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5-17 23: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1000字

  《忽至森林深处》是一本由(以色列)阿摩司·奥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忽至森林深处》精选点评

  ●可以给三四年级小朋友说教意味略重。这类东西太多人写过,奥兹并不出众,简直有些失败。而且我这本有四页是空白的,运气是有多好orz

  ●文章的最后以一句“明天吧”收尾,太忧伤

  ●想象力多好,后面开始乌托邦,乌托邦也没所谓,但不能决绝吗。

  ●伊曼努埃拉老师向班上的同学描述长什么样儿怎么呼吸猎狗在夜里发出怎样的叫声。她还在班里挂上了动物鸟类照片。多数学生都取笑她,因为他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动物。

  ●毫不犹豫给了满分~~好感动~~

  ●好看的。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你认为是不好事情,即使本身已经罪孽满满。不要让罪恶循环中加强力量,你走出来,走出来看看

  ●把单纯童话故事寓言小说,是两条不同路径

  ●精简成一短篇更好啊。奥兹语言的绵绵柔情氤氲起的神秘气氛,连那些对话听起来似乎都只会发生人物灵相互间的感应之时。

  ●2018.10.02,在喜马拉雅听完的第一本书!

  ●山村秘密恶魔,动物,深夜,神秘,黑暗,魅惑,沉默大人,怪叫的异类,失踪的动物,诡异的森林,这些事物让五万多字的短篇有了很好的画面感。我想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必要解构太多,我不认为把奥兹描述的这个神秘怪诞的童话解读为犹太民族集体创伤感是一种高明做法,非要指摘出异教徒的狂想、集体的恐惧、被迫害者的报复、多数的沉默和对异类的不容,会陷入阅读fiction的怪圈,正如听一首乐曲一样,能在脑海构建出画面体会到它的情绪不就是受众最应该得到的吗?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一):由阿伯拉尔的“概念论”引发的思考

  阿伯拉尔认为,共相不仅仅是对可感事物的命名,它还有些概念意义上的特定内涵。例如“玫瑰花”这个名词,即使世间不再有玫瑰花,“玫瑰花”一词仍然是有意义的,这个名词所具有的内涵已经形成心灵中的普遍概念。

  让我困惑的是:

  首先要有可感事物,其次才能提取共相,如此,在可感事物消失后,才会有普遍概念的留存。但在可感事物消失后,且没有任何实物可辅助概念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概念?

  例如某天大熊猫灭绝了,在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任何人都无法从任何影像雕像骨骼获得大熊猫的认知,在“大熊猫”所具有的内涵无法在心灵中建立起普遍概念时,“大熊猫”一词仍有它本身的意义吗?仍对无法认知它们的人有意义吗?若有,是什么样的意义?

  参考文献: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p99

  2018.8.8 13:16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二):画面比解构重要。

  作为一位希伯来语写作者,阿摩司.奥兹在以色列早已喻户晓,也曾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人物,不过好像在国内的知名度一直不高。我大概在2012年11月第一次读到奥兹,是他的代表作《一样的海》,一位在济南的朋友给我推荐的,记得当时是京东还是亚马逊做活动凑书单购买的来着。谈不上获得很强烈的阅读愉悦感,但奥兹作品里面有一种奇异的魔力。

  他写的东西,往往有一种光怪陆离的美感,整体偏黑灰色的色调。在这看似黑暗的美感下面,似乎也承载了以色列这个民族在现代世界中的边缘感、创伤感与生存危机意识下的自省,以及作者本人从个体思维角度的一种反思。不过即便如此,让人感觉奇妙的是,在奥兹的作品中你却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的民族性与政治性在里面,譬如后来在2013年底读到的这部《忽至森林深处》正是这样。

  《忽至森林深处》要比《一样的海》来得轻松易读,它更像一部讽喻式的童话故事,只是这个童话是黑暗的。山村,秘密,恶魔,怪兽,深夜,神秘,黑暗,魅惑,沉默的大人,怪叫的异类,失踪的动物,诡异的森林,这些事物让五万多字的短中篇有了很好的画面感。

  在这黑暗优美的画面感下面,还有一些需要我们读者去“感知”的东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偶尔想到了以色列这个民族的特别历程和处境,也转而跳跃式地偶尔想到了个体、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错位,甚至是无法调解的部分。这是中短篇小说比较容易讨巧的地方,对于作者与读者来说,都因此产生更多的空间(虽然,也有很多时候,这显得经不起推敲,没有根基)。与此同时,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必要去过度“解构”,我不认为把奥兹描述的这个神秘怪诞的童话生搬硬套为犹太民族的历史受难是一种高明的做法。非要指摘出异教徒的狂想、集体的恐惧、受迫害者的报复、多数人的讳莫如深、和对异类的不容,会陷入阅读Fiction作品的怪圈。正如听一首现代的乐曲一样,在脑海里构建出画面并且体会到它的情绪不就是受众最应该得到的吗?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三):森林深处不是家

  11年前,我第一次和奥兹相遇,那是《我的米海尔》。在这本小说里,文学系的汉娜和地质系的米海尔相遇在被历史的气息包裹的耶路撒冷,经过短时间的接触,他们结婚了。结婚对他们而言不是结成一个整体,走向圆满,而是两个不同个体断裂,撕扯的开始。奥兹关注的一个焦点是现代以色列的交往困境,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的可能性。

  而在这篇短短的童话中,奥兹也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这个小镇“昏暗阴郁。四周只有高山,森林,云翳和阴风。附近没有别的村庄。游客们几乎从未光顾过这个 村子,过路人也不会在此驻足”(p4)而这个镇子最奇怪的事情是没有动物,大人们对此的态度是躲避,不经意间会提起,而后是沉默。 而女孩玛雅和男孩马提却被大人不愿意提起的黑暗森林的魔力吸引,走进森林,碰到了那个人们口中的患了狂叫症的尼米和山鬼尼希,终于解开了村镇被诅咒的秘密。

  尼希因为不堪忍受人们的嘲笑离开了村镇,而所有活着的动物都自愿跟随他进入了森林,尼米也是这样,离开家人,独自生活,与动物为伴。尼希和尼米都是不被自己族群认可的“异类”,他们在自己的亲人,同学之中感受不到爱,就像尼希对马雅和马提说的“人们如果不常常羞辱别人,不伤害别人,不嘲弄别人,不踩踏别人,我们自己怎么生活,怎么消遣呢?”(p91)。人们靠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作为武器的语言的杀伤性足以让像尼米这样的人选择离开。当然羞辱,嘲弄的背后是来自内心的“不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与“你”——一个充盈的有着独立丰富内在的个体之间对话的关系,而是一切皆“他者”——只是一个生存者,对于“我”而言的一个我甚至不会去观看的风景,更别说去体会其内在生命的律动。而逃避真的是面对这种困境的方式么?至少在奥兹眼里,面对才是办法。在小说的最后,奥兹借两个小孩的身份,想象了一切回归后的村庄的样子。同时马雅和马提面对有可能被其他人认为有了狂叫症的人的危险。这个村子的大人都得了“失语症”,他们对于过去选择沉默,尽管会怀念,而这种怀念甚至无法从内心的隐秘状态上升到语言的层面达到和人分享的状态。这种失语恰是一种自我封闭。而马雅和马提把过去和现在拉织在了一起,让断裂的时间有了重新缝合的可能,让村庄和森林不再是隔离的状态。

  这个有点像人类最初生活的伊甸园的森林,并不是人们最终幸福的归宿。人不能逃避生活,或者说不能逃离有人群,有村庄的生活。而最终能解救人们交往困境的则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开始想象 一切回归村庄的样子。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四):森林深处的秘密

  读这部小说,渐渐进入奥兹的叙述“森林”,开头起伏缓和,如风吹叶起,继而乌云降临,我们在不安和恐惧中注释着黑暗里的秘密,怎样一步步明朗。奇怪的是,作者为何在问题揭示之后停笔了呢?

  我更好奇的是作者没有说的,这部小说的结尾就像《边城》的结尾一样,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而不一样的是,后者带着悠远的感伤,期待的感伤,前者只有“明天吧”三个字,句号收尾,似乎是积蓄着力量和勇气,准备开展行动,虽不能必然保证成功,却也有一往无前的执着劲儿。

  何以会有这股劲儿呢?

  森林深处是安全的所在,是与村子——矛盾交织的危险之地——相观照的空间。尼米从村子里出来,选择了这个符合其本性的处所,他回村子是为了复仇,当然,也许是为了报复孤独。玛雅和马提解开了森林深处的秘密,知晓了山鬼尼希的成长经历和动物们的自觉选择,他们也被尼希的园地深深吸引了。不一样的是,他们要选择回归。毕竟,村子是家。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毕竟,他们的希望再小心翼翼也能遮住绝望的黯淡。

  这股劲儿来自玛雅和马提。尼希也将希望赋予这两个孩子,希冀他们的努力,可以让“我要复仇的想法将会粉碎,像干蛇皮一样从我身上蜕落”。最终,“我们劳动,相爱,漫步,唱歌,玩耍,聊天,不掠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掠食,不相互嘲弄”。

  孩童在这里成为拯救者,因为,毫不牵强的说,只有他们在认真地思考未来,实践未来。

  这篇小说,也是童话,也是寓言。其主旨译者在后记里略有提点。这是一种理解。我更看重其童话的属性,执着的希望。奥兹说过:“你可以回避历史,历史不会回避你。······我们不可以成为历史的奴隶,但是在欧洲的这篇土地,人们必须跪下,将历史扛上肩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我们想去的地方······”(《爱与黑暗的故事》)

  明天吧。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五):【2020/02/09】『有记忆的人会遭到嘲笑。沉默者依然保持沉默。』

  【2020/02/09】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忽至森林深处

  『有记忆的人会遭到嘲笑。沉默者依然保持沉默』

  我第一次读奥兹是在2013年11月14日,读的恰恰就是《忽至森林深处》。

  不过大概是读得相当不认真,从图书馆借阅,匆匆一读,至此完全没有印象。当时给出的评分是三分,今日一读,原有的想法依然没变,但是多了新的感触。

  一座隐藏着秘密的山村,没有任何的动物,乡村教师向大家讲述动物与飞鸟的故事,结果却收到了孩子们的嘲笑。只有一个叫尼米的孩子从中享受到了乐趣并且相信动物的存在,于是他也成了被欺负的对象。于是他离开,“他像猫头鹰一样叫根本不是病,而是一个决定:他厌倦了人们的奚落、羞辱与嘲笑,决定独自去过自由的生活,没有父母、邻居、同学,没有人伤害他的感情,没有村里或世上的任何人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决定完全独自生活。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生活。”

  被黑暗森林吸引的尼米的同学玛雅和马提也鼓起勇气去弄清楚森林深处的秘密。其实他们也是被欺负的对象,因为拥有共同的秘密,所以同学们拱他们,有流言蜚语。他们在森林里找到了传说中的山鬼尼希,也看到那些以为不存在的动物和飞禽。

  原来一切都是成人世界中的不愿意承认的真相。尼希和动物们都收到了村民的伤害,于是一起离开,相互舔舐伤口。只是尼希依然对村子怀着念想,所以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在山野漫步,于是,他成了山鬼尼希。

  有的人记住了,所以他们被伤害,被抛弃。而有的人选择了集体忘记,于是他们集体逃避。译者说:“本书再次承载起对犹太民族集体创伤的记忆。而对于这种集体创伤,多数人倾向于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讲。一个字也不讲。情愿忘记。”他向奥兹求证,奥兹没有否认。

  看到译者这样的后记心里有点难过,作家心里大概也是希望不要忘记这样的历史,所以用这样孩子都可以看明的童话故事来诉说自己的心愿。所以他才会在书中说村民和动物一样。加害者和被害者其实没有任何的区别。“我们大家,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灵,人和动物、鸟儿、昆虫、爬虫和鱼,我们其实都非常相似,尽管我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很容易就想到了这一次的疫情,无所谓我们人是高级灵长类生物,所以可以大嚼野味,生物法则让这个世界平衡,总是会报应到了你的头上。

  书上说:“怀疑者的惩罚永远是产生怀疑,甚至怀疑他们自己产生的怀疑。猜疑者的惩罚总是猜疑别人。甚至猜疑他们自己,猜疑他们自己的猜疑。”

  所以人生,还是不要自欺欺人了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忽至森林深处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