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06 01:3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精选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歌德夏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精选点评:

  ●诚意之作,克制的给了四星,值得一读。 每章主题大致是: 故事湍作心流引渡梦幻岛; 故事是进化副产品,是小孩的社会模拟; 故事是古老的虚拟现实,是替我们死去的英雄; 故事在夜里,成了梦; 潜意识也说故事; 故事营造文化道德; 故事改变世界《黎恩济》《汤姆叔叔的小屋》; “过去”只是记忆碎片; 故事需要进化。

  ●人类是梦幻岛上的生物。

  ●确实很有一套,说是很感性,其实非常理性,比如故事就像流水雕刻岩石一样重塑我们的思想和性格,故事丰富了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的方案,是改造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

  ●既然作者这么清楚故事的重要性,为什么不把文章组织的更有故事性呢(当前不求变成小说体,但既然音乐游戏一切都是故事,非虚构作品也可以是故事)

  ●对我而言最受启发的一点是:我们基本都是自己的个人故事的创作者,对待自我大脑中的那些合理化与看上去完美的东西始终保持警惕,对待那些我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的自我辩护持更多的保留态度。(从人类简史到故事思维,“故事力”似乎也有了被过度解读与泛化的趋势,我想这也是某种对于熟悉感公式依赖的例子吧)

  ●17.11.16 15O话题很有趣,内容却不够吸引人,虽然涉及了众多领域,写的都是泛泛。

  ●一篇干货不多又很长Reference有三十多页的论文。

  ●人们会被别人的故事改变当然也会被别人的观点改变,或许不久之后我的大脑会决定今天我读到的观点都是由我的大脑思考出来的。选题就足够主观了还想怎么客观下去。

  ●via产品部落。研究表明,阅读更多虚拟小说的人具有更好的社会能力表现……拿起一本小说读起来吧!体验故事中的麻烦和冲突,感受“主角+困难+脱困”的模式。

  ●一本看完之后感觉什么也没讲的书,大概因为讨论的问题全是无定论的。我发现了我的热爱,我的热爱就是故事,我沉迷于故事,耽溺于故事,我享受虚构带来的快感,在音乐电影小说里我阅读故事,在梦境中我不自主地编造故事,在回忆时我撰写自己的故事,故事是多么美妙啊!“我们可以不付出成本就能体验感觉,不用承担实际去体验这些感觉所需冒的风险。”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一):说故事、听故事不只是休闲娱乐

  前言

  说故事、听故事不只是休闲娱乐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二):故事塑造人类社会

  这本书的主题非常有意思:故事塑造人类社会。从“故事”的角度去解释和分析了人类社会与故事的关系,重点强调了故事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益处。读起来非常有趣。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

  1人类天生喜欢故事:小说、游戏、影视、梦境、幻想、各类文娱活动、新闻、宗教、老友叙旧;

  2.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编故事:判断、假设、推理、艺术创作、回忆(把片段的回忆根据需要编造成连贯的整体)。

  3.对故事的沉迷是大脑精心设计的结果:(1)故事中总是充满道德主义,这种设定表达了人类天然的道德需求,并且对于调节行为、促进合作、设定道德规则等具有积极意义。人类的社会需要故事的调节作用。(2)故事中的冲突和矛盾、(包括幼儿的过家家)也许是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演和排练。(3)回忆中的自我美化和主角化(乌比冈湖效应)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4.故事的形式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美中不足是结构略松散,信息量广泛而分析不够深入,演绎过多而实证不足。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三):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书。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书。说小书,算得上名副其实,开本小,重量轻,字大行疏,写得又很流畅通俗,很快就读完了。

全书的关键是“故事”,隐藏的关键词是“人类”,这个话题很有趣,我们人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即使是公司的领导力培训,也会教你,管理其他人要学会讲故事,故事跟人到底有什么深刻的渊源?我们又为什么会被故事吸引,会下意识地编造(创作)故事?这本书从方方面面都讨论到了,作者的选题很巧,我也很感兴趣,读完觉得很有收获。

书的副标题是“故事造就人类社会”,它倒不是一本探讨人类社会是如何因为故事而创建的书,而是引用了大量的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还有文学的观点,去解释人为什么喜欢给零散的信息赋予意义,所谓,“我们只是自己想象力的产物,会下意识地去组织零散的信息,创造故事”。

引用书中的原话,是“故事如何细微的形塑我们的信仰、行为与伦理,又如何对文化和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论述这一话题,作者讲了故事,研究了大脑,分析了做梦的猫(这个故事又惊悚又迷人),辨析了记忆与创造、自传故事与人生叙事,对照了当下的新版本的故事——真人秀和体育赛事,是的,它们也是故事,至少是因为其故事性才吸引到我们的注意的。

在当下的当下,虽然文字叙述的故事在逐渐退场,但图片、视频、声光电的影像,依然在用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机制,适应着我们这些爱故事的人,并被我们这些人用来影响社会。

用很小的一个切口去串起一张大网,我非常喜欢这种写法,它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所以虽然这本书的结论没什么惊世骇俗,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但作者功课做得足,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读的时候常有惊喜。

确实是一本很有趣的小书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四):故事的核心

  年纪大了,看书总会带着自己预设的套路。如果作者没有按套路走,多少会有些诧异。本以为本书是科普向的,介绍的是与故事和叙事性相关的认知科学以及古人类学研究成果,不过却总读不到预想中的硬货。于是往前翻到作者简介,才赫然发现作者是英文系的教授。也不是说英文系就写不出科普书,倒不如说,作者一开始就没打算往科普上靠。虽然引用了某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但用来贯穿全文的,还是作者自己对故事的体认。于是,本书虽然抛出了一些有力的论点,但却缺失了关键环节的定义或论证。因此很难说服读者(也就是我)。

  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点是,作者从来没有给出故事的清晰定义。虽然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故事这个词怎么用,也很少会用错,不过在这样一本探讨故事的本源和作用的书里,清晰明确的定义还是有必要的。尤其应该说明的是,故事的核心是什么?作者在大部分篇章中都反复强调了故事的虚构性,但虚构应该既不是故事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数学题可以是完全虚构的,但没有人会说数学是故事;传记或新闻报道可以是完全真实的,但很多人也会把它们当故事看待。换言之,虽然故事是真实生活的模拟,但这种模拟并非来源于虚构。

  实际上,已经有学者清晰的指出,故事是对现实世界的、基于语言的重构,语言才是故事的核心。考虑到作者毫不犹豫地将“角色扮演游戏”视为故事的未来发展方向,我想他应该不认同这种观念。不过,电视剧、RPG这些多媒体内容真的算是故事吗?为了便于解答,不如设想一种极端的情形,比如《楚门的世界》。对观众来讲,楚门的生活是故事,但对楚门而言呢?和真实生活毫无二致的故事,还能算是虚拟或者重构吗?我想是不能的。写游戏脚本或电影剧本的人,确实是在写故事。但当故事通过技术手段(无论是拍摄还是编程)以仿真的方式呈现时,它再次丧失了故事性,而变成了某种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或不论什么现实)。数字化的现实和实体化的现实,只要它们与人类的互动效果是相似的,那么在本质上就没有什么不同。等到技术手段提升至黑客帝国的水平,实体现实就被数字现实所取代了。当我们担忧看电视过多的人会退化时,我们所说的退化其实是语言能力的退化,也即用语言归纳现实或从语言还原现实的能力的退化。在对现实的仿真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担心完全是合理的。

  至此,我尝试抽掉了作者立论的基础。人类渴望故事,梦是故事,宗教有故事,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论点。不过,让我们搞清楚什么是故事先。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五):讲故事的动物

  进化意义

  本书的中心议题是:人类对沉迷于故事毫无招架之力,也就是说,我们都是梦幻岛的居民。例如:神话,传说,歌曲,小说,电影,幻想,做梦,游戏,职业摔跤,历史,新闻等等故事化的活动,都是我们梦幻岛民喜爱的活动。

  故事有着进化上的意义,吾人可以借助心灵实验,模拟结果,从而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故事也传递着经验和价值观,一条快车道的演进——文化的演进。假使有不讲故事的人类,不难看出,讲故事的那一支取得了进化胜利。

  故事的基本结构包含着困境及试图解脱,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仿真模拟器,让我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接受社会挑战。心理学家奥特利的研究表明,喜爱阅读小说的人相比阅读非小说的人拥有更好的社会技能。故事,对我们进化有益。

  前向叙事

  哥德夏认为,我们的头脑中都住着一个小小的福尔摩斯,因此,我们前向叙事。着迷于,为不确定性,随机,巧合,找出意义。比如:心理学家发现,我们会从数双相同的袜子中选出一双,并找出理由,将我们的选择合理化。

  另一个前向叙事的例子是,阴谋论。例如:谷歌中关于阴谋的搜索条目达到3700万条,说故事的大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要找出有意义的经验。

  打动人心

  有利的一面是,故事,可以打动人心,传达信息。传统社会的牧师和僧侣早已懂得这个道理。宗教有其荒谬,堂吉诃德的一面;但对于稳定社会,规范行为,抑制自私有其好处。

  正如威尔逊所言:“看似非理性的,不正常的宗教元素,如果以进化论者眼中唯一且适切的黄金标准来判断,也就是用宗教要求人做什么来看,那就显得很有意义。”故事借此,强化一套共同的价值,加强共同的文化联结,持续执行他将社会连在一起的古老功能。

  故事也重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例如:《黎恩济》鼓舞着希特勒。毛姆指出:”小说的作者将信息的粉末,加进说故事者的糖浆。大家大口喝下,根本不会注意到里头所掺杂的粉末。“

  记忆不等于真实

  个人的生命故事,绝大部分是由自己向往的事想象而成,根据事实改编而来。心理学家库利克用“闪光灯记忆”来描述这种现象,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清楚记得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时刻与受到创伤的时刻,但这些记忆的细节不可能完全可靠。

  甚至,在不同的时间点,我们对同一问题的答案会截然不同,但我们仍然坚信记忆的正确性。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故事中保有主角的身份。吾人存在“乌比冈湖效应”,也就是谈到任何优点时,我们都认为自己在平均之上;并且只适用于他人,而不是自己。

  这种谎言并非不健康,正面积极的想象让我们免于绝望。

  所以?

  要怎么做方能避开叙事陷阱?以下是我的看法:合理的做法是对每个叙事都抱持怀疑的态度,并寻求更多的证据——尽管这样会很累——但也不得如此。如果缺乏证据佐证,宁可放弃叙事;也就是说接受:“我不知道”的结论。如果出现相反的证据,则应当果断放弃已经建立的叙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