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08 04:1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锦集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是一本由张文江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精选点评:

  ●谈论石头记的这篇最好,其他的几篇旁人只能是看个热闹了。后补的武侠小说三人谈倒有新启发。

  ●言多,无涵

  ●清理读一半的电子书。当时读到说文解字时候卡住了。大约在90%。现在把剩下的部分浏览完,还是觉得此部分没意思。文章也看缘分。关于“象”,感觉写的好,但是我似懂非懂。喜欢王国维曾国藩和鲁迅的内容。张文江有些神秘主义。是不是搞古典的都是神秘主义?或可未知。PDF版。

  ●此书乃文江先生早期文字集结。以现下眼光观之,虽文字幼稚,但学理已显。最具价值的两篇当是《曾国藩的学术与人生》与《王国维的学术与人生》。皆从学理层面具体切入两人之生命历程,文辞生动,也有启发。

  ●还没读完,有些话令人豁然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已经很强了

  ●这本,包括古典学术讲要,两年后再翻,已读不下去了。这套东西很能吸引某个阶段的同学,曾经我也迷在其中。评价此类书,一句话——露出你的舌根,或空空如也

  ●少作

  ●张文江的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标题够功力。故事新编历时十三年!补天入世,奔月出世。孔子以柔进取,老子以柔出关,还是要说孔老对望好萌。鲁迅原来批判佛道,也最满意铸剑眉间尺!太明显了!力道千钧!阳刚锋利,侠与耽美!可以刻入中国小说史的复仇之吻,记得微博还有一副同人图。吠陀梵书奥义书属于婆罗门教,佛教属于新兴宗教,综合上述两者后的婆罗门教复兴为印度教,并代替佛教。说不尽的红楼梦,女性固于循环与宝玉走出循环。

  ●低头饮泉水一滴,已可尝知源头活水的滋味。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一):差把火

  张老师师承潘雨廷,对许多东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读过他的《西游记讲记》,感觉远非易中天之类可比。可惜此书中竟然谈什么金庸、古龙,好比一个很有品位的人同时又对三级片津津有味,让人感觉很不协调。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二):皆是问津

  此书乃文江先生早期文字集结。以现下眼光观之,虽文字幼稚,但学理已显。最具价值的两篇当是《曾国藩的学术与人生》与《王国维的学术与人生》。皆从学理层面具体切入两人之生命历程,文辞生动,也有启发。

  书名取自一篇阐释《桃花源记》的文章。我想这两条路的区别可用王国维的一句话解释:“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两条路也是进入学问之路。问津者之路虽有意但事勤,渔人之路乃更高一境界之得意忘我。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三):读《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再读这篇与书名同名的文章,而且还刚好是在这本书的中间。对于整本书来说,虽然是短篇,但却是整本书的中心。文章之前讨论的是曾国藩、王国维的人生轨迹,接着是中国地理大势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之后,写的是象棋、《红楼梦》、《薄伽梵歌》、胡河清、《安提戈涅》、鲁迅、金庸、古龙、梁羽生、《说文解字》、《徐梵澄集》还有《玻璃球游戏》。我觉得前半部分比较严谨,后半部分比较深邃。这或许就是一条渔人之路,一条问津者之路。

  文章写的是对于《桃花源记》中一条能够找到桃花源,而另一条却寻找不到的阐释和感想。原文中,渔人“缘溪行”、“复前行”、“复行数十步”。没有前面的“缘溪行”将不会发现桃花林。没有后面的“复前行”,将不会发现桃花源。“忘路之远近、甚异之、豁然开朗”渔人一路这样就进入了桃花源。而问津者之路却是一条塞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

  “处处志之”而行,处处都做了记号,然而处处的记号却成了处处的障碍。

  我所理解的东西,我所自以为知道的东西往往给自己处处志之,但是你告诉别人,别人是找不到桃花源的。这是一层理解。更深的感觉是,如今的世界,我们可以听到很多的成功制胜的方法,很多怎样去做,怎样去学,怎样去生活。每天要坚持做到什么,以后会得到什么。很多的名言警句充斥着每个人的大脑,并且表现在他的微信、微博、空间中,更有放在每天必能看到的地方或许最终都不会去实践他。这篇文章隐隐告诉我们的是很多警句道理或许都很深刻,却都不是自己的。就算你每天带着也不是你自己的。

  然而再看,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实质上是同一条路,渔人如果走不通,即成问津者,问津者如能走通,即成渔人。拆除“处处志之”的误导,抬眼复见自然变迁中的桃花林和山口,则问津者之路又可化为渔人之路。陶诗有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津者当观此向上一着的指引。“此中人”怡然自得,其“不足与外人道也”的态度,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象。若能与此中人相通,或者无需更觅进入桃花源之路,低头饮泉水一滴,已可尝知源头活水的滋味。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四):一本文集中的“此中人”

  “二十年走过的路,歪歪斜斜,留下的脚印,稀少而凌乱”。这是作者张文江在全书后记中说的话。这本书是他写作二十年来的一部文集,是一个人从事文字工作的记录。

  从中西象棋异同论到石头记,从薄伽梵歌、安提戈涅到鲁迅,说这本书兼跨中西是不偏颇的。从学术意味上说,成就最高、也显现了作者学理的,当属《曾国藩的学术和人生》以及《王国维的学术和人生》;从人生趣味上说,最精彩纷呈的,当属武侠三人谈,这里面用现在在电视节目上上常见的“三人行”谈话方式,记录了作者和陆灏、裘小龙的武侠见解。这在身处2015年的读者看来好像并不出奇,但当读到结尾,发现文末的日期写着“一九八七年九月”,便心里又起了感慨——时年三十出头的作者,和朋友把共同喜欢读的武侠文学“痛痛快快地谈个够”,当是怎样一番舒坦畅快,恐怕只有真正有过相似经验的人,才能体会个中情致。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仿佛无刻意为之的线索,又仿佛有默契的思路,难得的是,其中没一句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言语,能读出喜欢便是真的喜欢,争论也是真的争论。我参加过一些以文会友、以书画会友,推广到乃至以一切看上去了不起的话题会友的聚会,比如我们这个年代最热门的创业、金融、科技,多数人的话术永远是傍着社会上公认的名人、热点的大腿,又加上了各种时兴的句式,听上去炫酷新鲜,但却毫无生机。反观这三十年前的武侠三人谈,文字上倒是平实,可只要读起来,却句句都是思想,句句都有性情,一派盎然的精气神。

  这本书的标题来自于书中收录的一篇同名短文,只有两页多一点,几乎是全书最精悍的一篇了。我看到不少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也都重笔分析了此文。可原文真的已经是一句不多一句不少,用了最精到的语句把道理都说明白了,这反倒显得后人的评述有些重复。不过可能书评的意义就在于让没看过书的人看一遍吧。这篇《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从阐释学的角度全面解析了《桃花源记》的隐喻读法。后来有一位戏剧人也做了类似的事,那便是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这两部作品都真正剖开了和“桃花源”相关的义项,不同的,只是分别从路与人的角度切入罢了。张文江选择的,从题目来看,当然是路为切入点。但有趣的是,他说所有的路都是同一条,有没有“忘路之远近”的心神凝聚,成为渔人与问津者的区别。同一条路,渔人出来之后“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阻塞了天真质朴,所以后来的问津者怎么也走不通;而若是能破除阻塞,舍弃沿路标识、舍弃繁花、山林和船,任着纯真把自己往前带领,问津者也能成为找到桃花源的渔人,能够“悠然见南山”。要是这样看,戏剧和这本书的视角,人与路则还是统一起来了。

  在渔人和问津者之上,还有桃花源里的“此中人”。渔人有“忘路之远近”的特点,此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个是空间上的遗忘,一个是时间上的淡泊,而思想终究是统一的。进而不得引人联想——倘若此中之外的人有了怡然自乐的态度,那是不是路也可以不必?所谓桃源,不是空间上的某个去处吧!而是你内心安然的归宿。

  ------------

  本来这篇书评写到上面就可以结束了。但是作为同样在不努力地从事着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我看着作者的后记,还是忍不住想再从写作的角度多说几句。

  “编辑文集最初是出于张新颖和刘志荣两位先生的促动,黄德海先生和綦小芹小姐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文集收录了和裘小龙、陆灏两位先生合写的三篇'武侠小说三人谈',可见我们当年的意气风发,也是我们友谊的一个见证。犹忆一九八六年’王国维‘一文初成时,陈思和先生为此稿的出版多方奔走,事虽未成,而情谊感天。今忽忽已二十年,而此情此景,如在目前”

  这段文字之后是全书的最后几个字,”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从八十年代开始写书到成书花了二十年时间,从出版距今又过了十年。这本书今天已然绝版,我辗转了几个书商,才拿到一本复刻版。而读着上面那番话,关于种种自己出书的经历也浮现眼前。很多书写出来之后便没了读者,这本《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也是如此,作者自己也慨言,此书在理论上是不应该由读者的。那么这样的一本书,唯一存在的理由,便是作者自己有话要说。而这番话,这一番对文学学术的倾诉,一说就是二十年。上面那番话和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契合,只是时代变换了,往昔人用二十年走完的路,到我这里,不知是不是无奈,压缩为了十分之一。如果这过于短促的时间是可以不被诟病的要素,那我这条路,密集地翻越山丘与河流,真的走得很难、很不容易。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五):fido - "fido"

  大家好!先说下这个评论喃简直不叫啥子评论,我就是随便来冒皮皮的,同学们可以无视哈!

  首先我要说,要是我也在上海,要是这位张文江老师还在开课,我也要按起去听一下,虽然我是个啥子都不懂的笨娃儿,我还是个伪文艺青年,在看这本书之前完全不晓得这位老师的存在,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这个人还多安逸的嘛!只不过我刚刚在网上查了一下,别个上课是在个人屋头上的,肯定熟人熟面了,我要遭吆出去。其实我就喜欢叉巴的,写个东西,东边跳一下,西边跳一下,我不是指思路哈,是指涉及的知识,前面还正儿八经地在研究经典,哄的一声就梭到武侠小说上头去了,安逸!证明这个人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当然,这个书喃本来就是个文集,杂嘛是正常的。

  现在好话说到前头了,我要开始弯酸了。俗话说四川人生得精,这个精喃不是妖精十八怪的精,是古灵精怪的精,我们这些娃儿从小就喜欢调戏外地人,不是恶意,只是逗你耍,比如走到街上有人来问路了,一律回答:“对直走……抵拢倒拐!”当然这个也不得造成啥子坏的后果,因为成都的街区都是方的,你多倒几个拐就倒回来了,不得走掉。同样是问路,这个“渔人”吗指的就是书中那些被研究的经典它们的作者,然后张老师虽然后记头说得多谦虚的,但是显然把个人归到那种相当认真的“问津者”里头去了三,这个是好事情,要是这些好东西没得人问津,那就太造孽了。

  这本书不要看东扯西扯的,别个还很整了些像《桃花源记》《说文解字》《徐梵澄集》之类的神作(《徐梵澄集》我没有看过,但是从他的译笔就能晓得他的东西绝对是神作了,比如他译的《薄伽梵歌论》)。其中前头两篇长的是写得最好的,那篇《<桃花源记>阐释》就把我看失望了,好安逸个标题!“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既然这篇文章的标题都作为全书标题了,那就好好生生弄一下三,不然这么乖个标题下头的字看得人失望那就不好了,哎呀标题党!这篇阐释第一简直不叫阐释,第二也没得啥子启发性或者新意。陶爷爷就这一篇最有境界了,那个“采菊东篱下”都是为自在而自在,虽然钟嵘这位老同志我很不敬地认为他脑壳有点咔,但是他在他那个《诗品》里头把陶爷爷丢到中品那一档我是赞同的,后人说钟叔本来把他放到上品,遭坏人改成中品的,那钟叔脑壳就真的有点咔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咔了。

  讲《说文解字》的那几篇就是烧拷,不是说他写得不对,而是没得学术价值,当然这本书就是个半期刊文半随笔的,看起耍还是可以。相反那几篇武侠小说的文章,点都不烧烤,写得好!只有那么乖了,平均每一篇我看了两道。

  最怄人的就是最后那篇写《玻璃球游戏》的。话说我心中的两大神作就是《玻璃球游戏》和《没有个性的人》,它们两个在我的现代长篇TOP10里头长年占第一和第三(《日瓦戈医生》是掐到第二的,不过那个不是神作),所以我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玻璃球游戏》显然遭踏削的时候我就震惊鸟!这种写法简直伤害青年学子的三观。《玻璃球游戏》这部神作只有一个硬伤,就是克乃西特和他那一婆同好很喜欢搣几根蓍草来算卦,就像《没有青春的青春》里面那娃看到那个小妹儿在洞穴头就给她“嗡~”一声一样,这既是对东方文化和精神境界的崇尚,也是一种不专业的摹仿。抵拢倒拐啊抵拢倒拐!

  文学作品描述人精神和意志轨迹的至高境界,不是直接“出世”,也不是“入世”到“出世”,而是“入世——出世——入世”,《桃花源记》只到中间那种(渔人最后返回现实那个不是入世,只是对出世梦境的比照,“后遂无问津者”,明显体现出作者卡到出世那个地方就不晓得咋办了),都已经够震撼了,而《玻璃球游戏》到了极致。你们要说,克乃西特死了得嘛?还入个毛的世啊?错!他成长为玻璃球游戏大师是他的出世,离开卡斯塔里则是他的入世,然后教了一个小娃儿,再然后溺死到水头,这个是升华中的升华!在《玻璃球游戏》里头有两首诗表明了他的轨迹,其一是他还是青勾子娃儿的时候那首《阶段》,就是那个“来吧,我的心,让我们快活告别!”其二是老了的时候那首小诗:“日月虽然是宝贵的,但为了宝贵的东西茁壮成熟,我们宁可看着宝贵的日月消逝而去,那便是:一棵我们栽植在花园中的奇异的小树,一个我们要教导的小孩,一本我们要书写的小书。”要是你们嫌翻译得瓦塌的话还是将就看嘛,意境总是还在的。

  但是张老师是咋个评价这个结局的喃?他居然说“人为痕迹稍重”,说这个是“对自己应该达到成就的一种逃避或掩饰,亦为内在不足的表现”,当时就把我闪到了!在我看来克乃西特没有逃避,反而是崇高地并且完全无悔地投入了人世的阴影之中。这个结局处理得非常好。不过他说黑塞有“迈不过去的坎”是对的,正是因为这个《玻璃球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脆弱的,不像《没有个性的人》那么坚不可摧,按照黑塞的体验和思维,他追寻的那个东西属于至高的境界,但是喃,是个幽灵。

  哎呀都两点过了,该耍点另外的游戏了。我最后说一点点,一切都可以解释!渔人的幽灵和寻访幽灵的问津者!谢谢观赏!我现宝现完了,嘿嘿。为写这篇评论我吃了好多个芒果哦,现在胀到了。

  ……哦,偏题一下哈,说到黑塞,最近我在萌的就是黑塞和荣格这对CP,他们两个其实很像的,意念都很强大,注意是意念,不是精神,这种人最会描述高级氛围了,不过他们需要依靠,或是一种构建在非现实基础上的环境,或是宗教、神秘意义和集体无意识的暗示,就像弗罗姆在《精神分析与宗教》里头说的,还没有摆脱信仰这个父亲。哎呀又扯远了,继续八这对CP,你们想象下嘛,聪慧柔弱敏感的少年,配外表强大阴郁但是其实同样聪慧柔弱敏感大祭司,好萌!另外看德里达的那个《明信片》,对海德格尔这个傲娇受有兴趣的也可以萌一下他和弗洛伊德这对CP,虽然这个是德里达自己配的(“the demon speaks to Freud, directly, from the beyond, like his ghost which says to him 'wait', hold on, come back with your spool, don't hang up, here's Heidegger”,不好意思哈腐者见腐),柏拉图其实是猥琐腹黑攻,虽然有点穿越。要是找不到这个书喃可以看罗蒂的《偶然、反讽与团结》过下干瘾。

  我还要偏题一下,去年让我特别深地感受到“入世——出世——入世”这个概念的其实并不是啥子文学作品,也不是啥子哲学书,而是一个动画短片,叫“没有影子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