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创新十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9 01:58: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创新十型的读后感大全

  《创新十型》是一本由拉里•基利(Larry Keeley) / 瑞安•派克尔(Rya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十型》精选点评:

  ●不错的归纳整理的书

  ●就是一本辅导教材,依旧是烂大街的案例和职场鸡汤在撑台面。正真的干货不多,商业新手可以作为入门的图书学习一下。

  ●记录

  ●可以和商业模式新生代一起看

  ●有点不知所云。太新的组织形式

  ●2016.10.22,家里,公司藏书。这一本还是不错的,针对于创新提出了一些系统化的模型。尽管有些地方还值得推敲(或者说在国内予以运用还需要修正),但毕竟体现了西方化管理思维中的定量化和结构化的特点

  ●更像一本PPT

  ●关于创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比K.K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尤其中间19、20章,牛逼到炸裂。

  ●很不多,值得一读

  ●可以拓展思路,实用性有待考证。

  《创新十型》读后感(一):处处创新

  感觉做企业或创业都十分有必要看下这本书,无论多大的团队都要考虑创新。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创新无大小,也不是说别人做了的就不能再做,在市场中,每一处都可以去发现、去创新。

  虽然没有讲出太多学术型的科学道理,但是这个模型能帮助任何一个做企业或管理的人、设置一个普通员工找到每一处的突破口,在怎么处理创新、利用资源等找到模块化的思路。

  《创新十型》读后感(二):如果你有个公司或者学过类似的东西

  他来香港理工大学也讲过了这本书,我没仔细看过这本书。但是我在学校研究的是设计战略,设计思维。我的总体感受是有些东西靠看书然后得到灵感就去做是远远不足够的,这本书只是辅助一个新手开始创业或者一个企业开始摸索创新道路。但是如果你指望看本书就照猫画虎开创事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本书有缺憾的人,我觉得是思考的角度太高大上了……这本书是一本参考书,不是一本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工具书或者导师。

  《创新十型》读后感(三):用创新十型评论《创新十型》

  我参加了作者拉里 基利的《创新十型》中文版宣讲会。基利是一位典型的成功老年白人男性商务人士,除了经营自己的咨询公司德布林,他还是“德勤全球创新实践的思想领袖”。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家,他的宣讲也绝对精彩,清晰的观点穿插生动的案例,让人觉得他的模型已经抓住了创新活动的核心,而所有伟大企业的成功案例都可以为之背书。

  不过,这大概只是错觉。说到底,如果教授和咨询专家真的掌握了企业制胜的秘诀,为什么创造出明星企业的不是他们而是乔布斯、马斯克?私以为,商业以及其他与人类意志相关的活动,其复杂度还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研究能力。研究者在微观层面上或许可以做些工作,但任何对大一统模型的尝试,都难免大而化之。

  创新十型和其他类似模型的主要问题都是:将复杂问题随意简化。本书将创新方式分为三大类十小类,即配置(盈利模式、网络、结构、流程),产品(产品表现、产品系统)和体验(服务、渠道、品牌、客户交互)。作者断言,好的创新应该跨越大类,并包含3个乃至更多的小类。为帮助读者实际使用这一模型进行创新,书中还在每一小类下罗列了若干可选的创新策略,并给出了大量案例以说明成功的企业创新就是符合他们的模型。可惜的是,这种说明并不那么有说服力。

  首先,案例过于简单。每个案例竟然只有一两页纸,几百个字。就算语言再洗练,这几百字就能抓住一个企业诞生或壮大过程中全部的关键吗?不熟悉的企业我不好说,至少对它对IT企业的案例描述有许多都相当肤浅。

  其次,分类过于武断。热键到底是改善了产品表现还是用户体验?按秒租用的云服务器,到底是盈利模式创新、产品系统还是服务创新?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非此即彼的答案。多数公司的创新策略也涉及各个层面,很难判断到底哪几个才是关键层面。这又回到了前个问题,没有足够篇幅来描述背景、深入分析,就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再次,逻辑夹杂不清。作者自己清楚地在书中强调,对创新活动的分析必须立足特定行业、特定项目和特定时间。将跨越几十年的创业活动,或将巨无霸公司的全部业务混在一起,就无法有效分析。但在某些案例里(比如联邦快递或乐高),还免不了出现这些问题。书的最后部分更是出现了一些和主要模型关联不大的内容。

  但是,《创新十型》也绝非一无是处。如果不把它看作“突破性的研究”,而是当作德布林公司的某种创新,再用创新十型来分析一下,就会得到颇有意思的发现。要分析,当然先要明确德布林身处的行业。那应该是企业管理咨询,传统上以大中型公司为目标客户的服务领域。(明白这一点就会恍然发现,为何通常被认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初创企业,在本书得到的描述是如此之少。作者甚至还特意强调,创新不是初创企业的专利。)再往下事情就很清晰了。按本书的案例风格,我们大可以断言:本书是德布林在品牌和流程领域的创新,通过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创新十型“可以提纲挈领地归纳德布林的咨询方法并灌输给客户;同时,该方法也可以实际应用于咨询服务的过程。(甚至,我们也可以说本书丰富了产品系统、扩展了渠道或改善了客户交互。)我相信德布林真会因此书多卖一些服务。然而,如果没有拉里 基利以及其他经验丰富的咨询专家,这种效应一定是转瞬而逝的。

  正是由于作者的经验,本书确有一些关于创新的真知灼见,比如创新的相对性,又如创新复杂度的必要性。读者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将这些经验吸收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用创新十型这一简化模型也无不可(特别是在需要给人讲故事时)。不过,记得模型不是现实就好。

  《创新十型》读后感(四):德布林咨询:如何超越产品创新

  如果存在一部关于创新领域的创新史的话,最早的创新理念应该与产品本身有很大的关联。同样,在早期的学术观点来看,创新就是发明,发明就是发现新的产品。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笔下的《他们创造了美国》一书认为约翰.菲奇、查尔斯.固特异、爱迪生等人是美国新型文明社会的开创者。这些英雄们所发明的产品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奠定了技术基础。

  即使在今天,发明、创新和技术有很大的密切关系。大型跨国企业的研发团队掌握最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如制药、国防、高科技等行业,因此,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或研究院,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部。研发中心是与产品最接近的部门,在一些强调思维活跃的服务型企业,通常把它称为创意部。无论是研发中心还是创意部,大多数中国企业只关注与产品创新相关的事务。

  今天,在寻求更高效的商业模式背景下,创新不再停留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更多的行业领先者已经把创新的视角转移到更深层次的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IBM在郭士纳的带领下将硬件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从而让“大象再次跳舞”!苹果公司单纯的产品创新看似很有竞争优势,但是没有卓越的商业模式做支撑,苹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和伊夫.皮尼厄的《商业模式新生代》以画布的形式向读者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实际上,商业模式的背后是公司战略,这也是近年来管理学界关注的重点。那么,到底是商业模式主导企业战略还是企业战略主导商业模式,学术界上也没有定论。

  由此一来,创新、商业模式和战略有密切的关系。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创新领域的一本新书《创新十型》,这本是德勤摩立特下属咨询公司德布林历经三十年对创新问题的总结。同样,这本书和《商业模式新生代》一样,以画布的形式清晰明了描绘了创新的延伸、创新的形成和创新的运用。

  首先,作者提出了创新的定义:“创新是创造可行的、崭新的提供形式;创新需要辨识关键性问题,并系统性深入理解问题来提供简明的解决方案”。创新的需要是因为企业的成长战略、时代变化和顾客期待的驱动。创新失败的原因是对创新的认识不够,大多数企业将创新停留在产品创新阶段,而德布林公司的研究指出,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由三个范畴里的十种创新基本类型组合而成。第一个范畴关于企业自身运营,包括盈利模式、网络和架构;第二个范畴包含产品表现和产品体系方面的创新;第三个范畴是服务、渠道、品牌和客户交互等方面的创新。

  与其他关注创新方面著作不同,本书将创新从企业运营到用户体验的全过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三个不同的范畴分别关注三个方面,企业运营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产品表现和产品体系与研发和技术相关,而服务、渠道、品牌、客户交互则与市场营销中的客户体验比较接近,这三个范畴从左到右衔接在一起构成整个商业价值链,从而与战略拉近了距离。

  本书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创新十型的每个模型的形成标志和案例,这点和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十宗罪》比较相近;第三部分介绍如何超越产品创新,以及如何将创新类型组合一起创造优秀业绩,而不仅仅关注一个范畴;第四部分,如何识别创新机会,找出行业的机遇和盲点,重塑你的行业;第五部分明确创新领域和方法,专注商业模式、平台和顾客体验中的一个;第六部分,将十类创新类型进一步解构成常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你的企业是否正在应用其中几种;第七部分,建立创新机制的原则,帮助企业培育、激励和获得创新成果。

  《创新十型》是关注创新实操的指南读本,重在描述,而在理论分析上却不足,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建议阅读克里斯滕森、西奥多.莱维特、罗杰.马丁、戈文达拉扬等人的著作,这些创新学者的文章通常出现在《哈佛商业评论》这样的顶尖杂志上。

  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创新十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