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22 00:09: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100字

  《采浆果的人》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采浆果的人》精选点评:

  ●酣畅淋漓 爱不释手 一如既往地喜欢迟子建的小说

  ●让人向往的东北和菜。。。

  ●很清冽的文字 很有味道的小说

  ● 如果说北京是老舍的,武汉是池莉的,那黑龙江一定是迟子建的。喜欢迟子建的书,娓娓道来…

  ●文字清冽灵动又多彩,还有种北地雪国式的娓娓道来的耐心,并不轰轰烈烈,但也滋味悠长。迟子建笔下的两性关系好像满陈旧的,不过也很真实,女性在她故事的处境里,有种坚韧。好想去大兴安岭的山里,采都柿吃到醉,网细鳞鱼打野狍子,用猪油烹野菜啊!

  ●朴实,善良,亲切,温暖……黑土地上的人们、动物、植物、山川、河流,令人爱不释手泪流满面。

  ●写的真好 让人爱不释手。

  ●1992-2010年代的小说集,篇幅短小精悍,温情悲情共存。迟子建小说第三本,作家写作真的逃不过pattern吧……迟笔下的是呆子孩童,体弱长病的丈夫,温婉的妻子,神秘而野蛮且骑马的鄂伦春人......土地之类的

  ●这本短篇集的个人排名:亲亲土豆、一坛猪油、一匹马两个人。 前两个 都是 高中那会买的 短篇小说集里的主打文章,果然 关于迟子建文章的 那种 能从文字里跳脱出来的 建立在黑土之上的灵性真的是在减少的。 我也认可 她的短篇>中篇>长篇的说法。

  ●喜欢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一):温暖而刚强

  朋友力荐加赠书,第一次读迟子建。没有事先对作者事先的了解,读完小说既有全面感知,黑龙江边塞苏联接壤、白雪皑皑、山峦叠嶂、女性、坚守、乡村和家庭关怀。

  采浆果的人如果拍成电影,肯定有千与千寻的味道。贪婪的村民错失回收庄稼的时机导致动机挨饿,近亲结婚出生的智障儿大鲁二鲁反而能无视诱惑默默坚持收获果冻的粮食,故事中最恶的那些人也有几分可爱。

  情节上最喜欢一坛猪油,结尾利用戒指大转折,有欧亨利的味道,屠夫变成了多情善感的人,崔大林和程英无爱而注定悲剧婚姻。

  一匹马两个人、雾月牛栏里对人和马感性互为寄托,相濡以沫。一坛猪油里蚂蚁的浓情描写,亲亲土豆里人和土豆的深情,动物也是一种陪伴。

  逝川中吉喜因为能过头了而受寡,"泪雨尚能岁岁年年畅游整条逝川,而人却智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就活下去,守不住就成了对岸的坟冢",悲悯又温暖。

  quot;微风吹拂着原野,原野上的野花就把芬芳托付给风了。"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二):舍本逐末

  《采浆果的人》是迟子建小说集《一坛猪油》里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秋收时节,金井村来了一个收浆果的人,村民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纷纷搁置秋收忙着采浆果,以为粮食“晚收一天它待在土里飞不了,可浆果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人”,谁知一场大雪葬送了绝大多数金井人一年的收成。

  采浆果的人中表现最“积极”的是曹大平夫妇,他们为了对岸枝头可观的果实,决定在深秋时节光腿涉水渡河。然而曹大平突然的抽筋,河水卷走了竹篮和他不舍得弄湿搭在身上的新裤子,最终无果而返悲愤交加之下竟然卧病了。“积极”的曹大平夫妇的结局也暗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金钱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选择。

  智障兄妹大鲁二鲁给出了答案。因为父母近亲结合智力低下的二人,他们什么都不懂不会,只能谨遵父辈的叮嘱,以金井的山峦为参照,山峦披绿纱就播种,银霜闪烁时就秋收。正因为大鲁二鲁坚守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与对父辈的承诺(“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所以面对收浆果的诱惑不为所动,成为了这一年金井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

  不得不说幸免于难的居然是大鲁二鲁,这一点很是讽刺,他们之所以控制住了欲望成功抵制了金钱的诱惑,“智力低下”是不是占首功?“聪明人”是不是常常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自然规律?人定胜天好吗!所谓舍本逐末,就是“采浆果”的人们。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三):从《采浆果的人》看迟子建

  初识迟子建是因为学校邀请她来做讲座,当时的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却仍然挤在人群中,铺了张纸席地而坐。她的人气比我想象中的要高,连坐下都成了一群站着的和外面没有进来的人眼中的奢侈,尽管我们只能蜷缩着腿以防碰到他人。那个晚上,我坐在一个狭窄的小角落努力抬头望她,为她传达出来的思想、叙事方式和超出常人的表达能力所折服。当时就在想,一个能够走过世俗沧桑仍然能保持心中温度的人写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温暖的。 后来看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很久没有过如此喜欢一本书的触动感了。迟子建对文字和语言的调配能力让我望洋兴叹,一切事物在她笔下都成了有灵性的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的关爱与体贴让她写成了这部充盈着丰厚生态意蕴的小说。 我在对迟子建满怀期待与敬佩的心理下开始阅读《采浆果的人》这本短篇小说集。 她果真是大自然的女儿,几乎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自然之景与生灵,东北边陲的自然风物赋予了她审美的灵性感知和思考深度。单看各个小说的标题便能发现:《月光下的革命》、《逝川》、《亲亲土豆》、《雾月牛栏》、《微风入林》、《一匹马两个人》、《采浆果的人》、《一坛猪油》、《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她笔下的人永远活在与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乡村,接触的是和人一样为造物主所造的动物生灵。人本该与它们平等,甚至从时间上来说还是它们的后辈呢。 书中的人物总让人有种飘渺,不切实际的距离感,仿佛我们和他们不处于同一个世界。受到了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而污染的我们,怎么能同纯粹自然的他们感同身受呢?独自骑着马倔强地走回关里的丫丫、因为太能干而被胡会抛弃,用尽全身力气将村民们留给自己的泪鱼放回逝川的吉喜老太太、带着青草气息,自由而粗野的孟和哲、只愿意呆在牛栏里和牛同睡而不愿见继父的宝坠、在睡梦中从马车上摔下而去世的老太婆、在别人采浆果时坚定地进行秋收的大鲁二鲁……他们看起来与现实中的人物相去甚远,我们很多时候也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但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更给我们以吸引感、神秘感与人性的美感。 迟子建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反转,却依然能够扣人心弦,如一杯温醇的茶,读时清新香甜,读后唇齿留香。读她的小说就去同欣赏一张张淡雅的油画,她总是能够在看似散淡的布局中,从生活原色中提练出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以语言的魅力,征服着读者的心。这正是迟子建的动人之处,也是她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别具一格之处。《采浆果的人》揭示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素材同样的主题,普通人必定不能将它写得这样好。这正是作家的职责之一,将简单的道理艺术化表达,让人印象更为深刻,时时作为警醒。 迟子建说过:“时代速度可以每天提速,日新月异,但是文字温度如果过度升高就会发烧。文字总要比时代慢半拍。”我想,她的小说都是用淡淡的笔触、恰到好处的温度与不急不缓从容不迫的情节发展,提醒人们,慢慢走、回头看、欣赏啊。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四):你要爱荒野上的风声甚过爱贫穷和思考

  如果说北京是老舍的,武汉是池莉的,那黑龙江一定是迟子建的。在大雪茫茫、夜长昼短的北方一角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实在令南方人好奇至极,迟子建笔下寒冷,清冽却又纯粹的极地更是令人神往。曾拜读过《北极村童话》和《白雪乌鸦》,在儿童视角里体验过北极村的日日夜夜,在鼠疫爆发的年代感受过人情冷暖。这次又读到了短篇小说集《采浆果的人》,比起在前两本对文化和风俗的理解,在短篇小说中无生命之风景、有生命之物更吸引我。

  “冬夜的晴朗与其他季节的晴朗自有不同,它不似春夜的晴朗那么温柔,不似夏夜的晴朗那么恬淡,也不似秋夜的晴朗那么深沉。冬夜的晴朗千变万化,月圆时,那晴朗是透彻的,山影、人影和房屋的影子看上去如同在白昼中;月半圆时,那晴朗带着几分抑郁之气,所以的景物都仿佛罩着一层冷雾,亦真亦幻;而月残时的晴朗,由于有满天的繁星帮衬着,倒显得异常的祥和、柔美,星光不绝如缕地倾泻而下,彷佛凭空给雪地点缀了一层皂花,让人有如沐花香之感。”(《微风入林》)

  在哈尔滨游玩的几日恰逢月正圆时,读到这一段想起了当时月光撒在雪地、柿子、冰糖葫芦上的样子。没能将地球自转带来的各种变化亲身经历完全,在这样的描述中却也能闭眼想象到,甚至是在此生活多年的当地人也可能未能察觉到的如此细微的时间推移带来的感受。

月光下的冻柿子

  “月光下的山林积雪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关灯后,“月亮看上去清澈逼人,全没了慵倦之态,而山林雪地的轮廓也清晰可辨,且放着荧荧白光,彷佛被涂了一层蛋清。”(《微风入林》)这种体验在城市里是没有体验到的,到了夜晚灯红酒绿。留个念想,日后要再去看看暗处的山林。

雪地里的篝火

  “他们不像其他人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感动着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采浆果的人》)

雪后天晴从山上望村庄

  在这本短篇里,很多个让我以为会展现人性恶的一面的情节,最后都不过是虚惊一场。以为丫丫失踪几日会遇险,李昌有会杀了屠夫酿成悲剧,最后反倒是令人长舒一口气的丫丫想家回到关内,屠夫逃跑被自己的害怕折磨一生。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是人性里最真实的一面,它可以发生在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身上。

  而书中所提到本该受到谴责的行为却在此被弱化了,比如方雪贞的不忠、老头的强奸犯儿子。我不觉得恨,就像方雪贞觉得很对不起丈夫,脑海中依旧浮现着东山坡温柔的夜景。

  大雪之后,白茫茫一片。不谈对错,只谈感受。

夕阳

  “它是马不是人!”

  “他在别人家是马,在他家就是人!”

  “老马再也站不起来了,它听着刷刷刷的割麦声,眼泪就像露水一样滚滚而下。”

  (《一匹马两个人》)

栓在门口的马

  “他想他的队伍会壮大下去,最终他会被牛群所包围。他会了解每一头牛的脾性,了解它们每做出的一个举止所蕴含的内容。”(《雾夜牛栏》)

  另一处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人翁和动物之间的感情了。将动物、甚至土豆当作人来对待,不仅仅是劳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比人更亲密的一个陪伴,一种对至亲的念想。是无限轮回的生活中的主心骨。就如鲁大鲁二所坚持的那样,春天播种,打了霜就要秋收。没有什么能改变,诱惑人的浆果也不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采浆果的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