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是一本由红石著作,38.00元出版的2007-10图书,本书定价:21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瑙河》精选点评:
●图片+文字配得比较精美,偏重于东欧+中欧,不过书中有一段话出现了重复,不知是不是copy的失误
●FEB-MAR,2011
●我想自己走一段 这样的路
●德语老师推荐
●很快翻完了,不错
●行走,感悟,总以为这样才能使人生完整
●作者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更喜欢后面简短的历史人物简介。
●火车上看的
●想出游。
●走马观花看多瑙河。
《多瑙河》读后感(一):多瑙河,欧洲文明的守望者
最近一次联系上红石,是一星期前的事了。可能又是组织的一个电话,让他又背上十几公斤重的器材,说是要起身往西雅图,然后再转身纽约,前往前方阵地摄取战果。
对于《时尚旅游》杂志签约摄影师而言,这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并非偶尔为之。自从干上摄影这行当以来,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感受世界,拍摄出不容计算的好作品。对于喜欢上他文字的我而言,我看到的,是他字里行间透出的爱上生活而朴实的中年男子。每当看到他为这些而获得的硕果时,我都会感叹,一个专业研究医学物理的医学博士,竟能把自己的一项爱好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
《多瑙河,欧洲文明的守望者》是红石用一年多的时间倾心演绎的杰作。对我而言,多瑙河这个名字,最多的是从教科书,专题片,或是道听途说听取的一个名词罢了。然而对于红石而言,两千八百五十公里长的流域,多瑙河边几千年的欧洲文明,沿岸诸国的人物风情,却在他的这趟“不敢相信这次旅行真的会发生”的足迹中一一展现。
我不知道作为医学博士,作为签约摄影师,红石是用怎样的心态走完这条长河,是何种心情去面对一直想踏入的领地。也许,旅行对他来说含有更深的含义,也许,诚如三木清所言,“他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旅行”。然而我所享受到的,是随着红石那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玩转多瑙河。
《多瑙河》读后感(二):文明在路上
久闻红石将要出这样一本关于蓝色多瑙河的书。我不熟悉,他是在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生活状态中,萌发了这样的探索整条多瑙河的念头,又坚持把它走完的。
这是一次尝试性的深度挖掘。蓝色多瑙河所经之土地之国家,自有一种端庄郑重,百转千折的气质,而又无一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这条古老的长河与同样古老的土地默默对视了几个世纪。这应是雄迈与坚韧的对峙,是高远与深邃的对视,是冷峻与妩媚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很多人在这条长河边生息,文明,生活方式,内心信念。很多建筑出现,很多建筑消失。
于是,关于作者在这一书里对旅途如何择选,及如何落笔,便成了一关键。感情是颇为复杂的吧。
这些古老的土地,有些人也许清楚它的模样,有些人可能模糊地记得一点点,有些人则完全不知道。很难讲,对于一个从未去过这些地方的读者,这些文字,以及停留在精神层面单向交流的阅读,是否会造成隔阂。好在有那些影像,与文字成为互补。这些影像,仿佛是信手捏就而成,但画面的质感无一不强烈的,带着浓厚的风格特征。又是一个男人已经收敛了的内在情感的外在细腻流露。
他的每一年,应会越来越十分忙碌的吧。红石这样讲,发现要走的地方是越发多,而时间却越发少。有些人,一直在路上。走,不停地走,是完成 “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不知道,与红石来说,是不是如此。
《多瑙河》读后感(三):带着阅历思考的旅行记
这是一本比较早期(相对于目前)关于旅游,人文的书。难得的是作者是一个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思考的旅行摄影家,选择的路线大概现在也很少人会去完整的走一遍吧。 大江大河养育了人类文明,东方如此,西方也一样。正如本书序言里说:“我们试图通过走进一条河流,去触摸一段过往,认识一个族群,了解某种生活方式。”作者几近完美的做到了。 多瑙河很长,从奥地利开始,顺河而下,至德国小城多瑙埃兴根结束。有繁华、有没落、有战争、有文明的废墟堆叠;精美照片(这些与众不同的角度)以补充文字表达、随处冒出的作者个人思考与感慨、兴叹及赞美,致使本书别具文雅气质。 作者细微洞察所获将平淡旅行点缀的熠熠生光,如夏夜长河上的萤火虫般漂亮。举例如下:
还有许多字里行间可堪品味,读者诸君可自行阅读。 作者文笔优美如静水流深,思考及感慨节制不夺风光之美。值得学习。
《多瑙河》读后感(四):有气质的旅行
有气质的旅行
我从2000年开始,在泡网上定期收看红石走世界。红石影像的温暖常常打动我。在那个摄影网络上,他是一个老资格的“红人”,我是一个老资格的潜水员,于是我大约清楚,他如何迷恋“在路上”,以至于在美国好端端的教授不干了,整天在外疯跑。
红石的第一本书《多瑙河:欧洲文明的守望者》便是他“发疯”的证明。因为是“真疯”,因而这本书显得格外真挚。当这本书被命名为“散步:蓝色多瑙河”在台湾出版上榜的时候,诚品书店推荐说这是一本“有气质”的旅行书。这个评价立即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化学反应:
(女主角林志玲,一反性感路线,简洁知性)
(背景乐:《蓝色多瑙河》序曲,书页上的画面从河上的心形岛屿推开,河边尖顶红房,圆头古堡,黑森林,维也纳贵族宫廷和街头艺人、情侣)
(刻意凝重的林式嗲声)林:这本书非常有气质(注“质”读二声,阳平)哦,如果在欧洲腹地旅行,想要找一位有深度而不乏幽默的伴侣,同时,又让你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情暖意,这本关于多瑙河的书,会是非常棒的一个选择。
(音乐行至第二圆舞曲降B调,转至波澜壮阔的第三段,中欧浓重的历史感、战争与和平,在一张张细腻而真实的脸孔之上,铁托、农夫、教士、大学生、泡在温泉中下棋的老人……一幕一幕,最终在黑海金色的沙滩上到达高潮,沙子从女童稚嫩的手缝中滑下。)
“有气质”,或许因为这个评价过于温软而意外,引发了我的“广告虚拟症”。而我选林MM做主角,也完全是出于对这种“台式评价”的联想。虽然我并不知道何时才可能像作者红石一样,开始一趟这样纯粹的欧洲行旅-----几个月的时间,顺从着一条河流,漂荡而去。同时,我不认为,这本书得到“有气质”的评价,是因为不漂亮的缘固。相反,她漂亮得“温软而意外”。
------它温软,是因为摄影师镜头的敏感与多情,是因为他天生有一颗易被打动的心,所以,我们看到那个维也纳街头拉提琴的女孩,它长发低垂,眼帘深锁,沉浸在她的音乐中,而这图像的优美,却由她左前方那位拄拐经过的老妇人同样的表情体现出来,那位高贵而沧桑的老太太,一身蓝天鹅绒衣,颤颤微微的,那音乐勾起了她怎样的一段惦念呢?我们看到那个整天饰演莫扎特的戏子,还末及卸妆,坐在国家剧院人潮散去的台阶上,发呆。……欧洲生活,日常生活的丰富细节与侧面,十分动人。
------它意外,是因为这个欧洲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多瑙河,它从欧洲中部德国黑森林流出,向着东方,它的流向划出了欧洲后花园的区域,这里种族繁多,关系交错复杂,文化各异。这里的人们,他们有些享受二战后的繁荣与安定,有些正经历社会体制变革带来的迷失,有些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恶梦中醒来。他们此刻分别在欧洲版图上打上了一些或明或暗的调子,很难以想象,失掉了这一部分的欧洲纪录,欧洲的文化与文明的丰富与层次在哪里。于是,我们在这本书中,便有了些意外的发现:被炸掉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废墟,散落着我们熟悉的红胶皮的“工作笔记”以及那件还停留在钢筋架上的衣服;生活艰辛而欢乐的罗马尼亚乡村生活;因为宗教甘愿被流放的修士因为爱情而选择家庭;国家公墓里纪念战士的将军与哀切的女孩……
我不知道这些温婉让人心动,辉煌的让人炫目,沉静的让人深思的元素,是否便叫做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