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十五讲》是一本由徐葆耕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般。
●激发阅读兴趣已是成功,更可贵在思路简洁清晰,搭起西方文学发展的骨架:两个源头,六种(七种)思潮,四位老哥的里程碑。时不时能看到精要的妙论和徐老师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反思。关于神曲、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的梳理很清晰独到。不足之处在于现代主义以后的内容,他的态度有些粗暴、过时。
●通识版西方文学史,喜欢作者把文学放在社会思潮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讨论。读完之后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全集究竟都看了个嘛,光记得人家餐桌上吃什么了_(┐「ε:)_
●客观的说,徐葆耕的文字还是脱离不了社会主义叙事传统,大概是由于早年理工科背景,因此课程梳理清晰明了,不过难免有隔靴搔痒的弊病。对于西方文学而言,高屋建瓴,面面俱到,遗憾的是浅显了些。
《西方文学十五讲》读后感(一):西方文学的普及读物
这本书是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必读书物。当时参赛,我还没有学习西方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的感触。但是,学习完西方文学后,觉得这本书逻辑清晰,选取的文本都是西方文学史的精华,既适合普及入门,也适合入门后的复习。从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20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选取最重要的文本以小见大,尊重文学作品本位的原则,避免空泛理论的解说。
《西方文学十五讲》读后感(二):补课西方文学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妈想督促我读外国名著,被我一句话怼回去了:中国名著我还没看完呢,看什么外国的。什么时候听妈妈的话都不晚,最近翻了《西方文学十五讲》,补补课。看完后才觉得我小时候还挺英明神武的,因为西方文学跟西方的社会、宗教、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密切结合,如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缺乏深刻理解,看这些名著的时候是没有上下文的,看不透。西方文学启蒙于希腊神话,粗糙、混乱但充满活力;中世纪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各种基督和骑士文学;但丁的神曲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大幕,而莎士比亚把这波浪潮推向了高潮;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对西方社会的统治,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歌德引领的启蒙文学下生根发芽,最终催生了法国大革命;司汤达、巴尔扎卡和托尔斯泰的笔下,贵族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是永恒的主题;随后,海明威代表的迷茫一代,写出了各种资本主义引领的现代社会下的迷茫和苦闷...不错的西方文学”科普“书,值得一看
《西方文学十五讲》读后感(三):还没看完时的一些感想
看完这本书就可以笑看那些张口闭口主义的人了。有那么一些感想(不完全跟书有关):
1. 文学史中的主义是螺旋发展期间的里程碑们,是用来做区分的一个手段,许多人却把它当作秀优越的方式。文学是为了共情而存在——在历史发展的行程里,遇到这些那些无法解决的事情,需要找一个出口。主义就是伴随着不同的社会阶段产生的不同流派,为了解决不同阶段人们的心理问题。在文学的发展上,某种主义出现然后被批判,正是说明——极端总会被终结,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也是这个道理。
2.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沟通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尤其是这沟通的对象并不那么通俗易懂时,能够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人,才算大师。同理可得,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讲晦涩的,多是忽悠,不要迷信。
3. 知名度高不能代表什么,尤其是文学这种并不那么客观的东西。所以不要因为 TA 没有被引进或者被引进但是不新潮,就觉得看 TA 的人不如自己。对别人的输入评头论足的,自己通常也没有太好的输出。就算有,也坏。
4. 书读得多挺好,但是读得多也不能证明读者的水平。君不见多少知乎豆瓣大 V,的地得仨字都分不清楚,凡感想必有错别字。更何况,人家的感想大多是按照套路来的,随便拎点出来研究就能发现。不过看破不说破,是种美德。
5. 有些喜欢写一句话书评、从传统道德一棒子打死一本书的人,最需要读这本书。怎样平衡道德和自由的关系,在其中做 trade-off,从来都是困难的事情,不然也就不会有各种主义的存在了。
6. 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另外希望和我一样热爱文学的人能够尊重文学,去学习一下小学语文。
《西方文学十五讲》读后感(四):爱、钱和我要
中世纪 爱是性欲
1 灵魂 来源睡梦对比现实。
2 崇拜理性-怀疑主义--虚无
3 高尚的生活=知识+信仰
4 伪善者 穿着宽大袍子,里面灌满了铅,但是从外表看来,他们却逍遥的慢慢的散步,还带着笑容。 但丁神曲地狱第八圈
5 神曲 中世纪 文化的总结
6 《十日谈》第四日基督教徒儿子菲利18岁下山,盯着看女人,菲利马上对儿子说他们是祸水,儿子问这是什么?菲利答这是绿鹅。后来菲利问儿子我们买些啥回去。儿子答爸爸我们牵一头绿鹅回去吧。
7 《巨人传》高康大善于思考,他用宫女的帽子围巾床单/窗帘,我还用过白菜萝卜,我试试那一种擦屁股最舒服。结果我发现:天堂的美好是因为宫女们带着绒毛的小天鹅擦屁股。
文艺复兴 爱是美
8 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哈姆雷特》
9 伪善害怕讽刺
10 奥古斯丁《忏悔录》 人性本恶,卢梭《忏悔录》人性本善。坦白一切
11 《浮士德》歌德 写到82岁,64年。 生存是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我既无财产和金钱,又无尘世盛名和威权;就是狗也不愿意这样苟延残喘! 要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人类的大我,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2 中世纪四大学科 哲学 医学 法律 神学
浪漫主义 活着是虚无。
13 霍夫曼 德国死亡诗人
14《恶之花》波德莱尔法国
现实主义 金钱亦是
15 美国德莱塞 没有金钱便没有一切。
16美好生活=尊严+爱+金钱 《简爱》 作者女勃朗特 ,37岁结婚,6个月后死去。莎士比亚 同性恋。《罗密欧与朱丽叶》
17普希金灾情考察报告:蝗虫飞啊飞,飞来就落定,落定就吃光,吃光无踪影。
18 俄国文学史 19世纪二十年代 白银时代 受浪漫主义影响的落寞贵族
后现代 社会都是骗子
19 《荒原》艾略特 文学中的上帝死了
20 逃脱功利关系 1 中国家庭 2 西方上帝 3艺 术
21 《V》托马斯品钦 性关系也是社会网络的象征。
22《第二十二条军规》社会网络操控。
23 《雨王汉德森》贯穿全书的十三个“我要”=浮士德的他要社会的需要
24 服饰,时代的情感象征。
25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被动接受现实,人能运用符号创造理想世界。
26 心灵的炼狱是漫长而痛苦。走出炼狱之门在哪?
我体内有个声音说我要!我要?但它其实对我说她要,他要,他们要。
《西方文学十五讲》读后感(五):想要像海明威一样
画了很多很多笔记。之后买的书看完了也许会在笔记摘录里买书吧。
这本书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两章《第十四讲 现代主义与艾略特、卡夫卡、海明威》《第十五讲 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他》。
看第十五讲的时候,说到
……而“垮掉的一代”却是彻底地、毫不留情地嘲弄这种痛苦和悲伤,用疯狂的、兴奋的嚎叫把这种痛苦踩得粉碎。当这种痛苦企图泛起时,他们就吸毒、酗酒和沉入性疯狂,用极度的放荡赶走痛苦,然后他们就大声嚎叫道:“我们活得多开心啊!” “垮掉的一代”是面对一个充满压抑和混乱的时代而自己又深感无能为力的颓废的疯狂。 …… ……然而他们的内心依然是痛苦的、空虚的。旅行到达终点时,“我”猛然感到“一眼可以看到一切的空虚无聊而显得颇为可悲了”。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无须宣布“我是快乐的”。一个人口头上不断宣称自己“快乐”,并唯恐别人不相信而喋喋不休时,实际上,他的内心是痛苦至深的。当时看的时候很有感触。因为自己分手没有多久,那会儿和朋友倾诉的时候会经常说,感觉自己很平静了。其实自己并不平静。一直说自己开心说自己放下的时候,其实内心并不好。
于是想起在第十四讲的海明威
……面对世界的荒诞与邪恶,他不像卡夫卡那样一味作出顺应性反应,也不似萨特早期作品那样厌恶生活。他发现世界是由暴力与邪恶统治着,但却勇敢地生活。他明知自己在走向死亡,却能无畏地迎接死。……他对世界的看法渗透着黑色的悲观,但绝不冷漠。他对一位密友说:他非常爱他的儿子,“爱上了三大洲,爱上了一些飞机与船,爱大海,爱他的姐妹,爱他前后的几个妻子,爱生也爱死,爱早餐、中午、黄昏和黑夜,爱荣誉、床笫、拳击、游泳、垒球、射击、钓鱼以及读书、写作,也爱所有的优秀影片”。…… …… ……他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世界不是为弱者准备的。在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他形象地、冷酷地表现了这一思想:当麦康伯在面对狮子的一刹那表现出怯懦时,他的妻子竟公然在夜晚走进一个下等人的帐篷--因为这个下等人在危急时刻果断地瞄准狮子并打碎了它的脑袋。…… …… 在海明威看来,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胜利在望时的英雄,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向死亡的人,即西西弗斯式的英雄。…… ……他终于抓到了一条最大的鱼,但拖回时,鲨鱼把大鱼几乎撕光了,他只带了光秃秃的鱼骨架回来,那补缀满面粉袋的帆“像一面失败的旗帜”,然而老人的全部行动证明了一个辉煌的真理: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战胜。真的很钦佩海明威。那样强大的精神。当人在陷入绝望/崩溃时,有时会变成垮掉的一代,有时会变成犬儒。但是勇敢就是在这种时候才尤其可贵。又想起了中二时候看的噬魂师,在看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开始真正了解什么是勇气与勇敢,而不是仅仅在纸上的文字。
愿自己能时刻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愿自己能有勇气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