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浪漫小说》是一本由[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浪漫小说》读后感(一):主观联想
当下女性在“阅读”这一环节中可见度总是更高一些,所谓“浪漫小说”也是如此。
或者说,正因为通俗浪漫小说占比很大,而它们潜在的读者性别上十分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更多一些。
我们读浪漫小说,自己创作浪漫小说,最后无一例外内化浪漫小说。
当“浪漫”不再唤起我们的遐想,就会有“清新”、“大格局”、“细腻”……他们都是“浪漫”的面具。更不要说“耽美”、“百合”这种非学术领域的衍生品,很多题材如“历史”、“科幻”、“玄幻”也都参与其中。
今年年景不好,出版业付梓的书籍卖不到预期数量,一些领域的书籍卖到一两万本就能算是畅销,和电影业一样,纸质书籍出版行业也在蒙受过度竞争、市场饱和、科技冲击、宣传陷阱和消费主义的甘甜利刃带来的压力,还没有算政策上的直接切割。
书籍是读不完的,但是出版社会倒闭,利益链条会崩坏成碎片,作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读来读去纷纷扰扰,最后发现自己可能啃不动名著大部头了,但是也会有很多好处,我说得就没有这本著作论得清楚了。
不过这又如何?浪漫小说的生命力绝对异常顽强,楼下印刷店最近唯一的“大单子”就是小姑娘找人排版设计封面自印的书籍,拿出来送好友毕业留念的。
《阅读浪漫小说》读后感(二):悖论与厌女:逃不开的男性凝视
书中呈现了「阅读浪漫小说」和「浪漫小说」本身的数种悖论:浪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女主角)总是打破了社会性别道德对于女性的桎梏,具有才情/幽默/果断干练等正面的性格特质,往往在事业或家庭外的领域中有所成就,这种女性形象是读者(大多数为女性)自己对理想的女性形象的投射,是一种对成为多元的、勇敢的、独立的女性个体的向往和赞扬;然而,另一方面,浪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全部都貌美如花,满足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外貌的要求,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浪漫小说的基本前提,而书中的男性也皆会被女主角的外表所吸引,从而引出后续剧情;此外,浪漫小说读者对于「女主角在和男主角相知相遇前是处女」的强调和期待也是男权社会道德的典型特征,读者/作者/书中其他角色在社会观念的驯化下甚至会用一种更加严苛的道德观去要求书中女性角色的贞洁和性行为;无论女性在和男主角坠入爱河之前有哪些建树和成就,女主角在结婚/确定恋爱关系之后是否呈现了「贤妻良母」的行为和承担了公众默认女性应该承担的家庭事务会变成读者和其他角色评判女主角的重要指标。
总而言之,即便浪漫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塑造不断地在尝试打破男性凝视和gender role,树立更加丰富、不同的女性形象,但在这些鲜活的女性角色跳脱出一个男权社会的道德框架之后,她们最终还是回归到众人传统的道德性的期待,成为「对男性没有威胁」的女性。当浪漫小说没有形成根本上的对道德的挑战,文本本身即不难消化、仍然保持其娱乐性,读者也都能够接受其中对道德不足为道的小冲击,大家便相安无事。
《阅读浪漫小说》读后感(三):女性与阅读
本书虽然叫《阅读浪漫小说》,但实际是在写为何有大量女性读者阅读浪漫小说。
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和男性自然而然地认为,女性到了一定年纪,就是结婚;而结婚的目的就是生育孩子,然后照顾好家庭和丈夫,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其实,但凡有点儿想法的女性,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至少拥有话语权。
在这个时候,很多女性选择浪漫小说去阅读。一方面,因为上个世纪,在浪漫小说里,男主角被描写成英俊高大、体贴家庭、积极向上并且做家务的好男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包揽了所有家务活,男性不仅不做家务,还时不时的对女性有不尊重的态度。她们希望现实生活中的另一半能像浪漫小说中的男主角那样对待自己和家庭。另一方面,在女性阅读的时候,她们完全可以享受阅读浪漫小说所带来的乐趣,可以完全沉醉于小说当中,把家务和孩子通通抛在脑后。就像作者说的那样“阅读不只要求高度的注意力,而且也会将个体拉进书中,因为它会要求她的参与。”
如果从女性社会地位和角度上来讲的话,女性阅读浪漫小说,只是阅读暂时阻断了每一个女性个体和世界的关系,让她们与作品中的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同时,女性在阅读浪漫小说时,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她们可以完全沉醉于小说当中,把家务和孩子通通抛在脑后。这并不是说她们通过阅读浪漫小说试图逃离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只是暂时卸下需要其心理上劳神费心、在情感上精疲力竭的职责。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女性读浪漫小说的原因是,浪漫小说是一种补偿性文字。它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被禁止的情感释放渠道,因为她们自己所认同的社会角色让她们几乎无法毫无愧疚、只为一己之欲地去追究个人的快乐。她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来追求自己个人精神上的快乐。阅读浪漫小说,不仅可以给女性带来享受的活动,而且还向她提供了不阅读就有可能会错失的资讯。
通过补偿性的文字——阅读浪漫小说,使得女性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在现实社会中拓宽了她们的社交圈,阅读浪漫小说使得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知识”的交流,而不仅仅是除了照顾孩子、家庭和看肥皂剧以外一无是处的家庭主妇。虽然她们或多或少会遭到来自家人的轻视,但她们的求知之门并为此被关上。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阅读浪漫小说的行列当中,她们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希望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在完成家务事同时,有一个使自己在身体上和精神都得到放松、得到释放的途径。
《阅读浪漫小说》读后感(四):一些观点记录
封底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本文作者)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读得不仔细,还是因为理解不到位,抑或是我只重点读了二、四、五、六、结语这几章,我没读出来作者“挑战了这一说法”,反而更接近于“证实”(不完全是)了这一说法。
(9.5补充:返回阅读了第一章 制度基体:浪漫小说的出版,大概明白了封底这段这么提的原因。
安·道格拉斯便在她那篇广为引用的文章《情色文化》中指出,由于浪漫小说的日渐流行和女性运动的兴起同时出现,因此它势必会给女权主义制造一种全新的、不断累积的反作用力。(本文作者挑战的是这个说法,而认为浪漫小说并不一定就是对女权运动的反作用力,通过后文的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浪漫小说本质虽然是向父权制和解,但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女权意识。并且作者满怀期待:
假如我们能够在我们文化中的“粉领聚居区”内开始相互交谈,那时我们或许才能真正了解如何“让理论付诸实际行动”。到那时,我们或许也会知道如何激活至今仍深埋于浪漫小说(它是少数对父权制的矛盾和代价做出女性的评注、同时又被广泛分享的形式之一)之中的批判力量。(这些能够解释为何国内的言情小说作者们很多会走向女性KOL路线。只是在某些并非众所周知的原因下,“粉领聚居区”在不断出现分裂、内讧、相互批判,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横亘于我们之间的阶级、职业和种族都不利于我们的融合”,我国这种情况甚至更为复杂,因为女性的团结与大融合,是一件非常困难而遥遥无期的事情。
几个作者传达的观点:
1、现实社会关系体系的缺陷和不完善催生了浪漫小说。
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地位更高,同时男权思想要求男性拥有男子气概,这些都导致男性对女性的关怀、呵护与爱的缺失。
女性阅读浪漫小说,是为了短暂地逃避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寻找男性对女性的关怀与呵护。
2、女性通过阅读浪漫小说实现的和男性的“和解”,是通过重新诠释男性行为这个“认知完形”过程来实现的。
浪漫小说开头,女性可以尽可能地表达对男性的不满(构建一个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乌托邦),进而在冲突中认识到男性其实一直深爱着女性,只是压制了对爱与关怀的表达,所以表现出冷漠、无情、乃至暴力。于是男性的一切行为都得以以“爱”的名义来解释,继而满足女性需求。
(作者认为浪漫小说避开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男权制社会建构之下,男子气概和关怀、呵护与爱是冲突的。也就是说在不突破男权制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浪漫小说完全无视了男性从男子气概转变为同时温柔呵护的不合理性。)
3、浪漫小说的故事更类似于“神话”,主角“注定要完成一种早已确定的存在”。
浪漫小说的故事千篇一律,无论人物、故事背景、剧情如何变化,所有女性“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将其女性身份与恋人、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得到男性对女性合法社会身份的认可,也寻找到女性在社会中的真正价值——养护与复原他人。
也就是说,无论女性一开始显露出怎样的自由度、可能性,最终都要回归到父权制这个社会制度中去。
于是,浪漫小说为阅读它的女性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策略,使得女性不必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就能够让所有的需求得到满足。
所以本质来说,浪漫小说的存在与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女权主义存在着矛盾冲突——尽管作者强调说目前的研究并不足以讨论到这个论点,如果要论证这个论点的话,还需要长期追踪浪漫小说对其读者造成的影响。
其他一些观点:
1、浪漫小说的关键,是要“描述成为一个人关注对象的那种感觉”,男主角本身并不重要,男主角爱上女主角、和女主角之间产生张力和互动才重要。
2、女性读者需求的不是男性本身,而是男性对女性的爱、呵护与关怀(也就是现实中所缺失的部分),女性想看到男性依赖女性。性是次要的,只有完全建立在爱情与理解基础上的性才会被得到肯定(在这个前提下,女性才能够无拘无束地满足她的情欲)。
3、最重要的三大要素:①美满结局;②男女主之间缓慢但持续发展的爱情;③男女主最终在一起之后的细节内容。
4、小说中流露出来的厌女态度并非认同,而是想要探讨如何应对。
5、浪漫小说中,女性读者期望从男主角身上同时完成父爱与母爱的集合。女性的成长是一个从母爱中挣脱,寻求更具有权力的父亲的爱(父权制),再到重新渴望母爱的过程。浪漫小说中,男主角必须同时兼顾父亲和母亲的两种角色(双重视角)。女主在男主身上实现回归为婴儿的过程。
6、浪漫小说是一个“女主人公的社会身份被破坏”(逃离家庭)到“女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得到重建”(借助与男主人公的爱情经历)的叙事结构。在一开始女主角会面临情感孤立和巨大的失落感,在后来被男主弥补。读者需要体验的也是这样的心理过程。
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第四章中关于《绿衣女士》的叙述。
这本小说不是浪漫小说的传统故事,而是以一种替代性的方式完成了浪漫小说的心理需求实现过程,印证了上面5的观点,非常之离奇。
这个故事通过讲母亲通过易容把自己变成女儿以保护女儿,最终与女儿相会的过程,让女性读者对母爱的渴望在母女之间完成而彻底抛弃了男主。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并不怎么好看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整体来说有不少启发,不过对今日中国并不是完全适用。当下国内的言情网文在本文(20世纪80年代写就)所述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但内核并未发生变化。
翻译不少地方很是蹩脚,有的多读几遍可以理解,但有的就完全读不懂。
9.5补充第一章 制度基体:浪漫小说的出版 的内容。
本章很有意思,值得一记。
1、了解浪漫小说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理解当下的现状有着极大的帮助。
2、浪漫小说是一种典型的类型小说,和推理小说、恐怖小说、西部小说等类似。侦探小说是最早出现的类型小说,浪漫小说的前身是哥特小说,浪漫小说类型诞生的标志是1972.4埃文书屋发行的凯瑟琳·伍德威斯的《火与花》。平装胶订的类型小说最早借助了杂志的形式和渠道进行发展。
3、浪漫小说的风靡是出版印刷业技术革新的结果。①新的高效率轮转印刷机器;②快干合成胶的发明,基本消除了过去动物胶装订开裂脱页的现象。③大型连锁书店的诞生使得图书业下沉,从精英人群接触到更多中产阶级甚至以下阶层。
4、浪漫小说的诞生是图书出版业对“出版”和“图书”观念改变的结果。
在过去,图书是作者观点的表达,作者对图书有着100%的掌控权,先写书,再寻找和图书内容匹配的读者,属于文人式写作、精英阅读。每一本书的受众群体都是“临时”的。
而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渐渐被视为可以同土豆牛奶一样去销售的商品,出版商发现了固定的受众群体,然后为这些群体去出版相同范式的书,吸引相同的受众群体反复消费。出版商对图书内容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由于再版版权费的高昂,出版商会热衷于寻找具有相同类型范式的新作者。
了解了这些历史,就能够理解国内言情小说所处的位置,为什么作者更像是“纺织女工”,而并不被视为文化意义上的“作家”。也能够了解为什么掌握了报刊亭、杂志、门口地摊等渠道的出版公司在言情小说方面是具有强大优势的。还能够理解我们目前的市场正在进行更为彻底的下沉,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