多观点与建议已付诸实践,人民币已如作者期盼,加入了sdr的篮子。通篇读下来,一位国家智囊团成员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且扎根于中国实际,从中国现实金融环境、汇率制度、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管理、金融改革几个纬度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国内金融业市场化、有序的金融对外开放、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有效的调控监管体系四大战略目标。阅读过程不免有些枯燥,遇到专业性过强的部分难免出现不求甚解的敷衍,但是所谓开卷有益,至少对我国现行的部分经济金融政策,多了一些系统的理论认识。是为记。
《中国金融战略2020》读后感(三):最精彩的一本中国金融书,其实就是官方对中国利率,资本账户及金融战略的看法
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夏斌绝对是以写论文的态度来写的。举双手双脚赞成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最精彩的是人民币汇率模式那一章,资本账户管制那一章也非常精彩。 不屈从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局限,也不盲目自大看不到中国金融的问题,客观的描述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之一 - 金融战略的稳定。
夏斌不轻易对某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而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在各个阶段最适合的模式,充分的反应了金融战略的复杂性。数据分析不少,但充分了解数据分析的局限性,不仅仅依靠数据分析。 对发达国家金融战略及体制的分析一针见血,对金融危机及目前的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分析非常透彻。
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只主要分析了汇率及资本账户的情况,对利率战略,通胀对抗,资产价格等主要的方面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还有最后一章的几个中心,几个基本点对我来说有点感觉官方和抽象,但是也可能正是中国式思维的一种延伸。
周小川的序很搞笑,明显没仔细看夏斌的书的内容,仅从字面上理解了一下书的内容。还说了金融战略的分类什么的。其实夏斌的内容主要还是汇率,资本账户,人民币国际化这样。没有那么广泛。
《中国金融战略2020》读后感(四):读夏斌 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
总体而言就是渐进性的改革思路,当然最后还是落到政改之上。
序p1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利益的三种类型。吸引外资为主,保障金融稳定为主,扶持本国金融业成为强势产业为主。
4 十年内要实现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
4 中国经济、金融还只是一条小河时,我们可以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但是当这条小河变成大河,与外面的大海相连,甚至自身已成为大海的一部分时,就不能仅靠“摸石头”过河跨海了,而是需要学习造桥、造船的技术,只有通过过桥、驾船才能过河跨海。(反思改革开放之初与当前的策略)
19 在现代金融意义上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定价和分配。
20 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挑战,实际上是建立信用体系。其落后的最大挑战其实不在于资源或资本的匮乏,而在于它们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分工、交换等市场活动,特别是高质量的政府活动。
21(在中国,银行向民营高成长企业的融资能力正被pe所取代)
28 流动性的本质,是人类之间一种普遍信任。
31(复本位下管理的困难性,王安石变法的典型意义)
33 信用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自然成长,但不能人为构建。
42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金融行动和金融开放的四要素。
47 阿根廷与中国现状的某些相似性。
79货币、金融体系所具有的内在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
86 钱穆总结的制度的演化。
90 马克思的关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了主观世界的论述(格物致知)以及索罗斯的哲学。
108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向,仍可采取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模式(然而,房产泡沫和地下金融系统将对实际储蓄率产生影响)。
112 1820年到1900年间中国GDP占比的急剧下降。
115 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经验,就是庞大的配套改革计划可能并不是启动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颖一教授归结的四个重要的制度变革:双轨制改革使价格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浮动;乡镇企业代表了一种中间型所有制形式;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赋予了地区极大的自由;匿名存款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政府剥夺大额存款人的权力。
169 “自我实现”的危机。国际上发生流动性危机时,为应对流动性危机,资金不得不从健康、流动性较好的国家投资中撤出。
190 固定汇率体系总会崩溃?
199 欧元区的迅速扩张,将信用从北欧国家输入南欧与东欧。
227 美元的信任是以经济、军事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并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树立的。
250 美国每次经历一个阶段性低利率时期后,当转入高利率时期时,各种危机频繁爆发。
298 中国向非洲寻找资源和商品市场。危机时的流动性问题。
371 黄金贵金属等不依赖于任何主权国家的最后清偿力作用,决不能被低估。
374 有限的全球化和充分的市场化路径。
《中国金融战略2020》读后感(五):书评——王庆
能有机会提前拜读夏斌先生的《中国金融战略:2020》书稿(以下简称《战略》),感到非常荣幸。
在涉及中国货币金融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上,《战略》一书是笔者迄今所见到的最有高度,最全面,最系统,最严密的分析和讨论,其结论也最具有说服力。
《战略》从中国国家整体战略的高度出发讨论一系列重大问题,定位宏伟。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的中国金融发展战略,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有机会,像很多国人期望的那样,在全球经济中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书中,笔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夏斌先生以其严谨治学态度,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诠释着中国学者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战略》的分析讨论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战略环境和方向,相关体制和机制设计,改革路线图,以及中短期内的具体行动方案。因此,《战略》可以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要,它既可列在高校教学和学术理论研究的必读书目中,也可以成为放在政府决策者的案头参考资料。对于希望能准把握和判断中国未来政策发展方向的市场人士,也同样具有一起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如果太注重全面的阐述,往往有可能会失之于冗长和凌乱。《战略》的系统性分析,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可能的缺陷。书中的讨论和分析紧密围绕着关乎中国金融发展的最重要现实特征,即中国是“发展中,转轨,非中心货币,大国经济体”。《战略》就货币金融理论的讨论,以及对世界经济史中各国各类实践的分析,都着眼于它们对中国上述实践特征的适用性。书中提出的具体政策建议,则注重如何帮助中国经济和金融系统一步步实现以下特征: “发达,成熟,人民币国际化,全球经济的领导者”。
《战略》有强大逻辑力,严密的分析贯穿全书,其整体性经得起反复推敲。作者秉承寻根究底的哲学精神,从货币金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出发,明确指出了现代货币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设计中国金融发展战略必要性和迫切性。作者尊重了“正统”理论的一致性,同时认识到其“相对真理性”以及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从而为研究中国金融战略问题打开了广阔而不失严密的分析框架。
《战略》的结论很有说服力。笔者完全赞同书中“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 这一个重要结论。书中指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面临四个重要机遇:高储蓄率,工业化及城镇化,全球化,和体制改革的空间。第一个机遇对于涉及中国金融战略尤为重要。充裕的储蓄意味着,中国相当时间内不需要依赖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这种情形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最有效率地使用这些储蓄,把他们转变成高质量的投资和财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要求尽快消除严重的“金融压抑”,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破除国有大型银行的垄断,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中国如果不利用好“储蓄充裕”的时间窗口实现“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一旦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使储蓄状况发生逆转,中国将不得不开始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到那时,中国在“国内金融没有充分实现市场化”的同时,被迫实现“涉外金融的全球化”,这将大大增加书中所警告的关于“金融过度发展”带来的相关风险。
对于在的某些个别领域(如汇率,资本账户开放,金融机构改革等)有特别研究体会的分析人士而言,也许他们不必然完全赞同书中的所有结论。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把相关零散的个别问题的分析,从一个战略的高度,放在一个整体逻辑框架里研究,同时提出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其相关结论恐怕很难和《战略》一书观点产生重大分歧。在笔者看来,这也许正是《战略》的价值所在吧。
夏斌先生在书中指出,历史的发展可能不完全会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然而笔者相信,《战略》的出版至少可以降低历史“走样”的概率。
王庆
完成于香港到纽约的航班上
201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