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资本之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3-06 23: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资本之都的读后感大全

  《资本之都》是一本由[英] 拉纳·达斯古普塔著作理想国 |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之都》精选点评

  ●面对一个不了解古老文明(包括其文化历史民族性),被一个文化背景模糊的人(并且看得出这个作者根本也无/无力站在他所不熟悉价值观上了解他想要描述对象的文化、历史和民族性)进行叙事。现代性研究真的太有意思了。评价1星,这空有虚伪诚意自大感加1星。

  ●了解有印度裔英国人如何看印度,挺好的读物,像是在写镜子里的中国首都。不太喜欢作者的叙述,写成大拼盘了,前半部分尤其难看,或者这就是风格吧。

  ●之我所见如天朝明白了很多 我感觉自己在每日抽丝剥茧般寻找真相

  ●分析得灰常透彻全面

  ●我们对印度的看法充满了刻板,我们嘲笑印度的种族种姓性别状况,我们却没有认真对待已经腾飞的印度,一个充满潜能的印度。英殖民和印巴分治后的印度迅速步入全球化外包行业给了印度机会信息商业。无法正视印度,我们将无法认清我们自己的地位目标印度人清楚印巴分治,亲兄弟争吵分地,政治家为了利益吊死了国家一代又一代生活沉默真空

  ●个体无法对自己的情况提出申诉,因为有一大堆人等着取代他们的位置中产阶级必须保持残酷,或者扮演成上师受膜拜。

  ●字里行间得到了奈保尔真传

  ●这本书太像一面子,字字写德里,却字字都能看到中国。虽然我很讨厌这种访谈式的作品,却能字字读完。

  ●了解印度社会进阶书籍

  ●理想国都出30本了。。。没什么我就是想先占个沙发

  《资本之都》读后感(一):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这个是全世界所有国共通的

  不认同各位印度类似中国的观点,印度和中国的立国方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国家路线不同,治理不同。印度是建立贵族精英统治之下的国家,注定只为权贵服务。印度没有经历战争与社会改革,没有经历过去宗教运动。一个不由人民建立的国家是不可能在意底层群体的利益,一个没有宗教改革的社会注定会三六九等,拿印度和宗教国家比会比较好。

  《资本之都》读后感(二):拉纳面对德里的呐喊,不单单是德里也惊醒这21世纪飞速发展的其他失速城市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野蛮 花了两天的时间啃噬这部印裔英国人拉纳•达斯古普塔剖析21世纪德里之书,醍醐灌顶! 之所以强调他印裔英国人的身份,更能相形成价值观后返回德里生活了超过十年,再以跳出圈的视角审视德里这座发展快速甚至到失速引起诸多不平衡的现代之都。 他犀利的视角渗透到德里近十年来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房产,城市规划,商业,医疗,IT外包,政治体质,性与婚姻等方面揭露金钱资本驱动下印度传统家族体制的撕裂,新兴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焦虑,精英阶层的冒险,疯狂与迷失。 20年代末21初印度发展搭上了全球经济的快车,超速发展的近20年滋生出新的阶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然而这些与旧的经济关系紧张,冲撞,正在使德里滑向失速,印度的精英们掌陀者面向的这些问题也是20世纪走向民主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其他亚洲大城市面临的问题,达斯古普塔的文字不失为一种警钟或者是呐喊,警示帝国主义的精英们,并憧憬能建立动态平衡的乌托邦。

  《资本之都》读后感(三):破坏与建设不同层面的影响

  在看《资本之都》,到了第四章。

  由印度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想到的:

  就我所了解到的,声称自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或类似“公社”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从1945年开始,或之前部分的如此,有很大一批。其中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是走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从五十至七十年代,在非洲进行援建工程,因为有一些国家不但在道义上和政治实用的背景下承认共产中国,更是从社会体制改革上接受中国的指导,这在《战争、枪炮与选票》一书中也有所提及;在布鲁玛的《零年》中,所反映的情况看,二战结束的时候,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国家面临着“共产党”的派别接管亲纳粹,亲日派,傀儡政权的情况。在《巴黎烧了吗》中,戴高乐在赶走纳粹,迎接法国的光复的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法共的“抢班夺权”,好在法国是英美控制和解放的,如果是像东欧那些国家,首先被苏联接管,情况可能就大不同了。不过,《零年》中,意大利的共产党之所以没有被意大利左派接管,就是因为斯大林向欧美承诺“势力范围”不会跨过“希腊”,这导致意大利左派在短暂的得势后迅速被“赶走”,希腊也是如此,因为其背后没有斯大林的苏俄政权的支持,

  另外,在探索社会制度中,始终就是国家控制和私营控制之间的取舍、较量和博弈,拉美国家,有将矿产,铁路,金融等关键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非经济命脉的资源让渡给民间去经营和把控,也是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部分的接收,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也是如此。谋求建立一个国家掌控力度巨大的体制,来达到迅速扭转经济衰落,文化颓势的目的,这种国家能力的建设和扩大,主要通过“破坏”和“建设”两种手段同时进行,只是区别在于是“破坏”和“建设”谁更加强势。这里的“破坏”是指以打破传统文化、经济形态为目的,试图建立全新的经济所有制模式,从而加强国家的管控和渗透。而像印度和拉美这种,应该是试图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去“建设——加强“对传统经济形态维持,并恢复古老文化对新的经济和生活以及社会制度适应性,并不是一味的破坏传统,否定过去,迷信未来和祟拜新制度为前提。这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的不同层面。苏俄模式是对传统文化粗暴压制和武断否定,是一种敌视态度;而印度模式属于传承发扬并为国家所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相对温和并富有技术性的复杂改良。

  《资本之都》读后感(四):印度

  最近几年印度的电影大热,激起我对印度这个国度的好奇。

  说来奇怪,印度作为我们的邻国,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却对它如此的陌生。

  印度1947年独立,实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主要以穆斯林为主。在独立后,印度的经济政策和是向苏联看齐,开始了自己的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其结果自然很惨。印度在90年代实行开放,比中国仅仅晚了十年。

政府

  国家社会都认可印度是民主国家,而从来不认可中国。从网上了解的原因是印度亲西方国家,所以西方国家在宣传上都去认可印度。怪不得中国政府一直吐槽西方国家搞多重标准。

  除开宣传上,印度的政治状态到底怎么样呢?

  印度一直实行的是西方民主制度,这也是西方国家认可的原因之一。而印度的民主制度缺少了问责制度,没有问责制度的民主,贪污腐败自然少不了。大家对比70年代没有廉政公署的香港。

宗教状态

  印度80%左右的人信仰印度教。印度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就源于印度教。 印度教教义中,把人分为四个种姓,不同种姓之间有不同的道德法规以及风俗,不能互相通婚,其中第三等级是吠舍的意思是平民。 而印度教中还有大量的人在种族之外,俗称贱民。大家通过等级以及名称就能想象这些人的处境。

  印巴分离后,巴基斯坦成了穆斯林统治的国家。然而印度还是有10%的人属于穆斯林,穆斯林基本很少能和其他种族和谐共处,大家可以想象印度国内宗教冲突的情况。

  印度教中,牛的地位非常高,据说是印度教主神湿婆神的坐骑,牛是不能用来吃的。而穆斯林不吃猪肉,专吃牛肉~~

印度的女性

  大家从媒体上已经了解到印度女人的状态。印度女人几乎不会参加工作。种姓制度中,女人称之为男人的附属品,完全没有地位,理论上是女人需要做所有的工作,来养活男人的,但是男人为了保持自己女人("附属品")的绝对纯洁,就限制女人和除了丈夫之外的所有男人接触,导致印度女人多数只能在家里做全职太太。大家看到的印度电影中,很多情节都是:男人要养整个家。倒不是因为男人有责任心,而是男人有羞耻感,如果让女人出去工作接触了其他的男人,是对丈夫的极大侮辱。

  印度的女人穿着暴露走在街上,就也会被认为是不纯洁的,而男人强暴他们,是在惩罚女人的不纯洁,并不触犯印度教的教义。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一些大的城市,例如新德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思想也会越来越开放,而在多数的农村地区,印度教对于女人的压迫依然严重。

印度的经济

  印度开放以来,每年的GDP增长率基本和中国一样,印度也在高速的发展中。印度的基建相对中国就差太多了。最近几年中国大力投资基建区域,基本上农村地区都路路通了,而印度在这方面就落后很多。

  大家从电影中看到火车上里面外面挂满了人,这是真实的场景。 印度的摩托车是交通的主力,基本上摩托车都会进行改装,后面用来拉货。 前几年,印度很多城市道路上的绿化区,以及天桥底下,在晚上会塞满睡觉的人。

  虽然印度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对于基层的人民却并不友好,在这方面,中国无疑是做的相对好很多的。

印度对中国的态度

  从政府层面来讲,印度从来没有对中国友好过。 印度在60年代起一直支持西藏独立,想把西藏部分地区作为中印两国的缓冲区,还支持藏独分子在印度建立过伪政府。

  最近几年,印度和中国边境的冲突经常有被提起过。印度经常在军备上有和中国比较的意思,同时,印度政府最近几年经常和西方国家以及日本联合孤立中国。

  中国政府对印度也是不咸不淡,国内不宣传,也不友好沟通。中国政府一直支持巴基斯坦发展各种军备,而巴基斯坦一直是印度的宿敌,从这方面也可见一斑。

  《资本之都》读后感(五):德里,中国之镜

  这本书太像一面镜子,字字写德里,却字字都能看到中国。

  作者在开头描写了德里街头的场景,生生看成了北京街头:

每个方向上都交织着车灯,都是能把人照得什么也看不见的大灯。眼前飞快地闪过各种昏暗的人影,在夜色里无从辨别。车喇叭不断地响着,因为车流不是让你随波前进的顺流,而是需要劈出一条路来的丛林。人们开车的方式好像别人都是敌人,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凡是没有开足马力抢占的空间或机会,都会立刻被其他人抢走。你在这里会看到,红灯时,每个人都在到处张望,以确保别人不能耍滑头抢占自己的先机。 有些在前面的车就这样直接开过路口,穿过对向的车流——这些人希望在诸如交通信号灯这种对老百姓的限制中维护自己的自由。其他车也都一心一意地往前挪,占领每一寸能占领的路面,努力挡住旁边的车,不让别人在红灯灭了的时候超到他们前面去。一堆车就这样挤着往前,慢慢涌向路口。 等红绿灯的时候可不是休闲时间。恰恰相反,战场的焦虑正是在这段“停火”中爆发的。司机们饱受焦虑的折磨。他们点烟、骂娘、拍打方向盘,徒劳地按喇叭。这种紧张的等待让人无法忍受。 灯终于变绿了。就在这一刻,前面车的发动机开始酝酿,眼看就要起步了,却失去控制熄火了。 这时候身后响起一片愤怒的喇叭声,好像哀嚎着:灯绿了,绿灯的承诺却没有兑现,太糟糕了,我们一直都知道这世界会变成一个骗局……然后熄火的发动机踉踉跄跄地起死回生,这一大堆车开走了。

  印度和中国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除了我们人人皆知的古代文明、人口压力、贫富差距,两国在历史上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印度同样是苏联老大哥的忠实拥趸。开国元勋们相信苏联模式可以让贫穷的农业国迅速升级为先进的工业国,认同计划经济的高效率以及闭关自守对本国落后工业的保护作用,在建国的前40多年里沿袭着苏联和中国的老路。直到1991年,苏联的轰然倒塌才让印度人醒悟,开始走上中国式的改革开放。彼时,虽然社会各界虽然一切欣欣向荣,却在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中滋生了大量的腐败和不公。伴随着国有资产的迅速转移,印度迅速出现了剧烈的贫富分化,官僚系统和法律体系成为了富人的保护伞,也成为了压榨穷人的合法工具。利用自身语言优势和大量的劳动力,印度的中产阶级迅速走到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却因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差距进一步恶化。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人口不断和人数相对较少的穆斯林和锡克教人群发生不同烈度的冲突,从种族屠杀到村落械斗,大大小小的争斗几乎贯穿整个近现代印度史。

  把上文的印度替换成中国,几乎分毫不差。我们经常嘲笑印度的贫穷、落后,不愿承认自己同印度的共同之处。却不知我们总是拿我国的精英阶层同印度的底层人民作对比,而忽略了同一阶层人口的横向对比。由于这种视角,我们往往放大了印度社会的阴暗面,同时由于视野的有限和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缩小了本国社会的阴暗面,以至于得出印度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结论。现在看来,充其量是九十步笑百步罢了。当我们再感觉自己能够赶英超美的时候,回头看看印度,那才是我国的现实。

  本书的主体是一本访谈录,大量篇幅用来记载采访过程中的对话,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浪费篇幅,拉低信息获得效率的写作方式。不过,对于一本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没有什么形式能比这种访谈录更有说服力了。作者身为印度成功商人的后人,跟随父辈获得了英国国籍,已经拥有了极高的社会地位,他的采访对象大多来自同一阶层。从社会顶层以一种悲悯的姿态看待社会底层,虽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写作态度,但其信息价值也已经大打折扣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资本之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