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非理性冲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28 03:0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非理性冲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理性冲动》是一本由[英]戴维·刘易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理性冲动》精选点评:

  ●干货少

  ●随便看了一下!!

  ●没前面的两本感觉好,也许已经了解了部分的关系...

  ●失望。干货少 另外感觉案例都是个案,都是“见证叙述”。

  ●如果你结合自己工作来看这本书,你会发觉,这本书关于冲动消费管,你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实验去引导消费。

  ●心理学版“牛奶可乐经济学”

  ●我在读书时,我的脑子在另一个房间看着我。

  ●什么都谈一点。2d和4d手指这事在其他类似书籍上看过好多遍了

  ●结果就是人没有自由意志?

  ●一本没有答案的问题之书。

  《非理性冲动》读后感(一):有用吗

  看完了《非理性冲动》,书固然有好的地方,但还是让我没有那么愉悦。第一,人的冲动行为是天生的,甚至胚胎时期各种外界因素就决定了冲动是后天无法改的。第二,人动用主观能量克制冲动会损失能量,即现在能主观拒绝一个高热量的巧克力,接下来再拒绝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心有力而余不足。第三,整本书讲的都是什么是冲动,冲动怎么让人吃、购物、性欲等等,而怎么采取措施避免冲动行为的方法很少。

  我看这样的书固然想明白冲动的来龙去脉,到更想知道的是怎么避免冲动行为,而事实上看到的却是:冲动是天生的,无法避免,就算是你能主观控制自己一次,也很难再二再三。

  好伤心的说。

  《非理性冲动》读后感(二):你的大脑是“僵尸大脑”吗?

  你的大脑是“僵尸大脑”吗?

  ——读《非理性冲动》

  赵青新

  关于冲动,大家想必都有所体会。就像我,每年“双十一”之前,我都信誓旦旦再也不抢购了,但是每次等到发热的大脑终于降温了,看着家里堆积的大量没啥大用的东西,晕!我只能无奈吐槽:看看吧,这就是冲动的惩罚!

  怎样看待“冲动”?不如来阅读《非理性冲动》,英国心理学家、“神经营销学之父”戴维•刘易斯的著作,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通过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以及众多案例的研究,戴维发现人的思考方式包括思维系统I和思维系统R。前者是无意识,后者受意识控制。两个系统时而共同协作,时而互相冲突,时而合二为一。我们的行为大多受系统I影响,原因就在于“僵尸大脑”让我们习惯“墨守成规”,只有在需要作出解释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开启系统R。

  习惯成自然,遵循本能行事,到底好不好?戴维说,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在于事情的结果。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冒险,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当事人就成了英雄;如果结果失败,就会遭致“轻率、无大脑”等恶言批评。对于运动员等某些特殊技能掌握者,他们更需要在日常的长期训练中形成本能,如果临场时系统R过多纠结,只会导致失败。

  不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我们总是被“僵尸大脑”所控制,那绝非好事。我们更需要的是,怎样让自己的大脑活起来,避免让非理性冲动操控我们大部分的日常行为举止。

  回到购物的话题。戴维在这本书中充分展现了他的营销才能。他让我明白,我作为消费者,是如何掉进商家的陷阱的。当我们经过超市门口时,我们很容易被门口堆积的比如水果等鲜艳的商品吸引,因为最容易诱发购物冲动的三种感觉:视觉、触觉和记忆。当我们踏进超市大门后,那简直是步步惊心。戴维全方位地揭秘了超市营销的策略和技巧。

  超市过道的设计奥秘和商品摆放的黄金位置,关键时刻与诱饵商品,以及各种防不胜防的鼓励消费、冲动购物的小方法……你会明白,为什么你的视线总是径直到达中心位置的商品(它们通常都是高利润商品);为什么你会流连在貌似乱放的衣堆里(陈列过于整齐会让人感觉没有人买);为什么你会觉得超市东西便宜,其实并不是(超市往往只在大家熟悉价格的日用品上放低价格)。诸般种种,就这样让你不知不觉地掏空了口袋。

  当然,购物的非理性冲动毕竟还是小事,我们人类的各种非理性冲动波及的范围还很广。在购物冲动里,还有一种“模仿购物”,就是越多人买的东西越有人想要抢着买。这种“模仿冲动”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就成为了勒庞在其作品《乌合之众》之中描述的“群体无意识”。“成为一个群体的一员这个事实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群体心理,这使得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颇为不同。”当群体意识取代了个人的独立思维,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僵尸大脑”,带有“自发性、暴力、残忍并充满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所有的革命、骚乱、恐怖主义、群体性自杀事件,我们都在其中窥见了“僵尸大脑”横行的魅影。

  通过《非理性冲动》,戴维更想表明的是“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决定、拥有自主权、控制自身行为的信念远比科学真理重要。”因此,我们要让“大脑掌管着它自己,而思想只是它的一部分。”如果别人的思想取代你的独立思维,你的大脑就真的变成“僵尸大脑”了啊。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QQ:1813434161

  《非理性冲动》读后感(三):世上没有偶然?世上全是偶然?

  我一直在想,我们日常所做的那些对我们有重大意义的决定究竟是源于内心的渴望,还是只是无意识的巧合。我们选择学习的东西,结交朋友,我们选择共同生活的伴侣,选择自己的工作,这些真的都是我们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吗?

  恐怕不是。

  一直以来,我们都自认为是理性动物,觉得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可事实上,我们的冲动行为往往比理性行为更多更频繁,这是因为我们缺乏逻辑性和理性,总是被情感驱动下的各种习惯所左右,而所谓的自由意志也只是维护个人和社会信仰的美好希望的错觉而已。

  以下只讲作者在书中所说明的内容,无甚逻辑与衔接,看看即可。

  一、关于“冲动”,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某百科上说“冲动多指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感情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可表现为行为上的,也可表现为思想意识上的。”这种说法似乎更符合大众对“冲动”的看法,甚至略带“冲动是不好的”的潜意识偏见,以及“冲动是可控的”的盲点。

  而书中的体液学说是这样认为的:人体中包含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中液体,那些体内黄胆汁过多的人情绪兴奋,脾气暴躁,容易冲动。

  书中还说,冲动的本质有四点:

  1、冲动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它促使我们做出某种举动,通常与迫切地满足某种欲望有关;

  2、自控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很快就会消耗尽,如果大脑的某些部分遭受损失,无论是因为疾病还是外伤,都会极大地损害一个人控制冲动的能力;

  3、冲动是让人及时行乐的本能反应,但冲动的力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

  4、冲动是思维系统无意识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冲动状态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察觉。

  二、冲动的影响

  关于我们常常认为冲动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一观点,其实不然,冲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其带来的结果。

  斯科特迪克曼将冲动分为两种:功能失调性冲动和功能性冲动。

  功能失调性冲动行为是粗心、鲁莽或自毁的,会受到谴责,其结果一般是消极的,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

  功能性冲动行为一般是英勇、大胆、果敢的,会受到表扬,其结果一般是积极的、有益的。

  同样是冲动,差别却如此之大,可能只是运气的好坏而已。

  三、作者在书中说明的可导致冲动行为的因素有:

  1、脑损伤,如果大脑某些区域受到伤害,人就可能出现无法自我控制的冲动行为。

  2、遗传、大脑化学反应、在母体中或出生后以及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等,都能导致冲动行为。

  3、嗅觉、气味、声音、温度、视觉、光线等等等等我们可以感知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冲动行为,这些因素被商家大加利用,以促进人们的冲动购物。

  四、冲动的分类及产生冲动的原因

  作者在书中谈论了冒险的冲动、爱的冲动、暴饮暴食的冲动、购物的冲动、模仿他人的冲动,告诉我们产生这些冲动的原因,消除了我们的一些错误认知,甚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从商、求爱、节食、购物等的科学依据。

  五、如何对待(控制)冲动?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冲动是可以控制的,因为有自控力,但是作者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且可以损耗的,如果在这件事上用了很多自控力,那么你就无法在另一件事上做到自控(所以你到底要我怎么样)。

  但是作者最后又告诉我们,Oh Darling 我们的自控力是可以通过人为锻炼加强的哟(无奈)。

  六、后记:关于自由意志

  作者告诉我们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是错觉,意识之外的力量会决定我们最终会怎么做,但是我们却无法离开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在拘束人的行为及维护社会秩序上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认同自己不具有自由意志了而肆意行动,恐怕世界将会充满鲜血和野蛮,我们需要“自由意志”来控制自己。所以说,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决定、拥有自主权、控制自身行为的信念远比科学真理重要。

  这就好比我们明知道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你却还要告诉大家没关系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大家可以像往常一样工作生活。这是自欺欺人,可是你不得不这样,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才能保证它能继续良好地运作下去。

  所以整本书大概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都是潜意识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散了吧”。

  《非理性冲动》读后感(四):理性与非理性的纠缠

  理性与非理性的纠缠

  ———读戴维·刘易斯的《非理性冲动》

  “冲动”于我们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因为冲动这个因子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和社会问题中都存在着。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为什么人们会在自己都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的、荒谬的冲动行为,通过了解冲动的力量和缺陷,使大家掌握什么时候应该依靠冲动、什么时候应该避免冲动,从而获得一个更充实、更有价值的人生。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理性人”,应当尽力摒弃非理性的冲动行为。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的本质中永远蕴涵着非理性的一面,那是不可能彻底地根除掉的“冲动”。因为“冲动”是人类本能,属于直觉反应和“快思维”。人的一生面临很多的选择,有些选择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而有些纯粹是冲动使然。作者认为,冲动是“能在极短时间内带来动量变化的无限力量”,“通常我们会说一些或做一些连自己都感到诧异或无法解释的事”即是冲动的结果。冲动是生命的一种特性,是与生俱来的,是蕴藏在人类基因中的秘密。过去,在最原始、最深层的本能和冲动之下,人类才在物种博弈中进化和生存。所以,从历史长河来看,冲动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

  但是作者又认为,“冲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其带来的结果。”美国先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所谓冲动,指的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想法,通常与强烈的愿望紧密相关。”约翰·斯图尔特·米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欲望和冲动跟信仰和约束一样,都是完美之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强烈的冲动只在缺乏适度的平衡时才具有危险性”。因此,戴维·刘易斯提出来一个全新的观点,即冲动行为“是在意识知觉之外运作的思维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一旦在冲动面前低头,我们就不再是理性的人类,而是一群动作呆板、不动脑筋的僵尸了”。这样,本书直接把冲动定义成非理性行为了。

  丽塔·卡特在《人类大脑》一书中指出,“作为一种人体器官,大脑和我们的其他器官一样,并无特殊之处,也没那么讨人喜欢……如果切开一个人的头盖骨往里看,你会发现里面没什么动静。”诸多脑损伤案例和脑科学研究揭示了“大量冲动行为背后隐藏着神经科学的奥秘”。譬如,“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许多生存威胁刺激大脑进化出‘启发法’,使我们迅速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而“启发法”之所以促使大脑思考是因为“受环境特征的刺激产生的,表现为下意识的视觉、听觉和味觉”。这些,都是冲动的生理学基础。

  随着理性成分的增长,冲动慢慢成了人类情绪中的“缺陷”,历史上的很多悲剧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冲动的时候,都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在生活中,因冲动而导致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诸如打架斗殴,都是对冲动缺乏有效控制的表现。因为冲动,有人错上贼船;因为冲动,有人痛失爱人;因为冲动,有人懊悔一生……研究证实,患上病态性冲动的人对易于上瘾性事务缺乏抵抗力和自制力,如一些青少年,过度沉溺于酒精或网络,又在酒精或网络游戏的刺激下使他们变得更冲动。

  冲动是魔鬼。冷静与冲动的距离,往往只是一步之遥。著名的“悲剧之父”莎士比亚曾在《奥赛罗》中描写过这样一个角色,威尼斯公园的一个黑人勇将奥赛罗,与元老的美丽女儿苔丝狄蒙娜真心相爱并顶着巨大压力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狡诈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精心设计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完全失去理智,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下拔剑自刎。在投资理财中亦是如此,巴菲特的导师“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曾说过:“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如果无法控制好冲动的情绪,投资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动中坠入失败的命运。

  冲动这个因子在绝大多数人身上是或多或少存在的,这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中理性和非理性混合之谜。作者认为,假如通过了解冲动的力量和缺陷,人们能对冲动有准确的理解,那么或许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情感和人生都将有一个更好的掌控。

  2015年01月18日《宁波晚报》A10版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5-01/18/content_831507.htm?div=-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非理性冲动》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