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1-28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锦集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是一本由刘澍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9-9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一):又一本诚意力作

  澍兄又带着诚意新作来了。关注澍兄近11年了,从面对30人的阶梯教室讲座开始,到博闻强识,一路攻读到史学博士,出版的书籍越来越棒,这本最新力作,再一次展现专业的史学功底,而且不乏趣味性,值得得细细品读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联系作者。对于一名优秀的90后青年学者,已经是我们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必须五星推荐此书!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二):明清历史变局的25个瞬间

  历史离不开细节,对一般初涉历史的人都喜欢各种细节。对大众读者来说,一些关于“历史的细节”的书也非常受欢迎著名的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他选择一个平常年份里几个有代表性人物的遭际,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仿佛置身历史真实场景中,代入感十足。在茨威格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同样是选择了14个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瞬间,将一些历史人物最闪亮的时刻人类大历史结合起来,这种历史视角,让读者很容易进入,也容易理解历史。

  我的第一部历史习作,书名就叫《历史的细节》,其实也是借鉴了同样的方式

  作者刘澍作为历史博士,算是科班出身,与我早期的历史写作不可同日而语,但就本书来说,他的写法也有相似地方

  作为九一代,刘澍非常接地气,在我印象中,最厉害就是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站到底,以他广博知识和急智技压群雄。如果说那只是牛刀小试,那么本书则代表了他在专业上的努力功力。正像他自己概括的——

本书主要写的是17世纪此时是整个东亚大陆剧烈动荡时期,在大历史观统摄下,把明朝、清朝、李自成、张献忠、准噶尔汗国、郑氏海盗集团、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俄国殖民者、台湾大肚王国等各方勢力纳入叙事,写这十大势力角逐中国陆地海洋的一幕幕活剧,最终大清进击的铁骑击败各方势力一统华夏。

  他的这部新作《进击的铁骑》讲述了大清帝国创建经过。与以前许多同类题材的历史著作如《洪业》等不同,本书选择的都是小切口,并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索阅读起来更加容易和轻松。与过去的中国历史书不同,现在一代历史学人具有更广阔视野学术训练

陕西凤期衙门前有怪鸟几万只盘旋,风翔的老鼠小的如狐狸一样大,大的如狗,牛马被老鼠瞧见,老鼠们就一起上前,大老鼠咬牛头,小老鼠进牛肚子五脏六腑,把生马都吃成自骨。关中有数以千计的田鼠化为鹌鹑。(杨国宜《明朝灾异野闻编年录》,张廷玉主编明史》卷二十九五行志》亦载)p2

  在本书中,刘澍提供了很多多元化的细节,比如技术经济民俗制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以往历史大叙事中所忽略,或者不值一提的。比如李自成军的战争封赏和攻城方式、清兵入关后对不同民族的剃发问题、清朝皇帝的选储流程、关于海禁的具体执行方式、还有康熙派樊守义跟随西方传教士出使欧洲等等,这些历史细节对我来说,要么是不知其详,要么干脆闻所未闻

  最重要的是,以上这些内容基本上构成本书的主体,读起来都是干货,让人获益匪浅。说是细节,其实都是历史的真实。由此反观过往历史的宏大叙事,反倒显得大而化之,很多东西难免让人生疑。

面对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最应该反想的是汉民族本身,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朝时五个匈奴才能打得过一个汉族士兵,可是到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宋代,十个宋军土兵オ能打得过一个女真兵。而 到了明亡清兴,一百四十万南明军队面对十八万八旗铁骑,最终被打得一败涂地各个击破,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自己好好反思吗?p128

  本书让我最到最有趣的,是八旗军以枪炮征服其他游牧民族的经过。游牧民族施虐中原农耕族长达千余年,到了清朝时,这一历史现象被彻底消除了,古老的长城沦为摆设,枪炮在其中的意义不可小觑。

冯玉祥《我的生活》记载:“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人须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平民当喇嘛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俸禄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因为由本部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时太太一方面是七八个蒙古男子仅有一个妻子,一方面是一个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内地人为她的临时丈夫事实上形成一个交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自然。当时活佛即患梅毒,烂塌了鼻子。据说目前检查结果,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这种现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危险!”除此之外,大清对于蒙古人控制极严,康熙规定蒙古人到内地只能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六处人关。人关时登记人数,出关时仍照原数放出,而且除以上六个关口外,不得从其他关口出入。p229

  作者专门用李约瑟难题收尾,重新回到世界史的大历史中。

300年前欧洲人初到中国时,他们看到中国的几乎一切工艺均已达到一定完善阶段,并为此感到惊讶,认为再也没有别的国家先进。不久以后,他们オ发现国人的一些高级知识已经失传,只留下一点残迹。这个国家的实业发达大部分科学方法保留下来,但是科学本身已不复存在。这说明这个民族的精神已陷入罕见的停滯状态。中国人只跟着祖先足迹前进,而忘记曾经引导他们祖先前进的原理。他们还沿用祖传的科学公式,而不究其真髓。他们还是用着过去的生产工具而不再设法改进改革这些工具。因此,中国人未能进行任何变革…中国人的知识源泉已经几乎干涸。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作为刘澍的第一部书,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看得出,有很多地方没有来得及展开,一方面,这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一本书应有的容量诉求,另一方面,有些敏感话题仍存在审查方面的重重障碍

  作为一位九零后的处女作,这本《进击的铁骑》展现了刘澍在历史专业和著述方面的野心,在我看来,真是难能可贵假以时日,刘澍的未来不可限量,因为他年轻,更重要的是他好学又善于思考

  对一本好书来说,知识、思想固然重要,文字和谋篇布局也非常重要,这是与读者进行良好对接的一个重要前提。刘澍在电视上快人快语,因而能“一站到底”,只是写作是个细工慢活,本书的写作在个别地方,仍然略显匆匆。当然,瑕不掩瑜,在一个快餐时代,这或许已经算不上一个瑕疵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三):我为什么推荐《进击的铁骑》

  这些天一直在看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献博士刘澍的《进击的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总的而言,这本书优点缺点都很明显。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先说优点吧:

  作者疑是位说故事好手,很懂得设置悬念开篇罗列各种有关1644的诡异惊悚传闻,瞬间便抓住了我的好奇心。然后,正当我一颗提着,感觉安静的夜似乎氤氲着一种恐怖氛围时候,作者笔峰一转,说自己并不相信那些怪力乱神的说法,那只不过是社会动荡人心大乱的体现,顺利引出下文1644明朝末日的血腥与惨淡,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等各方人物的登场,从而在大明黯然谢幕中迎来清朝铁骑滚滚而来又暗流涌动的喧嚣开场……

  作品借鉴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选取历史瞬间进行细致刻画的写法,依据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治史原则,选取对历史发展关键作用和作为转折点的人物与事件,结合各种史料——看文中和书参考文献,确实是资料翔实,可谓海量——理清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线索,然后发挥想象尽可能去“还原”当时情节和人物经历,很有画面感。

  作品对很多历史热点争议点,如顺治到底是离世还是出家,董鄂妃到底是不是董小宛,吴三桂冲冠一怒究竟是不是只为红颜,雍正继位究竟是康熙的意思还是另有隐秘,等等,都给出了作者自己认为最接近历史真相答案和一定理由。其中还顺带“贡献”了很多让人颇长见识又“意外”的小知识:康熙皇帝原来还是个科技爱好者,喜欢做数学题,很有成为科学家潜质;清朝皇子日子可真不清闲,每天学习11个小时,而且一年只休息2天;陈圆圆原来是个高颧骨鼻梁气质美女;蒙古噶尔丹的叛乱其实是有着深层原因的;清朝死刑犯最后一天早上可以吃顿美味火锅……

  作品视野不只是局限于有清一隅,而是在展现明末清初阴暗冷酷政治谋划金戈铁马军事征伐,梳理有清一代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同时期世界大势也进行观照,以期通过对清朝不同时代与西方交往,在文化、制度、科技方面与西方差距揭示探求出清王朝从东方强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眼中“肥肉”的衰落轨迹。这应该就是作者自己所说的大历史观吧。

  整部作品,可谓是扎实文献功底与“亲民”叙事方式的结合,是学术走出书斋市场结合一个较为成功范例,也可说是学术走下殿堂,摆脱“老学究”的干巴古板印象的较为成功的实践

  再说缺点。

  首先,目录设置方面。有的不错,有的则完全没有体现内容的精华,给人花哨甚至肤浅的感觉,如“根除谢顶……”,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整部作品的判断。作者显然受演义体小说影响较大,但是又因为是90年生人,是伴随网络成长的新新人类,有营销意识渴望爆款”,所以,目录设置方面就变成了夹杂网络语言力求“吸睛”的演义体。这种方式也许有人会觉得有新意,但是也会给人不严肃甚至不知所云的感觉。以后要注意,在求“新”方面把握好度。

  第二,场面刻画方面。有的比较出彩,用文学笔触描摹不同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但有的却下笔随意太过口语,给人感觉文风忽不定”。

  第三,个人主观评价偏多,动不动就“穿越”到某个历史片段激动处,忍不住拍案而起:“如果是我……”。历史著作,尽量冷静客观叙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收敛锋芒克制情绪,可能更能让读者接受。而且,有时候也会让人疑惑,“如果是我……”?你以为你是谁?你的想法就一定是最完美的?

  第四,开篇词确实有“广告嫌疑,可以改一改口吻,用一种与同仁交流学习和请大家批评指正的态度去写,毕竟,在无涯的知识海洋边,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

  第五,对于作者给出的有些历史“答案”和理由,我个人感觉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顺治死亡说,作者的理由是孝庄叫董鄂妃的妹妹殉葬,如果顺治没死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感觉理由不是特别充分,会不会是顺治出家了,什么事情都不理会了,孝庄心中悲痛,就发泄到董鄂妃的妹妹身上,而顺治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或者知道也不想管了呢?另外雍正篡位说也有可以质疑的部分。一是书中没说康熙的诏书写的不是四爷,如果没改诏书,篡了谁的位?虽然书中说康熙中意十四爷,但毕竟没有什么确凿证据说明康熙已经确定十四爷是接班人。再就是说康熙突然病倒可疑;还有曾静的供词,说是康熙喝了四爷给的参汤才送了命。首先,本来很健康的人突然病倒并不罕见,不能由此判断四爷有问题;另外曾静是什么人,书中没有交代,他的证词一定可靠吗?当然,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健康的学术争鸣的地方,并不能由此就对作品全盘否定

  第六,从出版人角度评价,书籍在文献编排方面不太规范,有的在句后括注,有的直接插上一段文字说明,影响了作品行文和读者阅读节奏,显得杂乱。另外,有的章节文笔和写法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最后,编校差错也还是有一些。这几点就不仅仅是作者的问题了,毕竟写一本几十万字的史学著作书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前期文献准备和查证,全文连缀,细节刻画,观点论证,等等,很可能写到后来就了前面,也会出现各种笔误,这就需要专业的编校人员来把关了不然,如果一个作者就可以把作品写得完全没有漏洞,就不需要出版社的编辑对了

  以上是我对作品的整体感觉,下面再说一下作者。跟很多人一样,对于一个90年出生的人写历史书,我一开始也是很怀疑的。历史是岁月堆积,历史研究更是。一个不到30的人能够有多深的积累偶然机会知道,他从9岁开始就看《资治通鉴》,几乎从来不休寒暑假。别人打游戏的时候他在看书,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在挑灯夜读。别人一天工作学习8小时——大部分人可能还没有,他的学习时间是14小时。这样看来,他的学龄可能是同龄人的至少1.5倍,那样的话,完全可以把他看作“40”高龄的人。这样一换算,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至于他的“头衔”,这个是可以查证的,如果确实有“虚衔”,可以在评论区举报,如果都是真的,就没必要说什么了,毕竟,出版一本书,出版社是要求写作者简介的。

  综上,出于对90后青年学者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为了致敬奋斗的青春,我选择五星推荐此书。祝愿作者永远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在治学路上不断成长。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四):吃相难看

  一大早起来被这本书在动态里刷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我也想来凑个热闹。本着不读书不打分的原则,还是上kindle阅读上读了样章。光是开头几十页,就已经槽点满满。。

  先说史实,处理得很粗糙,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都罔顾。

四镇因拥立福王的定策之功而发迹,弘光政权建立后,乃有江北四镇之说,此史家顾诚已论之矣。此人物语言纯系脑补,然而还是错误百出。1644年正月李自成已建号称帝,何来“闯王”“大王”之称谓?

  凡此种种,不忍直视。另,作者写作极少引用史料原文,但时不时就在文段后标出所据文献,看似言必有征,但其实这种报菜名式地不加辨析的征引极其离谱,让人怀疑科班出身的作者有没有受过史料训练。

  此外,作为通俗读物而言,作者文笔也是极差。

合着崇祯听啥都觉得很有道理呗。。这种句式小学生都写不出。

  唯一让我感叹作者文笔精妙之处,大概就是但凡涉及女性的时候,总会涌现他关于女性浮想联翩的描写。。

  这几段真是妙笔生花,令人赞叹,让我好奇作者是不是写小黄文出身。这我上我真不行。。

  还有,就其叙事的视野和眼光来看,当看到前言里报菜名式地罗列史家史著时,我就知道药丸。。贴两张图体会一下他所谓的中西比较视野。。

前言第一章末

  最后想说的是,历史学学者写普及读物也不是不可以。就我所读所见,李开元和樊树志做的都不错。但人家写的东西定位就是科普著作,没有什么研究者的架子,更不会在开头就给读者套一堆学术概念故作姿态,也没有在细节处理上如此离谱。作者就是打着学者的幌子,干着民科的勾当,水平甚至连民科都不如,吃相属实难看。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五):鄙人的一些浅见

  犹豫了一下,一直考虑是否要写这篇书评,毕竟时间宝贵,而且豆瓣上的风评,已经是众望所归了,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鄙人莽直,还请各位指教。

  本身这类出版物在国内已经不少了,水平层次更低的也有不少,早已经见怪不怪。之前也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息,从推荐人和出版方来看,以为是一本佳作。但因为要读的书太多了,想着之后再看。

  前几天看到网上转载的片段,是作者描写崇祯的后妃如何自杀的细节,这是一位颇有水平的女性作家转载的,我才留意到这部作品,并找了这部剧作品来读。

  本书某些“别具一格”的描写,真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历史读物里看到。在描写明代后妃自杀的场景中,本书大量采用了色情小说的文笔。奇文共赏:

“踢倒了凳子后的袁贵妃脸色憋得通红,黛眉紧促。而她的双眼仍然渴求地看着崇祯,小嘴张得圆圆的,纤腰娇媚地来回扭动,似乎还指望着崇祯会回心转意。”周皇后“柳眉紧锁,杏眼圆睁,绛唇微微张开,额头渗出粉汗,衣裙间飘出阵阵幽香,双腿如走路般踢荡……红润的舌尖从贝齿中挤出,嘴角淌着涎水,脸颊呈现出淡雅的紫色……”

  读到那些字句的时候,不少读者肯定怀疑自己读的是色情文学。这种笔法颇受非议,客气的读者会说,该详细写的没有详细写,不该细写的偏偏充满了这种耐人寻味的描写。

  从作者的笔调来看,还似乎很欣赏这种后妃自杀的场景。乃至于有读者指出,作者是不是有恋尸癖?但在我看来,起码是对周皇后等人的不尊重,对历史缺乏敬畏之心。

  言辞犀利的读者指出,这是猥琐男的意淫和恶趣味。起码从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甚至对女性都缺少敬畏之心。如果作为一位尊重女性的男性,能写出这样品味的语句吗?

  批评者甚至有人连文科男一棍子打死,说猥琐的文科男比猥琐的理科男更恶心。我想说,作者从前是天津理工大学械工程学院学生,写过一本《“人类有史以来历史最牛的理科生”讲麻辣近代史》,他本身是学理出身的。但其实他学文学理都不要紧,只是他个人品味如此而已。

  当然,本书本身也并不是差到哪里去了,只是作者强烈的营销意识和用力过猛的营销手段起到了副作用,序言里自卖自夸,还公然在公众号发起水军拉分。

“最近豆瓣水军在豆瓣我的书的词条上撒野,一批人连看都没看就直接点一星差评,所以请大家方便的话帮我在豆瓣拙作《进击的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词条点五星评价(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只要我的书豆瓣评分达到8.0,我将从豆瓣为我点五星的朋友中抽取10人赠书,感谢。”

  在序言里自比年鉴学派、黄仁宇和茨威格,有点贻笑大方了。孔子有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是孔子的毕生偶像,即便有人拥有周公的才华,如果自大骄傲,那孔子也是瞧不上的。

  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如此,即便是大禹、周公、武侯这样的大贤也是很自谦的。文学大师简·奥斯丁,也没有把自己写的作品看得多了不起。

  我深度接触过当今国内一流的历史学家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教授,也没听说他们说过什么自命不凡的话。作者在序言里自我营销的术语,就引人反感。

  一位豆友表示:

“年鉴学派我是不懂,但不佞还是读过几本马克·布洛赫和彼得·伯克的,而且凑巧听过一点长时段研究,所以根据此书内容鄙人大胆猜测作者有乳髮情结。另外必须指出,茨威格的传记依然接续了十九世纪的传记文学传统,作者拿来当代说这个是历史写法之一种,给人感觉作者的底色是读书不去求根知底的中二文青。本书虽然不属于甲骨文书系,但封面设计属实容易引起误解,所以鄙人斗胆揣测这书在碰瓷甲骨文。”

  另外也有豆友说:

“怎么讲,原本就是一个通俗历史读本,勉强能看,结果自序里说这是国内第一部综合法国年鉴学派、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茨威格的写作手法写成的作品,这话人家夸你也就罢了,自己吹出来,学者能不能要点脸?”“作者写作极少引用史料原文,但时不时就在文段后标出所据文献,看似言必有征,但其实这种报菜名式地不加辨析的征引极其离谱,让人怀疑科班出身的作者有没有受过史料训练。”

  当然,我写这篇文的本意并不是要对这本书全面否定,而是希望能够激浊扬清。

  胡阿祥教授等人也在致力于大众大学的建设,取得成果颇丰。我从事出版工作,也一直致力于此。但我们做出版是很严谨的,曾经有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被出版社的好几个老编辑一起审核修改,甚至社长亲自操刀,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就是为了对广大青少年读者负责。如果我们出了偏差,就会误人子弟,其害非浅。

  这才是真正做出版的态度,正因如此,我们做的两本期刊在一直获得国家奖,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我们做出版不是为了荣誉,获得金钱礼仪(出版业本身就是薄利行业),我们就是要做一流的出版,光大文化。

  而本书的出版,则折射出当今中国出版业的某些不良生态。近年来控制书号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版太多滥竽充数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卖卖书号,所谓“合作出版”,让这样的作品如过江之鲫。

  出版社对审核、出版工作并不尽力,导致出版物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这部作品也能看,但实际上却反映了一些出版工作者对自己要求不高。原以为,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又有毛佩琦、郦波、钱文忠等一大批我钦佩的教授推荐,必是佳作,没想到竟出了一本平庸之作。

  也许他们是受人之托,碍于情面,不好回绝,不得不写上几句推荐语,或者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至于罗振宇的推荐,更让我看清罗振宇的底色。

  作者喜欢夸大其词,而其对历史的态度也颇让人不敢恭维。比如上文说的,以色情文笔描述明代后妃自杀,还有反复出现的“崇祯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又如“根除谢顶:各民族剃头攻略”,真是看到都呵呵了。当年捍卫华夏衣冠、发饰而不屈抗争,舍生取义的人们,被这样的标题调侃,作者真是缺少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同样是写通俗史学的,当年明月虽然也非出身科班,作品本身也有不少硬伤,但获得了千万读者的喜和尊重,因为明月不会乱搞瞎搞,他踏实谦虚,也不会用这等文笔去写明亡的悲剧。他说:“鉴于崇祯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鉴于不想有人说我拿崇祯同志混事,还鉴于我比较乐观,不太喜欢落井下石,所以,我决定简单点,至少保证你不至于看得太过郁闷。”跟刘澍相比,真是有云泥之别。

  如果要读明末清初这段历史,鄙人推荐李亚平先生的《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先生成熟、深邃的历史观,优雅的文笔和品味,引人入胜,堪称精品。比本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关键是作为水平高超的学者,也没见过他有什么自矜之语。

  再说说作者本人,之前我并不知道刘澍是谁,但几天关注到他。而且也看了他一直不断上各种节目的片段,他本质上就是走网红路线,沽名钓誉。把自己打造成历史学博士人设,可惜学识和才华却撑不起场面。他自我定位,是一位90后的清史专家,序言里自比年鉴学派、黄仁宇和茨威格。但从其贪慕荣利、大言不惭、自吹自擂、不尊重女性等作风和粗俗的品味来看,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也许有一些专家称赞他好学踏实,从小读《资治通鉴》,博闻强记云云……但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

“看这本书的简介和序言就充斥着一股招摇撞骗的气息。此公热衷于登上各类电视节目推销其历史学博士人设,不知各路评论吹捧的刻苦踏实在何处?可笑的是就这样的水平还拉到了一群学者为之站台,不知此中有什么关系。”

  如果真的踏实刻苦,不至于写出这样平庸的作品;更不会有如此热衷刷存在感、拼命营销自己不登高雅之堂的作品。真正的踏实刻苦,一切都是要以作品说话的。否则就算是吹上天,也不过如此而已。

  他这部作品侮辱了90后。他总是喜欢代表90后,但我们想说,你不代表我们,你只代表你自己。我们讨厌名不副实却打着代表90后旗号去招摇撞骗大赚其钱的做法。

  我们90后也有很多踏实严谨的年轻人。就拿历史学界说,同是北师大的朱露川女士,其历史学研究水平不知道比刘澍高到哪里去,其学术上颇有建树,不乏佳作;至于作为非科班的研究者,《阴影下的大帝》的作者李林楠,也是谦虚踏实,精心研究了很多未曾被仔细研究的明初历史问题,也颇有见地。而刘澍此书中重复的还是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甚至硬伤不断,也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见地。

  他也侮辱了历史学,侮辱了出版界。当然,他只代表他自己,他不能代表历史学界,这本书也不代表当代中国大陆出版界的总体水平。

  最近豆友发起的这项民意运动,彰显众之公意,虽然不乏有感情倾向之因素,或矫枉过正,然而我们不只是想批判一番而已,更多是希望我们的历史学界、出版界能更加澄明。

  也避免外界误会我们90后都是刘澍之流。功力平平,却敢夸下海口,浮夸之徒虽然能得逞于一时,却难逃大众心中公平的审视,公道自在人心。

  我们想捍卫学术,捍卫出版界。这不是某些沽名钓誉之人渔利的平台,而是守卫道统、学统,传承光大文化的地方。

  这样,才可以告慰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张元济等为近代史学、出版业做出努力,以光大学术、昌明文化、启迪民智的先哲们。

  予虽然学识短浅,但对历史学、出版界的忠心可鉴。虽言辞亦有激切,然绝非扣帽子、大字报之流。激浊扬清,虽儒雅温润如胡适之先生,恐怕也会仗义执言,绝不做默不出声的乡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进击的铁骑 ——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