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是会遗传的》是一本由三浦展著作,现代出版的20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就是一个社会调查,全书就是数据堆积出来的调查报告,有些方面有些道理,但更多的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口水书
●虽然数据不详实论证也不严谨,但我还是很喜欢三浦展的行文风格,很亲切
●用了一个简单市场调查证明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爱读书,重视亲子关系,学历高,家庭和谐,重视文化体验生活的孩子成绩普遍好
《阶层是会遗传的》读后感(一):有点道理
这本书的名字挺过分的,也太现实了一点。但里面的有些内容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无奈,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此书的中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孩子的成绩自然就会被父母的经济能力、文化涵养与时间充裕性所左右。”
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是成绩好的孩子大多都是吃早饭的,所以一定要吃早饭。
《阶层是会遗传的》读后感(二):中国还没有上流社会,但已经有了下流社会
“真正的问题在于,有些工作不论如何努力,就是无法提高收入,往往这些工作对整个社会而言,又常常都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有些工作根本不太需要努力,就能获取高收入。真正的不公正点就在这里。”
一开始觉得这本书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继而引出影响孩子成才的因素。看了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就是根据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表做出的总结。
作者列出不同方面,从父亲、母亲、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出发,分别调查不同方面下成绩优异以及成绩中下的孩子的比例,由此推断父辈阶层对孩子阶层的影响。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可全信,每个个体都是由共性和个性组成,抛开遗传因素,个人觉得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往往会伴随孩子终身。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闺秀的孩子不论从气质还是外貌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而贫民家庭的孩子气场上就显得稍逊色许多,当然这些可以从后天的磨练上加以改进。
这本书主要反映了父辈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就是父辈的行为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历程打上深深地烙印。父亲是一个严于自律、严谨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至于是否会养成父亲的行为习惯这个就要看后天的培养了。
个人认为,教育小孩还是抱着以开放的心态,让他们自己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要做的就是从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剩下的就是让孩子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便利的环境。至于前进路上的困难挫折,就让孩子们自己去面对,父母加以适当的诱导就可以了。中国式父母往往的心态就是,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没有达到的心愿都希望孩子们能够代替自己实现,从小就给孩子加以沉重的枷锁,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一股脑灌进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阶层是会遗传的》读后感(四):读书笔记Notes
一页页的往里面填读书笔记很麻烦~~还是一起发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有点偏激,而且论证的不严谨,结论也有些问题。有些观点略微有点启发。
2 努力的人本来会有一定的报酬,真正的问题在于,有些工作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无法提高收入,偏偏这些工作对整个社会而言,又常常都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有些工作不需太多努力,就能获取高收入。真正的不公平就在这里。
37 越是拥有自己的想法,行动越来越有自主性且越积极地母亲,越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
43 并不是让个性有条有理的孩子去上补习班,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是通过上补习班,才能让孩子们懂得生活规律。
49 便利商店的面包、三明治、泡面,罐装饮料,瓶装饮料,零食等,与孩子的成绩有明显地负相关性。母亲嫌做菜麻烦,或是因为不喜欢做菜,而常常让孩子吃冷冻食品或方便食品的,孩子的成绩相对比较差。
54 对吃东西没有失去欲望的人,似乎对学习和工作也不会失去欲望。
55 成绩越差的孩子越有肥胖的倾向,同样的道理也可套用在母亲身上。
60 区分高中低收入者的因素,并不单纯只是拥有多少钱而已,一个重大的分水岭,是一个家庭是否确实地制作三餐,全家人是否一起用餐,同时是否能不依赖冷冻食品或速食食品。
饮食状况的健康与否就是彼此之间“生活品质”的差异所在,家庭能否拥有“维持并提升生活品质”的意愿,也是差异所在。
66 母亲似乎非常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甚至胜过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在意程度。成绩约好的孩子,似乎越能处理好自己身边的生活琐事。
69 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越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玩电动,生活特征是不喜欢外出,喜欢宅在家里。
71 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75 有自主性、有挑战精神、很独立的孩子,通常成绩比较好,这些孩子可以说符合了现代经济所追求的“精英型人才”。
81 “开朗又健康”的个性,并非成绩好的“原因”,而是结果,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容易变的开朗。
115 父母如果都无法再双休日休假,不仅减少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无法和孩子一起去旅行,甚至只好让孩子去电玩中心消磨时间。
当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口从夕阳产业转向服务业,深夜工作及周末无法休假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最后的结果,是使人们之间“生活的差异“越来越严重。
《阶层是会遗传的》读后感(五):书评|《阶层是会遗传的》
《阶层》的内容主要是探讨作者发起的一个社会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嗯,你没有看错,全书的80%都是各种数据。(jpg.崩溃脸)
本书作者处女作《下流社会》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私以为,那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它深度剖析了在日本,曾经“一亿人口中流化”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分崩离析,社会的两极化,逐渐衍生出的一个新社会阶层——“下流阶层”。此“下流”非彼”下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感受一下。
言归正传,我们来聊聊今天的这本书吧。
前面说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个社会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它分析了父亲与母亲的职业,收入,学历,文化素养等等因素与孩子的成绩的关联性。比如:
他的调查报告显示,孩子成绩会好的几个条件有:
*父亲收入越高
*母亲婚前收入较高
*父亲,母亲,祖父的学历较高
这些条件都可以理解,情理之中,父亲与母亲的收入越高,就会有足够的资金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培养。父母的学历越高,对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意识也就越强烈。
成绩越好的孩子,母亲越喜欢做菜
此外,母亲喜欢做菜也是孩子成绩为好的条件之一。我当时有些不理解,难道是吃的好才会学得好?嗯,看完相关章节我才明白原因。
其实做菜与工作很像,都需要事先预订计划,并在预定的时间里执行完这项任务,因此喜欢做菜,很会做菜的母亲,就如同先前所调查的,显示她们是能够有计划性且迅速敏捷完成工作的主妇。这种能力就和学习能力一样,因此能迅速敏捷做好家务事和三餐的母亲,当然比较容易养育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内,依序念完该念的书,进而取得好成绩的孩子。
而身为母亲,却还是觉得做菜很麻烦,甚至觉得吃东西很麻烦的人中,以孩子成绩较差的母亲为多,这个问题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母亲的饮食状况越混乱,就越容易把这种习惯带给孩子,并连带使孩子的成绩表现低下。比如:不爱吃早餐,吃饭时间不规律,爱吃零食,爱吃速冻食品,快餐等等。
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母亲会做菜,喜欢做菜,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习惯养成。
越注意饮食的母亲,孩子的成绩越好
在非常注意添加物这一项中,孩子成绩为上的母亲中有39%。孩子成绩为下的母亲中有23%。与《下流社会》中写的一样,越是处在下流社会里的人,越不注意食物的安全。
不是说吃的不好,孩子成绩就不好,只是“注意食品安全”的想法,还是代表了想整体提高饮食品质的想法,
有办法如此顾虑到食品品质,也代表精神上比较健康,经济上比较宽裕,整体“生活品质”的差异,自然会表现在孩子的成绩上。
成绩越好的孩子,母亲越注重营养均衡
收入越低的人越爱吃热量高的食物。所以就拿美国为例,在美国收入越低的,越容易出现肥胖的现象。因为其实在国外蔬菜水果并不比肉类便宜多少。有时,甚至比肉类还贵。所以,很多低收入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蔬菜水果消费。
其实区分高收入与低收入者,(或是上层社会,中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因素,并不单纯只是拥有多少钱而已,另外一个重大的分水岭,就是一个家庭能否确实地制作三餐,全家人是否一起用餐,同时是否能不依赖冷冻食品或速冻食品。饮食状况的健全与否,就是彼此之间“生活品质”地差异所在,同时,家庭是否能拥有“维持并提升生活品质”地意愿,也是差异之所在。
父亲的阅读量越大,孩子的成绩越好
除此之外,父亲的阅读量也与孩子的成绩好坏成正比。因为母亲总会和孩子一起阅读童书绘本,所以阅读量不算少。在这种条件下,父亲的阅读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在家中父亲花费更多时间阅读专业或工作书籍,孩子的成绩也会更好。
所以宝爸们除了花时间看球赛看新闻之外,也要记得多花些时间看看书。为自己充充电,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的读书榜样!
其实除了这些条件,文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孩子成绩会好的条件,比如,对钢琴,小说的兴趣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家庭旅行的次数会影响孩子的成绩;经常参观博物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父亲周休二日的孩子成绩会越好等等等等......
简而言之,这本书提高的这些符合的是日本的国情,却不是国内还有加拿大的国情。有参考价值,但有些方面也难免有失偏颇。有些地方值得家长们注意,比如家庭旅行,比如参观博物馆,比如家庭读书的氛围,这些东西放之四海皆准,我们就该亲身做起来。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话题这几年总是被提及,阶层到底会不会遗传,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