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全的梁文道经典语录
日期:2018-05-17 22:44:07 作者:梁文道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全的梁文道经典语录

  1、「根据早期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人的灵魂曾经在另一个世界见过各色各样完美的理型,那是个尘世可能存在绝对形式,例如最美的美、至善的善,以及符合数学定义的圆。」 ----《我执》

  2、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 ----《我读》

  3、因为大家都知道切·格瓦拉在被这世界改变旅程之后就踏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而我们在被这世界改变之后却留下来成了它的观众。 ----《噪音太多》

  4、诗人好像灵媒一样来往两界之间。

  5、所以老板领导爱读历史运用在里头学到的权谋术数,是今天的办公室政治活像一部宫廷斗争战。由于在各个阶层各个机构的掌权者都爱历史,所以他们制造出来的世界就跟两千年前的世界本质一样。既是如此,后来者就更觉得历史果然重复,学史果然有用,“以史为鉴”成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大家都喜欢历史,都喜欢强调过往历史和今日世界之“同”而非其异,我们就把老祖宗经历当成了缔造未来指标了。 ----《噪音太多》

  6、家乡漂洋过海抵达一个完全陌生环境气候、风土和周遭的声音气味都不一样了,往往是老家食物可以延续记忆,使生活稍显安定,使自我身份仍然在时空裂变中维持一统。移民的食物还会顺便带来一连串的链条,比如说专从老家运来家乡才有的原料的小贸易商,比如说专门售卖这类食材比较工夫制造的吃食小店,又比如说一整套围绕着这些原乡食物打转的年节仪式和社群,最后还有用原乡饮食聚集乡亲的食肆跟会所。许久之后,当这一切遍地开花,成了异乡中别具异国风味消费场景 ----《味道·第一宗罪》

  7、奢华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一个向外—求胜。一个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一一梁文道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8、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但凡欲望,总得放置在道德领域里监视、思考调节和规管。此所以性总是离不开道德的目光。既然性欲食欲都是公认的人类根本欲望,那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会以不齿的目光看待一个性滥交的人,却不会在道德上谴责一个贪吃无厌的人呢?难道只有性欲才和道德相关,食欲却能自由自在地漂流在伦理的世界之外 ----《味道·第一宗罪》

  9、凡干一事,我总是习惯后退一步,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然后再稍稍追溯一下这件事的源流,看看它和周遭环境的关系。于是我写书评时论,就不免粗糙考据书评与时论的由来;后来在电视台节目,自然得思考电视社会的关系。好听点讲,这叫做自觉反省;说难听点,这是不专心干活。一个人在骑自行车时候要是太过自觉,心里老是想着双腿发力如何带动齿轮运转的力学问题,他多半会摔得很惨。 ----《味道·味觉现象

  10、所有美好东西都不应过度发展,都该保留在萌芽状态,将发未发,因为那是一切可能性源头。未开的花可能是美的,未着纸的笔有可能画出最好的画。可是事情只要一启动,就不只可能,而且必将走向衰落与凋零。 ----《我执》

  11、人在孤独之中,特别是夜里,听着歌手以现代录音设备所赐的低吟技巧泣诉(从前唱歌的人使用横膈膜,而非喉咙),你会以为他是你认识的人,正伴和着你的寂寞思念重点并不在于世界上是否只剩你俩,也不在于他唱的是不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在于他和你参与了这个情感形式的游戏丰富且填满了它。爱情是一种幻觉,情感形式亦然,但它们的效应是真的。 ----《噪音太多》

  12、此外也有些人学得太快,知道Fusion是潮流就搞Fusion,晓得室内设计话题就不惜大老远搬来一座古宅做噱头。“品牌形象”正是近年大陆商界的关键词,一时之间人人都以为品牌无非形象,仿佛LV起家靠的就是广告,完全用不着任何手艺传统做根底。这样子搞下来又怎能不是形象大过内容,公关大于实质呢? ----《味道·第一宗罪》

  13、世界上所有文化的饮食传统本来就是不断迁徙、变化和适应的。就如中东的串烧到了中国变成羊肉串,随着伊斯兰教到了马来西亚就是沙嗲,同一类做法到了不同地方就该用当地的食材。日本又何曾有过土生土长的咖喱,硬要吃正宗“日式咖喱”岂不是件怪事?外来的风味本地化不一定是件坏事。硬要在广州吃顿正宗法国菜,还不如去源自广州的豉油西餐“太平馆”。那的“瑞士鸡翅”和烟鲳鱼真是想起都流口水。 ----《味道·第一宗罪》

  14、曾几何时,外科医生在西方的地位就和一个理发师一样,是等而下之的低级工作事实上,替人施行外科手术和替人理发的,往往就是同一个人。当时的外科大夫流行放血,遇到各种大小病症,一律穿孔放血,好让病人的坏血流失,减轻症状。他们必备的工具之一是一根木棍作用是缠着一块白布以绞紧病人放血处附近的肢体,以防病人失血过多。今天的理发店总爱以一管会转动的红白条纹灯做标志,它的原型正是那根棍子白色代表缠绕在棍子与病人身上的白布,红色则是喷洒在上头的血迹。 ----《味道·第一宗罪》

  15、最没有办法也最不能掌握社会逻辑的人,最是可怕。 ----《关键词》

  16、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味许给了奢华,让空洞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味道·第一宗罪》

  17、什么是米其林?什么是米其林的评星准则?简要言之,那是一种科学。首先,它要求极度的准确。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家,而是一群厨艺分析师;对着一碟菜,他要问的不是它好不好吃,而是它做得对不对。他关心那些食材的鲜美程度,刀法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味道的调配合不合乎比例质感层次区分精不精细。从食物的烹调到服务餐厅陈设的一切细节,米其林都相信其中自有一套严格的法度,它不是主观审美,而是客观的科学。只有达到了这个最基本的科学标准,才有资格接着去谈创意。明乎此,我们就晓得为什么有些口味不错的地方却不受其青睐了,也许是因为它的手工面搓得条条粗细不同,也许是它的伴菜大小切得段段不一。然而,这真是每一位美食爱好者都会关心的课题吗? ----《味道·第一宗罪》

  18、总结而言,是中国菜堕落了,该慢的很急,该细的很粗,连小吃都不一定做得对味了。我自小在台湾看梁实秋、唐鲁孙、夏元瑜的文章长大,常见这类夹杂著外省人乡愁的“今不如昔”之慨,逯耀东先生散文也能归在这“食物乡愁”的一路。而逯先生是史家,那感慨发起来就格外地叫人神伤,炒不好一碟“金包银”竟然隐然有山河破败的忧患。 ----《弱水三千》

  19、所以凉果零嘴不宜暴食,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在不是过年的时候拿它无聊地填嘴巴止心痒。从废物变成了补品,从吃剩的果核到抽屉里的珍藏,这份爱惜自然供养的心意,这种在苍凉中寻一丝慰解的情怀,又岂是那些在“零食物语”这类现代大商店里大包小包抱回家的现代消费者所能体会?下次吃话梅,你不妨珍而重之地含住它,先仔细感受那股叫人忍不住眯起眼睛的酸劲,然后慢慢地,慢慢地,一阵淡淡的甘味就来了,随着唾沫流淌进干涸的喉咙深处。人生如火宅,难得一点清凉,也许这就是凉果的本义了。 ----《味道·味觉现象》

  20、握得越紧越是徒然。 ----《我执》

  21、然而,当他跟上时代浪潮,甚至引领潮流,要为美食正名,要替美食定锚之后,他便发现连自己都被定住了。因应市场需要,因应读者期待,他的写作不再自由。他的写作既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创造,也被困在了这个时代里面。他最后的出路就是出走,离开他手创的事业,离开他心爱的巴黎。 ----《味道·第一宗罪》

  22、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

  23、当我老去,住在养老院或者看护病房,唯有记忆不变,始终存在脑海,比如说那年在挪威看到的北极光,吃到的鲸鱼肉排。体验是一次过的,却也是一辈子的;所谓难忘经验,它真能不灭,且随日月叠加抹上一层层虚构的油彩,因而更显璀璨。难怪现在会有这么多人把临终前的最后一餐当话题,他们都认为那是生命中重大经历。已经到了快要告别人世地步了,为什么还不能满足这小小的最后欲念? ----《味道·第一宗罪》

  24、回忆,无论如何都是伤感的。如果回忆是痛苦往事,那么我们就等于再次经历痛苦;如果回忆是甜美欢快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免慨叹其失落与不可复回。 ----《我执》

  25、我们今天只要有钱,就可以放任想象随便拍一部关于地球末日世界毁灭的电影;但是我们却很难想象资本主义的消失,很难想象除了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其他选项。于是华尔街、金融城与中环成了一种比地球还要长寿还要像命运一般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存在。 ----《味道·第一宗罪》

  26、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这就是有名的“去/来”(fort/da)游戏,后来成了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模式,引起无数的诠释争论。 ----《常识

  27、现代的寂寞并非句号,它永远都是一个问号。 ----《我执》

  28、佛法所讲的空,并不是指世界上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指的是,世界上什么都有,而是指的是有或没有,都不是一个绝对的状态,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绝对的,相信它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一千零一夜》

  29、禁欲是自杀的一种改头换面的替代品。不因爱而自寻短见也就意味下定决心不去占有对方。 ----《我执》

  30、然而人生在世,注定是个个体,你的喜悦,再亲的人也难完全分享,你的伤痛,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体会得到,于是我们反过来更想向其他人靠近,明明知道亲身的体验是别人不能共享的,但还是希望那与人亲密感觉可以消灭一己的孤独。 ----《味道·人民公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全的梁文道经典语录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