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变化图鉴》是一本由陈禄仕著作,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完飯收到快遞了額嘔嘔嘔嘔真的是賊高清了 最可怕剛剛腐敗的時候還是能看得出這位往生者的面貌 睜著眼睛爬滿蛆 滿滿的全是 跪了
●公司的妹子的书,拿来翻了一下,实在是太恶心了……那个妹子竟然说是吃饭的时候看的,妹子不是凡人啊。
●作为非专业人士,刚开始看还是挺反胃的。但是越往后面看越觉得,原来人就是这么一回事。死掉就要被大自然分解掉,蛆虫离开,只剩森森白骨,和所有生灵一样没什么不同。
●完整的尸体腐败过程,多个真实刑事案件照片······不净观的最佳观想材料,看完觉得法医真是太了不起了!
●小朋友就应该多看书
●个人觉得从大众角度,其衍生出来的哲理价值远远要大于科普价值。
●终于知道手套状脱落是啥样的了。是什么样的人把遗体捐出来做尸体腐化研究呢?应该都是朴素的好人吧。佛陀说人身不净,凡夫执为我我所,确实如此。
●因为看了几本台版讲犯罪和法医的书对这方面起了兴趣,之前感觉自己接受能力很强,看了这书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多弱,致敬刑警和法医,减一星完全是因为图片太过重口,不适合大多数人看,书本身是很好的
《尸体变化图鉴》读后感(一):感想
一开始只是猎奇而已,买回来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才.. 一口气看完。但意外的没有觉得恐惧,内心毫无波澜(请容我小装一下,其实中间有笑出来..) 谈几点感想: 1、推翻了以前对水尸的印象,发现泡发之后
《尸体变化图鉴》读后感(二):没有见过更重口味的
之前在知乎看到过图片,但亲自翻开一页,还是被图片震撼了。
没看过的朋友,往往说看过各种重口味的纪录片或电影,都没办法跟这个比啊。比如《法医秦明》《骨语》《1000种死法》里面的不打码的尸体,跟这个不是一个恐怖级别的——主要不是尸体本身的恐怖,而是尸身上的各种蛆虫一类的。
顿时觉得什么葬法都被土葬好。想比于书中的消亡方式,还不如捐了器官,然后把自己捐给医学院研究去呢,那样死后还能再刷刷存在感。
《尸体变化图鉴》读后感(三):请将我火化
我号称喜欢推理类小说,连带对尸僵尸斑之类的多少有点了解。看了《法医秦明》之后更是觉得自己心理素质杠杠的,什么巨人观尸蜡之类的,不在话下。直到我收到了这样一件礼物。是的,这本书,这本《尸体变化图鉴》,是我收到的礼物。别问我哪个朋友这么重口味,在我收到之后就友尽了。
我真没想到我会阅读这么专业的一本书籍。本书以四具尸体的变化为主要内容,详尽的观察了从死亡到白骨化,记录了尸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自然腐化过程。然后以九起真实案例中的尸体为例,展示了尸体的高度腐化。这是一本法医学的专业的严肃的教材,内容严谨。请让我对陈禄仕教授及其团队致敬。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更是非常困难的。请让我对所有法医致敬,祝你们永远不需要真的面对这样的场景。请让我对出版本书的相关人员致敬,我能体会你们胃部的不适。请让我对所有认真学习此书的未来的法医致敬,你们选了一条辛苦的道路。请让我感谢那四具尸体,你们为我国的法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此正式立下遗嘱。我以前说我愿意将我的遗体捐献出来做任何科研工作。现在我反悔了,我不同意将我的遗体作为腐败的研究对象。如果需要研究,请切下我的任何器官,将切下的器官泡进福尔马林。请将剩余部分立即火化。立刻,马上。我不要进冰柜,万一停电怎么办。我不要遗体告别,万一鼻子里长了蛆怎么办。请在第一时间火化我。我不想成为蛆的家园,不想让微生物统治我的身体。
突然很想吐槽各种影视剧,怎么尸体被发现的时候都还是白白嫩嫩宛如入梦一般呢,难道他们血管里流的都是福尔马林?我想吐槽所谓的湘西赶尸,怎么尸体走来走去能不被发现,姑且不说肉都烂了,那味道也受不了啊。当年在农村推行火葬的时候要是有这本书,包管工作容易进行的多。只要给那些想土葬的人看看这书,包管大部分回心转意。
庆幸这书还不带气味的。要是这样的场面在配上那样的气味,想想都足够减肥了。想到法医不但要面对这样的场景,还要仔细检查其中的细节,真是佩服到无以复加。
《尸体变化图鉴》读后感(四):害怕?恐惧?
2018年11月24日晚上11点半,我从图书馆回来,刚刚读的艾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中有一个深刻的问题,艾利亚斯说,为什么时代变化了,人的社会结构,心里结构也变化了,可是人性还是没有变化呢?那么,你可能会问,艾利亚斯认为人性是变坏了,还是变好了呢?艾利亚斯并没有直接给出回答,而且通过社会结构的变化,说明人既是单独的个体又是复杂的社会。然而,这个双重身份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他应该如何去实现呢?
回到宿舍,舍友给了我一本他新到的书,《尸体变化图鉴》,我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看完了这薄薄的一本画册一样的东西,挺震撼,挺恶心,挺害怕,挺恐惧的。然而,我在害怕什么呢?我在恐惧什么呢?
作为一名哲学系的学生,更作为一名马克思的崇拜者,我肯定不会像中国传统的斯维用鬼神的思维来让自己觉得恐怖,这种唯心主义的虚假意识早以被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清除干净。那么,我究竟在害怕,恐惧什么?是图片的冲击吗?如果回答是,那也只是图片而已,虽然这个图片可能会进去长期记忆。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我对艺术和文学,始终保持对美的鉴赏,所以冲击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然而,想想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看完了整个沙式解剖学的教程,应该也不会害怕了。所以,图片的冲击也可以排除。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
终于知道了,怕的是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变成图中的样子,然而,庄子说的对,人生在世,死亡只是一个经历而已,又何必惧怕死亡呢?那么,真正恐惧的是什么呢?
知道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是生与死的对比,是开始与结束的对比。有一句话说,巨鲸落,万物生。鲸落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巨鲸在海洋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又回归海洋,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开始与结束,那么人呢,人来自于尘土,又归于尘土。同样有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一个生命的结束,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所以,生命在这里成了神奇的事物,这或许是人为世界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
然而,可悲的是,很多人永远看不透这一点,永远以自我中心主义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社会,自然,殊不知,人生依赖自然,人死归于自然,自然并不以人的存在而转移。
我终于找到了什么令我害怕,什么令人恐惧,那就是自然,自然的规律,自然的力量。人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合自然而动,终于明白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智慧了。
《尸体变化图鉴》读后感(五):为什么要买《尸体变化图鉴》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一书中批了以白色为基调的现代厕所,不管马桶多么洁白光滑,大便吧嗒掉下,都是一团醒目的污秽。而流水潺潺,独蹲幽篁的传统厕所,才是所谓的诗意。这里就有个可见和不可见的问题。越是现代化的社会,尸体就越是罕见。我是80后,我小时候虽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还是喜欢去菜市场看小贩杀鸡、剖鳝鱼,我爸自己在家也是不是搞一搞,还专门有一套剖鳝鱼的刑具,一把小弯刀、一根大头钉,和一块永远滑腻腻、湿漉漉的木板。看活剐鳝鱼,这是在享用黄瓜烧鳝鱼之前的第一重享受,所谓视觉盛宴。只是,从80后这一代开始,中国人也不怎么直接处理动物尸体了,而咱们国家的老百姓,已经有一些日子不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同类的尸体了(虽然离我们最近的有组织吃人历史也刚刚过去四十年),所以就开始稀罕这个了。大家都是城里人,体面人,所以对那些可见性低却离我们很近的东西充满了好奇。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装扮自己,努力遮掩自己是“大便制造器”,“微生物宿主”、“各类体液容器”这些本质属性。有了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皮囊之下,下水道内的东西都交给了专业人士来处理,医生、法医、屠夫、管道工、污水处理厂员工、殡葬从业者,都藏在一扇STAFF ONLY的门里面,门上或有玻璃,但一定都遮着帘子,隔离着那些属于我们,产生于我们的污秽腌臜。我们现在能用目光感受到的一切都被加了滤镜。女人的脸,商品的宣传照、餐馆的食物、城里的灯火、健身房里胸肌、选秀节目里的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幻象。看幻象看久了,产生快感的阈值也提高了,俗一点说,就是爽到麻木了,这时候就要搞一点点本质的东西来调剂一下,比如《尸体变化图鉴》。跟做蛋糕的时候放盐、辣椒炒肉里放糖是一个意思,一点点阴,就让阳变得更阳。又不是天天要捧着《尸体变化图鉴》,盯着满脸蛆虫和绿油油的腐尸看。而且,这东西不但能刺激麻木的自己,还能刺激同样虚伪无聊的人际关系。在部门聚餐、周末轰趴的时候,在三里屯、人民广场、大理或各种三线星巴克,还有什么东西比这本《尸体变化图鉴》更能激发聊天的欲望呢?如果习惯用自闭症或社交恐惧症来装网络时代的逼,就躲在知乎、豆瓣上一个人暗爽好了,这感觉跟看着电脑屏幕手淫没啥区别,爽完连用卫生纸擦拭这一步都省了。
八十年代咱们国家还有文学热和哲学热呢,想想那时候真是太单调了,随便一点阳光就灿烂得不得了。随便一个会说漂亮话的骗子都无比的光彩夺目。到了现在这个金玉其外的小时代,很快都被亮瞎了狗眼,纷纷躲着资本主义射来的万丈金光,往阴暗处去寻找刺激和安慰。这本书就是如此,买吧,寻找一种非常哇塞的终极体验,还便宜,且不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