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是一本由高鸿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70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继续骂街
●刷夜的大学考试周……
●篇章结构简明完整,行文思路清晰流畅,感觉比北大版的曼昆和邮电版的萨缪尔森要出色很多。
●如果不考博我永远不会再翻这类书的吧
●06-2无法忘记乘数论带给我的冲击~前路是汪洋大海!虽然高鸿业(的宏观)一生黑,但是打基础仍然是靠谱的。。。可能能看懂一点点央妈和czb的撕逼了。。。意外后果是比过去理解我哥的一些话(捂脸)
●各种难。。各种晦涩。。还是推荐曼昆的。。彻底跪了要吐了看到
●没有微观写的好 看了两遍 但愿明年不用再看一遍
●这本是和曼昆的宏观一块看的,记得两者差别是有一个模型曼昆没有提,高鸿业提了。但是,总体来说高鸿业水平是有的,就是写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分别买了帕缪尔森的,曼昆的,高鸿业的。高鸿业是最不适合不会数学的人读——比如我,不过满篇的英文字母咱都认识,还不错哦。曼昆的就是趣味知识和实际案例,帕缪尔森的在两者之间。对于高考数学只有30分的我来说,这个鸭梨有点点,我看见数字就困~~~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二):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版点评
微观部分系统性很强,具有中国传统编书的特点,枯燥乏味,但缺少一些点评式引语,如何引导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各种理论的来源,以及如何在历史的争论中最终确立。这就使得读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宏观经济学内容很广,但一旦成章节,使得内容空洞衔接性差,编者应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各内容的联系上,综合在一起能够使读者知道他们的逻辑性。
这是一本相对比较优秀的教科书。书中的一点内容我非常同意,就是我们对于西方经济学一定要批判性的学习。橘生淮南则为枳,照抄肯定是不行的。中国要结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也就是国情,建立一套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我预测,我们自己理论和西方理论的区别,类似于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读书时有一些感想,抄录如下:
1. 货币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由一种主要的媒介工具,其本身变成了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代表。
2. 古典主义认为由于货币需求对于利率极不敏感,LM曲线是垂直的。此说适用于货币极为稀缺的时代,在当今流动性泛滥的时代,已失去实际意义。
3. 税收应强化于财产税,减轻所得和流转税,以促进社会公平,及当期生产和财富的创造。
4. 功能财政思想是一种经济学上的心灵鸡汤。
5. 过分使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很多国家患上了财政依赖症。不去解决经济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而是选择依赖外部刺激,从而造成治标不治本,问题越积越多而积重难返的严重后果。各届政府击鼓传花,推迟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6. 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灵活的,没有副作用的政策。
7. 价格水平上升导致总支出水平和收入下降此说是否成立存疑,因为相反的例证也可以说得通。价格水平上升,名义收入增加,会促使人们更多的消费。更根本的问题是,价格水平变动的原因是什么?货币供给不变的假设不能成立。
8. 《通论》所处的时代,经济体已经休克从而失去了自我调整的能力。重症之下当然需要猛药。然而激素不能总用而患上依赖症并拖延病症的根本解决。
9. 奥肯定律,反过来似乎未必成立。
10. 富人储蓄增加导致投资增加,经济发展加快。由此富人要求在增加的财富中取得一副本,就是合理的。这里不一定要涉及富人一定要付出代价或牺牲。没有这个机制,则无人愿意辛苦劳动,社会也就难以发展。
11. 说北方收入高是因为其具有较低的进口倾向,是用现象解释现象,毫无意义。
12. 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根子在于过去60年中美国经济增长和消费超过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过程中实现了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又把这种沉重负担通过美国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和货币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摊给全世界。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四):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下是我能在书中找到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名单,有些经济学家在“重要人名译名对照表”中并未出现
库兹涅茨在经济周期一章中出现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即“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哈耶克,用哈耶克的话来批判经济学的“科学主义”,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
蒙代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美国)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英国)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里昂惕夫(前苏联)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
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9年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 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 詹姆士·托宾(美国)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托宾q模型)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 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 罗伯特·索洛(美国)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91年 罗纳德·科斯(英国)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科斯定理)
1994年 约翰·纳什(美国)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纳什均衡)
1995年 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9年 罗伯特•蒙代尔(加拿大)
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
2001年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4年 芬恩·基德兰德(挪威)
普雷斯科特(美国)
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2011年 托马斯·萨金特
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五):《宏观经济学》提纲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以合适的速度增长,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有:
a.经济波动及与之相关的就业失业问题
.价格水平及与之相关的通胀问题
c.经济增长问题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测量:
如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Ⅰ.国民收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Ⅱ.失业率(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GDP折算指数。
Ⅲ.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
Ⅳ.其他: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为中心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中心被称为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a.宏观经济学将经济划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将市场划分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
c.对三大部门在三大市场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构成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仅仅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IS-IM模型;在IS-I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AD-AS模型;
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两者的异同体现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
经济理论:
相同: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异同:微观-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
宏观-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
经济政策:
相同:政府引导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
异同:微观-资源优化配置
宏观-资源利用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总体经济行为-总量分析法
五、本书章节安排:
略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
价值增量: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几点注意点】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产出等于收入,产出等于支出。
计算GDP的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二、核算GDP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进口(M)】。
GDP=G+I+C+(X-M)
二、收入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净值NDP[扣除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I【从NDP扣除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间接税】
个人收入PI【从NI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PI中扣除个人所得税】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