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有言: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一个人放不下对敌人的怨恨,自己也会永远活在愤怒悲痛中。
曼德拉在监狱的时候曾经遭受过看守的折磨,在他当选总统的时候,他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苏轼曾被章敦屡次迫害,章敦甚至一度贬苏轼到海南,想让他老死荒野。
可以说苏轼半生贬谪的命运,几乎都是拜章敦所赐。
苏轼大赦之后,章惇的儿子章援给苏轼写信,希望苏轼对章家网开一面,不要打击报复,而苏轼在回信里说了这样一句话“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这样的迫害,被苏轼一句“更说何益”轻描淡写地带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自己,不跟敌人计较,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在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了解一个人要看他对陌生人的态度?”
其中有一个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因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关,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智商和情商,对不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素质和修养。”
曾经有个穿着讲究的女士在一家餐厅就餐,刚来的服务人员不小心碰撒了一杯饮料,溅到了她身上,服务员很小心地赔不是,并主动要求清洗衣服。
结果,这位女士破口大骂,不依不挠,非要投诉,让经理把人开了。
还有一位豪车司机,因为道路堵塞,车子被路过的一个收废品的三轮车划伤了,这个三轮车夫知道自己倾家荡产也还不起,站在原地急得直哭。
结果豪车司机下车,拿了根铁棍,往三轮车上一砸,说了句,“扯平了”,掉头就走了。
两人素质,可谓高下立判。
站在陌生人的角度,将心比心,懂得别人的不容易,多一份宽宥,少一点计较,这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教养。
但是越亲密的人,我们越容易挑剔。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克服本能,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智慧。
不要去跟亲近的人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输了伤害的是自己,赢了伤害的是家人。
不要去干涉亲人朋友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要强行干涉别人的选择。
对待家人也不要直接斥责他的过失,可以像春风化雨,循序渐进,切莫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样只能让事情越来越棘手。
家是温暖的港湾,大家在一起互帮互助,相互砥砺,而不是斤斤计较,互相拆台。
朋友有了过错,只要不是触犯自己的底线,能够宽容的不妨一笑置之,就算拒绝,也不能让对方失了面子。
水至清则无鱼,朋友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亲人,对朋友斤斤计较,最后陪伴自己的将只有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