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的悲剧》是一本由爱丽丝·米勒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154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00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少有人能拥有完美的童年,但我们都应该学会直面过去,与自我和解。同样尽量给孩子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童年。内容五星,翻译太一般了。
●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说是父母心理学。热切期盼@盛大文学华文天下 加印此书。我想送给每个有孩子的亲戚一本。@杨文轩
●翻译不行
●台版引进的,语句读起来不舒服。内容没有预期好。案例不够深入。
●Family stuff, and childhood shit.
●读这本书有点晕乎。本来是想找到如何避免发生“天才儿童的悲剧”的,读啊读啊,都是一些因为小时候的心理创伤而导致成人后心理问题的案例。我关心的是如何培养我的儿啊。。。。。
●一知半解的读完了。
《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一):毁灭人性,传播红利的养蛊式文化毒害
【中国式教育的杀伤力】 1.用“要听话”,来扼杀自由; 2.用“要孝顺”,来扼杀独立; 3.用“就你跟大家不一样”,来扼杀个性; 4.用“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东西”,来扼杀想象力; 5.用“少管闲事”,来扼杀公德心; 6.用“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用来杀自尊; 7.用“看闲书能考上大学吗?”来扼杀知识。
《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二):育人失败导致孩子的悲剧
【中国式教育的杀伤力】 1.用“要听话”,来扼杀自由; 2.用“要孝顺”,来扼杀独立; 3.用“就你跟大家不一样”,来扼杀个性; 4.用“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东西”,来扼杀想象力; 5.用“少管闲事”,来扼杀公德心; 6.用“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用来杀自尊; 7.用“看闲书能考上大学吗?”来扼杀知识。
《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三):??
记得心理学家总结过,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其中有六条是: 第一步,让她感受不到爱。 第二步,让她感觉不到理解。 第三步,让她感觉不到尊重。 第四步,让她放弃自己的诉求,无条件接受成人的喜怒哀乐悲思苦。 第五步,让她过早地卷入成人的游戏规则之中。 第六步,一次次撒谎,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但撒谎的代价,却要孩子来承担。
《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四):天才与疯子
民科、民哲群体里其实不乏才思聪慧、超凡脱俗之辈,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意识层面局限偏隘的固执己见使自己无法真正融入人类集体意识这个共同体(无法自省自察),最终只会成为大树根系周围奇形怪状的渺小异株。。。得了“天才”的病,却不可能有“天才”的命,最终只会落得一个与天才一样的世俗称呼――“疯子”。 这种堂吉诃德式悲剧人物真是艺术创作的极好素材。
《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五):每个儿童都是天才
这本书是在学校图书馆里不经意发现的,后来再去找他的时候就不见了,之后在当当上看见他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虽然书的观点我很赞成,但是不知道是作者表达的问题还是翻译的原因,总觉得有一些晦涩,不如自卑与超越看着痛快,建议大家看看那本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吧!~ 感觉他们所持的观点态度差不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