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在场证明》是一本由[日] 大山诚一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一):一个无关剧情的小bug
第四章作者写道:
时乃鞠躬道谢。我根据她的建议选了一个挂钟。这还是我第一次在这里买“该在钟表店买的东西”。之前的四次都委托她帮忙推翻不在场证明了。但“我”在第一章第一次去钟表店时换过电池,严格来讲,第四章不是“我”第一次在钟表店买“该在钟表店买的东西”。
当然也可以说换电池不算买东西。。。或者第一次美谷一高兴免了换电池的单也说不定——文中没有提到后来交没交换电池的钱。
实力封面劝退作品,读过此作后,个人感觉与之前读过的《字母表》《密室收藏家》《赤色博物馆》完全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从根本上缺少前几作那种让人眼目一新的灵动之感。
小说包括七个短篇,讲述刑警新人的“我”遇到了神秘的美女钟表店主,委托其帮助自己逐一破解不在场证明的故事。矮子里面拔将军的话,个人相对喜欢第四篇《消失的不在场证明》
首先,大山不善于描写人物的缺点在此作中被进一步放大了,男主除了“新人刑警”的设定外完全没有个人描写,而女主则是“皮肤白皙,像小白兔”,这不是三四十年《幽灵列车》宇野警部初见永见夕子的心理吗(其实我还挺喜欢幽灵系列的),看他们两位的互动有时我真觉得有些尴尬。其次,由于前一阵子在下看过日剧全集的原因,所有的谜题真相都知道了(话说日剧改编的还真完完全全照搬照抄,就是剧集顺序完全打乱了),所以虽然原作中有些诡计比较精妙,但事先知道了就趣味缺缺。最后,情节的雷同化也是个问题,每个案件都是男主向女主介绍案件——案件本身——女主立即破解——案件的尾声,和改编日剧一比连搞笑内容也有所欠缺,不能不说让人大失所望。
个人以为,以此书的质量来看,大家买台版性价比不高,读客本的话,又是封面实力劝退,哎呀呀真是让人头疼啊。
不在现场证明,是很多推理系的电影、剧集、小说中经常用到的手法,跟“密室系”同样非常受欢迎。这种手法的惊奇之处在于,在案件发生的时间区间里,嫌疑人正在另外一个地点,从时间、空间和距离上都不具备犯案的条件,然而这就是最大的联想性盲点,我们只关注于表面上的“时间轨迹的不可能”,从而忽视了案件本身内在的一些基础认知,当然,这也是这类作品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大山诚一郎的《绝对不在场证明》包含有七个章节,内容均非常硬核,开篇没有任何废话,直接进入故事。
【1】跟踪狂。通过食物的进餐时间和顺序来制造认知陷阱,利用人们对于习惯的的盲从性来判断问题,最终造成了死亡时刻的时间差。
【2】凶器。杀死被害者的凶器在死者死亡的时刻却出现在了另外一个地方,子弹的运行轨迹在较近距离射击中的作用被忽视,从而导致错误的认定,但高明之处在于,那两颗子弹就真的是从一把手枪中发射出来的吗?
【3】死者。杀人者和被杀者都死了,尤其是杀人者自己承认了,但从时间节点上推算,“杀人过程”完全不能成立,“杀人者”是清白的。在时间和距离的结合上,本篇运用的相当高明,但其实更令人震惊的是杀人者的特殊性。
【4】消失。钢琴老师的死究竟跟她的妹妹有没有关系?妹妹昏昏沉沉的睡了十八个小时,还有做了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梦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某时、某地,自己的身体究竟在何方呢?
【5】爷爷。这是一篇关于怀念爷爷的趣味故事,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6】山庄。度假山庄独特的构造,主屋与钟楼的十多米的距离,在下雪以后,脚印和鞋号的大小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次小小的聚会,两人没有预期的会面,充满了浓浓的恶意。
【7】下载。利用限定发售歌曲下载的日期进行设计的手法,利用朋友的毫无防备,绝佳的手法。
古董沙发,茶香四溢。具有浓厚古色古香的美谷钟表店正在营业中,美谷时乃非常敬业的坐在柜台后面,细细聆听着年轻警察正在叙述的案情。在那些案件中,无论是为情、为钱、为亲人还是为自己,无论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杀人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有邪恶,有善良,人在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但请不要否定这个世界的一切,人生路上的荆棘并不代表着一切,有很多美好可能还没有遇到,只不过需要再耐心一些。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四):部分比对
应内部邀请制作,仅用于放置一部分比对内容,选择了书前一半中,部分翻译差别的地方,并未做出引导或带有个人主观意见的结论。没有选择牵涉到解密,影响完整阅读体验的段落。
希望大家尊重译者。
台版
我一边在商店街上走着,一边东张西望地观察着。终于,一间钟表店进入了我的视线。这是一间夹在照相馆和精肉店之间的小铺,看板上写着“美谷钟表店”。我决定进去给手表换块电池。
大陆版
我东张西望地走了一会儿,还真看到了一家钟表店。它夹在照相馆和肉铺中间,规模很小,门面大概一间半宽[1]。木质外墙看起来很有年头的样子。大门上挂着一块招牌,写着“美谷钟表店”。就去这家店换吧。
[1] 1间≈2.8米。——译者注(本书注释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译者注)
*台版关于“一间”的注释出现在第二话
台版
“请问你工作的美容院叫什么名字?”
“叫‘Signe’。就在那野车站前面。”
大陆版
“您工作的那家美发厅叫什么名字?”
“‘Signe[2]’。就在那野站跟前。”
[2] 法语,意为记号。
台版
“盐馒头,是什么样的点心呢?”
时乃突然抛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让我有些惴惴不安。难不成,面前的这位年轻店主,是那种想像力丰富的电波系女孩吗?
“是用小麦粉均匀糅合后做成的带有盐味的外皮,里面包着小豆馅的日式点心。”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难不成是喝着茶想要吃点心了吗?
不知为何,她突然露出了一丝悲伤的笑容,说道:
“我已成功逆转时间──菊谷吾郎先生的不在场证明,已被我破解。”
大陆版
“盐豆包是一种什么样的糕点呀?”
见时乃突然问起这个,我不由得担心起来。这姑娘不会是电波系[3]的吧?
“用面粉做的,皮是咸的,里面是豆沙馅。”
她问这个干什么?难道是被茶香勾起了食欲?
不知为何,时乃竟露出带着几分哀伤的微笑,随即说道:
“时针归位——菊谷吾郎先生的不在场证明已经土崩瓦解了。”
[3] 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妄想症状、难以沟通的人。
台版
“在那之后,教授回到了研究室,不过在刚过三点半[2]左右便早退了。平时一般要在学校待到七点左右的。”
“早退?是什么原因?”
“她说自己染上了风寒。那时候她的脸色确实不大好看。‘可能是感冒了吧。有些想吃热乎乎的东西。’这便是我听到的教授说的最后一句话。”
[2] 作者注:滨泽杏子离开大学正门的时间为三点四十分左右,因此,考虑到步行的时间,她离开研究室的时间应该再在那之前,即为“刚过三点半”。
大陆版
“后来老师回了研究室,但在三点半刚过一点的时候就早退了。她平时都会待到七点左右的。”
“早退?为什么啊?”
“她说她觉得身子一阵阵发冷……当时她的脸色的确不太好,好像很不舒服的样子。‘是不是感冒了啊……想吃点热乎的东西呢。’这就是老师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台版
至于为什么说我是厚着脸皮,则是因为我本是搜查一课的一名刑警。对一般百姓泄露事件搜查相关的信息,就已经违反了地方公务员法的第三十四条──违反了保守秘密义务法。
大陆版
为什么要用“厚着脸皮”这四个字呢?因为我是搜查一课的刑警啊。而且擅自泄露搜查机密,本就触犯了地方公务员法第三十四条。
台版
搜查员从枪口嗅出了硝烟的强烈气味,说明最近有人用它发射过。而幸运的是,在调查枪口附近的时候,发现了有血液附着在上面。应该是有人曾经用枪对着动物(或是人类?)接触射击过。手枪中剩余的子弹还剩六发。而FN勃朗宁M1910式手枪的装弹数为弹仓七发,药室中还能够装入一发,共计八发。如果手枪之前已经装满了八发子弹,那么这把手枪已经开过两枪了。
大陆版
警官们立刻察觉到,枪口散发着浓烈的硝烟味。换言之,这把枪最近刚发射过子弹。不仅如此,枪口附近还附着几丝看似血液的东西,可见它曾零距离射中某种动物(人类?)。手枪中留有六发子弹。FN勃朗宁M1910自动手枪的弹匣最多能装七发子弹,膛室也能装一发,加起来是八发。如果子弹原本是装满的,那就意味着这把枪发射了两发子弹。
台版
“我和布田君都是音乐迷,特别对于古典音乐的黑胶(Long-Playing)唱片更是十分痴迷。因为布田君想买我收藏的一张黑胶唱片,于是我和他约好,上午十点我带着唱片去他家中拜访。我在刚过十点的时候到了他家中,多次按下门铃也没有人回应。我本以为他出门有事了,不过看到他房间窗户上的遮光窗帘没有拉上,屋里还亮着灯,实在不像是出了门的样子。我打了布田君的手机也没有人接听。之后我又发现,他家里的大门没有上锁。我以为他是在音响室用大音量听着音乐没有注意,于是我就擅自走进房子,去了音响室。结果就……”
大陆版
“我跟布田都是音乐发烧友,尤其爱听古典乐的LP[1]。布田说要买我手里的稀有LP,所以我跟他约好了,上午十点带着东西过来找他。我是十点整到的,可是按了好几次门铃屋里都没反应。我本以为他不在家,可遮光窗帘没有拉开,屋里还亮着灯,怎么看都不像是出了门的样子。于是我就打他的手机,可他也不接。玄关的房门也没上锁。我心想,他也许是在音响室听音乐,把音量开得太大了所以没听见,就自己进了屋,结果走进音响室一看……”
[1] 黑胶唱片。
台版
“三点结束的。我们从正午到下午两点都在‘北京仙馆’吃饭,在那以后去了位于同一层的咖啡厅‘Charade’,在那里一直到下午三点。”
大陆版
“下午三点。从正午到下午两点在‘北京仙馆’,然后去了同一层的‘charade[5]’咖啡厅聊到三点。”
[5] 英文单词,意为“哑谜”。
台版
“那家伙有一天,偶然间听到了组织内部两位干部的悄悄话。其中一位干部说‘HIRANE私吞的MOHI,能不能再加点量?’另一人则回答说‘有点困难呐,要是数量过大的话,管理记录就没法作假了’。可惜的是,他听到的对话内容就只有这么多了。”
“──MOHI?难道有人正在私吞吗啡[3]吗?!”
[3] MOHI,原文是モヒ,全称为モルヒネ,中文是吗啡。
大陆版
“有一天,他碰巧听见自家的两个干部在说悄悄话。一个干部说:‘给我们提供吗啡的那个平根,就不能让他多拿点货吗?’另一个干部说:‘那好像有点困难。加得太猛,管理记录就不好做手脚了。’可惜他只听到了这两句。”
“吗啡?白岚会有吗啡的货源!”
台版
为了破解死者的不在场证明,第四小组的所有搜查员们开始了讨论。在掌握动机、证据和犯人供词的情况下还无法将犯人送检的话,我们在搜查一课里真的要被当成笑柄了!
大陆版
为了推翻死者的不在场证明,四组的所有人绞尽脑汁。要是我们没法把一起凶手都招认了的案子送检,定会沦为搜查一课其他组的笑柄。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五):时针归位——大山诚一郎的不在场证明讲义
大山诚一郎老师绝对是目前日本短篇推理小说界数一数二的人物,笔下六个系列都是纯短篇小说,而且他的短篇小说都包含了难解的谜面。大陆曾经出版过他的《密室收藏家》,可惜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过,这次正好借由译者曹逸冰的优美翻译领略一下大山诚一郎的短篇世界。
书腰,书签,本体。以及曹逸冰老师特别赠送的拍立得相片,感谢!曹逸冰老师的签名以及拍立得相片下隐藏的秘密从故事和人物成长来看,这一部短篇集实际上更接近于不在场证明的谜题集。每一个故事都遵循同一模式:开篇毫无赘言直接摆出谜面,讲述案件详情完毕后,侦探推理出真相戛然而止。这样的写作手法,明显是将90%的功力放在了提升诡计的难解程度、推理逻辑严密性和故事的完整性上,大量忽略人物的性格刻画。这虽然是大山老师的有意为之,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山老师不擅长推理之外的东西。当然,看大山的作品享受的是推理的快感,人物可以基本忽略。在这个维度上,作为读者的我经历了一场破解不在场证明的推理盛宴,这就足够了。
由于本作的重点就是破解不在场证明,不需要侦探到犯罪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因此本作属于完完全全的安乐椅神探模式。前面也说了大山老师不注重人物刻画,再加上安乐椅神探又缺少了关于人物行动的描写,那么如何让侦探能够在首次出场的故事中能牢牢地被读者记住就是作家需要完成的挑战了。
大山老师对以上这个挑战给出的答案是,给作为主角的侦探一个特殊的职业并创造一句名台词。从本作的篇章名称就能知道这次是让钟表匠充当专门破解不在场证明的侦探,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和用锁匠来破解密室之谜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角是“美谷钟表店”的店主美谷时乃,每次在做出推理之前都会有一句名言:“时针归位——XXXX的不在场证明已经土崩瓦解了。”说话时的语气还是轻描谈写,无关痛痒的,有一种游离于世外而看透一切的仙人的感觉。相信看完全书,读者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句名言了。
在故事上,本短篇集可以视为破解不在场证明的讲义,通过七个故事向读者传授了不同类型不在场证明的破解法。出现“时针归位”这一句台词时,就是作者给读者的挑战书。当然,读者们可以不必耗费脑力去破解故事中的不在场证明,如果阅读过程中灵光一现那就是造化,如果解不出谜团,就顺着作者的文字走出迷宫吧。
第一个故事,跟踪狂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可以归结到通过改变尸体状态误导法医对死亡时间的判断这一大类。只是这个故事中的改变方法非常独特,死者自己通过提早进食时间影响尸体肠胃道内容物。说起来非常容易,但站在主角立场,要逆向推理得出这个结论太难了。虽然故事中所有的线索公平的放在了眼前,但如何解开仍旧需要一定的脑洞力。
第二个故事,凶器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可以归结到通过延长死者死亡过程的整体时间来制造不在场证明这一大类。例如制造一个机关,让受害者死亡时间延长到5个小时,凶手在第1个小时后都拥有不在场证明。这个故事的诡计也是类似于以上说明,只是增加了一些复杂度,添加了手枪这一个道具,顺便误导了死亡时间的判断范围。
第三个故事,死者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还是可以归结到和第二个故事同一种大类。只是这里有一个特殊性,就是这个延长死者死亡过程的整体时间并不是凶手故意完成的,反而是因为阴差阳错误会之下造成的结果。所以,在这一个故事里,最让人惊喜的不是破解了不在场证明这一点,而是推断出自称凶手之人是聋子这一个事实,这种在不在场证明里面增加其他小诡计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推理小说写到现在,可用的诡计肯定越来越难想,但是小诡计的叠加来创造完整的大诡计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复杂度,对读者而言也可以获得额外的乐趣。
第四个故事,消失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可以归结为由于错误判断被害者死亡时间产生不在场证明这一大类。这个错误判断是凶手故意误导的。当然,这故事里面破解凶手的不在场证明只是主角时乃在寻找嫌疑人的不在场证明时的副产品。这个故事与一般关于不在场证明的推理小说的不同之处是寻找不在场证明来推翻当事者的犯罪嫌疑。这旧瓶装了新酒就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体验。对于故事来说,破解和寻找不在场证明实际上殊途同归,因为给一个人安上不在场证明也必须找到真正的凶手才能完成,不然就像配角刑警做的事一样,虽然已经找到了正确的不在场证明,只是由于没有揪住真凶才让无法把不在场证明落到实处。
第五个故事,爷爷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可以归结到利用伪造的证物来制造不在场证明这一大类中。这次是关于主角时乃小时候她爷爷如何训练她破解不在场证明的故事,是典型的日常之谜。利用这个故事,作者大山老师提出了非常多的伪造不在场证明的方法(稍微数了一下共计九种)。这一篇故事虽然还是以解谜为主,但总算开始介绍主角的经历和生活,让时乃这个人物开始有了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破解不在场证明机器的味道,第五章是这部作品中唯一不可或缺的一章。
第六个故事,山庄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可归结到和第四个案件同一大类,也是由于错误判断被害者死亡时间产生不在场证明。不同的地方是这次的错误判断完全是由于巧合形成的,而且这里还上演了一出反杀戏码,让原本想当凶手的人成了被害者,增加了戏剧性。另外,这一个案子的地点放在了山庄,一开始让读者以为要糅合暴风雪山庄模式,不过并没有。
第七个故事,下载的不在场证明。该故事可归结为利用记忆偏差制造不在场证明这一大类。这一类是有着非常苛刻的达成条件的。首先难达到的就是让警察较长时间不注意到自己,从而让证人产生记忆偏差的结果;第二是要确认证人没有其他帮助记忆的手段;第三还要给已经记不清时间的证人准备提醒的特殊事件。不在场证明必须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才可能成功,这样的手法现实中恐怕不会出现了。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小刑警向时乃提出了类似于邀约的话语,时乃的回答也让人不由对他们两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关于本书,有一件事必须再次提一下,就是译者曹逸冰提供了非常流畅且到位的翻译,全文行云流水,毫不生涩。特别是那句“时针归位,xxxx不在场证明土崩瓦解”,翻译精准,特别有破解成功的仪式感和成就感,比台版的“我已成功逆转了时间,xxxx的不在场证明已被我破解”有气势的多了。
最后要说一下本书的缺点,那就是读客的封面设计了。本来就应该用日版封面,再不济也来点时钟表示一下啊,都没有,只有一双大眼睛死死地盯着读者,还顺带着把每一章的插图也搞成了一扇门扉。这是破解不在场证明,不是破解密室,要门来干吗?
为什么是门?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