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是一本由维尼老师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 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读后感(一):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解决篇
爱是什么?爱是关心,是责任,是尊重。所以尊重和控制就是家长朋友需要了解的。家长有了这份尊重,孩子才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发展。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家长给予支持而不是去指责这个孩子,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有能力可以解决,我们要循序渐进,尊尊教导。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什么?往往太过去执着于优秀和未来的幸福,以至于忽略了孩子当下的幸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理,从而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了情绪个和行为的问题,甚至形式心理问题乃至严重心理问题,反而阻碍了孩子的优秀和成长,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尤其在这个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另外,如果忽略孩子的感受和心理,就容易发展发生冲突,破环亲子关系,造成孩子的不合作甚至逆反。父母即使想去帮助孩子优秀成长,也会被拒绝,这就是“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们需要平衡的家庭教育观,这样孩子才能合作,才能可持续稳健地成长,更有利于获得一生的幸福。
书中有许多例子,教导家长怎样与孩子沟通,我们也是从孩子成长成大人的,所以我们以前犯过的毛病更有体会,不想孩子走弯路。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而不是坏脾气,读懂孩子的心理,辅导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本书共五章,由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的维尼老师写的。理念篇、认知篇、方法篇、心理篇、学习篇,其中有大量的实际举例让人信服,家长们可以多多实践。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读后感(二):谁不曾少年,要相互理解
记得有一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小7岁看老,其实这种看法也有偏颇之处,很多人是在孩子出了问题之后才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的,但是醒悟的时候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或中学,所以有些人很没有信心,是不是来不及了?孩子的性格已经成型,童年的创伤无法抚平了?
其实如果以前对孩子造成过伤害,只要现在改正了就还来得及时,孩子都希望和父母相爱相亲,只要父母真正改变了亲子关系,几周就会有很大的改善,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抚平那些伤害。如果我们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让孩子尽情倾诉以前他所受到的伤害,那些伤痛就不会一直埋在他们心里,造成持久的痛。
孩子毕竟是与我们不同的个体,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每个孩子的想法,爱好行为方式都不同,我们认为适合他的未必真的如此。
而且并非优秀的人就自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达不到就会觉得失败,那么他就容易不自信,同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又高又严,总觉得孩子表现的好是应该的,表现不理想就大做文章,上纲上线,那么孩子自己也会忽视优点,放大缺点,自然容易不自信。
书中有一条看法,我甚为苟同。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去发现孩子的进步,实事求是的去鼓励,从而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这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做到的,进步或者不足,想找到都可以找到,是想培养兴趣还是破坏兴趣,就看你盯着什么。
面对孩子发脾气采取对抗或者压制的方法,在小时候相对还有些效果,但到了青春期效果就不好了,那么是冷处理还是冷暴力,孩子发脾气有时可以冷处理,但不要冷暴力冷处理,是在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暂时走开,让自己和孩子都冷静一下,等情绪平静下来再商量处理,冷处理也是等孩子情绪平静了或者在孩子主动示好时,我们在微笑面对。
孩子已经生气想发脾气了,最好别去较真,别去惹他,那样可能火上浇油,让他脾气更大,试图用发脾气来压制孩子,孩子可能哭闹得更厉害或者被压抑。
也可以去抱抱孩子,哄哄孩子,告诉他,我们知道他很不高兴,让他倾诉心中的不快,有人理解关注,有人倾诉,情绪就容易平静,这也是心理咨询中情共情的方法,我们烦恼时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说话,心里就会舒服的多。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读后感(三):有效亲子共育的方法就藏在这本书里
80后的新手父母是照书养的一代。虽然育儿书看了不少,各种育儿经笔记也记录了不少,但是在实际带娃的过程中,还是难免入坑。
比如耐心的缺乏,比如站在大人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对孩子养成某种习惯的强制性管教,相信大部分父母都踩过这样的线。结果往往是孩子难受家长疲惫,说好的天使宝宝呢,怎么一个个都像是高需求宝宝了?
维尼老师是难得的众多育儿书作者里的男性作者。因此,维尼老师可以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和逻辑思维的层面去探讨育儿的一些事情。维尼老师的理念是先顺应再教育,这样看上去一个曲线的教育政策。同时他指出顺应不等于溺爱,二者的界限还是很清楚的。
亲子关系真的很重要。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会去用一生治愈童年。因此为了让孩子不再走自己的老路,新手父母们去寻找各种育儿书各种育儿理论,用以给自己的孩子避坑。
父母其实是亲子关系的根源,父母的成长同样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维尼老师提出了三种思维:一是坏事变好事。这一点颇有塞翁失马的意味。第二是正常,没什么。这几个字真的太重要了。它可以帮助你解释孩子一切看起来让你迷惑不解的行为。或者说帮你来缓解心绪。第三就是顺其自然。作者用了大量实例来亲测三种思维的有效性。因此,父母需要接纳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一来改变自然就会发生了。
针对父母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或者遵守一定的规则,维尼老师明确点出不用过于执着规则或者习惯的培养。因为好的亲子关系比这个更重要。 他在书里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孩子们总是狡黠的,想出各种点子来应对规则。维尼老师给出了一系列的方法,用来帮助新手父母在爱里对孩子进行帮助。维尼老师提倡逐渐渗透规则,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去命令孩子。
对于鼓励,书中提出要鼓励的及时,鼓励的具体,让孩子自己萌发自信心,让孩子自发变优秀。同时维尼老师不建议父母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和负面刺激。即多告诉孩子如何去做,而不是告诉孩子不要做这个那个。
书中还涉及到孩子心理,如何帮孩子正视输赢,如何帮孩子调节情绪,塑造健全的性格,培养自信的孩子。同时对父母辅导孩子作业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建议。
这本书语言平实,贴近生活,书中大量实例来说明育儿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本书堪称是一部育儿大百科了。建议父母可以人手一本了。
还记得之前有首诗特别引起人们的共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家长们灵活一些,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父母地位,顺应孩子的心理,孩子会开心,亲子关系会更好,孩子会更合作。因此强烈建议新手父母们可以家中备有此书。真的可以对亲子关系沟通起到实质性帮助,以此获得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读后感(四):理论结合实践,助你走进孩子心理世界
书籍封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好的教育,不是管制或说教,而是让孩子自发合作。”整本书就讲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自发合作”,答案已体现在书名里——顺应孩子的心理。
维尼老师教家长怎样做,不仅有纲领性的方法论,更有面面俱到的具体指导。
在书中,维尼老师多次强调,家长一定要记得三条思维模式:
①先说好,再说不
当孩子撒娇,提出家长看来很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务必不要急着拒绝,甚至气急败坏地训斥。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的诉求,不妨先答应,然后和孩子制定规则,而不能一味任性。
②没关系,很正常
当孩子犯错,做出不良举动,家长也不要二话不说动辄辱骂,一定要告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态,告诉自己孩子还小,犯错很正常,慢慢引导就好了,一味教训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③顺其自然
儿童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成长阶段都各有特点,也有不同成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家长要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不要刻意压抑孩子的天性。当然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采用“中庸”之法,适当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干预。
除了这三条总的方法论,维尼老师还根据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例如,孩子不愿起床怎么办?孩子上学总是动手大人怎么办?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堪称一本“家长育儿完全行动指南”。
维尼老师不仅具备丰富的育儿经验,而且还有深厚的理论素养。
丰富的育儿经验来自于对自家女儿的悉心教导和用心反思,也取材于从事教育行业以来积攒的无数案例;深厚的理论素养来自于几十年对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不辍的研究,并从中总结出一套自创的“顺应心理”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维尼老师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将认知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讲解给读者,令家长朋友们更易理解,更好操作。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详实,可见作者的确下了一番功夫。一口气读完,对教育工作中产生的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此书也会对我大有裨益。
推荐给大家。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读后感(五):做父母是一场修行,维尼老师的这本育儿书让父母和孩子彼此双赢
大概是当了孩子妈后,一向行事利索的我,纠结的事情也变得多了起来。比如,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该不该顺着他的意思走?
顺吧,又怕养成他骄纵的坏习惯,以为只要哭闹凡事就可以解决;不顺吧,又是两败俱伤,孩子发脾气,我心里不好受,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嫌隙。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要犹豫再三,担心自己处理不好,既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会影响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但纵然这般注意,也经常留下遗憾。所以看到维尼老师的这本《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感觉就像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人拉了我一把。
书中把育儿的天平倾向于“顺应孩子”,因为在维尼老师看来,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反而可能增加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渴望度,或者使孩子形成又倔强又叛逆的心理。更何况,孩子有时候想要的只是爸爸妈妈的一句“好”呀,这样用小事换来孩子满满的幸福感,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说顺应孩子的底层思维,在于通过满足孩子小小的要求,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那么,掌控好满足孩子的程度,对父母而言就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
熊孩子和懂事的孩子之间,往往只差了一个家长的距离,顺应孩子也要适度。那么,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我们能够断然拒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我们严词拒绝,可能就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让孩子愈发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这个考验我们耐心和技巧的关头,态度一定要温和,方法一定要妥帖,才能让孩子也愿意顺应你的拒绝。
维尼老师认为,当我们不同意孩子的想法,或者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我们也别用家长的语气急着反驳,而是要蹲下来和孩子商量,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书中一个妈妈的做法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当时在做饭,孩子却缠着她一定要她抱。但这个妈妈没有发脾气,而是问孩子:妈妈现在忙,没办法抱你,但你可以进来帮妈妈打鸡蛋,或者让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听,你要选择哪个呢?
拒绝一个条件,然后重新选择一个条件,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亏太多了,这样就扭转了剑拔弩张的局面,妈妈和孩子之间也就不用彼此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父母是什么?我觉得当父母是一场修行,而父母,其实应该是孩子安全的港湾,是孩子心灵上的朋友,和孩子人生之路的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