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4-29 23: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1000字

  《逃离不平等》是一本由[美]安格斯·迪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不平等精选点评

  ●根据目录迅速浏览原来我应该去贫穷本质。以前看书是为了装B,kill time,现在一但你有所取了之后发现大多数的书全部是垃圾,真的只是为了装B,kill time!

  ●只有百分之五可读

  ●我的感觉是 我还能活着真的是极大幸运啊。

  ●只看了序言震撼

  ●恶读社时一定要我分享的,其实是一本很罗列数据的书~

  ●学术成就真的可以写成畅销书么?存疑。毫无新意的一本书,图表倒是可以一用。

  ●看了多看试读版,罗列一些数据,摘抄一些名人名言讲讲道理,就是一本畅销书啊。通篇在说公共卫生。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政治争取一向非常重要

  ●一篇启发我写毕业论文的书居然这么低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外行热闹内行门道?外行看不出哪里热闹,而内行却为分析角度方法拍案叫绝...无奈

  ●最近半个世纪 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 也得到了更不平等的生活

  ●作为畅销书 比我想象质量高一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发展 而且是要“大推动全面工业进程才能孕育足够大的国内市场 反哺工业化 援助存在问题效果明显 问题绝对不是援助太多 而是援助过少 无法使最贫困国家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一):内容丰富但找不到主线

  读完了还是没找到开头提到各种问题的答案。内容很丰富,但是感觉更多是提出出问题后从不同方面讨论,并没有很明确的观点,导致我看的时候一直有点找不到主线云里雾里的感觉。更像教科书 但是思路结构不太清晰也许是本来就是抛砖引玉的书吧?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二):书是不错,但不要被《福布斯年度图书唬到……

  大量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血的教训人类的发展,带来整体繁荣时,也带来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不单单是财富,还有健康以及寿命长短。令人悲剧的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援助,有时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恰恰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办法槽点书里有4章在讨论健康和人口的预计寿命,只有两个章节在讨论物质差距,感觉健康问题和寿命很啰嗦重复,而财富问题论述不够透彻。书中挑战传统观点的论述是值得肯定的,但最后也没有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办法,很遗憾……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三):叫大逃亡更好

  Deaton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单独获奖人,因其在消费、贫穷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奖,对他的经济学思想不太了解。 其实中文译名直译为大逃亡不是更好吗?毕竟作者前言以电影《大逃亡》展开,后记以《大逃亡》结束。这本书讨论的是如何逃离贫穷,以及世界是不是变的更加不平等了。

  从结论上看来,Deaton认为life is more better now than at almost any time in history,换句话说是,我们现在比祖先生活更富足,身体更高大更健康更聪明,但与之前相比世界变的更不平等了。

  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很有些期待的,这源于以前我跟Mustafa的一次对话。大意是你觉得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我当时的回答是,还不错,你去问中国人,愿不愿意回到30年前,我想大多数的回答是不愿意,不想回到过去意味着现在比过去好吧。我一直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容易,虽然有问题,但总能解决的。后来关于阶层固化、农村儿童教育以及生态环境等等问题,我又没那么坚定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很伟大,但其代价是否过大?如果能走一条发展没那么迅速但代价也没那么大的路会不会更好?这是我想在这本书里找到的答案,可惜并没有。既没有不平等的来源,也没有不平等的危害,唯有最后一部分关于援助的讨论还算有些意义。

  作者对数据的技术处理确实值得称道,但人毕竟是搞计量的。另外Richard Wilkinson的TED演讲:经济不平等如何危害社会值得一看。

  吐个槽:有人说这是科普书,但就算科普书也不用花三页纸讲购买力平价啊,58块钱的书呢;关于身高的讨论,真的不用考虑地域差别吗?生物学上关于热带动物需要较大的比表面积散热所以体型相对较小不适于人类吗?拿荷兰和印度比真的合适吗?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四):瑞典与美国

  这本书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为 joke 的明证。一章一章看过去,从4星的感觉变为3星,最后变为2星,最后简直对自己浪费的时间追悔莫及。大家一定要慎重。

  瑞典,偏居一隅,没有受到二战的摧残,人均自然资源丰富,为了自保勾结德国,连脸都不要了,还好意思颁诺贝尔奖给世界。

  美国也是如此,发了战争的大财,发展水平超越他国,就开始吹嘘自己的制度先进了。国家有钱,这些个精于政治斗争、巧舌如簧、在哈佛剑桥担当要职的所谓学者,也因此有了金主作为强力后盾,放个屁都一堆人说好。如果这种水平的理论是阿富汗哪个学者提的,根本不会有人理,不用说诺贝尔奖了。

  其实作者就是个堆砌材料的研究者,唠唠叨叨,当故事书看可以,但缺乏逻辑。全书自始至终,都有那个文科生的老问题,就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我觉得应该立法禁止概率论不及格者,和缺乏证伪精神者,参与任何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些人最喜欢的就是操纵论据,凡是能证伪自己预设观点的论据,一概不提。

  这货概率论也一定没及格,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比如关于身高,作者是不是不知道什么叫基因?为什么把欧洲人的身高和亚洲人的身高做比较?为啥不说鼻子大小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呢?发达国家都鼻子高,越发达鼻子越高,英国人鼻梁高、北欧人鼻子长,另比如犹太人鼻子大。其实,我觉得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在医学普及之前,大多数人都是死于传染病,传染病是不区分智商、身高和容貌的,所以基因的演化只是越来越能抵抗传染病,不易生病但不一定身高高。但是现在传染病不是问题了,所以智商、身高和容貌不佳的基因被迫从事低端高危的工作,或者结婚较晚,基因不容易保存,经过好十几代的演化,剩余的基因都是聪明、高挑和漂亮的。应该说,在貌似平等、传染病被消灭的社会,基因就是最大的不平等。

  全书到后半段,开始讲国际援助,虽然有些部分有些道理,比如援助可能帮了倒忙,但是这些章节的语气太高高在上了,整个一个三体人把地球人当蝗虫拯救的感觉。就只敢讲非洲,一讲到印度中国,就是一脸无奈,咋不给我机会援助呢?不接受我的援助,高贵的我都不好意思对你们的制度、文化甚至人种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了。关于援助帮了倒忙这个理论,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世界是很虚伪的,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就像魔术揭秘一样,把潜规则写出来当然好了,但这个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能力、水平与智慧。

  到了全书的最后,几乎没法看下去了,竟然大言不惭的开始代表全人类,总结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了,请问你是哪根葱?所以啊,后进国家必须加油,经济实力到了,话语权就到了。到时候就是个子越高发展水平越差,鼻子越高就越丑,皮肤越白就越代表了贫穷和暴力,让你们白猴子哔哔。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五):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的作品。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逃亡,是挣脱贫困和死亡的逃亡。与几千年前相比,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在健康和财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大逃亡也制造出世界各地以及人口之间的差距,与300年前相比,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不平等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毫不夸张的说,贫富差距问题或者说是收入不平等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窃以为,如果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到每一个人,阳光没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那么这样的发展是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大的。

  这是一本面前普罗大众的科普读物,全篇没有任何复杂的模型,仅仅是描述统计的方式呈现事实本来的面目,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首先,说说评估体系的问题。一是对于贫困的定义,收入、健康和教育三个方面。在收入的测度方面,从人均GDP,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到人均消费(消费理论亦是作者的研究领域),某种程度上来说,使用消费而不是收入来指代收入情况,更具合理性。选择一个合适的指标来表示始终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关键。在健康测度方面,有出生率,死亡率,预期寿命,平均身高,营养状况等指标,随着医学的发展,死亡人口多数变成了老年人,夺走他们性命的是脏病和癌症等慢性病,而不再是传染病。平均身高的变化体现了营养水平。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大大减少了妇女的剩余次数,降低了妇女的生育危险,使妇女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一般来说,妇女承担着大多数的家务劳动,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减轻了妇女的家庭劳动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鼓励其参与社会,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和性别歧视的关系。当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减低婴儿、儿童死亡率,由此引出了教育问题。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医疗支出具有不可选择性,因此很难找出一个评价标准。受教育程度和技术需求之间一定程度上影响收入差距,丁伯根认为,收入分配的演变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也不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斗争,而是技术发展和教育之间的一场竞赛。如果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市场需求,教育的价格就会上升,而受教育水平高的工人,其收入会领先于其他工人,于是收入的不平等就会扩大。当然购买力评价和汇率对于贫困的定义也有很大影响,而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等主观感受指标,因缺乏客观性和对比性,一般不建议纳入衡量依据。二是援助的作用,作者指出,外来援助不应局限于单个项目上,而是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寻找自身经济发展的方式,由于援助者和被援助者的息不对称,评价体系不完善,内政干涉和援助资金挪动之间的两难、政治需要等问题的影响,外来援助的效果并不显著。

  其次是本书的写作手法。如前文所讲,作者以大量的图表来展示现象,而没有过多的提出新理论,也没有使用复杂的计量模型,更没有粗暴的结论,这也许就是一个好的科普读物的表现吧。

  最后,本书高度肯定了中国和印度在摆脱长期贫困状态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称是有史以来人类最为伟大的逃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逃离不平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