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东方的女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2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东方的女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东方的女儿》是一本由[巴基斯坦] 贝娜齐尔·布托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的女儿》精选点评:

  ●刚买了梅厄夫人自传 忽然想起了这本书...两个国家,两个女人...

  ●历史并不比政治更可信

  ●整本书都闪烁着贝•布托政治家的光芒。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是此生选择了我。

  ●2008年8月读

  ●韦伯说以政治为业确实是场疯狂的赌博所言不差

  ●五星。贝·布托留下的最后一本书。假期读完了。记得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还发现了《穆沙拉夫回忆录》,两个人真的是对着干啊!

  ●类别:传记。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地缘政治和历史。这本书之好在于可以透过它了解巴基斯坦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冲突,种族问题,及在国际矛盾中所处位置,弱国的卑微和强权政治的丑陋在哪?贝托家族很有名,从老贝托都是理想主义坚定的奉行者。可惜,传记成书后不久,作者返回巴基斯坦即被刺身亡。作者很真诚,叙述尽可能客观。有心了解该地区冲突的同学可以看一看。

  ●其实挺难理解的

  ●命是生来注定的

  《东方的女儿》读后感(一):她是谁?

  只是看完这本书的几分之一而已,最初的感觉,因为,她是政治家的女儿,所以,她享受到某种教育,某种体验。

  还不知道她提到的甘地和我所知晓的印度解放之父甘地的关系,只是觉得,很多的感情是相通的。

  她经历了在大学的激昂,她所谓一切的为民族、为独自而感到的自豪。

  因为我不是那样的角色,我无法体验,可以作为最大党派的领导人的女儿去参加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会议。或许,我也曾在我学校独立的日子里,做出那样的那样的率真的行为,但是,离开那样的日子。再读到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激昂,却是如此的激动。

  她,如此幸运的,享受到那样的教育,她,又是如此不幸的,面对着那样的现实。不管幸或不幸,她都毅然面对着。

  (后面的还没看到呢。。。。)

  《东方的女儿》读后感(二):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在我读高二的时侯贝布托遇刺,当时看着新闻联播的报道,除了诧异语巴基斯坦的混乱之余,我问坐在我问一旁对政治军事一直关注的爷爷这人是谁之类的问题?

  借这本书完全是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封面想起爷爷向我介绍的贝布托,毫不犹豫地带回了寝室。说来很惭愧,花了5个半天才读完,每每读到动情之处便停下,回到前几行一字一字慢慢地读,将自己置身于她所在的环境之中,再看看封面这饱经沧桑和磨炼的女人。作为一个男人,我不止一次的被她感动得眼眶湿润。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不论是否像其他读者说的有几处牵强,几处粉饰,几处掩盖,我只希望贝布托能安息在信德土地上,愿她的家人平安。

  《东方的女儿》读后感(三):别无选择的一生

  贝·布托的一生真的很简单,就像书的扉页上引用的那样“不是在监狱,就是在流亡”

  她的一生又真的是很复杂,在巴基斯坦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与各方面势力周旋斗争

  生为总理的女儿,她的一生是别无选择的一生。

  在她被刺杀之前,我连贝·布托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很无知。

  现在回头去了解她的一生,了解这位逝去的政治家

  整本书充满平淡的叙述,是她对自己政治观点的系统叙述。

  她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政治家,如她的父亲、祖父,也许在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度,一位政治家想不被争议很难。

  对政治,我没有深入的了解,也不知道她生前的政治主张如何

  但至少会强过荒唐的军管政府。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统治者的手段竟可以如此低劣,出尔反尔,对法律置若罔闻

  说句有点恶心的话,这时候才能体会自己生活在现在的国家是多幸福。

  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另外一个国家的生活,虽然我知道这些描述也许是片面的

  还有一种生来注定的生活,与死亡、阴谋、监禁、流亡时刻相伴的生活。

  希望她在天堂安息,而巴基斯坦的人民会继续他们的动荡、贫穷与愚昧。

  《东方的女儿》读后感(四):勇敢

  当我面对凌乱的生活,

  当我面对苦痛的征程。

  我颓丧地低下头,

  想对这个世界说,

  这么肆意的伤害我,我也不想坚持了。

  虽然我勇敢的去拼搏,坚强,

  总是总是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将我们伤的遍体鳞伤。

  我不禁心境悲凉。

  阅读之后,

  我发觉我心中突衍生出力量,

  她的人生挣扎痛苦,

  接受的自由平等的教育,

  但是面对的确是一个复杂,恐怖的军权世界。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在极端的军权专制国家中,信念是支撑人们继续前进的明灯,只有在苦痛中,说起这些誓言和理想,才不会让人觉得矫情,而让人们有勇气用鲜血去灌溉他们的信仰。

  “你就要远渡重洋到美国去了。你将会看到很多让你惊奇的事物,你将会去很多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但是要记住,不管怎样,你最终将回到这里。你的天地在这里,你的根在这里。拉卡纳的尘土和炙热已经融入了你的躯体,而且你最终还将埋在这块土地上。”

  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千年前,泉州港扬帆起航的远洋船,海风吹动旗帜沙沙的响。

  我突然回忆起,年少时,每天清晨,船坞发出来的呜呜的汽笛声。

  我突然回想起那一排排天空中的海鸥。

  不管我多么不想去面对这些凌乱的生活,痛苦的征程,但是我忽然之间,有了勇气。

  《东方的女儿》读后感(五):民主的女战士

  生活在民主中往往对自由和幸福毫无概念,而那些挣扎在民主边缘的人,往往对于信仰和自由有着痛苦的体味。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她就是贝娜尔齐*布托,真主选中了她,用一生的精力,为巴基斯坦的民主作着战斗!!

  2007年末,各方杂志、新闻周刊,开始陆陆续续进行年终盘点。那时,刚刚得知了贝*布托。每年的年末,都是我大肆采购书籍的时候,等了一年、看了一年,往往挑出一部分最喜欢的,买下来,当作春节送给自己的礼物。这本自传出现地很巧,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我喜欢读自传。喜欢读女性自传。更喜欢读强势女性的自传。希拉里、赖斯、法拉奇,我所看到的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比较其所做过的人生道路,悟出她们达到彼时的人生高度,需要怎样的一番腥风血雨,抑或一片坦途。

  刚读到全书1/3,能感受到的甜蜜的回忆只有区区可数的那么几页,无论是少年时期的拉卡纳之家,莫丽山学院的故事,抑或青年时代的海外求学路,都如此短暂。更多的,是她如何与父母亲一起,在独裁的统治下,所经历的斗争。我仅从这里,就能感觉到全文的悲剧气息,但贝布托笔下,却显露的更多的是斗争的勇气,还有其家庭柔情的一面。

  她第一次走上广场向成千上万民众演讲,她第一次被捕入狱,她最后一次与父亲(巴基斯坦第一位民选总理)的告别……总有股力量在背后推动着她这样做:她的家庭背景,她所受到的教育,她耳濡目染的所受到的政治熏陶,她的骄傲和悲剧都因此而生。

  “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继承了烈士父亲为自信、公正、平等而战的信念。”贝*布托在中文版自序里如是说。

  是的,民主的信念不灭,才得以支撑此生,而在为民主而战的史册里永生。

  火烈鸟

  2008/3/1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东方的女儿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