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8 00:3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1000字

  《从前有幅画》是一本由曹昕玥 / 魏茹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一):玩什么高冷!看这本书用“不正经”的话,讲最正经的中国古画

  

提起中国古画,想必大多数人的印象无外乎大气雅致、意境深远云云,同样,很多介绍古画的书也都是围绕着艺术领域进行一番专业的讲述,懂行的可能觉得还没看过瘾,小白们却是完全没看明白。

其实,高深的画不一样非要用高深的话去解读,幽默的文风同样适用于古画的科普和鉴赏,譬如这本《从前有幅画》,简直可以说是古画解读书籍中的一股清流,原来,“不怎么正经”地说着这么一本正经的事儿,也挺有意思。

小身材大容量

《从前有幅画》并不厚,但却包罗万象,从东晋时期“画坛四祖”之首的顾恺之,到为乾隆帝后嫔妃画像的郎世宁,10个清奇角度,20位古画大家,150余幅传世古画,虽不是面面俱到,毕竟悠悠中华五千年历史,在这之间诞生过数不清的优秀画家和画作,一本书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完的,但书中选取的每一个点都会挖掘到恰到好处位置,着实看得意犹未尽。

书中还很贴心地给一幅幅古画加上了“放大镜”,无论是身长几米的庞然大物,还是盈盈一握的“小家碧玉”,无论是刻在墙上的,还是画在纸上的,一个放大镜摆这儿,细节之处的玄妙顿时一目了然。

比如下面明代的仇英所创作的这幅《汉宫春晓图》,它的细节是经得起我们拿着放大镜去看的,前提是得给得出相应的价钱,用作者的话来说:你要是付他五十两,他会表现出大理石应有的颜色;你要是付他二百两,他连大理石细密的纹理都能给你纤毫不爽地画出来。

我们看看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在放大镜下都呈现出怎样的细节吧,屋内的绣墩上一只小猫正在睡梦中邂逅它的小鱼干,扎着“朝天揪”的小小少年竟也是撸猫一组,两个衣着光鲜的妹子正在悄悄说着什么……

这样一幅长达6米的画卷,竟然将每一处细节都绘制如此令人咋舌的程度,甚至画中96个女子头上的珠花都各不相同,雕栏玉砌的图案、纹路也是五花八门,这样的极致简直让人惊叹。

古画中的“大笑江湖”

幽默戏谑可以说是《从前有幅画》最大的特点了,每一位画家在两位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或是有趣的灵魂,或是精彩的故事,经他们这么一打趣,高冷的“古画圈”顿时平易近人了许多。

比如说起唐朝美女,从前我们只知道丰腴这个最有名的特点,但其实最有特点的怕是要数她们的妆容了。

唐代的美妆达人们的上妆效果可是“不一般”,比如这雪白的“粉底”,猴屁股般的脸蛋,扫两尾青黑的眉毛,再在太阳穴处画两道“血痕似的斜杠”……好像忽然明白虢国夫人为啥要坚持素面朝天了。

这样的幽默解读贯穿着全书,比如调侃古代的画工,作者用了“行活儿”这样的一个词,因为画得千篇一律、能省则省,还美其名曰“古画皆略”,不仅写出了当时现状,更是为了下面突出描写的顾恺之;

又如在介绍《虢国夫人游春图》时,因为虢国夫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尊贵,所以那一定是不能被人挡住的,“想挡住我?除非你不想混了”,于是作者根据这幅画甚至设计了一个谜题——猜一猜画中哪个才是真正的虢国夫人?

其中对于虢国夫人是前面骑马前行的“男装大佬”的观点最有意思,不仅体现出虢国夫人高调、张狂、招摇的个性,还顺带引出了唐代“男友风”盛行的原因。

边看边笑,笑完更想看,高冷的古风和浅白的语言原来可以这么配!

最爱中国色

介绍中国古画当然要用中国风的颜色!在这一点上,《从前有幅画》真的是给我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全书共分10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开始运用的都是整页的国风色彩,从胭脂到天青,从粉红到黛绿,既古朴典雅,又大气磅礴,每一章节的用色又与该章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是巧妙至极。

譬如《龙王》一章,采用的是较为庄重的竹青色,因为龙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神圣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被列入了四神: 青龙 、白虎、朱雀、玄武,青龙更是占据着首位。

而这一章的青色则正是应了“青龙”,大气、庄重又是吉庆的象征。

再如《白骨》一章的主色调,就用了比驼色更为黯淡的黎色,与内容中那毫无生气又十分诡吊的“白骨”相互呼应。

《骷髅幻戏图》是宋代画家李嵩的作品,书中介绍他的时候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形容词——“不着调”。

这个“不着调”所指的正是李嵩的画风,因为在南宋时期,澄心堂纸可是稀罕物件,寻常画家都是用它来创作自己的得意之作,可李嵩却在那些珍贵的澄心堂纸上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白骨精”。

人们常常谈“死”色变,遇到个不吉利都会赶紧说句“呸呸呸”,那么李嵩堂而皇之地画了一幅又一幅的骷髅画,“销路”能好吗?

事实上,这些“骷髅画”不仅销路很好,甚至“骷髅幻戏”这种戏码都是可以当着皇帝的面去玩的,归其原因,其实在那个时代,“骷髅”与“不吉利”并不挂钩,而是在传达着哲学理念,譬如张衡在《髑髅赋》里写道“死为休息,生为役劳”,苏东坡也曾写“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

至于李嵩想通过这些画中的骷髅传递怎样的思想,书中也介绍了很多种解读,想到背后可能会有各种扑朔迷离的 “戏中戏”,顿时觉得更有趣了。

“高冷”的古画在这样的解读之下变得不再神秘,诙谐幽默的文风更为大气优雅的古画锦上添花,嬉笑怒骂间读懂了一幅幅古画,认识了一位位画家,经历了一个个时代,从前有幅画,至于画里有什么,还是请你来自己看吧。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二):20位画界奇才,150余幅珍贵名画,为你揭开藏在国画中的魅力世界

  

《从前有幅画》是一本讲国画的书。

它用另类的视角理清了国画的发展脉络,又用戏谑的语言解读了国画的内在秘密。颇有点“意外艺术”的画风。

顾恺之怎么就成“画坛四祖”之首了?

那幅盗版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到底是谁画的?画中虢国夫人又是哪个,她有什么传奇经历?

古人是怎么看待骷髅的?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有什么隐含的寓意?

国画中的留白是谁发明的?如此寡淡无色的山水画到底美在了哪?

……

这本书里用:

10个清奇的角度

20位画界的奇才

150余幅珍贵名画

一一解答了国画中那些蹊跷的奥秘和背后的故事。

堪称让人大开眼界。

01.顾恺之传神

《从前有幅画》是一本讲画的书,同时也是一本讲画家的书。顾恺之就是这本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亮点。

顾恺之,我们都不陌生,他是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被后世称为是画绝、文绝和痴绝。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等,早就成为了课本里耳熟能详的作品。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作品,可以说和现在的工笔画很接近,虽然很少有人能画的如此传神,但临摹到有模有样想必不难。何故他就成了大家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画家之所以称为“家”,不单纯在于画得好不好,也在于对画的钻研和创造。

我们现在来看,顾恺之的画法与画风似乎并不少见,也可以模仿,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那其实是开天辟地的独创。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从前有幅画》这本书里,有很详细的介绍。我们先来看下同时代的画一般什么样。

与顾恺之同时代的代表画作有这幅东晋的《墓主人生活图》,画作本身人物形象简洁,色彩明快,是当时画作的珍品。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画作的风格颇有点少儿平面画法的味道,像是小孩子拿蜡笔随手涂出来的画,无论是人、马还是植物,展现的都是在二维平面中的状态,丝毫没有透视感和立体感的技巧。

透视和立体感,确实是后来才有的,在那个时代,人们与其说是画他们看到的人和物,不如说画的是他们看到的影像,只是把看到的东西比较直白的呈现在纸面上而已。

但顾恺之不同,就是在这种“儿童画”的时代,他开辟了“工笔画”的画法,用线条来勾勒人物形象,也用线条来制造人物的动态感觉。比如《洛神赋图》中,仙女的衣袂飘飘之感,就是他通过线条创造出来的。

以静写动是顾恺之的独创。也是在顾恺之之后,线条才被活化,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开辟它的新玩法,继而才涌现了铁线描,兰叶描等画技,丰富了国画的形态。

02.绝妙的留白技法

了解一点国画的人都知道,国画是讲究留白的,但是这个留白的境界却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并不是随便留或者想留,就能留出人家的味道。

国画界留白的高手,要数倪瓒,也就是写“天地一蘧庐,生死犹旦暮”的那个元镇。

倪瓒是个很有“洁癖”的人,传言他一生不近女色,不过其实他有个妻子,与妻子相依为命,晚年寄居在妻子的亲戚家中,直至病逝。

他不近女色事虽为假,但有洁癖却可看出一二,只不过这洁癖,也许是精神上的洁癖。

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一生寡淡,内心接近空无之境,认为世界不过为客栈,而人生短暂,就连这副躯壳也不归我所有。所以他在四十七岁时就已皈依全真教。

也许正是这样寡淡的性格以及空无的心境,造就了他画面中的意境,使他成为了不可超越的里程碑。“一河两岸三段式”,不见人踪,寡淡无色。浩淼烟波无一波纹,只有一片空白。看上去空无一物,只有茫茫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但却成就了国画中难以超越的境界。

这是倪瓒人生的写照,心性的写照,那一片空白像是他留给人生的答案。而他的境界以及他的艺术之美,也许只有同频的人才能读懂。

03.国画背后的故事

除了一些技法上,精神上的解读,国画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答案是非常之多,每一幅画背后,都有它值得挖掘和探秘的点。

最近几年,类似于《意外艺术》,《名画大侦探》这样的节目越来越火爆,想必也正是源于这一点。研究古人作画的心理,以及古人画中的奥秘,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事。

在《从前有幅画》这本书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样有趣的细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两个。

一幅有名的《虢国夫人春游图》现在已经是博物馆展览上的常客了,不仅在于它的技法强大,表现形式很美,其实也在于画中的奥秘。这幅虢国夫人的画像中,一共有9个人物,到底哪一个才是虢国夫人本人呢?结局绝对是最让人意外的那个。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画,比如李嵩的这一幅《骷髅幻戏图》。这幅图看上去是一本有点惊悚的作品,大骷髅在玩着一个小骷髅,大骷髅的左边是一个母亲在给孩子喂奶,右边则是一个母亲在呼唤和照看向骷髅爬去的小孩。最为惊悚的是,这两个母亲竟然都是笑着的,看不出一丝恐惧。

面对骷髅这么可怕的东西,身为母亲应该是避而不及的,更不会让孩子接近才对,但画中的母亲居然还在微笑,看上去是不是有点惊悚?难道这两对母子也是骷髅?还是骷髅幻化成了人形所以没有被她们认出来?又或者她们根本就不在乎骷髅?

答案其实是第三个,她们根本不在乎。这并不是因为她们不害怕骷髅,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骷髅有其他更深的喻意,而骷髅的喻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幅画的喻意,从而使这样一幅带有矛盾形象和想象与夸张成分的画作,成为了一种传递现实的手段,继而使这幅画作成为了真正的经典。

至于《虢国夫人春游图》以及《骷髅幻戏图》里面的秘密,就待读者自行到书中去发现吧~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三):中国画的美谁来欣赏?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书画与诗词文化堪称艺术双璧,是中国文化桂冠上最璀璨的两个明珠。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古代绘画却曲高和寡,得不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大家更喜爱西方绘画那种直观的表达,这与人们的审美变迁有关,更重要的是人们缺乏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中国的古代绘画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目前中国画可谓是苟延残喘,一代不如一代,这更加加速了中国画的没落。很多人打着中国画的幌子,用的却是西方的技法。连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还要先学习西方的素描等基础,而不是学习书法诗词,唐伯虎若是知道此事估计棺材盖都压不住了。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急需提高广大人民的艺术审美及理解。这本《从前有一幅画》确是一本叩开中国古代绘画大门的一本好书。

《从前有幅画》

这本全彩页的铜板书的包装十分精美,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100多幅经典古代绘画遍布全书。从顾恺之到仇英,郎世宁,各时代著名大咖均有涉及,其中精彩之处还在于教你如何看懂绘画,以其绘画背后的故事。

顾恺之: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初看《洛神赋图》,便觉仙气满满!此图仙云闭月,鱼拥龙伺,人物道骨仙风,衣阕飘飘,幻若梦境。此图是顾恺之从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中得到的灵感。

《洛神赋图》

顾恺之是对中国绘画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绘画的特点是线和线的排列紧密,衔接自然,每根线条几乎都一样纤细绵长,就像春蚕吐丝,后世称之为春蚕吐丝描,由此诞生了中国的工笔画。至此以后人们知道了原来画面的线条可以这么画。于是乎,后辈画家举一反三,创造了铁线描,蓝叶描,水纹描等其他的画法。中国画的线条也是区别于西方绘画以色块为主的一大重要标志。

《洛神赋图》

《洛神赋》写的是曹植出了洛阳要回山东去,在洛水河畔遇到了美丽的洛神,虽然两心相许,但人和神的身份相差太远,最终只能遗憾分手。这幅画的卷头是男女主角初次见面,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上。洛神明眸善睐,肩若削成,风姿卓绝,矗立水中央。曹植一下被迷住了。中间部分洛神乘着六龙云车在侍从和神兽的护卫下惆怅离去,顾盼之际,展现出对曹植难舍的深情。后半部分曹植瘫坐原地,失魂一般对命运的残忍安排愤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最终只得登上马车,遗憾离去。现实中曹植非常喜欢他的嫂子甄宓,但为了避免政治及礼教的压力,用浪漫的笔法在《洛神赋》中将他倾慕之人写成了洛水女神。而顾恺之,则赋予了洛神瑰丽的形貌,让世俗中那个被丈夫背叛、抛弃,含冤惨死的可怜之人,上升到天庭与诸神比肩,获得了被世人缅怀和思慕的资格。

《洛神赋图》

倪瓒: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这是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与沉默”。——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初看《秋林野兴图》时的感受。西方的绘画专家也认为中国画喜欢这种枯藤老树,凄凉之景,言语之中不乏贬意于嘲讽。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西方人不懂,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懂。

《秋林野兴图》

倪瓒是元四家之一。他本是标准的富二代,衣食无忧, 这也造成了他性格的洁癖。他家门前的两棵梧桐树,每日都要挑两桶水去刷洗,最终两棵树终于扛不住了,都被活活地洗死。他每日要小廝挑两桶泉水,只取前一桶的水煎茶,后一桶水洗脚,他的理由是后一桶水朝着小廝的腚,说不定会被屁污染,所以只能配用来洗脚。

《渔庄秋霁图轴》

他的洁癖也体现到了他的绘画上。他的绘画极为惜墨,笔尖蘸一点墨直至画至墨竭,蘸清水续画,如此反复直至墨尽,画面极其洁净,超凡脱俗,极难模仿,称之逸品。以至于后代画家的唐伯虎的老师周臣模仿倪瓒时,不论怎么画,画过后总是一样的摇头:“过了又过了”。明代的评论家,王世贞对此早有结论“宋人易摹,元人难摹,独倪瓒不可学也”。如此人物怎奈父兄至亲早逝,他这种听雨看月,抚琴作画的生活戛然而止,很快倪家就落到了坐吃山空的地步。于是他的后期的画作就变成了如此的风格——淡出鸟来。有人问他的画为什么不画人?他的回答是:“如今这世道哪里还有什么人?”

《容膝斋图》

而他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幽淡画风也在这时终于形成了。构图中两岸之间的茫茫水域不着一笔,寡淡无色。美学上这种空白称之为“召唤结构”,需要观者自己去想象,而这种的“空”和“不确定”其实是在给你暗示,唤醒你内心的想法,一千个人看到的是一千副画面。他的画中的空与他推崇的道家思想有关,与人对话似乎没有了意义,不如湖畔聆听秋风,观木叶零落,与永恒的寂寞对话。世上本无物,何处染尘埃。画面中的空,便是接近于空无的心境。正如他的诗所说,“此生非我有,一夕等朝露”。

《六君子图》

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一朵兰草也能映照出画家的灵魂。中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以后越来越强调绘画本身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导入它内在丰富意味世界的影子,俗称文人画。就拿八大山人的画来说,如果仅停留在他画的是鹌鹑还是鹧鸪这样的分辨上,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八大山人。中国绘画的意境世界是花非花,鸟非鸟,山非山,水非水。如果能够透过绘画的外在形式走到绘画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所深藏的画家心灵的感悟,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深沉生命体验,发现中国画家的内在人文关怀,那便是能够真正欣赏,懂得中国画的美了。希望像《从前有座有幅画》这样的文艺普及书籍能够多起来,让广大国人真正能够真正欣赏到中国绘画这种高级的意境之美。

《从前有幅画》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四):女扮男装、女装大佬、好色还爱画丑画,中国画家比千禧一代更会玩

  

1

说起哲学,特别是那些抽象的专有名词,比如“工具理性”、“存在主义”、“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等等,一出现就把普通人拒之千里之外。

可你要是听了刘擎教授的分析,怕是要对哲学产生兴趣了。他没有引入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我们熟悉的爱情出发,带大家了解什么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爱情是唯一不能用数量化来表达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放到了那个数量化里面,他会变得更有效率,但是它完全错失了人和人之间的复杂性互动。

每次听完刘擎教授的分析与讲解,总有一种「要是我早遇到这样的老师,准能成为学霸」的怪诞心理。

我眼前这本书-《从前有幅画》,也让我惊喜了一番,仿佛在几天时间里补足了前三分之一人生欠下的中国国画历史债,对我这个艺术盲来说,要是早遇到它,说不定我现在也是一名广美艺术生呢。

书中提到,中国画坛不缺高手,顾恺之、陆探微、张增繇和吴道子这四位「画家四祖」坐镇,又有唐寅、仇英、陈洪绶等画家,可是他们的名字,除了中国人以外,外国人对他们知之甚少。

然而西方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却响彻全球,如雷贯耳,要是能与他们攀上一些关系,很是值得列入家族荣誉榜。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前有幅画》给出了答案:

最重要的原因是国画存世少。古画多被画在丝绢或宣纸上,保存不易,加上盗贼偷抢、政局动荡、有人故意毁坏。

好比「画家四祖」,现存真迹为0,仅有后人留下的临摹版本…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国画历史。两位作者用戏谑幽默的语言,带我们捋清中国古画的脉络,其深入浅出的接地气讲解方式,丝毫不输《奇葩说》的刘擎教授,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且能get到有价值的知识点。

2

在《从前有幅画》里,有一个出身明代的画家—陈洪绶。

作者向读者介绍他的生平时,没有像一般教科书那般,将画家的生平一股脑地丢给我们,而是「请」来了鬼才毕加索。

毕竟,在大中国,也有这么一位画家,爱画支离破碎的脸、无处安放的五官、还能把翻白眼这一小动作,画得深入骨髓。

这位陈洪绶画家,活得特别自在,“我好色,我快乐”。

有人为五斗米折腰,他为身边美人提笔作画,只是他的画,美人们都略丑,头大身短、脖子前倾、弯腰驼背,对看惯了俗世之美国画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画骨骼清奇,让人眼前一亮,看着看着倒也心生欢喜。

针对这种剑走偏锋的审美,作者解释说,

其一是因为中国国画发展到晚明,美已经发挥到极致,没什么发展空间; 其二,中年的陈洪绶亲历国破家亡、恩师绝食殉国、自己遁入空门,从一个公子哥沦落成愤世嫉俗的病老头,自然需要借助画画,抒发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而且,”这种刻意的’丑’,正是对规则的嘲弄和颠覆,具有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这么一来,倒是挺赞同鲁迅先生说的,「老莲(陈洪绶)的画,一代绝作。」

3

说到对规则的嘲弄和颠覆,作者向我们透露,「早在女装大佬出现很久很久以前,不少文人大佬就爱在作品里扮女生。」比如屈原、曹植、曹丕…

而文人们中心目中的女装大佬,非东汉末年女文学家蔡文姬莫属。为此,画家们不仅根据自己心目中梦中情人的样子,为蔡文姬出了写真,后来看不过瘾,还将她的逆袭故事编成了连环画。

在众多同一主题画作中,作者教我们从神情、服饰、与周围人的强烈对比等细节处,辨别马背上的主人身份。

在提到女主人背后的跟班时,还帮我们普及了各个地区的发型偏好,看完竟治愈了「秃头少女」的焦虑。

契丹人喜欢剃成地中海式发型;蒙古人爱在脑门留一小撮刘海;东胡和女真族爱剃光头顶,脑后梳两根小辫子;

4

至于为什么那是东北爷们爱剃头,历史学家猜测,可能他们生活在森林,满头秀发帅归帅,一不小心就树枝挂住,或者打仗时刘海掉下来挡住视线,真是谁头发长谁尴尬。

可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元代画家,可是将「帅」践行一生人。

他叫倪瓒,富二代+官二代,人到中年家道没落,加上浙江一带常年不是大涝就是大旱,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清苦,所作的画,趋于幽淡。作者开玩笑说,要是鲁智深看了他作的画,怕是要嚷嚷几句,「淡出鸟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我被他这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的帅气折服,毕竟几个土丘、三两枯树、一水空茫,两岸萧索,被他画得出神入化,还开启了他「一河两岸三段式」的经典构图模式。

好比下面这幅画:

画面最上方,淡墨勾勒出柔和的远山;最下方是近景的枯树;在此岸和彼岸之间,他干脆连一道水波纹都不画,以一片空白表现浩渺烟波。

《从前有幅画》作者提到,在美学上,这种空白叫「召唤结构」,它需要观者自己去脑补。

所以,欣赏倪瓒的画作时,也许更能让你听到内心的声音。

特别是他四十七岁皈依全真教后所作的画,以空亭作为画中主角,很有侘寂美学的空灵感。

放假期间翻阅这些国画时,人也慢慢静了下来。

总结:

10个清奇角度、20位画界奇才、150余幅传世名画,都在这本251页的《从前有幅画》里。

除了前文提到的顾恺之、陈洪绶、倪瓒等画家外,还有

偏爱骷髅的「超长待机」三朝老画师李嵩;对龙情有独钟的南宋陈荣;屌丝逆袭的「人肉复印机」明代仇英;喜欢自称「杨妹子」的杨婕妤杨皇后;被画画耽误了的传教士郎世宁,亏了他,我们才得知乾隆一家子的真实长相…

当然,百闻不如一读,《从前有幅画》是一本老少通吃的历史绘本,其知识量和精美画作量,让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轮美奂,要是可以,还想安利给外国友人看,“我们中国人可是很厉害的哦。”

我是@二狗和奶牛,一个爱阅读的90后姑娘,感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前有幅画》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