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性学》是一本由[美] 威廉·L. 雅博 / [美] 芭芭拉·W. 萨亚德 / 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常备参考书。
●涉及面非常广,没有任何价值判断。青年人不需要道德说教和思想教育,他们需要的只是事实和真相,自己自会考量
●5年前的书,在“性行为的多元”这章里,关于恋童癖等各种异常性癖好的诊断标准,使用的还是DSM-IV~~~这类知识书更新换代得太快了,后一版到目前都还没有出中文版,已经落后了~~~
●【20130324?】
●几经周折拼手速才在多抓鱼上买到的。国外这书已经至少出到第十版,国内还仅有第六版,删掉了整整一章以及每章后面的教学辅助材料,而且本书已经绝版,按照现在新的审查风向也不太可能会再版。这书是中学或大学通识教育教材,书中涉及的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与癌症相关的知识在别的书中已经看到过了。性学与传播学一样,自己独有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很少,书中更多呈现的是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而且性学本身容易受到更多道德上的责难,研究方法更受局限,显然无法采用观察式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控制实验也有难度,少有的做了实验的研究者的故事也被拍成美剧了,书中提到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问卷调查的。读完感觉没有太多新知,让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开头作者对美国媒体做的科学报道的批评,以及如何提高阅读科学报道的媒介素养的建议。
●雅博
●后浪这套书还出过上下册的性学观止,拉拉杂杂不好看。金赛报告应该是高中看的,那时都觉得数据太古老了。这本书特别好。百科全书式的,价值中立,有点像医学书。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特别无聊,把老爸大学时候的课本,还有他们买的怎么养小孩的书都给看了。特别逗。证实了念球菌感染和菌群不平衡和压力有关,包皮手术的原理,性别差异更多来自文化,鸡尾酒疗法的学名叫做高效抗逆转录治疗。四十岁要是还搞不出来什么我就跟老姥爷一样从教书改从医。实在太好玩啦,并且谁都不敢得罪平一指啊,哪像我们这些没技术的文科生。
长期以来,性始终是一个隐秘的存在,我们不是过度地排斥它,就是过度地沉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性的羞耻感,更多是伴随着现代性舶来的。此前中国主流文化虽然排斥性,但始终保持了较大的宽容度,因为儒家学说主要针对读书人和贵族,对底层社会约束力有限,学者们也没有兴趣让普通人践行它。
直到清末,国人在性方面还是相对随意的,比如基本不歧视同性恋者,据1920年代日本人编的《北京志》记载,当时男女虽然不平等,但妇女抵抗的空间较大,且闺风远比想象得松散。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闯入,中国的精英阶层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意识,在他们看来,我们除了科技、制度、学术远远不足之外,生活上也显得很落后,比如缺乏卫生观念、随地吐痰、蓄发、缠足等等。这些最容易被看到的东西,成了每次革命最先关注的所在,在反复革命下,“性是肮脏的”这一观念,被深深烙入了人们的心灵中。
然而,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个观念并不准确,可用社会动荡凿实的记忆,比常态社会积累而形成的记忆,往往更顽固,也更坚定。这就让性学在中国始终难以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有意地规避它,只能伤害自己。现实是,性教育往往落后于性实践,这就让科学的力量难以显现,为太多人性悲剧提供了舞台。
正视性,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对待它,这是维系文明的重要一环,像本书这样扎实的教材,应属必备读物。
《认识性学》读后感(二):性不再神秘、
在中国,性是在桌底下进行的交易。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从来不谈性,但是中国人口却世界第一的原因了。在身边就很能发现这种现象。有时候,跟大人谈话的时候,他们一说到这个话题就叫我走开。我就很郁闷,都高中生了,该知道的都知道了。遮遮掩掩有意思吗!在大多数的家长眼里,性永远是一个敏感话题。避而不谈。
在这个时期的自己以及同龄人对性其实很感兴趣。每次大家一谈到这个话题就永远有讲不完的话题。很想知道有没有女用避孕套?怎么用呢?男女的生殖器长什么样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功能?这些都能十足的勾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总是孜孜不倦的高谈论阔。相近一切办法了解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可是互联网的内容什么都有。极少部分是健康的。不健康的内容占了大多数。这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性不健康。她们或许会觉得自己偷偷地躲在家里看这种东西,自责感啊,对自己的否定等。这给她们指不定会带来多少身心压力!可是这些东西完全正常啊。在我看来。这个年纪不正是性欲最旺的时候吗?
很喜欢这本书。它很客观的阐述了性像的话题。它就是一本科普书,能让你了解自己。不会对自己感到陌生。其实我们和‘性’这个抽象的东西就隔着一层膜。看了这本书,就能把那层膜撕掉了。这样真的挺好的。
多多了解一下自己吧!不要觉得羞射,这是为我们以后的安全的性打下基础。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莫等到掩面哭泣时才发现自己的无力和迷茫。
:(本人通宵看好的!啦啦啦啦啦啦啦)
好书!!!好书!!!!好书!!!!
《认识性学》读后感(三):Nature is to be reverenced, not blushed at. —Tertullian
因为前段时间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坐在家里,哥嫂也在家,他们时而会进来书房看看我在做什么关心一下,然后我就会很谨慎的翻页,书上有些露骨的画面,被看到那确实解释起来很麻烦。
现在回想二十多天前看这本书的契机,大约是因为我本身是十分感性的,尤其对待感情上,这本既然是教科书,想必都是理性地去讲Love ,再加上我对Sex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匮乏,想看看客观的一些内容,事实证明,这本书真的很值得花时间去看。
书的前两章是精华,分析了人类社会对性学以及性取向的态度,用了一系列数据去告诉读者现状如何,以及我们在什么地方做的还不够,如果说正文都是讲实的描述,那时而出现在正文两侧的名言警句就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人的主观态度,这样的句子也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这句:The bond of love are what keep the male around, or, in other words, females trade sex for love, and males trade love for sex. 再比如这句:Gender is largely defined by cultural expectations.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了男女的生理构造,一堆生理机能的专业术语让我还蛮抓狂的,作者强烈建议读者拿一面镜子对着自己两腿之间的器官好好照一照,看一看瞧一瞧,进而接受自己生理上的构造,我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很大的羞愧感,没有拿起那面镜子。
因为后面还有十四章内容,而我已经无法对应着每一章标题去概括其内容,所以接下去只能是在我有限的脑容量里面掏取一些有灵感的瞬间。
书上说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刻被定义为男或女,但是还有一些人是既有男性器官又有女性特征,还有的人有男士的生殖器,但是他自认为是女性,所以性别这回事,自己认识并定义自己才是王道,社会的评断那只是大众评审团的感觉罢了,不必过分细究。
书中多次提到同性恋,但是作者是想告诉大众,我们拒绝prejudice,拒绝用有色眼光看这部分人,拒绝只做异性恋的恋爱和性分析而忽略对同性恋的关注,创造同性恋和异性恋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匈牙利医师,他是为了理解同性关系创的这个词“Homosexuality”,他说人有充分的自由支配他(她)自己的身体,用他(她)自己的喜欢的并不打扰到其他人的方式。但是时间发展到2020年,当我们谈论起说谁谁谁是同性恋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夹杂有一丝此人是另类的态度。我们甚至都无需去讲到谁是同性恋,因为我们不会刻意强调某人是异性恋。虽然同性恋在美国还未实现全部洲都合法,但是作者字里行间都写到了社会为此做出的努力。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时间节点以及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促进同性恋合法到部分洲实现婚恋合法的努力,客观又感人。人无完人,社会也是一样,但是愿意为一个观点去公开自由讨论,那首先这种寻求进步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书中在很多章节都不忘提及成年人对儿童的影响,从生理到心理,也讲到社会在保护儿童不过分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所做的努力,毕竟互联网的发展势必让儿童过早接触一些不该她们年纪接触的内容。
全书没有刻意提及respect这个词,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respect,尊重所有人,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这是生活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人人要有的责任,如果还没有,那就去学会拥有。
《认识性学》读后感(四):认识自己
这几天在读这本美国的教科书《认识性学》,然后对着自己,照照镜子,想到我之所以成为我现在的样子,还是有些蛛丝马迹的缘由可寻。
因为小的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在男女关系上的了解几乎为0,小学的校园是一个男女对立的世界,虽然也有男生女生打成一片,但是老师分座位都是男女搭配,我就清晰的意识到男生和女生不一样。女生爱跳绳,男生爱打纸牌,女生爱聊白雪公主,男生爱吓女生,我们总是分成不同的小团体,课间的时候聊着,玩着。我清晰的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漂亮可爱女同学家玩,当时一起的还有三五个其他女生,然后突然楼下一阵猛烈的敲门声,原来是同班级的几个小男生,带头的是个帅帅的小男生,手上拿着一只快比他上半身还大的玩偶,喊着要送给我这个漂亮可爱的女同学,我们一群小女生跑到楼下,开了门,男生们也不靠近门口,就互相起哄,最后娃娃拿到手,大家一哄而散。那个时候我大概有意识,原来男生女生真的不一样,男生在一些感情上是有主动表达权的。
继续和爷爷奶奶生活,十四岁的时候去我妈那里过了一个暑假,很凑巧的是第一次姨妈就在那个时候来到,我妈开心地告诉我:哎呀,我的女儿终于成为一个女人了。我当时一脸懵,这红红的东西为什么会突然出现我都还没弄明白,还有,我不一直是一个女生吗?但是我才14岁,我妈为什么用“女人”这样的字眼形容我,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词语,我妈开心的神情和我低落害怕的心理真的是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了。初中的科学课似乎隐约讲过一些男生和女生的区别,课堂上还引起了一些骚动,现在能记得也只有骚动了,具体听到了什么内容,不得而知。
高中的生物课,开始学习染色体,知道男女不同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染色体,女生是XX,男生是XY,那个时候也学习到对现实非常重要的一点知识,决定下一代性别的是男生,不是女生。也许是我生物课听得还不够认真,也许书上确实讲到的篇幅有限,我记忆高中关于男女的就染色体这点知识,所以,孩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以及,孩子是从女生屁股拉出来的吧? 那拥有下一代的前提一定是一男一女吗?对于一个当时课外书基本只读《读者》的我来说,这几道题都太难了。
时间再过去十几年,来到2019, 去年认识一个外国人,关系特别好,我们聊天聊地聊对象,她聊聊她的对象,我聊聊我的,因为聊得内容很多,对话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词“sex, penis”,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聊到这两个词,聊sex是因为她很好奇我们中国女生婚前是否会“have sex”,我说会,但是在我们这一片住的地方,因为大家思想还是比较保守一些,男女生都还是会低调一些。关于penis是因然后她说网上看过一些帖子是说黑人penis大一些,所以有的中国女生和黑人在一起之后就不想换对象了,我说我也听过类似的说法。她说她身边有一些黑人朋友,但是她没有问过他们,怕不礼貌,我们俩相视一笑。我从来没想过我竟然会跟一个人这么自由地把sex挂在嘴上,当然我们没有经常谈论,但是聊到这个的时候我的心理没有疙瘩,不过这个也仅限于对她,和其他人我也不会去聊这个,怕大家带着有色眼光看我吧。
今天上午我问我妈第一次来姨妈的心情,她说身边朋友多,有的人姨妈比她早,所以她当时不害怕,但是她和外婆关于这方面没有任何沟通,大家田里的活都干得飞起,没有时间聊这些。我又问她婚前见过我爸吗,婚前牵过手吗,她说没有。其实我下一个问题那你们新婚第一晚是怎么度过的?你不觉得害怕吗?想想还是打住不问吧,我怕她会觉得这个问题是在冒犯她,但是我只是想到要和一个陌生人结婚,对当时只有19岁的她来说,会很害怕吧,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和人倾诉过这种害怕,当然,这么多年也过来了,现在她基本是幸福的,也会骄傲的和我说我爸就是她最好的朋友。
书还未看完,过去的生活审视了一些,继续前进。
《认识性学》读后感(五):很全面,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
本身就做这一块的,所以觉得书中有大概十来处地方值得商榷。总体很不错,在“性功能缺憾”以及“性骚扰”两章学到了很多。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以下:
1.男性的每个性器官都能在女性身上找到同源器官。想来确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变性手术在保证了性快感的基础上可以实行。最后觉得,女性好像只是多了阴道、子宫、卵巢这三样而已。
2.关于性脚本。感触颇深,想要拥有完美的性,首先得对自己的性脚本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啊。
3.关于性焦虑。做爱不能被当做一场表现show,而应该被当做一个轻松的游戏。
4.关于性骚扰。解释的真是透彻。
以下放出九张我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