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的巢穴》是一本由[日]梨木香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园的巢穴》精选点评:
●很奇妙,主人公佐田丰彦掉入植物园的巢穴后,陷入昏迷,后与“儿子”神游故土,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往事事。主人公最后发现,自己对于家庭是多么地忽视,遂生悔恨。被解救出后,也不再“佛系”了,妻子的表现也好了很多。
●和一般治愈小说不太一样,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可以引导治愈。通过植物园里发生的奇幻故事——这样一个略显阴暗幽深的往事,层层剥开读者的心理防线,最后泪崩。
●弃读!超级超级失望,结构支离破碎,跟着神经病主角经历无聊的梦境,看介绍像是去了类似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地方,实则无聊透顶!
●一个因为儿子去世而变成幻想症患者的青年男性神经叨叨的意识流絮语,读了一点点我就猜到主人公是精神问题了。读《植物园的巢穴》,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读的《森林母语》,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点感觉后者可能对前者有所借鉴。
●这个主人公我真的很讨厌,我并没有被治愈,相反一个现代人身上还具有日本
●梨木香步用温柔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写了一个颇为惊悚的悬疑故事。
●妻子美代没死可真是太好了。道彦是个好孩子,太好了,我想是他召唤父亲去巢穴里的。
●一场梦救赎了过往的自己 修复了黑洞的缺失 一年后千代怀孕了 可以向巢穴汇报这个好消息了 那孩子叫道彦吧
●1、主人公从陷入失去亲近的人巢穴中不能自拔,到通过自己与爱人的努力下走出阴霾,整个故事到最后才知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梦境。2、之前读过梨木香步两本,再读这本,感觉她风格越发奇幻了。读着有点累。3、之前读的现在才写书评,在手机草稿箱记录了书中提到的存在于主人公身边的各种洞穴,想摆在书评里,今天再找,,发现草稿箱中的记录已不翼而飞,心疼,以后还是写下来靠谱!
●感觉不像是小说,更像是散文
《植物园的巢穴》读后感(一):与往事握手言和,才能被未来温柔以待
在电影《花样年华》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很是经典:“从前的人要是心里有了秘密,不想别人知道。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个洞,然后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封起来,那秘密就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人知道。”
每个人的内心,都装着许许多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又多与过往有关。这些秘密堆积在我们心头,我们就会渐渐感觉到生命的困重。
这也是为何,现在的人们普遍需要一个能够倾吐内心秘密的“树洞”。
日本奇幻小说家梨木香步,在《植物园的巢穴》一书中讲述的故事,就与树洞有关。
K植物园的园艺师佐田,一不小心跌落进一个树洞,从此之后,就接连遇到了许多怪事:只要一紧张就会变成狗的牙医太太、突然长出鸡头的房东、生活在水底会说人话的青蛙男孩……
在这个树洞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时空失序、错乱颠倒。本来是成年男子的佐田,进入树洞世界之后,竟然变成了一个小孩子,他偶遇的“青蛙男孩”,竟然也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佐田努力忘记的过去,隐藏多年的秘密,在这个树洞世界里,都一一重新出现。原本困惑不解的佐田,也开始渐渐明白,表面上遗忘的事情,其实一直压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与其假装忘记过去,不如坦然地与过去握手言和。
或许你会嘲笑佐田是个懦弱的男人。但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安然地度过余生?梨木香步在书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隐藏在内心的负面感受,以及阴暗记忆,还是拿出来见见阳光吧,不然,它们只会越积越多,最终腐烂发臭。
所以,我们只能学着去面对过去,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过去。
通过梨木香步的《植物园的巢穴》一书,我们也能看到自己影子: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经历过的伤痛,以及种种不堪,我们究竟是与它们坦然相对,还是压抑到内心的最深处呢?
在遇到一些负面的事情时,我们总是习惯压抑自我,而不是积极解决,其实这是一个消耗自我能量的恶性循环。梨木香步用她一贯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道来这个关于树洞世界的奇幻故事,无非是让我们认识到,过分压抑自我,逃避过去,只能让自己在当下的人生中,忍受更多的痛苦。
压抑,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蚕食掉我们生命的激情。就像故事里园艺师佐田,他在压抑自我的过程中,活得就如同个机器,而失去生命活力的他,其实内心也是渴望能够带着激情面对生活的。从掉入树洞的那一刻开始,佐田就已经踏上了释放自我、疗愈内心的旅程,而我们实际上,也需要通过某个契机,来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
当我们能够尝试着,与那些负面、消极的事情和平共处,尝试着正确释放阴暗的情绪时,我们的人生,才能够真正明朗起来。
《植物园的巢穴》读后感(二):推荐给想要审视自己内心的人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自己手里拿的不是纸书,这样我就可以将手指移到右上角,按下那个红色的叉叉,表达自己对故事开篇的愤怒。
因为故事一开始是这样写的:
放任一年无暇照管的牙齿周边又开始不安分地隐隐作痛,仿佛在对生性懒散的我发出恐怖警告,叫我不能再对它置之不理。看到这里,我不仅觉得自己的牙齿也跟着隐隐作痛起来,但就像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不能对牙齿的疼痛置之不理一样,最近我正巧也想让自己的人生有点变化,于是就硬着头皮读了下去。
然后我就收获了一个想要推荐给朋友看的第一人称奇幻故事。
前几天看《扪心问诊》的时候,主人公说身体的不适有时候是一个信号,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你的心理有一些潜藏的话想说。
《植物园的巢穴》的主人公佐田的牙疼正是如此,牙疼代表着他长年压抑在内心的、不想正视的隐秘的情绪。
牙医看着我的牙齿,但实际上他真的是在看我的牙齿吗?总觉得他是在探看牙洞的深处。我有种幻觉:自己仿佛是躲在自己身体洞穴里的小动物,正抬头看着牙医的脸。之所以不想正视,有时候是因为那些真相太让人痛苦,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或处理那些感受。更有甚者,一个人可能整个心都被蛀空了,被堵死了,外表看起来却还像正常人一样。
有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做法和行为,其实都是因为心出了问题。所以只有在梦境中,那些被压抑的感受才会走到前台来,呼唤自己的拥有者来处理它们。
因为压抑得实在太久,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知道如何理解它们想说的话。就像佐田在梦境中遇到的一切奇怪的人和他不能理解的现象,比如莫名其妙的牙医,比如看起来和自己生活的环境很像又多多少少有些不同的植物园。
随着梦境的进展,在和周围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佐田才慢慢开始懂得那些奇怪的人和事正是自己纠结在一起的记忆。
盘桓缠绕的是时间,而不是黑暗。我必须把这堆盘桓缠绕拉回直线才行。在这个梦境中,佐田是困惑的、不安的,但也是渴求变化的。
他也和每个人一样,心中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对爱的渴望。这种本能和渴望,也许会保护一个人,也许会让我们像佐田一样无法触碰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并不是真正的保养,真正的保养是让内心的水流流动起来,将盘桓缠绕的一切解开。
就像牙医先生说的一样:
口腔内部就跟心一样,平常很难看到、闻到。必须做好保养才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卫生。《植物园的巢穴》像一面镜子,将佐田的内心剖开给读者看的同时,也让每一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曾经逃避了些什么,也帮每一个人去体会自己曾经错过的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它也告诉我们,要长大,要坦然面对,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活着。
《植物园的巢穴》读后感(三):看完了《植物园的巢穴》
一些自己喜欢的段落:
01.
因为太害怕,所以能瞬间改变信奉的主义吗?所谓的“表里不一”,就是这个意思吧。
02.
那是一个老妪精灵,她会造湖、造川、造群山,也能引发洪水、控制水流。虽说是老妪,随季节变换也会化身成年轻女孩。即使外貌改变,她还是卡利阿哈·贝拉。虽然可以随时间和地点改变外貌,但她的本质始终都是卡利阿哈·贝拉。
03.
老妪的心是否在变成年轻女孩之后还是一样呢?是否到了春天,心思也会起变化呢?若果真如此,那旧的心思跑哪儿去了?是不是像朽木枯根的残骸一样,被风吹散在荒芜的山野中呢?
04.
过去大家为了维持男性间的友谊,平常叫声都很安分,而一旦有女性靠近,就好像争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似的用力大叫,叫到身体几乎都快抖散了。一想到这都是因为爱情,不免感叹其力量之伟大。发生在人类身上就算了,居然连昆虫也如此惊天动地、失心疯地鸣叫。看到那种情景,直令人心生难言的恻隐之情,也让身为小孩子的我暗自立誓:绝对不能为了女人做出类似举动!
05.
生物本来就都是朝向未来生存的,所以回想过去毫无益处,本来身体结构也就不会具有回想从前的功能。在昆虫讲求效率而精简的头颅中不可能有类似主宰记忆的部分。
06.
回想起来也毫无帮助的往事,当然就该忘记。不对,应该说想要生存在这个科学万能的世界中,遗忘有其必要。
07.
不,不只是植物,到头来,或许所有生物都是废物利用的再生品也说不定,甚至不只是再生。
08.
本以为旧时光根本无须处理,过去的回忆应该随风一吹就飘散无踪的时候,偏偏就是不起风。
09.
我像是看着变态完成的昆虫一样看着小乖,他对自己支离破碎的说法显得很有自信,由此似乎也显现出人格。还是说,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机会展露给我看呢?不对不对,他还天真不懂事,不过是徒具人形的某个东西,一定是受到了我的影响。
10.
简直可说是陷入自暴自弃的境地吧。这样做了之后才发觉,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神志会逐渐昏迷,会产生一种从内侧用力敲打分隔内外两侧墙壁的冲击感。甚至会觉得自己将被分解,自己的某处开始产生裂缝。
11.
究竟是从何时开始遗忘的呢?那些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记忆又各自跟别的东西联结,一如在不稳固的地盘上建起的房子,又像在动摇牙床中新生的牙一样,我的人生就这样在毫无支撑的情况下得过且过至今吗?
12.
人世间的土地全部都是坟场
13.
而且我在不知不觉间,如同新生儿不识空气为何却呼吸空气生存,就像那样存活度日。
14.
——佐田丰彦要走右边的路。
——为什么?
难为情的是我不但害怕无比,还激动地大声反问;内心深处却又深觉早已知晓这种时刻早晚都会到来。
——本来就是那样的呀。
小乖露出困惑的表情,我无法接受他的答案。
15.
——感谢您给我这个名字,爸爸。
我不禁凝视着道彦,感到有东西涌上胸口。
我想,道彦是要用这句话当作告别。他紧抱着我的乳牙陶罐,蹦蹦跳跳地消失在另一条路上。我最终还是没有机会教他如何说“再见”,他已经不会再回头了。
妻子千代怀孕了,胎儿只活了四个月,还来不及见到天日便离世了。当我知道这件事时,还翻过图鉴确认四个月大的胎儿长什么样子,觉得简直跟青蛙没两样。之后我便完全忘记了有那么回事,我以为我忘记了。胎儿好像是个男孩。
道彦。
这一路上都是因为有你,我才能够忍受过来。
道彦走了。
16.
——自己想长大的话,又何必对谁客气呢?快把那些别扭搞怪的习性给丢掉!
胡说八道的一些想法:
是趁活动入的电子书……总体来说以我的标准来看应该是属于那种“入电子书就够了”的程度。第一遍带着悬念去看的话其实也不算特别吸引人,或者说是相当相当慢热的类型了,精彩的部分都堆积在全书的最后四分之一左右。
这本书的宣传语是“被誉为‘成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席卷日式奇幻风潮!”,不过我觉得并没有很像爱丽丝,至少前面大半部分对读者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完全不够……不过可能对于喜欢那种日式怪谈文风的人还可以,前面写得挺有一种似真似幻的悬疑感,甚至有几个地方脑洞大的话想想有点点吓人。
不过最后知道一直是梦境以后就稍微能理解那种没什么逻辑的感觉了,毕竟做梦哪儿来的逻辑。
而且最后四分之一左右可以说是很高光……我个人比较喜欢而且印象深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最后终于说明了帮佣的阿姐千代和狗狗小黑之间的事情,就像“我”记忆中的千代捂住我的眼睛不让我看“小黑”一样,“我”也捂住小乖的眼睛不让他看到河里的千代。
这里让我想起神夏里幼年夏洛克把死去的维克多·特雷弗记成“红胡子”那里……感觉有点儿像。
还有一处就是“我”最后遇到的一个没有名字的孩子,最开始“我”觉得那个孩子像是青蛙,而且他完全没有常识,不懂猜谜也不知道什么社交礼节,甚至连乳牙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和“我”一起寻找“千代”的旅途中,这个孩子在不断地从“我”这里学习并且飞快地长大,最后“我”给他起了名字,他抱着装着“我”的乳牙的罐子,和“我”在岔路口道别。
然后——
——感谢您给我这个名字,爸爸。
我不禁凝视着道彦,感到有东西涌上胸口。
我想,道彦是要用这句话当作告别。他紧抱着我的乳牙陶罐,蹦蹦跳跳地消失在另一条路上。我最终还是没有机会教他如何说“再见”,他已经不会再回头了。
妻子千代怀孕了,胎儿只活了四个月,还来不及见到天日便离世了。当我知道这件事时,还翻过图鉴确认四个月大的胎儿长什么样子,觉得简直跟青蛙没两样。之后我便完全忘记了有那么回事,我以为我忘记了。胎儿好像是个男孩。
道彦。
这一路上都是因为有你,我才能够忍受过来。
道彦走了。
这里那种短暂又奇妙的、现实里绝对不会有的父子的相处和孩子的成长看得我很难受……不过最后“我”带着梦中和孩子相处过的记忆重新回到了现实中并没有过世、也不像“我”想象中那么无趣的妻子千代身边,还是算挺安慰的吧。
看完了以后回顾一下前面,可能是为了最后揭晓一切只是梦境的伏笔,刻意写得很零散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样子,所以也不能说是可有可无。但是如果说是和中心联系多么紧密呢,倒是也没有,总之就很鸡肋……
以我个人的审美大概是不会二刷了!三星半吧,最后多出来的半颗星给父子俩那一段,那里我真的很喜欢。
《植物园的巢穴》读后感(四):如果选择忘记,我将不再是我——编辑手记
不堪、心痛、悔恨、羞愧,这些带有负面情绪的历史在尚未被主人消化之前,就硬生生被塞进了“回避”的口袋里。久而久之,时间渐渐冲淡那些当下刻骨铭心的体感,尖锐的记忆被磨平,磨到连自己都以为没那回事儿了。
《植物园的巢穴》-内页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小说里,“遗忘过去”并不是忘掉令人不快的过去那么简单。
佐田丰彦式的遗忘,是带有个人美化效果的遗忘。他确确实实为自己犯下的错而难过过,却不敢承担难过之后的责任。于是,他将曾经的过错,狡猾地,以另一种解释重新印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换句话说,就是甩锅。
看完这本书,不,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回想自己这小半生,到底甩过几次锅,以及,到底有几次很想甩锅,出于客观条件而没甩成功。……还挺多的。
甩锅的起因一般处于自责。如果在自责的当下能将自己的反应处理好,未尝不是改变自己的黄金时刻。过去已成过去,在过去的坭坑里吸取教训后往前走才是聪明。一味盼望“没有发生就好了”,永远只会不断跌入下一个泥坑。
身处暗处时,经常会发现里面其实并不如外面所看到的那么漆黑。——《植物园的巢穴》第87页在自我安慰的循环中,我将不再是我。
当下的我,由每分每秒过去的我组成。我感恩那些美满时刻,但也绝不否认那些不愉快。把不愉快一件一件、认认真真地处理好,流血的地方裹上纱布,酸楚的地方小心按摩,该告别的时刻,好好说再见。
别怕,身处暗处时,经常会发现里面其实并不如外面所看到的那么漆黑。
与往事握手言和,才能被未来温柔以待。愿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被未来温柔以待。
在本书中,植物词汇全程频繁露脸。一方面,作者梨木香步本人是著名的“植物系禅风”作家,她几乎在每一本作品中都将故事和植物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这本书的故事毕竟发生在“植物园”中嘛。所以怎么处理植物词汇的脚注,是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植物园的巢穴》- 目录本书的翻译购买了台湾译本,在台版《植物园的巢穴》中,每出现一个植物,就在当页加一个脚注。脚注以“植物拉丁学名+日文名+植物基本形态”介绍植物,很科学,很必要。但我可能更贪心一些,在保留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希望能以更有趣生动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于是想到用另一种方式介绍这些植物——豆知识。( 豆知识一词来源于日语“豆知識”(まめちしき),指实用的小知识。)
当然,所有的介绍都必须基于真实、科学的权威调查得出。为此,我扒遍了国内外大大小小各种关于植物的网站(主要是简体/繁体中文、英文和日文相关科学网)和书籍,寻找每一个植物最与众不同的亮点,再精简文字,确保不冗长,毕竟附录的作用是供参考的工具。
关于植物形态的描述,也花了很多工夫。如何用简单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不认识的植物,或许并不在一个责编的责任范畴之内,也一定不在一本奇幻情感小说的脚注解释之内。但我可能还是更贪心一些。我希望看这本书的人,扫过植物附录部分时,脑子里可以最不费力气地迅速塑造出一个植物形象来,而不是略过几行干巴巴的文字。
结合搜集到的相关植物图片和文字介绍,我重新编辑了植物形态的描写,尝试用更形象的表达,使整个植物附录部分能匹配这本小说的气质,柔软,易吸收。
附录词条-形态介绍-节选:
香蒲:生于湖泊池塘一带,高可达2米。花穗排列成圆柱形,形如蜡烛,故又名水蜡烛。芡:因为长满尖锐的刺仿佛恶魔般,故日文名“鬼蓮”。荠菜:其拉丁语意思是“牧羊人的钱包”,即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羊人的钱包。附录词条-豆知识-节选:
芡:中式烹饪中常说的“勾芡”所用到的芡粉,原本就是指芡实的粉末,后来也指其他主要成分为淀粉的替代品,如马铃薯。南天竹: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出征前会把南天竹的叶子和盔甲保存在一起,并将南天竹枝折下插在地面,祈求出征顺利。日本柳杉:占日本全国12%的土地,也是造成日本当地花粉症流行的主要原因。《植物园的巢穴》是一本奇妙、教人道理的小说。作为责编,我想,我能做的,是让包括附录在内的部分,都是奇妙而有用的。
最后,无比感谢本书设计师S。
设计过程漫长而曲折,是S让这本书的封面像小说结局那样如春天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