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龙泉寺见行堂读完的
●玄之又玄之又玄之又玄...... 南老师的书,通俗是有的,懂?没懂?
●应该先读另一本专门讲打坐的再来看这本应该会更顺畅些。不管信不信,本书对于坚持科学的我来说是开了眼界了,以后我也会进行一些实践~
●特别强大的一本书~就是貌似目前还不能完全参透~但是值得一读!
●打坐、禅修只是来料加工,在生活中广种福田、广积福德才是真修行。
●看得泪流满面
●这是南怀瑾2006年7月1日-7日在太湖大学堂讲课的整理稿,那年他89岁。内容中含有他一生修禅悟道的心得,值得反复阅读。只是目前的我水平太浅,还有很多内容读不懂。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读后感(一):一系列全有。只是没好好读过
从此本开始。把书读厚。
20页。为何专门提及跨鹤坐对女性比较重要。是右腿在下是定势呢还是可以双腿交换?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读后感(二):六年后重读
感受是全新的,对很多历史的点评,以及十六特胜有了更深的体会。可见这些书真的是值得珍藏。等自己的修养达到一个程度时,才会更多更深的懂了书里的内容。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读后感(三):《禅与生命的认知》
这本书是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做的七日指导的语音文本。南怀瑾这几年被誉为国学大师,知道南怀瑾还是周赫推荐的,前年由于当当网打折买下了他的全集,不过这本书不在全集中。
什么是禅?大概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修什么,虑什么,比如修行,修心,虑空,虑静,虑无。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南怀瑾对各种知识都是信手拈来,真感叹他的德行与智慧。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南怀瑾的傲骨,从这方面他不太像其他的高僧大德–谦虚内敛。当然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坏。
南怀瑾说了打坐的一些方法和心得。打坐是一个修身养性,明心见性的修行。首先是动作上的规范,环境的要求,这些在电驴上都可以下到影像资料,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下来看看。动作上把握住了以后,修要修呼吸法,安那般那: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受诸身行。还有个十六特性,看完基本上我也忘掉了。
我也学着打打坐,首先是双脚背部酸痛,不管它,慢慢修呼吸法,然后进入空的境界。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是入空了还是睡着了。不过今天全球熄灯一小时,我可是打坐了一小时,当中放松双脚两次,总体上没有煎熬的感觉。以后要养成习惯,每天打坐半小时。调节身心,调节气力。虽然我不敢说能达到化解疾病的作用,但聊胜于无。
其他的南怀瑾还提到了一些佛教的历史啊,典故啊,公案啊,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其实是我基本上过目就忘)其中,还会提到一些一般人无法理解或相信的事情,我也是俗人一个,那种境界估计我很难达到,不过我还是宁愿相信是真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关禅的不错的书籍,建议对佛学,对禅宗,对打坐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以下摘抄一些只言片语:
1.佛普通的讲法、教育法,就告诉你人世间都是苦,非常痛苦,只有苦,没有了。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的快乐,是把轻度的痛苦颠倒,当成快乐。
2.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3.回去生活都保持这半个钟头的精神,这是真讲学问修养了。
4.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
5.南泉祖师讲过一句话“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翻成白话来讲,花开了,他说有人看这个花,如在梦里看花一样。这是他的境界,所以如梦如幻不是形容,工夫到了,这整个物理的,物质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梦境,不是空话,要真修持到那个境界才是。
6.人在起心动念之间,要坚定一个目标,样样如意,样样做了又不对是教育你,大环境在教育你,增益帮助你把做不到的事做到。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读后感(四):老人家的发心
《禅与生命的认知》来回看了两遍,这无疑是南老爷子近几年出版的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当然,在本书里南老爷子结合自身详细讲解了“安那般那”法门修习次第,这是非常重要的实修指南。
但我不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至少在大陆1993年出版的《圆觉经略说》里,南老爷子就强调修行以“安那般那”和“白骨观”两个法门最易上路,而那本书是根据南老爷子1983年的讲经记录整理而成的。也就是说,至少有二十多年,南老爷子没改变路线。
个人觉得本书最重要的是书里南老爷子一再提到的“发心”。巧的是年逾九旬的梦参老和尚在2009年出版的新书,书名也叫《发心》。修行了大半辈子的两位老人都谈修行的最初一步,耐人寻味。
发心很重要。如是因生如是果,如果发的不是成佛渡众生的大悲心,绝不会结成佛作祖的果。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前人有谓修学禅宗容易落入小乘。其实个人觉得,不论修习哪一法门,如果不发真正的菩提心,都容易落入小乘,甚至更糟。《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云:一初发心,即成正觉。参考历代祖师的行状足以证明,发心的大小与修行的成就成正比。
发心很难。在本书里,从《第一日、第一堂》南老爷子就先提到了自己的发心:“ ......好多年前我修好金温铁路时,当然骂我的也有,恭维的也很多。我说不要恭维,区区一条人世间的铁路算什么;吹牛吹大一点,如果我还活着,想为中国人,想为人类做出一条路来,叫做“人道之路”,那是我几十年的愿望。” 然后在第三堂专门讲了发心。随后的讲课过程中也不时提到发心,到了最后第七日,老爷子又回到发心,讲到真发心难,叹曰“发心,比发神经病还难啊!”每见此语,不禁面红心愧。
【附录:整理一下书中老爷子关于发心的语句附录于后,每于懈怠时可痛下针砭。】
《第一日第一堂》
......好多年前我修好金温铁路时,当然骂我的也有,恭维的也很多。我说不要恭维,区区一条人世间的铁路算什么;吹牛吹大一点,如果我还活着,想为中国人,想为人类做出一条路来,叫做“人道之路”,那是我几十年的愿望。【第8页】
......我是想要怎么样成佛,怎么样得道,至少打坐坐起来怎么入定耶!......我一生走的路线,是研究佛的修行方法,他的方法是干什么的?是解决生死问题的。【第31页】
《第三日第一堂》
说发心
学佛的人讲要发心,到庙子去的居士们,听到和尚们说“你要发心啊”!就是说你要拿钞票出来布施,或者你要盖个庙子,那个是发心,发布施的心。但是真正的佛学、佛法、佛教,叫你发心是发“了生死”的心,这个才叫发心。这个发心,就是佛经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了生死的心。
请问我们大家同学们,你当时开始学打坐,学佛,甚至这一次来,你有这个意思吗?没有。不过南老头那个人又讲课了,好听,去玩玩。发个啥心啊!了生死的心?你想都没想过。生死是可怕,但是懒得想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阿耨多罗是无上,至高无上。“三”,中国这个字发音,在梵文里头是正。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就是大彻大悟,为了自己了生死,这个叫发心。
我们同学里头也有讲,哎呀!我从小就想出家,譬如后面坐的某某啊,这些都是庙子上跑过,剃过光头,你说发这个心剃光头的人,是为了了生死吗?才不是呢,是好玩,唉!烦死了,出家好。这叫什么发心啊!发烦死了的心。
对不起,我开始学佛,是发我要成佛这样的心。我从十几岁起,小说《三国演义》看多了,立志要做英雄打天下,英雄做好了,天下大事完成,晚年出家成佛。这是我的目标,晚年才成佛、成仙。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佛,只晓得神仙。所以后来我碰到好几个黄埔老将军、同学,对我说:老兄!我要跟你学佛。我说你学什么佛?你出来的时候有没有想当皇帝啊?他说:你胡扯个什么啊!我说:真的,我出来就想做皇帝,你连皇帝都不敢做,你学什么佛啊!后来他们骂我太狂了。我说真话嘛!佛是这样来的,为了一大事因缘来,要成佛。
现在从今天起,要跟你们讲如何走成佛之路,一定要自己发心,不是只听我讲。听我讲的话,请问我现在讲的是什么?拿佛学来说,我刚才讲了半天的话,就是“劝发菩提心”,劝你们发心。可见大家没有发心,我是劝导你们,不是说来打坐,求个平安,或者如何,或者老的时候走得舒服一点,都毫不相干。一定要真正地发心。
你看释迦牟尼佛这个心,出了家以后他没有想当教主,据我的研究,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以后出来弘法,他跟孔子一样,很多人跟他修道,他带领这些人变成一个团体,教育的团体。变成佛教的形式是以后的事。你们是没有看经典,我看了《大藏经》律藏,看他活得很烦耶,比我们痛苦耶,带领那么多弟子,里头好的坏的,有些坏事做绝了的都有,他痛苦得不得了。
有一天他自己烦起来,一个人离开弟子们向山里走,正好碰到对面来一只大象王。那些象非常吵,又打架,那个象王也很烦,下山走。释迦牟尼佛跟它碰见了,摸摸它的头说,这个时候我跟你的心情是一样的,好烦啊!所以我看来他没有想创一个什么宗教,宗教是后来的人搞的。
所以佛经上记载,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证道成佛了,就马上要涅槃.这像宗教神话一样,这时感动了大梵天主恳求,你老人家不能走啊!你多生累世发愿,悟道以后要度一切众生,你现在悟道了,怎么可以就走呢?我们没有得度啊!所以佛才出来说法,这是第一点。
佛在说《法华经》时,就对舍利弗说,“止,止”,不要说了,不要说了,“我法妙难思”,我所悟到的没有人懂。因为佛法不是思想,不是推理,不是学问可以做得到的;要实际科学求证的方法去实践,没有人肯去干这个事。
现在是讲真正的佛法,都要记住,不要靠笔记。我是恨铁不成钢,希望你们脑筋跟我一样,一听一看就记得,我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呢?我到现在还很努力,读书要记的时候,记不得就拼命去记啊。乃至现在科学不懂,我拼命研究,哦!原来这样!我跟科学家谈论,还批评这个那个不对。【第33页】
《第三日第一堂》
对我来讲,心情的沉重是每次上课都有的感觉。连普通上课也一样,生怕对不起别人,耽误大家的时间、精神,自觉应该有一点贡献给大家,怕自己讲得不好,或者大家没有听懂,或者没有心得,这是很罪过的事。一般人把它当成客气话,那是你错了,这是很诚恳地说哦。换句话说,一个修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觉得对不起人,尤其学佛的人,早晚功课都念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第107页】
《第四日第一堂》
不是在这里天天打打坐,听这些古老的东西,而是要将古老的旧文化,变成现代领导人类世界走进一个新的文化里程,这是我所理想的一条路。可是在这里我们刚做了第一步,第二步怎么踏出去还不知道。困难在哪里?第一是人才,第二是钱财;做任何事业人才比钱财还难。
我开头就讲到六妙门,因为讲到日本及全世界流行的禅宗,现在做工夫还在六妙门的数息上转,工夫达到随息的都很少。我也不敢说走遍了全世界,至少日本、美国去了,欧洲法国也去过。
有一个问题很严重,人类的文化,二十一世纪以后究竟向哪一条路上走?现在不是中国耶,整个的人类思想文化、精神生命都是空白的,我的忧患心情就在这方面。【第169页】
《第七日第一堂》
我的一生,出来搞这个事,当年曾经跟我老师两个人讨论,我们两人的意见刚好相反。那是抗战的晚期了,我的老师认为弘扬文化、佛法,还是像过去一样靠帝王的政权。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的社会,弘扬文化靠社会,靠资本,靠群众,不是说一定靠资本家,是靠社会群众自己去推动发展。帝王也好,民主也好,政权帮不上忙,也许还有妨碍。我的老师一听那个脸一摆:“你这个孩子……”我说:“先生啊!这是时代必然的趋势。”
现在几十年下来,他老人家也走了,证明我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我说我一生想双手布施,一手布施智慧,法布施;一手是财布施,靠人家供养、帮忙是很难的。人生就是两件事难舍,第一是金钱物质很难舍,尽管说那是身外之物,几个人肯把身外之物布施出来啊,谁都做不到。不晓得你们做到没有,我想我还做不到。第二是生命精神肯贡献出来吗?理念上讲讲是有,真做到很难。不过回想检讨起来,也有人还有一点上路。......
......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南老师一个人,我这么一个糟老头子,八九十岁了,我就常常手告诉你们不要依赖,我是随时会走的。我真正着急的是继承这个传统文化精神的,没有人接手。不是说做一个机构,或者办一个庙港太湖大学堂,那都是花样耶!没有这个机构同样可以弘扬文化。
你们读书学儒家也好,佛家也好,一生真正有这个发心吗?有这个精神吗?没有啊,都是跟着来乱吹的,跟在我旁边转一转,听听热闹的,自己都没有动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啊,就是说现在看到老师搞庙港,只是少数两三个人而已。所以我讲这二三十年来,从台湾一直到现在,修铁路也好,搞什么也好,只有两三个疯子,传洪啊、素美啊跟着我乱疯,他们也没有埋怨过我乱搞,爱怎么疯就怎么疯,他也不问理由的。既然你要办,就跟着你这样吧!他们也不是说一定大发心哦,也不要看得那么严重。我所以讲他疯子,是跟着我疯而已嘛!要真发心,比发神经病还难啊!也有个发心啊,说把事情做好,钱赚够了再来做这一件事情。空话!那个时候人已经死了。
我的一生从二十几岁出来,正是前途飞黄腾达的时候,走了这条路,几十年永远这样走,不管艰难困苦、贫穷富贵,都是这个发心。如是说等到我自己赚到钱再来做,我一辈子没有钱岂不是做不成吗?所以有个算命的算我的一生“富可敌国,手边没有一分钱;威望倾于一时,手上没有一颗印”。的确是这样,我几十年没有变动过。我的孩子们,你看我照应过他们没有?没有。出国的孩子都坐在这里,当年我跟他们讲:爸爸什么都没有,送你一张大学文凭,几百块美金走吧!以后是你的事,你们也不要孝顺我,我也不孝顺你们了。到现在还是这样啊,这都是事实,只有发心。......【第323页~326页】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读后感(五):做个引子
這本書涉及的內容很多,像是一張網,每個節點深入下去都可以成書。但是集中在一本書中,實際上是把7天講課的內容記錄下來,和真正寫一本書又有很大的差別,故而很抱歉,我覺得自己看得很糊塗,因為很多地方對我來講都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講透,對不住了。
-------------------------------
摘錄書裡幾點做引子:
1、七支坐法 P20
第一支是兩個腿跏趺,這樣雙跏趺的時候不需要坐墊了,可以兩手撐起全身,就是左腳放裡面,右腳放外面。反過來右腳放裡面,左腳放外面。單跏趺就要用坐墊了,左腳在下,右腳在上;或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假使右腳在下,影響到左邊的腦;如果是左腳在下,影響另一邊。,等於左右腦神經受到不同的影響,這是跏趺坐。但是個人身體關係,喜歡這一邊,不喜歡那一邊,你就曉得身體的結構已經偏向於那一面了。所以自己要端正身體。如果雙盤的話,左腳在裡頭,右腳在外面叫金剛降魔坐法;如果右腳在裡面左腳在外面,這叫吉祥如意坐法。由尾閭起第一到第七節,就要這樣端正。這七個骨節很重要。人到了老年,這裡很重要,屁股尾閭骨上第五節至第七節,就是丹田的地方。老年人這裡彎起來了,男女都一樣。散盤不要蹺腿,那樣身體就偏了,要放平。如果換腳,也要放平。
第二支背脊骨要挺,不要故意去挺,是直如一串銅錢。以前銅錢是一串一串,串起來筆挺,從尾椎骨到腰這裡,五至七節都要注意。尤其到兩個夾脊還陽穴這裡,練武功的人,這個還陽穴對到胃、心臟,都有關係,所以一定要坐好,當然你身體不好的,先勉強一點。
肩膀第三。重點肩膀平,萬一手短呢?你不一定結這個手印,兩手可以這樣放在骻上,手太長的也可以放在膝蓋上。
第四支結手印。
第五支講到眼睛,最好是閉眼睛,古人所講的是半開半閉,因為這個時代大家用眼睛太多了,所以方法要變。
第六支舌抵上顎,口腔裡上面有個凹,那個叫上顎。
第七支頸椎頭部擺正。
2、三轉四諦、十二因緣 p56
第一轉:純苦無樂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也叫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
色:生理的地、水、火、風、空
受:感覺、思想感情等
想:思想、知覺
行:生命背後的一個動力,宇宙間的一個動力。【宇宙最初的能源是什麼?這個動力在哪裡?是唯物乃是唯心?是物理的還是精神的?】
識:精神方面
第二轉:不集
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
越集越痛苦,你越想辦法對付它,修理它,越麻煩。
一切放下就是了,一個管用的咒子,在最痛苦的時候講“去你媽的”就好了。
第三轉: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是精神的意識,色是身體,是五大,是物理的,物質的)
名色緣六入(為什麼是六入?而不是六塵 P205)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每個動作,過程是無主宰,非自然,所以叫緣起,緣生。
無明、愛、取是基本煩惱,心理的
行有二支屬業道,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
十二因緣的其他7個綜合起來是苦報。
3、《楞伽經》 P72
大慧問佛有關生命的現象。
提出了阿賴耶識
提出了與生死關係的識:真識、業識、分別事識,詳細分析就是八識。
流注生,相生;流注住,相住;流注滅,相滅。
流注的功能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有等流,善、惡、不善不惡,一齊在流動,生命的本體就是這樣。修行是如何這這個停住,打坐得定是“住”,就是把行的動能關掉。
阿賴耶識的功能包括的作用:
1)等流習氣,等流果,非善非惡一起來。
異熟習氣,異熟果
2)不可思議熏,不可思議變。一切都在變化。
4、《楞嚴經》 P121
自心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地水火風)本性也是不生不滅。
除了四大,還有空大,這個四大都在空大裡面,而四大在這個空大裡面又是各自獨立的。這些相互矛盾的組合變成了物質世界,變成了物理世界。
四大性離,力量同等的大,到最後是空。這不是沒有的空,是有相的空間的空,物理世界的空,是地水火風空的空。和《金剛經》中所說的空不同,那是無相的。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5、善行數變的風
風就是氣,修風大,修呼吸氣,直接可以達到三禪天的境界,然後配合把念頭清靜,就到四禪,是舍念清靜。
《莊子 齊物論》描寫的是宇宙天地的大氣,第一篇《逍遙遊》講氣化,宇宙物理的變化。
風是無形無相的,我們感覺到風的動貌,並不是風本身,而是風的動能所發生的作用及現象。
《楞嚴經》中說“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靜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甯有方所”P202
有三種氣(息):長養氣(息)、報身氣(息)、根本(種子)氣(息) P135
呼吸往來是長養息,等止息後,報身息起來,那是生命的根本,把握了這個止息可以祛病延年。投胎的時候,那一刹那的息是種子息,功夫證到那個境界,可以俱足五通裡的神足通,禦風而行。P145
心跟氣配合為一,念頭思想跟氣配合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
心跟氣不容易配合,心氣配合為一的時候,你才懂得中醫,才曉得身體十二經脈的變化,以及一切的變化,那時才懂得修行之路。P137
凡是打呼嚕、呼吸很粗的,他沒有睡好,雖然睡著了,其實腦子在做夢。睡眠真正睡得好的時,你會覺得他一點呼吸都沒有,一點都聽不到,這個時候才是真睡著了,這就叫止息,是出入息中間那個止息的階段。人真正睡著的不會超過一刻鐘。打坐修定的人,做到身心寧靜,止息一刻鐘或半個鐘頭,你一天精神用不完,那是真正的充電。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修煉第一練武功,第二步練氣功,第三步是內功,第四步是道功,第五步是禪功。
6、小止觀六妙門 P148
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淨息。
數息三心 P206
六妙門只有一個門,就是利用你的風大。
打坐的時候為什麼思想到處飛呢?因為你自己那個電風扇的電源沒有關掉,也就是說呼吸在動,思想就動,思想動呼吸就動。心和息兩個沒有合在一起。風動,行陰的關係。兩個關係是平等的,如果呼吸寧靜了,思想也寧靜了,這個天平也就平穩了,不是心先動還是氣先動的問題。你的意識要把呼吸和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在注意,自然放鬆,意識只注意呼吸,思想就與它結合在一起,不亂跑了。
每天清潔九竅 P153
數出息,你數出息的時候,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性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輕鬆。數息的作用是借助呼吸把心念拉回來,跟呼吸配合。
隨息:龍銜海珠,遊魚不顧。呼吸出去知道出去,進來知道進來,旁邊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理。真人之息以踵。
呼出去的六字訣:呵(心臟)、噓(肝)、呼(脾胃)、吹(腎)、嘻(三焦)、噝(肺) P161
7、《达摩禅经》
安般者二種:一見二觸,鈍根不見。一是心眼已經看到氣了,二是觸受、感觸、感受,感覺得到。 P174
修行人最容易退,《達摩禪經》粗略地講四十幾個退,你覺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實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當然就是進步。要升進,不要停留了,要向前進。退減、住、升進,進到最後滅盡定還要棄舍,才證到一切皆空,真達到空的境界,才見到空性。P263
一切病都是水太多來的,易經風水的卦名叫“渙”,反過來叫“井”。水大最容易出毛病,老化,風濕、關節炎、生瘤什麼的,都是氣沒有把握好,被水泡出來的。如果把握好氣,再懂得易經的八個卦,一配合起來,就曉得內部觸受的變化了。P176
觸受:冷、暖、輕、重、柔、粗、澀、滑 P179
生理物理的境界: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光、影、明、暗 P18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境界,從般若來講,統統要破掉。
一切的疾病都由四大變化而來,大約三十多中感受,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的身體都被它轉動,要想不聽它轉動,只有安那般那,把中間的“氣”看住,不跟這些現象走再次那個。P 182
《达摩禅经》里头只提到一下六妙门,不是主要方法,没有详细分析。 P192
體驗自己內在的氣息,有長中之長,短中之短,有短中之長,長中之短。P193
早晨起來,雙鼻都通的人絕對健康,有一邊不同身體就有問題。
學會單鼻呼吸,左鼻的呼吸進來,從右脈下去,管大便大腸的系統。左鼻的呼吸管荷爾蒙,或男女精的系統。左邊為陽,右邊為陰。
走修行之路,要注意兩個重點的問題:飲食、男女。腸胃一定要清爽,清心寡欲,否則對身體有影響。
神經的方式最後統統在腦,不在肢體。全身所有的反應,最後是腦的問題。
8、十一切入 P203
有十種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入,任何地方,它都會透進去穿過來。它們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前四種是隨後五種物理作用的變化,最後一個識,是心理的,精神的。前九種是唯物的,最後一種是唯心的。
9、知性 P207
知性在哪裡?
它在那裡永遠不動。
識不在你身上,可是它一切人,透入你身上,也透進你腦裡頭。P209
玄奘《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從課需方面入手,是倒過來研究的。
第八阿賴耶識看不見,摸不著,心不見心,識不見識。要明心見性是要能見到本來面目,相對的反射你見到了,但影子不是你,你不是影子,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走路、講話、做事一輩子都是我們的影子在做。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的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體能問題要自己保養和調整,用安那般那體會自己的身體、習性。第八緣叫根本依,是氣的問題,所謂氣就是根本依加一個習慣,是心理的。至於怎麼轉變,與醫學的道理很密切。如果懂了,中西醫配合起來,用方法可以治療,也有方法可以改變自己。P299
10、八識九緣
必須要懂得唯識,第六識的作用偏重於分別,思想,善惡,清楚,是非,明暗,喜歡不喜歡。但是它後面還有一個老闆是”我“,就是第七識,末那,含義是根本我執。胎兒在娘胎裡的時候,第八阿賴耶識來了,第七末那識來了,但是第六意識尚不起分別作用。慢慢長到三四個月後才有感覺。第六意識慢慢一點一點形成,是污染上去的。這個"我'的意識,我們的個性、思想、習慣,是多生累世的習慣種子帶來的,叫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識)。每個人的種子,種子識,形成現在的自己,”種子生現行“就是現在的行為就是功能現行,現在的感覺直覺,以及思想的行為所表達出來的,而現在這一生所經歷的一切,又變成來生的種子,”現行熏種子“。身心的作用就是現熏種子,互為因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時)。P284
所以修行要從種子入手,從心行去轉變。這個種子就是十二因緣,這一念無明來的就是種子,種子生出來現行。八識都是因緣所生。先用安那般那把習氣轉化,在來改變種子。
眼睛看東西九個緣(空、明、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沒有這個根本依,那麼之前的條件具備了也沒有用,但是有了這個根本依,沒有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功能也沒有用。耳朵聽聲音八個條件,身體的感覺七個條件,第六意識的思想不在腦,腦是身識,識在七個條件下起作用。一般講唯識只講根本依是習氣,因為他沒有經過修持,不知道安那般那這個氣的關係。P288
第六意識身心內外都存在,不過它透過身體,透過腦在起作用,起思想。第六意識有五個緣(境、作意、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空、明、根不需要了。腦是前五識的身根,正式的講生命的身根是腦,第六意識沒有根,有境,有作意,就有分別;有根本依這個氣,習氣,有種子,所以能思維、思想,能有分別一切的作用。P289
第七識是我執,每個人有個'我",這是意根,這個'‘我”透過第六意識思想才表達出來。言語是思想的作用,思想的表現。世界上一切文字言語都是靠不住的,並不能表達自己真正的心意。
九緣八識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P291
前五識,眼睛九緣;耳朵八緣;鼻子、舌頭、身七緣;鼻子、舌頭、身體的觸受不能有距離;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要有距離。
識是精神、心的狀態;根是生理的反應功能。
11、十六特勝 P213
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何謂“知”?
見聞覺知 P232
知不知是知之至也,到了極點,知道那個不知之地,屬於般若。
這個知性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知沒有分別,因知而起了許多的分別 P234
《肇論》般若無知論
知包括了唯識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知是意,意識思想。一彈指有六十個刹那,一呼一吸一刹那間意識有九百六十個轉動,一晝夜間思想有十三億轉。
”知“絕對不是腦電波的問題。腦是身識的一部分。五遍行就是普遍存在與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以及前面五個識裡頭,你的意識思想同時具備這5個功能,是粗的,都存在。P281
《楞嚴經》是從見聞覺知這個方面入手,瞭解心性本體的作用。《楞伽經》裡面有一個“自覺聖智”,除非大徹大悟轉變了,才可能修行成佛。重點是種性形成個人的習氣、個性、思想,它的作用完全不同。所以修行是自己控制,生命靠自己覺悟。《楞嚴經》最後有偉大的說明,不但心性本體不生不滅,如來自性,物質的本體,物理的本能也是不生不滅。P296
五行氣P237
少食多餐,吃多了妨礙氣脈。
到達念也止了,息也止了,還會有呼吸,進一步知息長短。很長時間才感覺到還有一下呼吸往來,或者是出息,或者是入息,進來止在那裡很久,偶然重新【來一下】(長中短、短中長,有時候感覺出很長出去,止息了,回來的時候很短,已經滿了。有時候短中長,出息很短,或者入息特別深沉,一身氣都充滿了,沒有餓的感覺)P252
知息長短後,身心轉變了。這個功夫很深了,已經了不起。到知息遍身時,整個身心氣脈都變了。全身十萬八千個毛孔自然都在呼吸往來,但卻沒有呼吸的現象。坐在那裡身體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也是孟子的“養我浩然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跟天地虛空合一了。道家神仙境界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P253
從“除諸身心”到心作喜”之後是心(第七識),心意識三層,前面屬於意,第六意分別思想,第六意識的根在第七識。到“心解脫'後是觀。P280
安那般那一進一出是生滅法,息不要抓回來,心念也不要抓回來。一切眾生入胎後,自己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很緊,都要抓會來到身體內部,把一切吸進來,尤其是心理上更是抓,都沒有放下,所以禪宗叫你放下。P280
12、瑜伽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 P244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13、獨影意識 P292
當腦子寧靜或睡眠時,第六意識中影像會在第六意識夢境中出現,是跳躍不定的。夢境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經驗的組合,而這個組合又是不規則的組合,就成了夢境。獨影意識在精神病中出現,在夢境中出現,也會在白天出現。獨影意識在打坐入定的時候也會出現,它的呈現在第六意識分為兩種:
1)帶質
2)非帶質,非量的
在夢境中的知性不是全部功能,它只是一部分。
14、十念 P299
《增一阿含經》
15、元神、陽神、陰神
道家修神仙之道,功夫到了可以修出身外有身,肉體外還有一個生命,也叫元神。元神分陽神和陰神。和修安那般那一樣的線路,到達了神跟氣凝合了,就會產生陽神,那個能看到自己在睡或打坐的是陰神。陽神是自己本身四大,用本身精氣神跟元神配合,跟意識配合生出一個身體。
元神是否與知性有關?
這是知性本身的功能,就是化身的作用。報身修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然後才能生起化身。真正的陽神有實體,如果是陰神,無相有待,沒有真實形象,只是自己覺得有。元神出竅的陽神是有實質的,身外有身。
元神和意識是否同一個?
這也關係佛道兩家。識神不是元神,佛家說的自性略等於道家的元神。識神與意識有關聯,是同一個,但不是普通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他們同屬於識,但作用不同。道家所謂法身是元神,報身是精氣變化,化身是把元神、精、氣,像化學一樣綜合在一體,可以分化出很多。
心氣合一,實際上是精氣神三樣合一。
16、牧牛圖 P333