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马戏团》是一本由[日] 伊坂幸太郎 / [意]曼努埃尔·菲奥(绘)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马戏团》精选点评:
●小小的一本 讀的很快 讀完的感覺就像寒冷冬日喝了一杯熱可可的溫暖 聖誕節的時候應該還會拿出來再讀一次 本來想打三星 讀完才把書皮取下來看到硬殼的紅色封面 聖誕元素好可愛 加了一星
●3.5。伊坂最薄的一本书了!就是个配了不少插图的短篇,总的只有70页。伊坂大一时写的小说,2010年重写出版。就大一能构思成这样还是蛮不得了的。他对圣诞老人绝对有执念,怀疑这是《一个人办不到》的设定雏形。开头很可爱,“就像可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突然走进一个真人恐怖电影的演员”,我感受人或物“可爱”的能力真是大师级的,卡尔办不到。“愤怒爆发的力量甚至能创造一个新的宇宙。”
●不明白标题为什么不按原文翻...
●雨天的下午,在西西弗书店没找到座位,坐在书架角落的地板上读完的。伊坂大一时写过的一个短篇,都被翻出来编辑成铜版插画书奇居高价,有点充数的意思。南海还不如把这两年伊坂的那几本新书版权买过来出版。
●人生已經註定沒有改變和進步,再也沒有比這更令人感到更痛苦了。看完這本小冊子,感覺又能繼續努力了。
●出版社真的不是骗钱的吗
●薄薄的一本短篇小说,很温暖哦~
●首先表白一下装帧,虽然封面不是我的审美但内封真的很美丽!大红色非常圣诞了。不过铜版纸加插画卖45良心不会痛吗!毕竟只是一个小短篇啊⋯这好像是第二次看好青年以圣诞节为背景的创作(第一次是在《陀螺仪》里吧~)看的时候还想到了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里的圣诞老人那篇。这个节日只适合温情不适合血腥。你可以把周围任何人想得好一些,如果这样能令你更容易走下去。
●非推理。五分钟看完的半绘本。
●要什么自行车
《再见马戏团》读后感(一):装帧用心
《再见马戏团》的装帧做得太精致了。不光封面很好看,红色的的内封也非常美,红色非常正,还有金色的烫金圣诞花环。里面还有镂空的小书签。从书的颜值来说,编辑非常用心,打分的话,如果10分满分,可以打9分以上!实在太喜欢了! 内容很伊坂,有反转有惊喜,让人感动给人力量!看后记,这个故事是伊坂所有作品的原点,果然不忘初心,必有回响。
《再见马戏团》读后感(二):欧买噶德,这个译名真的……
不知说什么好。
读一半隐约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一下子想起几年前伊坂贴吧一个帖子有一篇网友自译的短篇,好像叫什么“侦探的圣诞节”(因为我没看,只记得有个小短篇”。读完更确信可能就是当时贴吧见的那个短篇吧。
查了下,日版的原名译过来应该是《和侦探一起过圣诞》吧……为啥简体版就敢变成马戏团…和马戏团有什么关系……
原价45,心好痛。感觉自己作为韭菜被收割了。
哎,谁让这是伊坂写的呢……
《再见马戏团》读后感(三):暖色调悬疑派
只是半个月的时间,却感觉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对于我来说,读书很大程度上也是个体力劳动,许久不运动,便觉肌肉生锈,体魄撂荒,就连日子也浑然不觉其味起来,一天一天过去,没有留下文字的痕迹和书页的墨香,生命也就没有了穿过时光的划痕。
但也不至于完全脱离了书,最近在读大部头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这种书尽管可以带来智识上的收获,也极为消耗心神,若不循序渐进,怕会被某种不明来由的情绪吞噬。如此,便找来伊坂幸太郎的小说读读,一则换个天地,刷新视野;二则换个情趣,心阔神怡。就像村上春树那样,写完长篇小说之后,不妨写写随笔,舒筋活骨,身心旷达。
《再见马戏团》是伊坂幸太郎的一部短篇小说,加上插图,扩充成书,高价鬻市。不得不说,这是南海出版社的“拿手好戏”,只是还请适可而止,否则透支的不仅是作家的口碑,也砸了自家招牌,损了自家信誉。
这篇小说依然是伊坂幸太郎式的,不需要惊喜,也足以慰人。伊坂幸太郎和东野圭吾都擅长在悬疑的内核上涂抹温暖的色彩,区别在于,前者是暖色调,后者是冷色调。
《再见马戏团》是篇温暖的小说,十分适合夏天。
《再见马戏团》读后感(四):关于《再见马戏团》,我想说
读过《金色梦乡》,读过《摩登时代》,读过《华丽人生》,深深被伊坂笔下的世界吸引。拿到《再见马戏团》时,更是觉得惊喜,感觉从中能读出很多伊坂作品的味道。
《再见马戏团》封面这是一本非常精巧特别的书,从日文原版书就能感受出来。一般编辑部拿到的日文书不是文库本(日本特有的开本,方便携带)就是单行本(同国内精装书差不多大小的开本),但《再见马戏团》的日文原版书,开本很特别,正方形,而且装帧精美,书里还有15幅插画,每一幅都细致生动。腰封上写着:送给曾是孩子的你,也送给即将成为大人的你。
每一个人曾经都是孩子,每一个人也都会成长为大人。时间就这样不经意地从掌中流走,但有些东西会以某种具体的形式保留下来,就像伊坂幸太郎《再见马戏团》。书中的故事基于伊坂大一时写的一部小说,那部小说也是他有生以来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多年后,当伊坂幸被称赞为“担负起日本小说未来”的作家时,他对这个故事依旧念念不忘。
伊坂坦言自己很喜欢这个小故事的构思和情节的发展,于是,他重拾这个故事,加以润色,更是与意大利知名插画家曼努埃尔・菲奥合作,结集成这样一本小小的书,送给自己的读者。某种意义来说,《再见马戏团》中蕴含“伊坂文学”的精华,是伊坂出发的原点。
在考虑书的装帧时,我们很早便确定封面要与日文原版保持一致。至于开本,如果也与日文原版一致,以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再见马戏团》很可能会被大家认为是一本儿童绘本。
《再见马戏团》实拍图这是一部小说,尽管篇幅很短,与伊坂的其他小说有很大不同,它仍然是一部小说,结构完整,充满悬念——这是在选题阶段就定下的基调。同种类型的书,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村上春树《眠》系列,《眠》系列中的故事由德国著名画家卡特•曼施克绘制,又有一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感觉这部小说与《眠》系列气质相近。
村上春树《眠》封面可在排内文时,组内小伙伴又有了不同的见解。《再见马戏团》中的插画,曼努埃尔・菲奥的插画文件(跨页插画除外)都是正方形,日文原版开本本就是正方形,可以按照原比例进行修改。中译本则不同,如果按照原图来排,单幅图就会出现跨页,那么,文字要怎样排呢?如果留白,有点像挂轴画,和小说的气质一点也不搭,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文字在说明插图的感觉。如果文字放在剩下的空间里呢?那有图的那一页,会给阅读体验增添一些不和谐的感觉,且在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跨页,插图会出现断层,更会破坏阅读体验。于是,我们定下了现在这种排版方式,希望能让读者既可以流畅地阅读,又希望可以在较小的开本中最大程度地还原插画,插画与文字相得益彰,让这本小书的特别之处更加耀眼。
内页实拍《再见马戏团》上市已有两个多月,也看到很多读者对书名抱有疑问。关于书名,原书名直译为《与侦探一起过圣诞》,故事也确实发生在平安夜。但在选定译名时,不一定要直译,只要有理有据,可以说服对方(主要是日方出版社)即可。考虑到小说的主题以及国内读者对“圣诞节”的认知,我们小组多次讨论之后,将以下几个书名作为备选:
《给你的礼物》《逃离马戏团》《感受可爱的能力》《称不上童话的童话》《飞翔的驯鹿》《飞翔吧,小鹿》《从马戏团逃走的人》《三十一小时》……甚至还有《要啥自行车》(可还行?)
马戏团,在伊坂的故事中可以说是一个伏线,也赋予这个小故事开放式的结局。大概是匹诺曹这个名字在故事中出现的原因,读完这个故事,我首先联想到的便是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
构思文案时,我又买来《木偶奇遇记》重读,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篇幅如此短小的童话故事内涵简直深刻到爆。不知为何,现在还记得贫穷的木匠在大鱼的肚子里点着一盏油灯的画面,也记得自己当时看到匹诺曹成功救出父亲时,感动得落泪。现在重读,《木偶奇遇记》的每一页似乎都是在隐喻着些什么,真是神奇。
图片来自网络匹诺曹逃出马戏团,他在逃离过程中遇到很多事,不断成长。马戏团束缚着匹诺曹的个性,也给予它成长的体验。伊坂故事中的卡尔,也像匹诺曹一样,想逃离那个束缚着自己的地方——马戏团。
某种意义上,匹诺曹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那些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则是一个又一个的马戏团,和马戏团的每一场再见都可以是一次宝贵的成长。
我们还把伊坂幸太郎所有小说的书名搜罗起来,研究书名的结构、阅读感受,最终敲定了“再见马戏团”。
《再见马戏团》在组内着实是最奢华的一本,别看它薄,只有短短的80页,可设计师在外封,封面上用了几乎最高级的工艺。外封烫金,内封用了成本很高的红色触感纸,烫金工艺一点也不含糊。因为书脊过薄,印厂的师傅调试了很多次,才拔圆成功——把书脊做成圆形。
封面中的烫金工艺内封触感纸➕烫金工艺内文选纸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呈现曼努埃尔・菲奥温暖明快的风格,本着完美呈现插画的原则,首先排除了铜版纸,因为铜版纸多会反光,无法印出那种温暖的感觉。多次比对之后,我们在艺术纸和雅顿高白之间选择了前者——又是很贵的一项成本。
内页实拍《再见马戏团》可能不会让你有种“学到某种技能”的感觉,但阅读它,沉浸其中的这份体验是极其珍贵的。总觉得当下有很多作品(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里,都充斥着某种“戾气”——一定要批判或愤怒地表达些什么,阅读结束之后,读者往往有种“同仇敌忾”的感受,有时,这种感受也被称为共鸣。相应地,人们在阅读完单纯描述一段经历、一种思考的小故事会有种“看不上”的心态。
伊坂幸太郎官方形象(已获使用授权)当然,批判也好,愤慨也罢,都可以是我们的态度。不过,身处这个时代,我们也不可否认“平静地描述一段温暖”的价值。在我看来,伊坂幸太郎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的故事也许称不上惊天动地,没有令人惊呼的反转,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字里行间描摹的或许只是自己从身边的人和事中的所思所想,但就是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生出寻找希望的冲动。也许,《再见马戏团》里的这个故事也深深影响了他,让他更确定了自己今后的道路与风格。
也难怪有日本读者说:“看完《再见马戏团》,我把它放在了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