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族》是一本由龙翔 / 泉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货肯定是有的,而且数量不少,但是清末各种王爷实在太多,三百多页,平均摊下来每个人也就几页,实际上都不深入。而且这本书看得我太他妈饿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清末大厦将倾,皇族保守无知,犹做衣冠沐猴;民初莽夫信诺,军阀羡慕文明,颇留前朝旧梦;民国伪满殊途,仍尊产权法律,忠奸贫富俱存;我朝专制同归,土鳖流氓掌权,余孽斯文偕亡。此书主要是晚清以降满清皇族遭遇故事集,有不少我朝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的历史真相,不足之处是材料和讲述凌乱不够系统、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不够。
●李果然对乖极其很不好 乖也是自找的...
●还是蛮有趣的,可惜篇幅所限,每个部分都没有说的很详细,遗憾了。
●比正经的差点意思,比野传的够点意思
有关清朝覆灭之后宗室王府的逸闻辑录,迄今并没有专门之作。本书既是一部清末民初遗老遗少的颓败史,又是一部皇族杰出后人的奋斗史。作者文笔通俗生动,通过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加之带有“京味儿”的语言,读来妙趣横生,亦可从中体悟人世沧桑。
清代的“铁帽子王”最初为8家:
清初,朝廷依军功封赏努尔哈赤家族中8位世袭罔替铁王爵,按《清史稿》的排序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
之后,又衍生出了4家: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积劳成疾不治身亡,皇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特封允祥之子弘晓世袭罔替;辛酉政变,亦、奕譞兄弟竭尽全力支持两宫,一举摧毁以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大臣集团。两宫为表彰他俩的功绩,恩赏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最后的皇族》讲述了这十几家王府的奇闻逸事。
真好,终于知道这些“铁帽子王”都是谁了。
这本书虽然是以传说为主,但是把传说中荒诞不稽的题材写了出来,而且用编辑的话说,书里面的干货特别多。最近我也浏览了写过去王府或者写慈禧太后的一些书,我的小孩还买了写慈禧太后的书,印得非常精致,可我一看内容特别的空洞,都是历史上的老话题,用了简单的白话重新写一写。但是这本书不一样,我看的部分里面,有的是历史有记载的,有的没有记载,从事情的经历和过程来看,并不是荒诞的,是合乎逻辑、合乎道理的,就跟一些解放前出的关于旗人世界的书一样,我们在天桥就能买到这些书。这本书跟最近出的几本空洞无物的东西大不相同,书里虽然也讲传说,但它更重要的是讲了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传说的东西,虽然不能说100%都能够相信,但是应该看到,有一些传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我们考证问题,不能完全否定传说的价值,这个也是历史界长期以来讲事必有据,另外传说的逻辑是不是符合历史的逻辑。我觉得这里面很当时情,虽然历史不一定有记载,但是符合历史的逻辑,我希望把清朝末年以来,这些有关旗人的传说,应该能够搜集得更多一些,我就简单说这些
《最后的皇族》读后感(四):铁帽子被打破后
在清代制度中,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非大功臣、皇族不能居。
清政府为防范后代腐化,便规定所有王侯只能“世袭递降”,即隔一代降一级,几代之后,如果没有特殊贡献,王府将被收回,待遇也越来越差,如果再不振作,则废为庶民,也非不可能。
在制度设计上,清政府确实对特权阶层充满警惕,因为明代留下了惨痛的教训,皇族越来越多,碌碌无为,终日食禄,却做不了任何对国家有用的事,反而造成财政上沉重的负担,越到后期,越尾大不掉。所以,清政府鼓励贵族子弟努力创业,不躺在前辈的功劳上。
然而,“铁帽子王”不同,因祖先立下奇功,后代永远享受祖先的特殊待遇。初期铁帽子王的后代中也有一些有作为的子弟,然而他们终于明白了,皇帝不希望他们太有作为,否则将成为皇权的威胁,铁帽子王多有军功,在军队中有影响力,长于韬略,皇帝其实对他们存有深深的戒心。欲报效而不得,则只有终日优游,渐渐连最起码的紧张感都消失了。
清代的铁帽子王的后代们,居然多成文士,以书画诗赋名世,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吊诡。假使他们先祖亦如是,八旗又如何能鹰扬天下。
本书采撷了铁帽子王后裔们的故事,因时代的剧变,他们被抛入了凡尘之中,他们或迷茫或消沉或奋发或荒唐,谱写了一曲令人感慨万千的人生变奏,从他们的故事中,可见大历史的沧桑与辛酸。
本书虽为通俗写作,却有正史的怀抱与寄托,故有特别的感染力。
《最后的皇族》读后感(五):《最后的皇族》——回不去的贵族
《礼记•王制》曰:“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从西周分封开始,中国开始了贵族政治。隋唐之后,科举创造了官僚阶层,公卿豪强没落,贵族政治式微,非世袭的士大夫阶层掌握了世俗权力和文化话语权。但贵族并没有消亡,贵族阶层的核心,由王侯将相豪强外戚,逐渐演变成王朝血亲家族—皇室宗亲。
清代皇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贵族。他们生而世袭爵位和俸禄,这得益于他们祖先的赫赫战功,在淡忘先辈征伐杀戮之气后,后世华丽转身,在显赫优容中变成文化贵族。清代皇族中,最显赫的是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十二家世袭王公。“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即第一代封爵后,亲王或郡王子孙每代皆有一人按原爵袭封。其中,清初封了前八家,分别是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雍正以后,又封了怡、恭、醇、庆四家。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十二位铁帽子王的故事。
清代宗室管理严格,宗人府档案、族谱、实录、《啸亭杂录》(礼亲王后裔昭梿所著,秉笔实录,不为尊者讳,价值高于正史)等皇族资料详尽丰富,保存完好。辛亥后清廷主动逊位,宗室人员未遭迫害,后世枝繁叶茂。宗室人员基本居住在北京,生活圈子集中,宗族故事众多且代代相传。这些条件,为本书提供了与众不同的素材,既不同于正史,又可靠可信,非圈子内人士难以听闻。
酒池肉林、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琼汁玉液等普通人想象中的贵族生活在书中鲜有涉及,少有对功勋的夸耀和权势生活的渲染,更多关注他们的家庭和日常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作为前朝皇孙的他们比普通人面临更多的磨难和选择。他们的身份也千差万别,书画名家、京剧票友,餐馆老板,人力车夫,有的一掷千金,有的皈依真主,也有不忘复辟,有的与虎谋皮。不过不难发觉,自我奋斗的人多,自甘堕落的人少,传承的人多,败家的人少,平淡生活的人多,执着迷梦的人少。
曾经那是一种梦一般的与权力和财富密切交织的生活,人们只看到权势和光鲜,完全体会不到权力和财富其实远远不能带来幸福,甚至意味着厄运。无论他们是何身份,只要远离权力,都过的平常幸福,多姿多彩,而被权力笼罩或主动投向权力的人,过得惶恐凄惨,不幸至甚。
远离权力的人,摄政王载沣就是一个。作为宣统皇帝的生父,清末最有权势的摄政王,他对权力的态度却最清醒,对人生的态度却最豁达,完全不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中那个抓狂形象。二哥光绪被权力囚禁的一生,让他深深体会到皇权的残酷和可悲。当宣统发布退位诏书,他如释重负“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全无遗憾。身为前清宗室显贵,他却提倡共和,痛斥张勋和袁世凯的复辟行为是“胡闹”。日本军官威逼利诱他去满洲,他拍桌子瞪眼大骂“本王哪里也不去”。见到溥仪,他告诫儿子“当这么个皇帝没意思,不如当个百姓,活得像个人”。远离权力的日子里,他活得有声有色,看书,抱孩子,品美食,办学,捐款捐书,毫无架子,口碑甚好。他家教有度,叮嘱子女不可道出身世,不可显阔摆谱,子女上学从不派车接送。
贵而有礼,富而施仁,不卑不亢,不惑不执,一个饱满的精神贵族形象,几次透过文字跳进脑海中,忍不住掩卷遥想感慨。国家、进步、大义、民族,这些占据这片土地一个多世纪的词汇,想实现却不知如何实践的政治支票,被一个老王爷用最简单的行动兑现了,贵族存在的意义,不正是文化和道德的标杆么。
被权力戕害的人也有,肃亲王善耆的无情、川岛芳子的蛮横霸道和众叛亲离、庆亲王的贪婪枉法、小恭亲王的复辟迷梦,都给他们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幸。被戕害最深的莫过于溥仪,与他豁达从容的父亲相比,他像一个将灵魂抵押给权力魔鬼的赌徒,无论是青少年时期的被动,还是成年之后的主动,在权力面前,他永远是个失败者,在掌权者面前,他永远只是个似乎有无尽利用价值的傀儡。翘首期盼权力的恩泽,却换来的权力的欺骗,在各种权力的操控下,他没了心骨,完全按照权力者的意志生活。为了和“剥削阶级”划清界限,他不敢和宗室亲友交往,为了证明自己彻底改造,他宁可抛弃家庭幸福。苟活到最后,他连说真话的权利,甚至离婚的权利都没有。《我的前半生》也那不过是被权力者无数次删减修改后的认罪书。
书中描述他被权力扭曲的性格和人生,并不是鞭挞,而是惋惜,警告那些追逐权力的痴人和不可一世的权力拥有者,昨天还权倾一时,今天就锒铛入狱的人,正在上演。
也有一些人的生活,在远离权力之后,走向了文化和艺术,变成延续这丝文脉的文明硕果和精神珍宝。京剧九老之一的礼亲王后裔金仲仁、与张恨水齐名的“报界二水”之一金寄水、豫王府后人戏剧作家华粹深、一生撰写30多部剧作的末代庄亲王溥绪、有“南张北溥”之誉恭亲王后裔溥心畲、北昆班主醇亲王七王爷、七王爷第七子京剧龙票涛七爷、书画大家溥杰溥任、松风画会的溥佐、溥毅斋、溥雪斋、溥松窗、启功,民国四公子之一最有才华的顽主溥侗。
富足优裕的生活和祖辈丰富的收藏,只给了他们些许走向文化艺术的先天优势,他们的成功,完全凭借自身努力取得。几千年来不因为王朝更迭而消散的郁郁文脉,被他们奋力拾起,连接起来。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更在于拥有文化,传承文化,延续文明,恩泽后世。只是后来,密不透风的权力网络,不断侵蚀自尊者的生活,让文化和尊严无所逃遁,这在文革期间达到顶峰。不少宗室文化人,被逼自戕,那些传承上千年,数十代人精心保存的古籍字画文物国宝,被红卫兵搜刮焚毁。通红的烈火中,这个民族的文明、道德、仁信一起灰飞烟灭。看者,心在淌血。
作为见证者,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些比正史可信的故事。如至今仍有人认为27岁时的汪精卫是个充满必死信念的,殉道般的革命刺客,他在灯红酒绿的北京银锭桥刺杀摄政王,被捕时写下绝命诗,一副慷慨就义的凛然姿态。看过书中关于醇亲王暨摄政王载沣一章中,才知道执行刺杀任务,掩埋炸药的是喻云纪和黄复生,埋炸药的地点压根不是银锭桥,而是一个普通的小石桥,摄政王从王府去朝廷的路途,压根不经过银锭桥。刺杀的过程,缺乏周密部署,如同闹剧,立即被周围居民识破并举报。这场闹剧,以讹传讹,为精明的汪精卫博得巨大名声,成为日后的政治资本。电影《十月围城》中朝廷派刺客围剿孙中山,而当时的事实却是革命党在全国到处搞恐怖暗杀,人心惶惶,清廷和皇族如同惊弓之鸟。
观望并不是巨大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的他人生活,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很多。看看幸福的结局,想想权力的结果,不需要冒着任何风险,就轻而易举地经历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人生,这种不计成本的体验,难道还不能让你坦然回答CCAV的逼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