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燃烧的多瑙河》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1 03:3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燃烧的多瑙河》经典读后感有感

  《燃烧的多瑙河》是一本由侯凤菁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的多瑙河》精选点评:

  ●部分抄袭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的《苏南冲突经历》

  ●教科书级的经典事件。群体社运中的各种套路都能在56匈牙利事件中找到。一代一代那么多年过去了,以为自己是野草的韭菜一茬一茬地在生长。(故事讲的一般,当成深度新闻特稿读还可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又是新华社小语种体啊

  ●中共和铁托在最后苏联作出再次出兵的决定上起了很坏的影响。话说,科达伊还担任过匈牙利知识分子革命苏维埃主席。

  ●挺同意下面的评论里有童鞋提到的“预设立场”的说法。买的时候有点犯傻,以为是译作来着。既是原著,所以能看出许多熟悉的教条式的语言习惯。坐长途火车时花半个晚上一口气看完的。不管怎样,对于不是太了解那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读者(譬如我...)而言,至少可以拿来了解那段历史吧。

  ●卫星国也会反抗。

  ●中关村图书大厦基本站读完。一般。毕竟作者也仅是后来驻匈牙利的记者。

  ●想起了一些事情。。。

  ●国内研究匈牙利事件的书籍太少了。

  《燃烧的多瑙河》读后感(一):1956年的布达佩斯

  《燃烧的多瑙河》读后感(二):血色多瑙河

  据介绍,多瑙河像我们黄浦江一样,多半是黄色的;可打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风靡世界以后,这条欧洲大河就成了美丽、典雅的象征,它那轻轻的波浪就像天空一样湛蓝湛蓝!最近读了原新华社驻布达佩斯首席记者侯凤菁先生的《燃烧的多瑙河》,方知多瑙河也曾经鲜血般燃烧,血色的多瑙河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年轻一代可能不太听说“匈牙利事件”了,可这个历史事件当年是在“铁幕”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强烈地震撼过我们,也留下了一连串的谜。侯先生基于工作上的方便,通过采访、现场考察和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尤其是经过了五十年的思索,凝聚成了这本近30万字的大作,真是“功莫大焉”!

  1980年匈牙利公布了在“人民起义”的日子里,匈牙利死亡2502人,伤19226人;在抵抗苏军的战斗中,伤亡约4000人;苏军死669名,伤1986人,失踪51人;事件后,被判处死刑的有400到500人;被愤怒群众以死刑处死的原保安局人员、军人和警察共224人。

  如今,“蓝色的多瑙河”依然静静地流,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让发生在53年以前的一切,都随波而去吧,施特劳斯用金色音符铺就的世界就在前头,但愿。

  《燃烧的多瑙河》读后感(三):一条河的燃烧 一座城的叹息

  左手边的布达,右边的佩斯,静静流淌的多瑙河将这座城划分为二,河沿岸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国会大厦了(见图一),宏伟壮观,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便可观望到它,与其一衣带水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物便是渔人堡,同样是建于十九世纪末期,与马加什教堂的组合成为最吸引游人的地方。如今,无论是喧嚣的白日还是夜晚,这座城都散发着活力,西欧与南欧的度假者们对这里有特殊的爱,可能消费水平低是最吸引他们的一点;同时,土生土长的匈牙利居民们也一个劲儿地往西往南扎,看起来美妙和谐的城却无法给予她的居民们合适的社会福利保障。

  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欧洲各国,经济上的不均发展在笔者看来是二战后的苏美二国的影响所致,而匈牙利等东欧(或者中欧)国家的相对于西欧的不发达与文化差异的形成大致也于此段时间所扩大。

  四十年代中期,这个曾经充满贵族气息的城市经历了二战法西斯的折磨后终于被苏军解放,同时十五万苏军为了匈牙利的解放而长眠于此。 此时的匈牙利政局处于多党共存状态,而军事上如同大多数东欧国家一般处于苏联的军事控制之下。在对内政策上,匈牙利的五个民主政党联合提出消灭大地主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把重要工业部门收归国有。 土地改革后的人民生活确实有了稳定提高,尽管在具体政令上并没有大程度地损害大地主利益,但是相比于二战所带来的重大创伤后的匈牙利人民生活还是有了改善。1945-1947年可以称之为二战后的匈牙利“蜜月”期,政局相对稳定(忽略各政党的秘密行动),经济也日益改善。

  尽管拉科西执政期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无法弥补其为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矛盾日益加深,在斯大林逝世后,作为“老师”国的代表苏共中央领导团的几位成员在莫斯科会谈中严重批评了拉科西,并提出要求纳吉替其执政。对于苏共领导而言,各国的反苏情绪不断蔓延,共产党带给人民的并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实际需要,而西方也对此大肆批判,这些都不是能够巩固其政治发展根基的;赫鲁晓夫等人清醒认识到了这些,匈牙利正是“新方针”实施的第二个国家。

  纳吉执政后“六月政策”出台,改革五点主要内容:1.调整经济发展计划,放慢工业发展,发展消费品生产、住房建设、加强农业。2.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限制强力部门的权力,消除社会恐怖,恢复社会主义法制。5.改造政权机构。这些措施无疑是根本上估计了人民的生活权益,也因此纳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各大出版社与社会评论者们。正式审理在“拉科西主义”下造成的冤假错案也为国家的民主化做出了贡献,思想与文化同前几年相比开放自由了很多。而在政府内部,拉科西等人代表的“反改革派”与纳吉等人的矛盾不断激化,也因此,纳吉做成了几项并不讨喜苏联的决定:向社会公开发表《中央委员会会议之后》;着力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过于”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对爱国人民阵线的大力支持等。在笔者看来,此后苏方所做成的决定不过是如同加迪斯在《长和平》一书中讲到,“苏美关系的一个恒久的刺激因素是,双方都倾向于将对方的夸张言辞当真”。 苏匈关系的恶化或者说匈牙利人民反苏情绪的高涨除了拉科西等人的“煽风点火”外便是苏共内部的矛盾与思想所致。

  在频繁的游行与反抗声中,苏共撤掉了拉科西而使其好友格罗上台执政,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举措并无法抚平人民内心的波澜。游行与反抗最终促成了武装起义,此时的匈牙利举国混乱,纳吉的演讲,一切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想法并未得以实现。1956年10月24日,苏方军队进入布达佩斯开始镇压行动,而情况绝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多方势力加入混战,尽管大多数仍是无武装配给的群众,笔者相信在那时的情况下,苏军的抉择也是犹豫的。在此期间,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混入作乱,造成了局部流血冲突,也出现了至今无法知晓其原因的热冲突事件。

  历时十三天的“匈牙利事件”为这个小小的东欧国家带来大规模损失。“在仅仅十几天的时间里,经济损失达二十亿福林,占全年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三,更严重的是仅首都布达佩斯一地就有二万五千多人被打死,五万多人受伤,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五,整个事件中,全国惨遭杀害、伤残以及外逃的人数竟达三十万人之多(当时匈牙利全国人口为九百五十万)。” 在这场悲剧中,纳吉和卡达尔的不同对内对外模式值得分析;纳吉的一直以来就表明要走一条适应于匈牙利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激进的改革,这自然不会得到苏方信赖;卡达尔的温和模式更适用于当时的国际背景,“依附”大国的同时逐渐进行“脱离”独立。 尽管在其执政末期也有较高的反对声音。

  对于这起事件的定性有很多种说法,是战后匈牙利人民试图冲破雅尔塔体系束缚的第一次尝试,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摆脱苏联模式、要求改革发展经济,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匈牙利发展道路的一次选择,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涵括了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民族起义事件,充分体验了这一小国人民的爱国情绪与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在全球冷战中,美、英、法无论是对此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还是因无暇顾及,都处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未做出实际行动干涉此事件。不仅是匈牙利,处在东欧的各国在此后的发展道路上均带上了浓厚的“民族主义”烙印。

  至今,自卡达尔执政起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政府也在苏联解体后实行多党制,经济水平、国家力量不断提高,但是匈牙利事件造成的历史推迟仍然可以从现在的匈牙利与西欧国家的对比中看出。早在1991年,戈尔巴乔夫就谴责了苏联在1956年对匈牙利的军事干预;叶利钦在访问匈牙利时也为1956年的行为为匈牙利人民道歉;普京在2006年访问时也谈及此事。

  站在伊丽莎白桥,再次望着这条河(见图二),夕阳西下时分,游人渐少,却有客船缓缓前行,1956年的那十多天虽已远去,泛红的多瑙河依然记得布达佩斯的叹息。

  《燃烧的多瑙河》读后感(四):一条河的燃烧 一座城的叹息

  左手边的布达,右边的佩斯,静静流淌的多瑙河将这座城划分为二,河沿岸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国会大厦了(见图一),宏伟壮观,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便可观望到它,与其一衣带水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物便是渔人堡,同样是建于十九世纪末期,与马加什教堂的组合成为最吸引游人的地方。如今,无论是喧嚣的白日还是夜晚,这座城都散发着活力,西欧与南欧的度假者们对这里有特殊的爱,可能消费水平低是最吸引他们的一点;同时,土生土长的匈牙利居民们也一个劲儿地往西往南扎,看起来美妙和谐的城却无法给予她的居民们合适的社会福利保障。

  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欧洲各国,经济上的不均发展在笔者看来是二战后的苏美二国的影响所致,而匈牙利等东欧(或者中欧)国家的相对于西欧的不发达与文化差异的形成大致也于此段时间所扩大。

  四十年代中期,这个曾经充满贵族气息的城市经历了二战法西斯的折磨后终于被苏军解放,同时十五万苏军为了匈牙利的解放而长眠于此。 此时的匈牙利政局处于多党共存状态,而军事上如同大多数东欧国家一般处于苏联的军事控制之下。在对内政策上,匈牙利的五个民主政党联合提出消灭大地主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把重要工业部门收归国有。 土地改革后的人民生活确实有了稳定提高,尽管在具体政令上并没有大程度地损害大地主利益,但是相比于二战所带来的重大创伤后的匈牙利人民生活还是有了改善。1945-1947年可以称之为二战后的匈牙利“蜜月”期,政局相对稳定(忽略各政党的秘密行动),经济也日益改善。

  尽管拉科西执政期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也无法弥补其为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矛盾日益加深,在斯大林逝世后,作为“老师”国的代表苏共中央领导团的几位成员在莫斯科会谈中严重批评了拉科西,并提出要求纳吉替其执政。对于苏共领导而言,各国的反苏情绪不断蔓延,共产党带给人民的并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实际需要,而西方也对此大肆批判,这些都不是能够巩固其政治发展根基的;赫鲁晓夫等人清醒认识到了这些,匈牙利正是“新方针”实施的第二个国家。

  纳吉执政后“六月政策”出台,改革五点主要内容:1.调整经济发展计划,放慢工业发展,发展消费品生产、住房建设、加强农业。2.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限制强力部门的权力,消除社会恐怖,恢复社会主义法制。5.改造政权机构。这些措施无疑是根本上估计了人民的生活权益,也因此纳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各大出版社与社会评论者们。正式审理在“拉科西主义”下造成的冤假错案也为国家的民主化做出了贡献,思想与文化同前几年相比开放自由了很多。而在政府内部,拉科西等人代表的“反改革派”与纳吉等人的矛盾不断激化,也因此,纳吉做成了几项并不讨喜苏联的决定:向社会公开发表《中央委员会会议之后》;着力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过于”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对爱国人民阵线的大力支持等。在笔者看来,此后苏方所做成的决定不过是如同加迪斯在《长和平》一书中讲到,“苏美关系的一个恒久的刺激因素是,双方都倾向于将对方的夸张言辞当真”。 苏匈关系的恶化或者说匈牙利人民反苏情绪的高涨除了拉科西等人的“煽风点火”外便是苏共内部的矛盾与思想所致。

  在频繁的游行与反抗声中,苏共撤掉了拉科西而使其好友格罗上台执政,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举措并无法抚平人民内心的波澜。游行与反抗最终促成了武装起义,此时的匈牙利举国混乱,纳吉的演讲,一切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想法并未得以实现。1956年10月24日,苏方军队进入布达佩斯开始镇压行动,而情况绝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多方势力加入混战,尽管大多数仍是无武装配给的群众,笔者相信在那时的情况下,苏军的抉择也是犹豫的。在此期间,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混入作乱,造成了局部流血冲突,也出现了至今无法知晓其原因的热冲突事件。

  历时十三天的“匈牙利事件”为这个小小的东欧国家带来大规模损失。“在仅仅十几天的时间里,经济损失达二十亿福林,占全年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三,更严重的是仅首都布达佩斯一地就有二万五千多人被打死,五万多人受伤,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五,整个事件中,全国惨遭杀害、伤残以及外逃的人数竟达三十万人之多(当时匈牙利全国人口为九百五十万)。” 在这场悲剧中,纳吉和卡达尔的不同对内对外模式值得分析;纳吉的一直以来就表明要走一条适应于匈牙利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激进的改革,这自然不会得到苏方信赖;卡达尔的温和模式更适用于当时的国际背景,“依附”大国的同时逐渐进行“脱离”独立。 尽管在其执政末期也有较高的反对声音。

  对于这起事件的定性有很多种说法,是战后匈牙利人民试图冲破雅尔塔体系束缚的第一次尝试,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摆脱苏联模式、要求改革发展经济,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匈牙利发展道路的一次选择,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涵括了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民族起义事件,充分体验了这一小国人民的爱国情绪与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在全球冷战中,美、英、法无论是对此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还是因无暇顾及,都处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未做出实际行动干涉此事件。不仅是匈牙利,处在东欧的各国在此后的发展道路上均带上了浓厚的“民族主义”烙印。

  至今,自卡达尔执政起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政府也在苏联解体后实行多党制,经济水平、国家力量不断提高,但是匈牙利事件造成的历史推迟仍然可以从现在的匈牙利与西欧国家的对比中看出。早在1991年,戈尔巴乔夫就谴责了苏联在1956年对匈牙利的军事干预;叶利钦在访问匈牙利时也为1956年的行为为匈牙利人民道歉;普京在2006年访问时也谈及此事。

  站在伊丽莎白桥,再次望着这条河(见图二),夕阳西下时分,游人渐少,却有客船缓缓前行,1956年的那十多天虽已远去,泛红的多瑙河依然记得布达佩斯的叹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燃烧的多瑙河》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